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人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国家,汉族目前佔总人口的91%,其余为少数民族,及极少数的归化外国移民。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於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國人口为14亿967万人[2],排名世界第二[3]

中国大陆人口统计
202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
人口14亿967万(2023年,国家统计局估计)
世界第2位
增长率 -1.48‰(2023年,国家统计局估计)
出生率6.39‰(2023年,国家统计局估计)
死亡率7.87‰(2023年,国家统计局估计)
预期寿命78.2岁(2021年)[1]
  男性73.64岁(2015年国家统计局抽样)
  女性79.43岁(2015年国家统计局抽样)
生育率1.05孩子/妇女(2022年国家统计局抽样,总和生育率)排名187
婴儿死亡率5.0‰(2021年国家卫计委估计)
年龄结构
0-14岁17.947%(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15-59岁63.351%(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60岁及以上18.701%(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性别比
新生人口1.1452(2017年国家统计局抽样,男/女)
15岁以下1.13(2008年估计,男/女)
15-64岁1.06(2008年估计,男/女)
65岁及以上0.91(2008年估计,男/女)
民族
国族中華民族
主要民族汉族
少数民族中華民族列表,人口500万以上的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
语言
官方汉语普通话、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語藏语蒙古语等)
口语汉语方言(官话方言、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见中国语言列表

中国人口分布亦不平均,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以新疆西藏内蒙古为主的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4]东北地区人口更呈现明显减少趋势。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2020年流动人口规模近3.8亿人。

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目前有较之多數國家更严重的少子化人口老齡化[5],以及亚洲地区特有的性别比失衡的问题。由於政策的推動,中国人口生育率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并持续至今,2022年更是出现了60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6]。出生下跌、人口減少的原因,除了醫療衛生條件,另還有社會變遷等要素[7]。中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2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9%[8],2023年更是达到15.4%[9],人口老龄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历史及现状

历史上,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一直占据较大比例。19世纪上半叶,清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此后,因为太平天国捻乱及回乱等战乱损失不少人口,光绪年间又发生丁戊奇荒、1887年黄河决口等不少天灾,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大幅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约5.4亿,占世界人口的22%。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从1950年起,由于社会较为稳定,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逐渐延长,人口因此迅速增长。期间除了1959-1961年间由于三年困難時期产生的饥荒导致人口下降外,直至197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人口保持每年2%以上高增长的态势。1981年中国大陆人口达到10亿,占世界人口比例维持在22%。

不断增加的人口促使中国政府认真考虑节制生育的问题。早在1950年代,就有号召要求计划生育的声音[10],但计划生育到1970年代中期起才逐渐严格付诸实践。起初,政府政策较为宽松,以“宣传教育”为主。但国家领导人对控制人口期待很高,使得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严格,采取强力手段限制生育。从1980年起,许多家庭都只被允许生一个孩子[11]。由于出生率下跌,中国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出生率从1971年的3.065%下降到2010年的1.19%,而人口增长率也下降到0.5%以下。由于人口调控也产生了诸如老龄化、性别比失衡、劳动人口下降等不利局面[12],再加上中国妇女生育观念有所转变,生育意愿降低,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政府逐渐意识到了调整人口政策的重要性。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废除“一胎政策”,允许所有妇女生育两个孩子。

然而,即使开展了“二胎政策”,中国的出生率仍然低于预期。2017年,中国大陆出生率为1.243%。于此同时,由于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劳动力人口正在萎缩,经济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生育数量不足以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另一个社会问题[13]

根据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国人口普查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大陸出生人数仅为1200万人,创下自1960年以来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为了对抗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政府再次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推出三孩政策,取代了2015年的二孩政策。然而收效甚微。根据网络民调显示,许多中国大陆人都不想生孩子[14][15][16][17][18]。2021年,中國大陸有15省人口出現負增長,[19]而全國人口自然增长率创下自1964年以来最大同比降幅。[20]2022年中国出生人数仅956万,总人口相較於2021年减少85万人,也是中國大陸自1961年以來出現人口負增長[21][22],2023年減少208萬人[23]

年龄结构

按照人口統計標准,0~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在20%~23%,為正常;18%~20%,為少子化;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下,為超少子化;23%~30%,為多子化;30%~40%,為嚴重多子化。經過幾十年變遷,中國人口結構由嚴重多子化快速向嚴重少子化演變,並有由嚴重少子化向超少子化演變趨勢,預計到2030年,中國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將跌破15%。[24]2022年,中国0-15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25]

