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新四军编制序列

1940年新四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40年冬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序列。

新四军臂章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取消了新四军的建制,但新四军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军委才正式将新四军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0年冬,新四军下辖新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江南指挥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西路指挥部、江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豫鄂挺进纵队,共计88744人。[1]

背景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 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

1940年,曾参加南昌起义新四军干部在皖南合影。前排左起分别为周子昆袁国平叶挺陈毅粟裕叶钦和,后排左三李一氓、左四黄序周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 教导总队

新1支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赵希仲,副参谋长吴泳湘

新2支队

司令员周桂生,政治委员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参谋长谢忠良,政治部主任钟德胜

  • 第3团:支队兼第三团领导机关。
  • 新3团:团长熊梦辉,政治委员阙中一,参谋长杜剑秋张日清(后),政治处主任阙中一(兼)。

新3支队

司令员张正坤,政治委员胡荣,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吴奚如

  • 第5团:团长徐锦树,政治委员林开凤,参谋长梁金华,政治处主任何志远(代)。
  • 军部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政治委员张闯初[2]

江南指挥部

1940年7月原江南指挥部北上后,由苏南部队重新组建。皖南事变后改编为第二支队。指挥罗忠毅,政治委员廖海涛

  • 新3团:团长巫恒通,政治委员陈洪,参谋长熊兆仁,政治处主任彭冲
  • 第4团:团长黄玉庭,政治委员钟国楚,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王直
  • 独立第1团:团长王丰庆,政治委员陈洪(兼),副团长李俊重
  • 独立第2团:团长程维新,政治委员李复罗福佑(后),副团长兼参谋长杨洪才

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

1939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江南东进纵队进入苏南东路地区,即长江以南、常州以东,今苏州、无锡所辖各村镇,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并成立东路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党政军工作。1940年4月25日,谭震林化名林俊,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在常熟徐市改编部队,副司令员何克希,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副主任吴仲超刘飞。创建了苏常太、澄锡虞抗日游击根据地。

  • 第1支队(常熟“民抗”3个大队约400人):支队长戴克林、教导员陈岳章
  • 第2支队(原“江抗”东路司令部部队):支队长陈挺、教导员黄烽
  • 第3支队:支队长温玉成

皖南事变后,新江抗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

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西路指挥部

司令员梅光迪,副司令员韦永义

  • 第4支队:支队长朱长清
  • 第5支队:支队长薛惠民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总指挥叶挺陈毅(代),政治委员刘少奇,副总指挥陈毅,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苏北指挥部

1940年,陈毅与粟裕在黄桥战役前夕

指挥兼政治委员陈毅,副指挥兼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

第1纵队

黄桥战役中新四军缴获的迫击炮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副司令员管文蔚,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

第2纵队

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副主任邓逸凡

  • 第2团:团长段焕竞,政治委员郭猛,参谋长张强生,政治处主任童炎生
  • 第6团:团长池义彪,政治委员吴嘉民,参谋长柴荣生,政治处主任林胜国
  • 第9团:团长徐绪奎刘史明(后),政治委员罗维道,参谋长吴光明刘史明(后),政治处主任吕平贺桂华

第3纵队

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陶勇(兼)、刘先胜(后),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副参谋长梅嘉生

  • 第3团:团长黄才胜,政治委员吴载文,副团长兼参谋长刘荣华,政治处主任蒋新生[4]
  • 第7团:团长陈玉生邱玉权(后),政治委员惠浴宇,副团长邱玉权,参谋长朱传保,政治处主任周文在
  • 第8团:团长姜茂生,政治委员邱相田,参谋长姜茂生(兼)、朱传保(后),政治处主任邱相田(兼)

江北指挥部

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参谋长赖传珠(兼),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兼),副主任张劲夫

  • 司令部
    • 副官主任:伍大贵(代)
  • 政治部
    • 组织科:科长张凯、副科长徐祥亨
    • 宣传科:科长王恨
    • 敌工科:科长陈麒
  • 供给部:部长李仁骏、副部长胡弼亮
  • 军医处:主任宫乃泉、政治委员何泽洲
  • 江北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张复凯[5]、副校长徐祥亨、教育长谭祥坝、政治主任刘毓标

第4支队

司令员张云逸(兼),代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何伟

  • 第7团:团长秦贤安,政治委员徐世奎徐海珊(后),参谋长樊执中,政治处主任邓少东[6]
  • 第9团: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高志荣,参谋长高坤,政治处主任吕清
  • 第14团:团长李国弰杜国平(后),政治委员徐海珊李世焱(后),参谋长杨元山,政治处主任储精益宋明
  • 新8团:政治委员杨效春、副团长黄元庆[7]

