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香港

香港歷史 | 香港歷史年表
世紀 19世紀香港 | 20世紀香港 | 21世紀香港
年代 1970年代香港 | 1980年代香港 | 1990年代香港 | 2000年代香港 | 2010年代香港 | 2020年代香港 | 2030年代香港
年份 1996年香港 | 1997年香港 | 1998年香港 | 1999年香港 | 2000年香港 | 2001年香港 | 2002年香港 | 2003年香港 | 2004年香港
紀年 庚辰龙年)、香港開埠159周年香港回歸3周年
2000年
政治

国家领导人

科技

天文  科技  铁路

文化娛樂

电影  文学  音乐  遊戲  電視節目 中国大陆电视剧  台湾电视剧

體育

體育  足球  籃球  棒球  撞球

區域

中国大陆 上海   香港  澳門  臺灣  日本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歐洲  美國

分類

分類  出生人物  逝世人物列表  維基新聞

政府

行政

立法

司法

大事記

1月

  • 1月1日:香港踏入千禧年,各界高度關注會否出現千年蟲問題,地鐵列車更在踏入千禧年時留在車站月台,停駛一段短時間避免出現故障或意外。
  • 1月5日:將軍澳三料殺夫伴屍案—將軍澳翠林邨輝林樓一單位內丈夫被妻子以瀼油、利刀及注射胰島素殺死。此案亦是踏入千禧年後,香港第一宗命案。
  • 1月8日:房屋署揭發沙田圓洲角正在興建的居屋短樁醜聞。(詳見圆洲角短桩案
  • 1月14日:新渡輪接管香港小輪原有航線。
  • 1月22日:一輛行走98C線的丹尼士三叉戟(ATR146,車牌號碼JC1248)在亞皆老街太平道巴士站撞向前面一輛行走2A線的斯堪尼亞N113(AS11,車牌號碼GW2033),2A線巴士上一名乘客受傷。
  • 1月30日:元朗朗屏邨寶屏樓28樓殺嬰案。

2月

  • 立法會三讀通過《地鐵修訂條例草案》。
  • 2月1日:通菜街69號6樓命案。
  • 2月2日:早上八時許,一輛行走259D線的巴士在屯門公路近掃管笏撞向前面一輛行走60線的巴士,兩輛巴士共24人受傷。其中一名未有受傷的乘客抵達藍田後感到不適,自行往聯合醫院求醫。
  • 2月11日:沙田顯徑邨殺子案。
  • 2月16日:
  • 2月19日:駱克道比華利酒店同性情殺案。
  • 2月21日:油麻地吳松街南京街渠務工程中發現的戰時炸彈,該炸彈為美製「M64」型巡航式航空炸彈,呈圓柱體狀,約1米長,直徑30厘米,重500磅,內藏280磅TNT炸藥,屬二戰時盟軍攻擊侵港日軍時由戰機投下之巨型炸彈,殺傷範圍可達直徑二百米[2]佐敦道彌敦道西貢街炮台街一帶須封閉,約4000人需要疏散[3]
  • 2月24日:
    • 牛頭角下邨第5座11樓精神病漢殺母案,事後兇手當場自盡。
    • 屯門大興邨揭發轟動一時的鹽醃男友碎屍案,少女易寶雯因得知前男友張偉文另結新歡,在家爭拗中把他殺死,更把屍體肢解及鹽醃藏屍於大鐵箱,最後因誤殺罪被判囚10年。

3月

  • 立法會通過《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草案2000》。
  • 3月17日:香港島薄扶林道碧荔道沙宣道包圍的一個路政署地盤發現戰時炸彈,地點在瑪麗醫院路面下約20米山坡。該彈與上月油麻地掘出之炸彈一模一樣,同屬美製「M64」型空投彈,重500磅。晚上約7時開始疏散附近的人,包括瑪麗醫院最接近現場之三座大樓內400名病人,面向地盤的沙宣道港大宿舍偉倫堂逾400名學生也需要緊急撤離。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到場進行拆彈至翌日才完成。[2]
  • 3月23日:下午一時許,一輛行走66M線的丹尼士巨龍(AD4,車牌號碼EU7509)在屯門公路近屯門閣閃避切線貨車不及撞向其車尾,兩車司機均告受傷。

4月

  • 4月1日:《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草案2000》正式生效。
  • 4月24日:馬頭角道33號欣榮花園幸福樓海鮮酒家劫殺案。

5月

  • 漁農自然護理署以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非法管有及飼養猴子為由,將一位名叫陳日標(陳伯)的市民所擁有的一頭名叫金鷹彌猴帶走。該彌猴多年來陪伴主人在街頭賣藥,更以表演作招徠,成為無人不曉的「生招牌」。事件被香港媒體廣泛報道,市民普遍批評署方不近人情,事件獲大眾高度關注[4]
  • 5月8日:秀茂坪邨一名3歲8個月的男童被繼父虐打致死。
  • 5月10日:淘大花園尼龍袋藏屍案。
  • 5月25日:屯門市廣場命案。
  • 5月29日:下午1時22分,一輛私家車沿紅隧香港前往九龍方向,駛至在管道400米的11號逃生門時,私家車突然起火,隧道內500人需疏散。
  • 5月31日:全港最後一個難民營——望后石難民營關閉。

