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翅目
鱗翅目(學名:),又名蝶蛾目、螟蛉目,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包括各種蝴蝶和蛾(為并系群)。鱗翅目昆蟲是完全變態生物(卵、幼蟲、蛹、成蟲)。成蟲有兩對翅膀,上面覆滿鱗粉,口器則呈吸管狀。中國古代統稱鱗翅目昆蟲為螟蛉。鱗翅目有46個總科[1][2]、126個科[3]共超过16万个已被描述的物种[4],是昆虫纲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占到了全部已描述物种中的10%以上[1]。鳞翅目是世界上最广泛分布和最广为人知的昆虫目之一[5]。鳞翅目昆虫的身体结构展现出了许多变化,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最新的研究表明,鳞翅目的实际物种数量可能比先前预计的要更多[6],与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并为物种数量最丰富的目。[5]
鱗翅目 化石时期:早侏罗世至今, | |
---|---|
蛺蝶科的白圈帶蛺蝶(Athyma asura) | |
燕蛾科的 Alcides metauru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未分级): | 双髁类 Dicondylia |
亚纲: | 有翅亞綱 Pterygota |
演化支: | 伴翅类 Metapterygota |
下纲: | 新翅下纲 Neoptera |
演化支: | 真变态类 Eumetabola |
(未分级): | 内生翅类 Endopterygota |
总目: | 蝎蛉总目 Panorpida |
(未分级): | 類脈類 Amphiesmenoptera |
目: | 鱗翅目 Lepidoptera Linnaeus, 1758 |
亚目 | |
| |
多样性 | |
共有4个亚目,46個总科,126个科 超过18万个已被描述的物种 |
鳞翅目主要有三大衍徵,最明显的是覆盖在身上和翅上的鳞片以及长长的喙。它们鳞片实际上是一种变态的、扁平的「毛发」,这些鳞片赋予了鳞翅目昆虫在颜色和图案方面显著的多样性。绝大部分物种具有膜状的翅,少数物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完全消失。鳞翅目是完全变态的,成虫进行交配和产卵的过程一般在幼虫的寄主植物附近或寄主上进行。鳞翅目的幼虫俗称毛毛虫,在外观上与成虫完全不同,具有圆柱形身体,完全发育的头部和口器,三对前足以及从无到最多五对伪足。随着它们的成长,这些幼虫会在外观上发生变化,并经历一系列称为「龄期」的阶段。一旦完全成熟,幼虫就会化蛹。一部分物种会吐丝结茧,而另一些则不会。[5]蝶蛹具有坚硬的外壳,通常没有茧。一旦蛹完成了变态,性成熟的成虫就会羽化形成。
鳞翅目拥有数百万年的历史,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翅膀图案和颜色。[3]全身滿是鱗片,每片只有一種顏色,是由鱗片的色素、構造與鱗片堆疊而成,此鑲嵌畫形成翅膀的圖案。因此,鳞翅目是昆虫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类群,许多人参与了这些昆虫的观察,研究,收集,饲养和买卖。
鳞翅目在生物圈中作为传粉者和食物链中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幼虫在农业中是危害作物的一大害虫,因为幼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往往是活的植物[7]。许多鳞翅目的雌性可一产下 200 至 600 个蛋,更有甚者,这个数字可能会接近 30000 个。 从这些蛋孵化的毛毛虫可能会对大量农作物造成损害。 许多蛾类和蝴蝶物种因其作为传粉媒介、丝绸的生产者或作为害虫而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7]。
词源
本目学名由卡尔·林奈在1735年命名,来源是古希腊语中的 (表示属格)、 (Lepido,鳞片)以及 (ptera,翅膀)[8]。许多时候,Rhopalocera(錘角亞目)也被用於表示包含所有蝶類的演化支,来自古希腊语 ()[9]:4150 和()[9]:3993分別 意为「棒錘」和「角」,形容蝴蝶触角的形状。
本目的中文名稱「鳞翅目」來自拉丁学名Lepidoptera的直译。
分布与多样性
鳞翅目昆虫是分布最广的昆虫之一。 它们遍布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栖息在从沙漠到热带雨林,从低地草原到山地高原的各种陆地栖息地中,它们的生活史几乎总是与高等植物,特别是被子植物相关 [10]。 北极最北的鳞翅目种类有極地绢蝶( Parnassius arcticus),它位于萨哈共和国东北部的北极圈内,高度为海拔 1500 米[11]。 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已经记录了多种绢蝶,如依帕绢蝶( Parnassius epaphus),产于海拔 6000 米以上。[12]:221
