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1]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790年開始被吐蕃攻占,至808年完全消失。

唐朝疆域圖中左方的安西大都護府

历史

640年9月19日(贞观十四年八月癸巳,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设西州。[2] 640年10月11日(贞观十四年九月乙卯,农历九月二十一日),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2] 用以针对西突厥[3] 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开始时只有数千人的兵力。[3]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3],永徽二年(651)安西都护府遷回高昌[4]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一月,苏定方在碎叶水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从而平定了西突厥,显庆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到龟兹(今库车),[5] 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唐高宗改变太宗时只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6] 使这一带都置于唐朝的羈縻统治之下。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该部巡查。[3]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3]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并在吐火罗立碑记述此事。[5]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多处易手,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7]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军队攻陷了安西都护府。[5] 期间,唐朝廷曾两复两弃安西四镇: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复了安西四镇,儀鳳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镇被唐将裴行俭收复,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被迫收缩战线,放弃安西四镇。[8]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5] 此后,安西都护府的駐地才在龟兹稳固下来。[8]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的战略目的。[3]

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5] 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3] 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9]期间,因与朝廷联络中断,安西军士不知朝廷已改元,将仅用了两年的广德年号至少用到广德四年。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5]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5]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5] 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5]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这可能不仅是情报断绝所造成的,而是事实上唐朝已经放弃了对安西的控制。[10] 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11] 《资治通鉴·贞元六年》:五月,“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12]从此,西域开始与中国汉地被不同政权所控制达千年之久,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攻灭准噶尔为止。

区划

军城

现在地名 备注
安西四镇龟兹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龟兹国,658年—662年、675年—678年、693年—790年都护府治
焉耆镇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博格达沁东古城焉耆
疏勒镇新疆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即疏勒国
于阗镇新疆和田县巴格其镇约特干遗址于阗
西州高昌县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高昌故城640年—658年、662年—675年、678年—679年、686年—693年都护府治,658年改属西州都督府
柳中县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
天山县新疆托克逊县夏镇天山故城
交河县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交河故城
蒲昌县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七克台镇古城
庭州金满县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破城子658年改属西州都督府
蒲类县新疆奇台县古城乡唐朝墩古城
轮台县新疆昌吉市破城子
伊州伊吾县新疆哈密市伊州区658年改属凉州都督府
柔远县新疆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
纳职县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四堡村拉甫乔克古城
归仁军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即小勃律国,747年置
保大军(碎叶镇)新疆和静县巴润哈尔莫墩镇南哈拉毛坦古城679年—686年都护府治碎叶镇