第5支队

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方毅,副主任张劲夫龙潜(后)。

江北游击纵队

司令员谭希林,政治委员孙仲德,参谋长桂蓬洲朱绍清(后),副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

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后),副司令员林英坚,参谋长万载阳,政治处主任祝世风

  • 独立第1团:团长林英坚(兼),参谋长万载阳,政治处主任祝世风(兼)。
  • 独立第2团:团长刘述刚,政治委员刘景胜,副参谋长漆承宏
  • 独立第3团:团长杨淀豪,政治处主任王善甫
  • 独立第4团:团长罗占云,副团长程启文,政治处主任汪少川

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司令员梁从学

豫鄂挺进纵队

1940年春,豫鄂挺进纵队和豫鄂边区党委领导人在京山县大山头。前排左起:朱理治陈少敏李先念。后排左起:郑绍文刘少卿

[9]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副主任王翰

  • 司令部
  • 政治部
    • 敌工科:科长林滔
    • 锄奸科:科长李林中
    • 民运科:科长杨安平
    • 联络科:科长张执一
  • 随营军事学校:校长李先念(兼)、政治委员黄春庭、副校长杜石公、政治部主任潘子明
  • 黄冈独立团:团长吴林焕易元鳌(后)、政治委员张体学[10]
  • 河西独立团:团长毛恺、政治委员李守宪

第一支队

司令员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黄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副主任夏农苔

  • 第1团:团长罗厚福、政治委员熊作芳、政治处主任廖毅
  • 第2团:团长徐休祥、政治委员黄春庭戈平(后)
  • 第3团:团长王浴山、政治委员王友德周志刚(后)
  • 第4团:团长曹玉清、政治委员罗时初
  • 第5团:团长蔡松荣、政治委员杨焕民

第二支队

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郑绍文,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海山,政治部主任张执一

  • 第6团:团长郭仁泰、政治委员周志刚、副团长张划然、参谋长杨子仿、政治处主任谢寿林滔(后)
  • 第7团:团长冯仁恩、政治委员余孝礼
  • 第8团:团长张明道、政治委员李潜林
  • 第9团:团长吴林焕、政治委员李人林
  • 第10团:团长黄人杰、政治委员黄春庭、参谋长谭执政、政治处主任顾循
  • 第11团:团长杨瀛、政治委员娄光琦黄得金(后)[11]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40年,彭雪枫张震在板桥集战斗中被击落的日军飞机残骸前留影

1939年,由第二纵队南下部队344旅、新编第2旅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后重组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1941年初,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下属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校长兼政委彭雪枫

  • 直属特务团:团长程致远,政委蔡文福
  • 直属独立团
  • 第6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理)、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吴信容
    • 第16团:团长张永远,政委李廷杰
    • 第17团:团长刘子仁[12]
    • 第18团:团长吴信容[12](兼)、寿松涛(后),政委蔡永
  • 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12]
    • 肖县独立团
    • 永城独立团
    • 睢杞独立团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前排右三)同其他干部合影

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邓逸凡。1940年6月,该部队由344旅687团、第四纵队第二旅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1941年初,改为新四军第三师。

第一支队

  • 第一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政治部主任吴法宪。1940年8月,由苏鲁豫支队改称,仍用原番号,同年10月10日,改称教导第1旅,归建115师
    • 第1团:团长胡炳云,政委田维扬,参谋长颜立荣,政治处主任王东保
      • 第一营:营长刘治国,教导员宋维栻
      • 第二营:营长周良贵,教导员杨忠堂
      • 第三营:营长张万春,教导员石瑛
      • 独立营:营长王业奎,教导员丁光辉
    • 第2团:团长周长胜,政委冯志祥,参谋长楚牒华,政治处主任邱子明
    • 第3团:团长俞增林,副团长王良太

第二支队

1940年7月,八路军第五纵队部分将领于皖东北合影。图从左依次为韩振纪刘瑞龙田守尧张爱萍韦国清[13]

第三支队

  •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张爱萍(兼)
    • 宿县独立团

参考

  1. 丁星,《新四军初期的四个支队——新四军组织沿革简介(2)》【J】,铁军,2007年第2期,38-40页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491页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492页
  4. 由苏皖支队改编
  5. 待查
  6.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493页
  7. 该团原属于江北游击纵队,1940年6月划归第四支队建制
  8. 疑似黄一平
  9. 1940年8月,纵队所属各团队改称团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494页
  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495页
  12. 1940年12月,投奔国军。
  13. .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新四军编
1938年春 1939年冬 1940年冬 1941年春 1945年夏 1946年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