齊邦媛

齊邦媛1924年2月19日[1]—2024年3月28日),臺灣作家、學者,生於遼寧鐵嶺

齊邦媛
攝於2015年
出生(1924-02-19)1924年2月19日
 中華民國奉天省遼瀋道鐵嶺縣
逝世2024年3月28日2024-03-28(100岁38天)
臺灣桃園市龜山區長庚養生文化村
職業文學評論家散文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
母校國立武漢大學
代表作巨流河
父母齊世英(父)

齊邦媛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師從朱光潛吳宓。1947年赴台,受聘為臺灣大學外文系助教。1969年,創辦中興大學外文系並任系主任。1972-1977年,任職國立編譯館,期間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楊逵黃春明楊喚等台灣作家的作品。1977-1988年,專任臺大外文系教授,退休後獲頒聘為名譽教授。1992-1999年,主編《中華民國筆會季刊》。2009年,出版自傳《巨流河》,在中文世界引發廣大迴響。

齊邦媛70年代起致力於將臺灣文學英譯推介到西方世界,被譽為「臺灣文學的知音」。2009年,獲頒第5屆總統文化獎。2014年,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2015年,獲馬英九總統頒一等景星勳章

生平

1924年元宵節,齊邦媛出生於遼寧省鐵嶺縣范家屯。1925年,父親齊世英德國留學歸國,而後參加郭松齡倒戈反張作霖之役失敗,開始流亡。1930年,隨母親離開故鄉东北,到南京與父親團圓。1934年,因肺病被送往北京的「西山療養院」治療,一年後回到南京。

1937年,「七七事變」,八年對日抗戰開始,齊家隨著東北中山中學的師生,一路由南京,經蕪湖漢口湘鄉桂林懷遠,逃難至四川重慶。齊邦媛就讀重慶南開中學。1943年,考入位於四川樂山武漢大學哲學系,一年後轉入外文系。師承朱光潛吳宓,曾上過戴鎦齡田德望繆朗山等先生的課。1947年,大學畢業。經馬廷英介紹,渡海至臺灣,受聘為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助教。歷經饒餘威王國華英千里3位主任,錢歌川丁燮林沈剛伯3位文學院院長,陸志鴻莊長恭傅斯年3位校長。

1948年,與羅裕昌於武大校友會相遇相戀,10月返回上海由父母主持,在新天安堂基督教會結婚。婚後回台。1950年,隨夫遷往臺中,一住17年,之後陸續生下3子。1953年,至臺中一中教高中英文,至1958年。

1956年,考取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Exchange Teachers' Program)獎助,到美國進修、訪問。1958年,至台灣省立農學院(現為中興大學)任講師,教大一英文。1959年,兼任當時位於臺中縣霧峰鄉故宮博物院英文秘書,至1965年。1961年,至靜宜女子文理學院(現為靜宜大學),教美國文學。1967年,隨夫調差,遷往台北。第二次考取傅尔布莱特计划赴美,先到位於印第安納州聖瑪麗學院教授中國文學,到了1968年初,至印地安那大學進修比較文學。1969年,返台創辦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出任新成立的外文系系主任,歷時3年半。1970年,開始在臺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講授文學院高級英文課程。

1972年,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推動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該書選錄1949年~1974年,在台灣出版的現代詩、散文及短篇小說,1975年,由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而後兼任教科書組主任,推動國民中學的國文教科書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濃厚的文章,加入當代的台灣文學作品,如黃春明的小說《魚》。亦負責編簒西方文化經典及「現代化叢書」。

1977年,臺大外文系專任,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翻譯等課。在臺大文學院研究所講授「高級英文」課程期間,黃俊傑陳萬益呂興昌陳芳明杜正勝林瑞明等都是她的學生。1978年,參加中華民國筆會(Taipei Chinese Center, International P.E.N.)。赴瑞典參加國際筆會年會(International PEN)。1982年,至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講授一學期臺灣的「中國現代文學」。至紐約聖約翰大學參加中國現代文學研討會,首次遇到來自大陸的中國作家。1985年,至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臺灣文學。赴英國牛津大學參加國際文化研討會。回台後遭逢車禍,重傷,調養一年。

1988年,自臺大外文系退休。次年臺大頒贈名譽教授位。1992年,接《中華民國筆會季刊》主編,將台灣當代文學英譯推介到國際,為台灣文學在國際上發聲,至1999年。1993年,齊邦媛得到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的中國文藝獎章榮譽獎章的散文創作獎。