安西大都护府下属都护府: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

都督府

都督府 州名 现在地名 原邦国 备注
龟兹州都督府龟兹州新疆库车市皮朗古城龟兹国伊逻卢城
乌垒州新疆轮台县策达雅乡龟兹国乌垒城
白州新疆拜城县拜城镇龟兹国白城
姑墨州新疆阿克苏市跋禄迦国拨换城
温肃州新疆乌什县乌什镇于祝国大石城
郁头州新疆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托库孜萨来古城蔚头国据史德城
渠黎州新疆尉犁县尉犁镇龟兹国渠黎城719年升为都督府
焉耆州都督府焉耆州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博格达沁西古城焉耆国新员渠城
毗沙州都督府
(于阗州都督府)
毗沙州
于阗州
新疆和田市吐沙拉镇什斯比尔古城于阗国西山城
蒲山州新疆皮山县固玛镇阿里牙蒲山国皮山城
勃野州新疆皮山县藏桂乡所罗傥不果拉麻扎蒲山国勃伽夷城
安军州新疆洛浦县杭桂镇阿克斯色伯勒古城
六城州新疆策勒县达玛沟乡拘弥国故质罗城
渠勒州新疆于田县木尕拉镇拘弥国故鞬都城
戎卢州新疆民丰县萨勒吾则克乡牙通古孜兰干戎卢国故卑品城
精绝州新疆民丰县尼雅乡大麻扎精绝国故尼壤城南
疏勒州都督府疏勒州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罕诺依古城疏勒国迦师城
演度州新疆疏勒县疏勒镇
遍城州新疆疏勒县阿拉力乡喀然丹村疏勒国半城
达满州新疆伽师县克孜勒苏乡疏勒国达漫城
碛南州新疆叶城县喀格勒克镇朱俱波国郢及满城
猪拔州新疆泽普县泽普镇朱俱波国苦井城
耀建州新疆莎车县莎车镇渠莎國黄渠城
乞乍州新疆莎车县喀群乡恰木萨勒古城渠莎國胡乍城
蒲顺州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镇克孜尔库尔干遗址朅盘陀國大石城
轮台州都督府轮台州新疆昌吉市破城子处密
金满州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十户村处月
凭洛州都督府凭洛州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处密
沙陀州都督府沙陀州新疆伊吾县伊吾镇处月别部沙陀
康居州都督府康居州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撒马尔罕康国阿迪禄城
南谧州塔吉克斯坦索格特州彭吉肯特米国钵息德城
佉沙州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里亚州沙赫里薩布茲史国乞史城
伐地州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土库曼纳巴德毕国(西安国)沛肯城
火寻州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比鲁尼货利习弥急多飓遮城
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州罗米坦區安国阿滥谧城
贵霜州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阿克塔什何国贵霜匿城
木鹿州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州卡爾馬納北東安國篌斤城
贰师州塔吉克斯坦索格特州伊斯塔拉夫尚东曹国石骡城
大宛州都督府大宛州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宾加斯古城石国瞰羯城
休循州都督府休循州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卡桑賽拔汗那国渴塞城
㤄捍州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费尔干纳拔汗那国呼闷城
月氏州都督府月氏州阿富汗昆都士省昆都士吐火罗国遏换城
桃槐州阿富汗昆都士省阿里阿巴德吐火罗国阿腊城
双泉州阿富汗昆都士省伊什卡米什吐火罗国悉计蜜悉帝城
伏卢州阿富汗昆都士省汗阿巴德吐火罗国播萨城
篾颉州阿富汗塔哈尔省塔卢坎瞢健国骑失帝城
富楼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基什姆讫栗瑟摩国乞施巘城
西戎州阿富汗塔哈尔省鲁斯塔克呬摩呾罗国突厥施怛駃城
苑汤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卡坎钵铎创那国拔特山城
忸密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哈汉曷逻胡国乌罗浑城
大檀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霍罗格突厥具阙达官部颊厥伊城
薄知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朱尔姆淫薄健国析面城
盘越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库朗万章俱兰国忽婆城
叠仗州阿富汗巴格兰省安达拉卜月氏发部安怛罗缚城
沙律州阿富汗巴格兰省杜希月氏部咄城
弗敌州阿富汗巴格兰省普勒胡姆里阔悉多国乌逻毡城
钵罗州阿富汗巴格兰省巴格兰缚伽浪国兰城
迟散州阿富汗萨曼甘省艾巴克悉泯健国悉蜜言城
蓝氏州阿富汗昆都士省昆达古扎尔挹怛国钵勃城
祀惟州阿富汗巴爾赫省霍勒姆忽懔国昏磨城
粟特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喷赤阿利尼国阿捺腊城
大夏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帕尔哈尔钵利曷国缚叱城
丁零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尼莫斯识匿国泥射城