中國少子化水平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发達國家人均GDP普遍在2.5萬美元之上,而中國只有1萬美元。0~1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2010年中國已經下降到18.1%,已經低于日本1990年18.3%的水平,而1990年日本人均GDP為2.47萬美元,2010年中國人均GDP只有0.46萬美元。中國的富裕程度與发達國家相差甚遠,而少子化程度已達甚至超過发達國家水平,少子化大大超越了經濟发展階段,嚴重未富先少,已危及人口安全。[24]另一种更具可比性、能排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办法,是按购买力平价(PPP)核算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2021年现价国际元核算)。在1990年,日本人均GNI为19,720元[26]。在人口结构与之相近的2010年,中国人均GNI为9,210元[27],2020年为17,200元。

與此同時,老齡化快速推進。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達2.0978亿,佔全國人口比重從2016年的10.8%上升到2022年的14.9%。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已大大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2017年的預測,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佔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24][25]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演變既受現代化推進影響,更主要是由于過嚴生育政策的長期實施,致青少兒人口比重下降造成的。老齡化大大超前于經濟发展,即“未富先老”。[24]

據2017年的預測,即使立即全面鼓勵生育,2100年中國總人口也將是在8億人以下,而且人口結構也不會得到優化,少子老齡化反而會更加嚴重。[24]

另外,由于多年來中國處于嚴重少子化,2030年之後,中國勞動力缺口在6000萬人以上,屆時中國的发展將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拒絕引進外來勞動力,經濟將失去活力,陷入長期低迷;如果大規模引進非洲、印度和穆斯林等地區勞動力,則又將造成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社會或將陷入動蕩[24]。也有意見指出如果真的大規模引入外國移民,那相當於中國付出巨大的代價不讓本民族孩子出生,最後卻是中國土地騰給了外來的非洲與印度家庭。同本國出生的人口相比,外來移民在語言、文化和認同感上對中國文化都不相同,基礎素質上也有顯著差距。但現實是無法對抗經濟規律和現實需求,當大量人口老無所依,社會普遍缺乏年輕勞動力時,外來移民將紛至沓來,而且很多人來了會在此根植他們的文化,將不再離開。對於那些因為限制政策未能如願生育的家庭,移民將會如何改變他們家鄉的樣貌,其管理與價值觀則是未來中國以移民為主的新社會的又一個挑戰。[28]

性别结构

截至2020年11月,男性人口7億2334万人,女性人口6億88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100(以女性为100)。[29]2014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100[30],2015年为113.51:100,2016年为112.88:100,2017年为111.9:100[31]。中国大陆的性别比长期不均衡,至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男性比例上升至51.24%,达到历史新高。除了同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人口流出的辽宁、吉林两省外,中国大陆其他所有省份和直辖市的男性人口均高于女性,外来人口比例较高的广东、海南两省男性比例更超过53%[32]。中国大陆男性人口的比例过高,主要来源于以往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改革开放后农村产检逐渐普及,重男轻女思想浓厚的农村家庭得以在产期就获知胎儿性别,提前打掉女胎。尽管中国大陆官方严格禁止产检医生透露胎儿性别,但地下产检依然长期存在[33]。对于已充分城市化数十年的东北地区,则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随着中国大陆快速城市化,重男轻女思想的根基已逐渐减弱,但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反映到宏观数据中。性别比失衡、女童死亡率高于男童等因素影响下,适婚年龄男性人口受到婚姻挤压成为社会问题,是中国“最严峻的人口问题之一”[34]:65,亦是中国大陆结婚彩礼普遍畸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迁移

境内迁移和户籍制度

中国大陆有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根据2010年统计,有超过2亿流动人口,而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数则超过2.6亿。许多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前往广东、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寻找工作[35]

中国还存在自1958年开始的户籍制度,这个制度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所放松,但是一直是入学、医疗、就业等制度性歧视的重要来源之一[36][37]

境外迁移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普通居民获得更多出国留学、移民的机会,在1980年代形成移民潮。进入21世纪,留学、移民境外更为平常。