鳞翅目物种中有许多有着共生,偏利共生,寄生等现象,在其他生物体内而不是在环境中生长。食粪的螟蛾科树懒蛾,例如 Bradipodicola hahneli 和 Cryptoses choloepi,是较为不寻常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哺乳动物树懒的皮毛中。[13][14]
目前有两种衣蛾被记录以牛的角质组织为生。粗角蛾科 Zenodochium coccivorella 寄生在介殼蟲總科绛蚧属的体内。许多物种被记录到以天然的材料甚至垃圾为生,例如貓頭鷹的唾餘、蝙蝠洞、蜂窝或者腐烂的瓜果。[14]
截至 2007 年,大约有 174,250 种鳞翅目昆虫,蝴蝶约有 17,950 种,剩下的都是蛾(并系群)。[15]绝大多数鳞翅目昆虫分布在热带地区,但大多数大陆都有大量的鳞翅目昆虫。北美有超过 700 种蝴蝶以及超过 11,000 种蛾,[16][17]在澳大利亚,这个数字则是 400 种蝴蝶和 14,000 种蛾。[18]1991年,John Heppner 在文献、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的基础上,估计了每个生物地理分布区的鳞翅目物种数量如下:[6]
古北界 | 新北界 | 新热带界 | 埃塞俄比亚界 | 印度-澳大利亚地区(包含东洋界和澳新界) | |
---|---|---|---|---|---|
物种估计数 | 22,465 | 11,532 | 44,791 | 20,491 | 47,287 |
分類与种系发生
分类
鱗翅目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传统形态学分类依據觸角形狀分為錘角亞目(Rhopalocera,蝶類)和異角亞目(Heterocera,蛾類)。但如果从支序分類學的角度上讲,蝴蝶完全是蛾类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异角亚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锤角亚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異角亚目变成了鳞翅目的一个次異名,因此該分類目前已被視為並系群而不再使用。
其他分類方法有:
- 依照大小分為 Macrolepidoptera(大鱗翅亞目)和 Microlepidoptera(小鱗翅亞目)。
- 按翅脈分為 Homoneura(同脈亞目) 和 Heteroneura(異脈亞目)。
- Zeugloptera(小翅蛾亞目)、Exoporia(蝙蝠蛾亞目)、Dacnynacha(毛頂蛾亞目)、monotrysia(單孔亞目)和 Ditrysia(雙孔亞目) 。
- Zeugloptera(軛翅亞目)、Aglossata(無旋喙亞目)、Heterobathmiina (異石蛾亞目)和 Glossata(有喙亞目)。
本条目采用上述第四种分类法,在下表中,有喙亚目之前的三个亚目中包括一些鳞翅目基部类群,大约有200余个物种,有喙亚目才是鳞翅目的最主要子类群。同样,在有喙亚目中,大部分基部类群列在前面,缰翅下目(Heteroneura)才是有喙亚目的主要部分。有喙亚目下属的各个演化支的关系尚不明确,但大部分的科级类群有准确而广泛接受广泛使用的描述和定义。鳞翅目精确至科级的分类如下:
分类表 |
---|
化石物种(尚无确切分类)
轭翅亚目 Zeugloptera无旋喙亚目 Aglossata异石蛾亚目 Heterobathmiina
有喙亞目 Glossata
|
外类群
鳞翅目与石蛾是姊妹群,有若干共同特征。例如它们都是ZW型性别决定,但大部分昆虫是XY性别决定系统。它们的成虫都有一种特定的前翅翅脉、以及翅膀表面類似細微鱗片的構造。它们的幼虫都有口器和腺体可以用来产丝。威利 · 亨尼希将这两个目构成的演化支命名为類脈總目,作为已灭绝的 Tarachoptera 目的姊妹群。[19]鳞翅目进化自一种昼行性的类似蛾的,以现生或已灭绝植物为食的共同祖先。[20]
基于2008年所做的一项DNA和蛋白质分析,演化树如下图所示。[21][22][23][24]
内翅类 Endopterygota |
| ||||||||||||||||||||||||||||||||||||||||||||||||||||||||||||||||||
内类群
注釋
- Mallet, Jim. . The Lepidoptera Taxome Projec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2 June 2007 [8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 . Lepidoptera Taxome Project. [25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Capinera, John L. . 4 2nd. Springer. 2008: 626–672. ISBN 9781402062421.