妫水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克孜勒拉巴特识匿国羯城747年改为妫塞州都督府
汉楼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瑟萨库尔识匿国俱禄鞬城
身毒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喀拉阿尔特识匿国乞涩职城
伽倍州塔吉克斯坦山地巴达赫尚自治州穆尔加布识匿国摩彦城
高附州都督府高附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沃塞骨咄国沃沙城
休蜜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科尔霍扎巴德镬沙国乌斯城
五翕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库尔干秋别镬沙国葛逻犍城
至拔州都督府至拔州吉尔吉斯斯坦奧什州达拉乌特库尔干俱密国褚瑟城
鸟飞州都督府鸟飞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伊什卡希姆护密国摸廷、塞迦审城
钵和州阿富汗巴达赫尚省萨和迪-瓦汗护密国沙勒色诃城
悦般州都督府悦般州阿富汗库纳尔省阿薩達巴德石汗那国艳城
双靡州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契特拉俱兰国阿赊䫻师多城
修鲜州都督府新城州阿富汗帕尔旺省恰里卡尔贝格兰村罽宾国遏纥城
檀特州阿富汗潘傑希爾省鲁哈罽宾国半制城
乌利州阿富汗拉格曼省米特拉姆滥波国勃逸城
罗罗州阿富汗楠格哈尔省贾拉拉巴德柏格兰揭罗曷国滥犍城
悬度州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白沙瓦县西北健驮逻国布路犍城
毗舍州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恰尔萨达县健驮逻国罗漫城
波路州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马尔丹县沙赫巴兹堡健驮逻国和蓝城
漠州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本努县伐剌拏国鹘换城
阴米州阿富汗帕克蒂亚省加德兹阿薄健国贱那城
乌弋州阿富汗喀布尔省卡拉巴格罽宾国塞奔你逻斯城
龙池州阿富汗帕尔旺省戈本德罽宾国遗恨城
条支州都督府条支州阿富汗扎布尔省贾尔达克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
巨雀州阿富汗坎大哈省斯平布尔达克诃达罗支国乌离难城
遗州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海拉巴德遗兰部货石城
镇西州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布斯特堡活恨部不思忒城
犁蕲州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格里什克据瑟部呼塞城
乾陀州阿富汗坎大哈省坎大哈缚狼部罗桑城
崦嵫州阿富汗乌鲁兹甘省乌鲁兹甘遏忽部
细柳州阿富汗加兹尼省加兹尼谢䫻国护闻城
西海州阿富汗加兹尼省阿丁赫勒诃达罗支国郝萨大城
虞泉州阿富汗扎布尔省沙赫焦伊诃达罗支国赞候瑟颠城
写凤州都督府写凤州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帆延国罗烂城
钳敦州阿富汗瓦尔达克省迈丹城帆延国末腊萨旦城
悉万州阿富汗瓦尔达克省马尔哈纳帆延国缚时伏城
泠沦州阿富汗古尔省拉勒帆延国俟麟城
嶰谷州阿富汗古尔省恰赫恰兰帆延国肩捺城
太汗州都督府太汗州阿富汗巴尔赫省马扎里沙里夫挹怛国活路城
奄蔡州阿富汗巴尔赫省巴尔赫缚喝国胡路城
迷蜜州阿富汗巴尔赫省道拉塔巴德缚喝国顺问城
附墨州阿富汗巴尔赫省蒂姆恰克缚喝国弩那城
乌丹州阿富汗朱兹詹省阿克恰缚喝国乌捺斯城
波知州阿富汗朱兹詹省卡尔金缚喝国羯劳支城
宿利州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克尔基挹怛国颂施谷部扎姆城
贺那州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哈拉奇挹怛国汗曜部阿模里城
犁州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卡拉梅特尼亚兹挹怛国少俱部
安屋州阿富汗法里亚布省安德胡伊缚喝国遮瑟多城
罽陵州阿富汗法里亚布省道拉塔巴德缚喝国数始城
依耐州阿富汗朱兹詹省希比尔甘缚喝国婆多楞萨达健城
诺色州阿富汗薩爾普勒省薩爾普勒縛喝國速利城
碣石州阿富汗巴尔赫省舒勒加雷揭职国迦沙纷遮城
盻顿州阿富汗薩爾普勒省扎里巴扎尔揭职国乍城
榆令州阿富汗薩爾普勒省巴尔哈卜揭职国乌模言城
王庭州都督府王庭州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乔尔博格久越得犍国步师城
天马州都督府天马州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解苏国输漫城
束离州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直轄區苏利亚萨克解苏国达利薄纥城
洛那州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直轄區图尔孙扎德忽露摩国忽论城
和默州都督府和默州乌兹别克斯坦蘇爾漢河州铁尔米兹鲁因斯古城怛没国怛没城
粟弋州乌兹别克斯坦蘇爾漢河州迭纳乌赤鄂衍那国弩羯城
旅獒州都督府旅獒州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卡拉贝卡乌尔乌拉喝国摩竭城
昆墟州都督府昆墟州土库曼斯坦馬雷州塔赫塔巴扎尔多勒健国低宝那城
奇沙州都督府奇沙州阿富汗法里亚布省盖萨尔护时犍国遏密城
沛隶州阿富汗赫拉特省卡鲁赫护时犍国漫山城
大秦州阿富汗法里亚布省库奇税秣陀国叡蜜城
波斯州都督府波斯州阿富汗尼姆鲁兹省扎兰季波斯国疾陵城

