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英語:)亦稱礦石燃料,指由古生物残骸因被无氧降解而在岩层中形成的各种可被人类用作燃料获取化学能的碳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通过地球地壳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才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1],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维持人类工业化活动最重要的天然資源,也是化工和能源产业的主要原料,其中原油通过石油化学精炼生产得到的石油产品也称为石化產品。
化石燃料之间的差異很大,可以從低碳氫比的揮發性物質(如甲烷)、到液態的石油到沒有揮發性的无烟煤。化石燃料的運用使得工業大規模發展,从而替代了历史上的水車。當發電的時候,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能量,從而推動渦輪機產生動力。舊式的發電機是使用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現時,很多發電站都已採用燃氣渦輪引擎,那是利用燃氣直接來推動渦輪機。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能源來源之一,但是化石燃料屬於耗竭性能源,需要千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生成(大部分煤床源自古生代石炭纪的煤炭森林,超过七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源自中生代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而被人类使用的消耗速度又遠超過其自然生成速度。因此化石燃料的供應量不足會造成能源危機[2],特別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影響最大,20世紀下半世紀就因為石油供應不足而出現三次石油危機[3]。現時,全球正趨向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可以幫助增加全球的能源所需。
化石燃料是现今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因此也是加快全球變暖的因素之一[4],每年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213億噸,但自然界通过植被固碳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半,因此每年在大氣中約增加107億噸的二氧化碳[5]。此外,生物燃料中的二氧化碳成份是來自大氣層,因此發展生物燃料可以減少在大氣層上的二氧化碳,從而減低溫室效應[6]。
来源
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来自于数百万年前海底、湖底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有机物残骸的厭氧消化而成[8]。随着地质年代变迁,这些有机化合物同泥土混合,被埋藏在层层的沉积物之下。由于极高的熱量和压强条件下,有机物质发生了化学上的变化,首先转变成存在于油頁岩中的一种蜡质物质称为油母質,接着在更多热量条件下,转变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在任何化石燃料混合物中都有比例相差极大的有机物、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决定了燃料的化学特性,例如沸点、冰点、密度、黏性等。
另一方面,陆生植物往往会形成煤和甲烷[9]。许多煤炭都可以追溯到地球歷史的石炭纪。陆生植物还会生成III型油母質,它是天然气的来源之一。
有限的化石燃料
石油是一種全球使用量最高的化石燃料[10],耗盡的時間較其他的較快。可廣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例如生質能源、能量高的核能發電和科學不斷的進步都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外,石油使用量高也因為它是石化燃料的提煉物, 用途廣泛。
在供給和需求概念原則的建議下,當化石燃料的供應下降,價格就會上升。因此當化石燃料價格高的時候,能源選擇性會更多,原先普遍被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可再生能源會成為較符合經濟效益而開發的能源之一。現時,雖然可再生能源的所需要成本及加工技術較普通的石油生產為高及複雜,但在將來的經濟效益較普通的石油生產為高。
储量
初级能源资源水平是指地下的储量水平。产量则是流量。最重要的初级能源资源是含碳的化石燃料,2002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初级能源产量的79.6%。
2005-2006年(已探明储量)水平:
- 煤炭:9977.48亿短吨(9050亿公吨),[11]702.1 km3油当量
- 石油:177.9 km3到209.4 km3[12]
- 天然气:6,183–6,381万亿立方英尺(175–181万亿立方米),[12]184.6×109 m3油当量
2006年(每日产量)流量:
- 煤炭:18,476,127短吨(16,761,260公吨),[13]每日 52,000,000桶(8,300,000立方)油当量
- 石油:每日84,000,000桶(13,400,000立方)[14]
- 天然气:104,435万亿立方英尺(2,963万亿立方米),[15]每日19,000,000桶(3,000,000立方)油当量
根据目前已探明储量和上述开采流量预测尚可开采年限:
- 煤炭:148年
- 石油:43年
- 天然气: 61年
根据最乐观的探明储量估计值作出所预测的尚可开采年限:[16]
- 煤炭:417年
- 石油:43年
- 天然气:167年
以上计算是在假设之后的数年间,生产量适中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另外所有已探明的储量都可以供开采。实际上,以上三种燃料的消费量在近年来一直在上升。尽管这样看来似乎资源会更快地被使用完,但实际上产量曲线应该是一条钟形曲线。在未来某个时点,各资源在某一区域、国家或全球的产量会达到一个最大值,在这之后,产量会开始衰减,直到生产其不再具有经济价值或者在物理上存在困难时停止。技术、价格、政治政策等因素的变动都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环境效应
美国只有世界上不到5%的人口,但是由于较大的房屋和私家车,美国人消耗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化石燃料供应量。[18]在美国,有超过九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19]化石燃料的燃烧还带来其他空气污染物,例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
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硫酸、碳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它们同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后降落地面,形成酸雨,对于自然环境和建筑物都有腐蚀作用[20]。其中,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建成的雕像、纪念碑特别容易被破坏,因为它们的成分都是碳酸鈣,容易被酸腐蚀。
化石燃料还包含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鈾和钍,它们被释放到大气中。2000年,全球因为燃烧煤炭,向大气中释放了大约12,000吨的钍和5,000吨的鈾。[21]根据估计,在1982年,美国煤炭燃烧的煤炭向大气中释放的放射物质是三哩岛核泄漏事故的155倍。[22]
开采、处理和运输化石燃料也可能产生环境问题。采煤的方法,尤其是移除山顶等往往对于环境有负面影响,离岸石油开采则对于水生生物产生生存威胁。煉油廠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空气和水污染。运输煤需要动力机车,而运输石油则需要有大型油轮,这都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
参考资料
- . ScienceDaily.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 郭博堯. . 國政研究報告.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11-20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6).
- 张志前 涂俊. .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 5017-8878-1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富國財富管理有限公司.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200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 . 新華新聞 (新華網). 2012-06-26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 .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 . Sa.ylib.com.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 李文. (PDF).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013-11-13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25).
- . 中電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顧問委員會.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 . eia.doe.gov.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 . eia.doe.gov. [201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XLS file). October 17, 2008. eia.doe.gov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World Petroleum Consumption, Annual Estimates, 1980–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XLS file). October 6, 2009. eia.doe.gov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nual 2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XLS file). August 22, 2008. eia.doe.gov
- Oil & Gas Journal, World Oil
- . 中原地產.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 . Worldwatch Institute. [March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4).
- . U.S. EPA.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30).
- . 彰師大地理系. [March 3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4日).
- Coal Combustion: Nuclear Resource or Dang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lex Gabbard
-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rough coal burn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Gordon J. Aubrecht, II, Ohio State University
外部連結
- 化石燃料的另類介紹
- 一則有關可再生能源取締化石燃料的新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Coming Energy Cris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essay by James L. Williams of WTRG Economics and A. F. Alhajji of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英文)
- "Powering the Future" – Michael Parfit (National Geographic)(英文)
- "Federal Fossil Fuel Subsidie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英文)
- Fossil Fuel Subsidies in Europe(英文)
- Oil companies hit by 'state' cyber attac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