在华外国人

根据中国政府2011年统计数据,共有60多万外国人在中国大陆居住,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也达到22万人[38]。随着在华外国人口增多,外国人聚集区也在一些地方逐渐开始显现,例如北京逐渐形成了韩国人居住区,广州则有规模庞大的非洲人黑人聚集区[39]

中国大陆的移民政策尚在摸索发展阶段[40]。在历史上,中国虽不断接纳不同国家的外来移民,但总体数量很少,相关的移民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例如中国虽然有给予外国人永久居留权的绿卡制度,但从2004年至2013年,总共只发出了七千余张,平均每年簽發七百餘張[41]。中国政府正在完善移民制度,吸引更多希望定居中国的外国人[40][24]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中国大陆接受普查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371,38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5,732人、台湾地区居民157,886人,外籍人员845,697人,合计1,430,695人。上述人员中,居住时间三个月以下的40,659人;居住时间三个月至半年的56,342人;居住时间半年至一年的166,884人;居住时间一年至两年的248,174人;居住时间两年至五年的314,954人;居住时间五年以上的603,682人,大多数在陆境外人员为长期居留。以商务为目的77,008人;以就业为目的444,336人;以学习为目的219,761人;以定居为目的419,517人;以探亲为目的74,735人;其他目的195,338人,就业和定居是境外人员来华的主要目的。境外人员大多集中在广东和云南两省,上海和福建也有超过10万境外居民。[42]

人口分布

中国大陆乡镇(街道)人口密度图
黑河-腾冲人口分布线

中国大陸人口地区分布很不均衡,超过94%的中国人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土地上。黑河-騰衝線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43]

最佳人口数量

原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枫认为中国的最佳人口数量为10亿[44]

“一胎化”所依据的“适度人口”研究,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宋健等人和田雪原1981年分别以动物蛋白摄入量和技术装备程度为标准,得出中国的“适度人口”为7亿人。这些研究依据的假设均被证明完全错误。例如田雪原在研究中假设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不超过5.5%,但中国1980年以来的固定资产年增长率远远超过这一假设。而只要将该假设的数值增加1%,得出的“适度人口”就会从7亿人变为19亿人;宋健等人在1981年选择中国与发达国家(法国)之间相差最大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为标准,假设中国各类农产品在不同年代年增长率上限为1%到6%不等,得出要达到法国的水平,中国在2050年只能容纳7.38亿人,但如果将年增长率的假设上限上调2%,中国可以容纳人口就将从7.38亿人变成30亿人,而目前中国人口现已超过13亿人,营养水平与发达国家几无差别。自1980年後,“适度人口”论已被国际学术界所摒弃。[45]

老龄化

北京老人娱乐

中国政府实行的计划生育,虽然大大减缓了中国人口总量的进一步增长,但是却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侵犯人权等社会问题。如果总和生育率(即每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数)低于2.1(已考虑未报出生儿),人口长期看来会不断地减少。所以现在对于计划生育是否属于成功的人口控制政策这一问题,争论激烈。2022年,中国大陆人口6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5]

2012年~2022年,中国人口仍将保持惯性增长,年均净增长400万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人口总量于2025年左右达到顶峰,数量介于14.1亿和14.3亿之间,并开始逐渐减少。劳动力年龄人口已于2012年开始下降,2050年老年人口达峰值[46]

根据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最新中国人口普查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大陸出生人数仅为1200万人,创下自1960年以来的最低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为了对抗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放宽计划生育政策,2016年开始二孩政策取代了1979年施行的一胎政策。2021年,二孩政策又被三孩政策取代。然而收效甚微。根据网络民调显示,许多中国大陆人都不想生孩子。2022年中国出生人数仅956万,出現人口負增長[21][22]

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11%。其他少数民族众多,官方承认其中较显著的55个少数民族,占8.89%,其他如葡萄牙人犹太族及由于外国移民、通婚而产生的新进民族则不在此列。其他56个民族之外的共约64万人被官方称为“未识别民族”。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10年的8.49%,再到2020年的8.89%。[47][48][49]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0,378,693人,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1,675,179人,增长10.26%。

各民族生育率差别很大,布依族生育率(1.905)是中國朝鲜族(0.622)的三倍多,但所有主要民族生育率都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宗教

中国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根据中国政府的报告,现有各种宗教信徒近两亿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4.4万处,宗教团体约5500个。其中,人数最多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50]