安西都护、大都护列表

以下列出历任安西都护和安西大都护。[13]

安西都护

初建之安西都护府共四任都护(640年—658年):

  • 第1任:乔师望(640年一642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至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兼西州刺史:
  • 第2任:郭孝恪(642年—649年,即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兼西州刺史;
  • 第3任:柴哲威(649年—651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至唐高宗永徽二年)使持节西伊庭三州诸军事兼安西都护、西州刺史
  • 第4任:麴智湛(651年—658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至唐高宗显庆三年)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天山县公 [14]

安西大都护

初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5任大都护(658年—667年):

  • 第1任:杨胄(唐高宗显庆三年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58年—662年)
  • 第2任:苏海政(唐高宗龙朔二至三年,662年—663年)
  • 第3任:高贤(唐高宗龙朔三年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3年—664年)
  • 第4任:匹婁武徹[15](唐高宗麟德元年至二年,664年—665年)
  • 第5任:裴行俭(唐高宗麟德二年至唐高宗乾封二年,665年—667年)

安西都护

再建之安西都护府共7任都护(667年-685年):

  • 第1任:陶大有(667年-669年,即唐高宗乾封二年至总章二年):
  • 第2任:董宝亮(唐高宗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669年-671年)
  • 第3任:崔智辩(唐高宗咸亨二年至上元二年,671年-675年)
  • 第4任:杜怀宝(唐高宗咸亨二年至仪凤四年,671年-679年)
  • 第5任:王方翼(唐高宗调露元年至永隆二年.679年-681年)
  • 第6任:李道师(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
  • 第7任:杜怀宝(唐高宗开耀元年至永淳元年,68l年-682年)
  • 第8任:李祖隆(唐高宗永淳二年至唐中宗垂拱元年,683年-685年)

安西大都护

再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共2任大都护(686年-689年)

  • 第1任:王世果(唐睿宗垂拱二年至三年,686年—687年)
  • 第2任:阎温古(唐睿宗垂拱三年至唐睿宗永昌元年,687年—689年)

安西都护

三建之安西部护府共两任都护(689年-691年):

  • 昝斌(唐睿宗永昌元年至武周天授二年,689年-691年)

安西大都护

三建之安西大都护府大都护(693年-752年)

  • 第1任:许钦明武周长寿二年至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3年—696年)
  • 未之任:郑孝本(《沧州刺史郑孝本墓志铭》:“寻除贝州刺史,转安西都护,以疾不堪诣部,转沧州刺史。”圣历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 第2任:公孙雅靖武周万岁通天元年至武周圣历元年,696年—698年)
  • 第3任:田扬名武周圣历元年至武周长安四年,698年—704年)
  • 第4任:郭元振(唐中宗神龙二年至景龙二年,706年一708年)
  • 第5任:周以悌(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未之任)
  • 第6任:郭元振(唐中宗景龙二年至景云元年,708年一710年)
  • 第7任:张玄表(唐中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先天元年,710年一712年)
  • 第8任:宋德元[16](唐玄宗先天二年至开元二年,713年一714年)
  • 第9任:吕休璟(唐玄宗开元二年至三年,714年一715年)
  • 第10任:郭虔瓘(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717年)
  • 第11任:郯王李嗣直(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遥领)
  • 第12任:陕王李嗣升(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遥领)
  • 第13任:汤嘉惠(717年—719年)
  • 第14任:张孝嵩(719年—724年)
  • 第15任:杜暹(724年—726年)
  • 第16任:赵颐贞(726年—727年)
  • 第17任:张某(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卒,733年前)
  • 第某任:万俟应元(玄宗年间任)[17]
  • 第18任:延王李洄(唐玄宗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三年,727年—735年,遥领)
  • 第19任:赵含章(727年—729年)
  • 第20任:吕休琳(729年—730年)
  • 第21任:汤嘉惠(730年)
  • 第22任:来曜(731年)
  • 第23任:徐钦识(731年—733年)
  • 第24任:王斛斯(733年—738年)
  • 第25任:任师利[18]
  • 第26任:盖嘉运(738年—739年)
  • 第27任:田仁琬[19](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元年,740年—742年)
  • 第28任:夫蒙灵詧(742年—747年)
  • 第29任:高仙芝(747年—750年)
  • 第30任:王正见(751年—752年)
  • 第31任:封常清(752年—755年)
  • 第32任:粱宰(唐肃宗至德元载至二載,756年—757年)(至德二載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57年—764年)
  • 第33任:李嗣业(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西大都護改镇西都护,李嗣业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遥领未就任。
  • 第34任:荔非元礼(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代领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遥领未就任。
  • 第35任實際上的第34任:郭昕:大曆十四年(779年)为安西四镇留后。建中二年(781年),正式册封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779年—795年)