6月

  • 東九龍走廊噪音預防工程二期展開。
  • 6月5日:柴灣連城道4-12號仁樂大廈A座掟嬰案。
  • 6月9日:早上八時許,一輛行走73X線的丹尼士巨龍(S3N256,車牌號碼EU9848)駛經城門隧道管道內時,車長發現車尾引擎冒煙,隨即停車疏散乘客。隧道公司人員及消防員到場將火救熄,車尾沙板及下層後排座椅被焚毀,車長及4名乘車吸入濃煙不適送院。
  • 6月12日:灣仔金國大廈5樓命案。
  • 6月18日:一热带低气压于大屿山以南海域生成,直接导致香港天文台发出今年首个三号强风信号,称热带低气压618[5]

7月

  • 被指非法管有及飼養猴子的陳伯與漁護署對簿公堂,法官基於人道理由,行使酌情權把金鷹交還給陳伯,並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擁有飼養猴子牌照的人[6]
  • 7月2日:大澳棚屋發生四級大火,焚燒5小時,近100間屋焚燬,300名居民無家可歸,一人吸入濃煙不適。[7]
  • 7月7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於報章撰文批評行政長官董建華透過第三者向他施壓,要求他停止對政府及行政長官的民望進行民意調查,引發其後的港大民調風波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12月1日:香港政府正式實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
  • 12月30日:深水埗順寧道中醫館命案,為20世紀香港最後一宗命案。

節慶

下列節慶,如無註明,均是香港的公眾假期,同時亦是法定假日(俗稱勞工假期)。有 # 號者,不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除非適逢星期日或其它假期),但在商業炒作下,市面上有一定節慶氣氛,傳媒亦對其活動有所報導。詳情可參看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

  • 1月1日(星期六):元旦
  • 2月4日(星期五):農曆年初一之前一日(補2月6日)
  • 2月5日(星期六):農曆年初一
  • 2月6日(星期日):農曆年初二
  • 2月7日(星期一):農曆年初三
  • 4月4日(星期二):兒童節 #、清明節
  • 4月21日(星期五):耶穌受難節(是公眾假期,但不是法定假日)
  • 4月22日(星期六):耶穌受難節翌日(是公眾假期,但不是法定假日)
  • 4月24日(星期一):復活節星期一(是公眾假期,但不是法定假日)
  • 5月1日(星期一):勞動節
  • 5月11日(星期四):佛誕(是公眾假期,但不是法定假日)
  • 6月6日(星期二):端午節
  • 7月1日(星期六):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 9月12日(星期二):中秋節 #
  • 9月13日(星期三):中秋節翌日
  • 10月1日(星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 10月2日(星期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翌日(補10月1日)
  • 10月6日(星期五):重陽節
  • 10月31日(星期二):萬聖夜 #
  • 12月21日(星期四):冬至(是法定假日,但不是公眾假期,根據法定假日放假的機構,或會聖誕節放假,冬至不放假。部份機構或會提早下班)
  • 12月24日(星期日):平安夜#(不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但部份機構或會提早下班或放假一天)
  • 12月25日(星期一):聖誕節(根據法定假日放假的機構,或會冬至放假,聖誕節不放假)
  • 12月26日(星期二):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是公眾假期,但不是法定假日)
  • 12月31日(星期日):公曆除夕# (不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但部份機構或會提早下班或放假一天)

逝世人物

  • 2月11日——何英傑(何伯),89歲,香港商人、慈善家,為香港煙草有限公司創辦人。
  • 4月10日——于倩,57歲,邵氏知名女星。
  • 4月17日——梅愛芳,40歲,已故香港巨星梅艷芳的胞姊,同為歌手及演員,因子宮頸癌逝世。
  • 4月24日——馮公夏,約97歲,香港貿易商人、佛教界人士,因膽管癌逝世。
  • 6月3日——安子介,87歲,香港工業家、政治家,曾任政協、特區籌委等多項公職。
  • 7月23日——高寶樹,61歲,邵氏知名女星。
  • 8月11日——梁錦光,43歲,為入境事務處高級入境事務主任,在入境事務大樓縱火案中嚴重燒傷,最後不治殉職。
  • 11月29日—李汶靜,43歲,前無綫新聞記者及主播,因腸癌病逝。
  • 11月30日—鄭孟霞,88歲,著名粵劇劇作家唐滌生之妻,上海京劇名伶

大型獎項

社會貢獻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獎項(2000年)

香港小姐

參考文獻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2000-02-17 [200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2-09).
  2. . 星島日報. 2000-03-18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3. . 香港01. 2018-01-28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4. . 明報. 2016-01-08 [2017-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5. . 星島日報. 2000年6月19日 [2013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30日).(繁體中文)
  6. . 壹週Plus. 2016-01-07 [2017-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7. . 星島日報. 2000年7月3日 [2013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30日).(繁體中文)
  8. . 星島日報. 2000年8月3日 [2013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7日).(繁體中文)
  9. . 星島日報. 2000年8月12日 [2013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30日).(繁體中文)
  10. . 星島日報. 2000年8月12日 [2013年5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30日).(繁體中文)
  11. .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 2000-07-31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5-04).
  12. C. J. CHIVERS. . The New York Times. 2000-11-07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2).
  13. . 香港01. 2018-01-16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14. . 文匯報. 2000-11-19 [202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15. . 政府新聞網. 2000-11-18 [2020-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