1996年,參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台灣現代華語文學》(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英譯計畫,此計畫出版了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鄭清文的《三腳馬》、朱天文的《荒人手記》、李喬的《寒夜》、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等人的作品,至2009年已出書30本。

1998年,公開呼籲「國家文學館」必須獨自設館,給文學一個「家」,引起媒體與政府的關注。2003年,「國家台灣文學館」正式於台南成立。

1999年,赴北京參加南開中學四三班的同學聚會。2001年,「九一八」紀念七十週年回故鄉瀋陽,兄妹四人參加東北中山中學「齊世英紀念圖書館」揭幕典禮。

2005年,搬入林口長庚養生村,歷時4年撰寫回憶錄《巨流河》,於2009年7月出版,引起重大迴響,獲第34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第四屆亞洲出版大獎最佳著作獎,後被外譯為英文、德文、日文版本。[2]

2009年,因將台灣文學推向世界文壇,貢獻卓著,獲頒第五屆總統文化獎中興大學90年校慶,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2010年,佛光大學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1年,臺灣大學83周年校慶,臺大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14年,獲得行政院文化獎。2015年11月12日,獲馬英九總統頒一等景星勳章[3][4]。2019年2月25日,印第安納大學頒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由該校校長親自赴臺灣頒發[5]

2024年3月28日凌晨1時逝世,終年101歲[6][7]

家庭

父為齊世英,母為裴毓貞,排行家中老二,上有兄長齊振一,下有三個妹妹齊寧媛、齊靜媛及齊星媛。其父齊世英(1899-1987)曾留學日本德國,創辦東北中山中學及《時與潮》雜誌,行憲後當選東北的立法委員。來台後,1954年遭國民黨以反對黨部提案為由開除黨籍。齊世英支持並參與黨外活動,1960年,與雷震高玉樹夏濤聲李萬居許世賢郭雨新共同籌組新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

夫為羅裕昌,1945年武漢大學電機系畢業,抗戰勝利後來台,任職於台灣鐵路管理局近40年。1950年代開始,統籌建立台鐵的中央行車控制系統(CTC,Central Traffic Control)自動化號誌工程,此後台灣火車進出車站時,站員不必再以人工控制閉塞。1960年11月,完成彰化臺南CTC自動號誌,為亞洲最早採用CTC之鐵路[8][9]。1966年開始,參與國家十大建設,膺任鐵路電氣化計畫工程負責人,將原先燒煤冒煙柴油機車牽引的火車,改成利用電力運行。1979年,鐵路電氣化工程完成通車,獲頒五等景星勳章。2012年9月20日逝世,享年93歲。[10]

作品

回憶錄

  • . 臺北: 天下文化. 2009.
  • . 日本: 株式會社作品社. 2011.
  • . 臺北: 天下文化. 2014.

散文

  • . 臺北: 爾雅出版社. 2004.

評論

  • . 臺北: 爾雅出版社. 1994.
  • .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98.

主編

  • . 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 1975.
  • . 臺北: 爾雅出版社. 1983~1984.
  • . 與殷張蘭熙合編. 於德國慕尼黑出版. 1986.
  • . 臺北: 九歌出版社. 1989.
  • . 臺北: 天下文化. 1999.
  • . 與王德威合編. 布盧明頓: 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0.
  • . 與王德威合編. 臺北: 麥田出版社. 2004.
  • . 臺北: 洪範書店. 2006.

演講DVD

  • (演讲).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

翻譯

荣誉

參考資料

  1. 農曆元宵節;齊邦媛,《巨流河》,頁20。
  2. (新闻稿).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中文(臺灣)).
  3. 謝佳珍. . 中央通訊社. 2015-11-12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中文(臺灣)).
  4.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5-11-12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中文(臺灣)).
  5. 許秩維. . 中央通訊社. 2019-02-25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中文(臺灣)).
  6. 董柏廷. . 自由藝文網.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7. 李怡芸. . 工商時報.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4).
  8. . 臺北市: 交通部交通研究所. 1962.
  9. . 臺北市: 臺灣鐵路管理局. 1981.
  10. . 聯合報. 2012-10-12 [2012-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11.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4-10-15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12. .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5-11-12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