- Kristensen, Niels P.; Scoble, Malcolm J.; Karsholt, Ole. . Zootaxa. 2007-12-21, 1668 (1): 699–747. doi:10.11646/zootaxa.1668.1.30.
- Powell, Jerry A. . Resh, Vincent H.; Cardé, Ring T. (编). 2 (illustrated). Academic Press. 2009: 557–587. ISBN 978-0-12-374144-8.
- Kristensen, Niels P.; Scoble, M. J.; Karsholt, Ole. . Z.-Q. Zhang; W. A. Shear (编). (PDF). Magnolia Press. 2007: 699–747 [2 March 2010]. ISBN 978-0-12-690647-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5).
- 戚慕杰; 孙浩, 左兴海, 李后魂. . 生物多样性. 2021, 29: 1035–1039 [2021-09-10]. doi:10.17520/biods.20212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0).
- Harper, Douglas. . The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8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0).
- Partridge, Eric. . Routledge. 2009. ISBN 978-0-203-42114-7.
- Gullan, P. J.; P. S. Cranston. . 3. Wiley-Blackwell. 13 September 2004: 198–199. ISBN 1-4051-1113-5.
- Stumpe, Felix. . Russian-Insects.com. [9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 Mani, M. S. . Volume 4 of Series entomologica. Springer. 1968: 530 [9 November 2010]. ISBN 978-90-6193-114-0.
- Sherman, Lee. (PDF). Terra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2008, 3 (2) [1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9-19).
- Rau, P. .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1, 34: 355–366(12). doi:10.1093/aesa/34.2.355.
- Mallet, Jim. . The Lepidoptera Taxome Projec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2 June 2007 [8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 Eaton, Eric R.; Kaufman, Kenn.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 391 [2018-05-06]. ISBN 978-0-618-153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 Tuskes, Paul M.; Tuttle, James P.; Collins, Michael M. . The Cornell series in arthropod biology illustrated.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50 [12 February 2011]. ISBN 978-0-8014-3130-2.
- Green, Ken; Osborne, William S. illustrated. Reed. 1994: 200. ISBN 978-0-7301-0461-2.
- Wolfram Mey; Wilfried Wichard; Patrick Müller; Bo Wang. . Fossil Record. 2017, 20 (2): 129–145. doi:10.5194/fr-20-129-2017.
- Kaila, Lauri; Marko Mutanen; Tommi Nyman.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7 August 2011, 61 (3): 801–809. PMID 21903172. doi:10.1016/j.ympev.2011.08.016.
- Whiting, Michael F.; Whiting, Alison S.; Hastriter, Michael W.; Dittmar, Katharina. . Cladistics. 2008, 24 (5): 1–31 [2018-05-01]. doi:10.1111/j.1096-0031.2008.0021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1).
- Yeates, David K.; Wiegmann, Brian. . Tree of Life. [24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6).
- Whiting, Michael F. . Zoologica Scripta. 2002, 31 (1): 93–104 [2018-05-01]. doi:10.1046/j.0300-3256.2001.0009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 Wiegmann, Brian; Yeates, David 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2: 5. ISBN 978-0-231-50170-5.
- 《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 揚雄《法言‧學行》:“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曰:‘類我、類我。’久則肖之矣。”
參考資料
- Kristensen, N.P. (Ed.). 1999. Lepidoptera, Moths and Butterflies. Volume 1: Evolution,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Handbuch der Zoologie. Eine Naturgeschichte der Stämme des Tierreiches / Handbook of Zoology.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hyla of the Animal Kingdom. Band / Volume IV Arthropoda: Insecta Teilband / Part 35: 491 pp. Walter de Gruyter, Berlin, New York.
- Nye, I.W.B. & Fletcher, D.S. 1991. Generic Names of Moths of the World. Volume 6: xxix + 368 pp.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