统计数据和预测

最近一年(2022年)数据

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大陆地区)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76]
主要指标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普查年份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总人口(万人) 59,435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33,972 141,177
性别构成 男性(万人) 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72,333
女性(万人) 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68,843
男女性别比 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 105.07
年龄构成 0-14岁年龄段比重(%) 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7.95
15-64岁年龄段比重(%) 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 68.55
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 4.41 3.56 4.91 5.57 6.96 8.87 13.50
民族构成 汉族人口(万人) 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 128,631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 91.11
少数民族人口(万人) 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 12,547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6.06 5.76 6.68 8.04 8.41 8.49 8.89
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万人) 416 615 1,422 3,611 11,964 21,836
高中和中专(万人) 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21,301
初中(万人) 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48,716
小学(万人) 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34,966
文盲人口(万人) 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3,775
文盲率(%) 33.58 22.81 15.88 6.72 4.08 2.67
城乡分布 城镇人口(万人) 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90,199
乡村人口(万人) 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50,979

历年人口总数和自然变动情况

1981年及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77][78],1982年起数据为依据人口普查和抽查的调整数。[79][80][81][82]

各省级行政区出生人口

近年各省级行政区出生人口数据(地区括号内为统计口径)
省级行政区 2022年/万 2023年/万 2022年出生率 2023年出生率 来源
北京(常住人口) 12.31 5.63‰ [83]
天津(常住人口) 6.10 4.47‰ [84]
河北(常住人口) 45.30 41.0 6.09‰ (5.55‰) [85]
山西(常住人口) 23.51 21.31 6.75‰ 6.13‰ [86]
内蒙(常住人口) 13.4 12.0 5.58‰ 5.0‰ [87]
辽宁(常住人口) 17.0 4.06‰ [88]
吉林(常住人口) 8.84 3.77‰ [89]
上海(常住人口) 9.8 3.95‰ [90]
江苏(常住人口) (40.92) 4.80‰
浙江(常住人口) 41.2 38.3 6.28‰ 5.80‰ [91]
安徽(常住人口) 39.48 6.45‰ [92]
福建(常住人口) 28.49 6.81‰ [93]
江西(常住人口) 29.5 6.52‰ [94]
山东(常住人口) 68.22 61.0 6.71‰ 6.01‰ [95]
湖北(常住人口) 32.0 5.48‰ [96]
湖南(常住人口) 39.5 6.00‰ [97]
广西(常住人口) 42.90 (40.42) 8.51‰ 8.04‰ [98][99]
重庆(常住人口) (19.22) 17.88 5.98‰ 5.58‰ [100]
四川(常住人口) 52.9 6.32‰ [101]
贵州(常住人口) 42.5 41.10 11.03‰ 10.65‰ [102][103]
云南(常住人口) 38.5 8.22‰ [104]
陕西(常住人口) 27.0 6.83‰ [105]
甘肃(常住人口) 21.10 19.10 8.47‰ 7.71‰ [106][107]
青海(常住人口) (5.49) 9.25‰ [108]
括号内为官方未公布,根据其他数据推算出的数据。

按年度分孩次出生人口及結婚對數

2013年至今中国大陆分孩次出生人口及結婚對數
占比 出生人口
年份 一孩 二孩 三孩及以上 一孩 二孩 三孩及以上 总计 結婚對數 备注
2013 64.4% 1056[6] 1640 1347
2014 57.6% 972[6] 1687 1307
2015 53.5% 886[6] 1655 1225
2016 (54.5%) 40.2% (5.2%) 973 721 (92) 1786 1143 “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8]。 可推算出2016年一孩数量为973万人。

“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8],可推算出2016年二孩数量为721万人,二孩比重为40.2%

2017 42.0% 51.2%[8] 6.8% 724[8] 883[8] 116 1723 1063
2018 42.0% 640 1523 1014
2019 40.5% 59.5%[109] (593) 872 1465 947
2020 42.9% 57.1%[110] (516) 686 1202 813
2021 44.2% 41.4%[111] 14.5%[111] (468) 440 154 1062 764
2022 46.1% 38.9%[112] 15.0%[112] (441) 372 143 956[113] 683[114]
2023 902[115] 768[116]
尾注:

1. 表中加粗数据为官方公布数据,未加粗数据为根据官方数据推算得到,括号内数据为根据官方数据及推算数据得到。

2. 結婚人數對於未來出生率,特別是一孩出生率產生重大影響。[117]

参考文献

  1. . [2022-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6).
  2. . 中华新聞網. [202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3. . news.un.org. 2023-04-24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中文(简体)).
  4. . old.pep.com.cn.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5. . 中央情报局. 2017 [2019-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8) (英语).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7. .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中文(简体)).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9. . m.bjnews.com.cn. [202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7).
  10. . [201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9).
  11. 乔晓春,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 BBC 中文网.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中文(简体)).
  12. . www.yicai.com.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13. . 金融界. 2018-01-24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8).
  14. . 新浪网.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15. 孫瀾. . 香港01. 2021-06-07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中文(香港)).
  16.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17. . 路透社.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3).
  18. . BBC中文网. 2021-05-31 [2021-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19. 佚名. . 澎湃新闻. 2022-05-10.
  20. .
  21. .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22. .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23. . [202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24. .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25. .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3).
  2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5).
  27. . 国家统计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29. 3332. . health.people.com.cn. [2018-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6).
  30. . 国家统计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31. . 果壳. 2021-05-13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32. 马红霞. . 科技信息 (北京市: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2009, (2009第30期): 65—66. ISSN 1002-9532 (简体中文).
  33. . m.21jingji.com.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34.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户籍制度改革,观念需为政策托底
  35. .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0).
  36. 孙玉庆. . www.chinadaily.com.cn.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37.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2-12-12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中文).
  38. . FT中文网.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39. 13465, ck. . news.china.com.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40. . 国家统计局. 2021-05-11 [202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41. . www.sohu.com. 2017-06-17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42. .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5).
  43. 黄文政; 梁建章. . 财新网. 2014年3月6日 [2014年5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5日).
  44. 艾经纬. .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6-16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3).
  45. .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0).
  46. .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47.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葡萄牙大使馆. 200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
  4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8).
  49. . 北京市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0. . 天津市统计局. [202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51. . 山西省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2. .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3. . 辽宁省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4. . 吉林省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5. . 黑龙江省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56. . 上海市统计局. [2023-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57. . 浙江省统计局. [2023-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58. . 安徽省统计局. [2023-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8).
  59. . 江西统计局.
  60. . 河南省统计局. [2023-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61. . 湖北省统计局.
  62. (PDF). 广东省统计信息网.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1).
  63. .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64. . 重庆市统计局.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6).
  65. . 四川省统计局.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66. . 贵州省统计局.
  67. . 云南省统计局.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68. .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
  69. . 陕西省统计局.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70. . 甘肃省统计局.
  71. . 青海统计局.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72. .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7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74. 第一至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来源参见《中国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5.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 (编).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76.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 (编).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
  77.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编).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78. . 国家统计局. [2019-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79. . 国家统计局. [2019-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9).
  8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 6. ISBN 978-7-5037-5894-2.
  81. . 北京市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82. . 天津市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83. . 河北省统计局.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3).
  84. . 山西省统计局. [20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85. .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86. (PDF). 辽宁省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4-15).
  87. . 吉林省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88. . 上海统计局.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2).
  89. . 浙江省统计局. [202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90. . 安徽省统计局. [2024-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91. . 福建省统计局.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0).
  92. . 江西省统计局.
  93. . 山东省统计局.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4).
  94. . 湖北省统计局.
  95. . 湖南统计局.
  96. .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2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97. .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24-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98. . 重庆市统计局.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2).
  99. . 四川统计局.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100. . 贵州省统计局.
  101. . 贵州省统计局.
  102. . 云南统计局.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103. . 陕西省统计局.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2).
  104. . 甘肃省统计局.
  105. . 甘肃省统计局.
  106. . 青海省统计局. [202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6).
  107. .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108. .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109. .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110. (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12).
  1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1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3-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113. . 中华新聞網. [202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8).
  114. . 德國之聲. 2024-03-18.
  115. . 聯合新聞網. 2023-09-17 [2023-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9).

参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人口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人口密度表
  • 中国大陆生育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级行政区总和生育率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性別比例列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人口排名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
  • 中国人口史
  • 香港人口
  • 澳门人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