安史之乱后可考之安西都护

  • 實際上的第31任:尔朱某:765年-778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十三年。就任。

参考文献

  1. 关于安西陷落的时间,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史学界也有争议,中国学者薛宗正认为,陷落时间应为唐宪宗元和三年,即808年; 理據是末任安西都護郭昕領四鎮殘兵孤軍死守龜茲至808年全軍覆沒。参见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ISBN 7-5316-2857-0)。
  2. 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 太宗下
  3. 李明伟,“安西大都护府的伟大功绩和突厥丝绸之路的贡献”,《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28-135页。
  4. 《舊唐書·高宗紀》
  5. 《旧唐书·地理三》
  6.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下(突厥传下)。
  7. 李明伟,“安西大都护府的伟大功绩和突厥丝绸之路的贡献”,《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第131页,原文“龙朔二年”注为622年,应为662年之误。
  8. 刘安志、陈国灿,“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的管理”,《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34-48页。
  9. . info.datang.net.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1).
  10.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ISBN 7-5316-2857-0),第312页。
  11. 于阗出土的汉文文书最晚纪年为贞元六年(790年)十月四日,似乎表明这是陷落的时间。见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ISBN 7-5316-2857-0),第313页。
  12.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ISBN 7-5316-2857-0),第313-316页。
  13. 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修订版(ISBN 7-5316-2857-0),第569-571页。
  14. 薛宗正在其《安西与北庭》(1998年)第569页将此写为“649年至651年”,应是“651年至658年”之误。
  15. 《全唐文补遗》第2辑页334《大周唐故左戎卫右郎将古君夫人匹娄氏墓志并序》载:夫人讳焕德,曾祖睿,北齐封异姓八王,位历三仕,读齐史者详焉。祖孝育,北齐散骑侍郎,袭爵广安郡王,食邑二千户,隋鹰扬郎将。父武徹,朝散大夫,唐秦府库真、骠骑将军、右卫中郎将、檀云朔等州刺史、安西都护、使持节、上柱国、济源县开国公。
  16. 《唐故朝议郎行常州晋陵县令袁公夫人广平宋氏墓志铭并序》:夫人姓宋氏,广平人也。保姓受氏,世袭轩冕,史传详之矣。祖德元,皇安西都护、兰颍二州刺史。父待聘,皇司农丞、贬兰州奉国县令。以大历五年三月十三日遘疾终於苏州吴县和政里之第,春秋六十八。
  17. 唐遂州刺史侍御史钱府君夫人万俟氏墓志铭(前大理司直崔说撰并书):夫人河南郡人也,昔周封十二姓为虏达官,食菜於万,因为氏焉。夫人即皇安西都护、洛川郡王讳应元之曾孙,皇楚州盱眙县令讳弇之孙,文范君子讳谄之第二女也。……寻以贞元七年(791)龙集己未四月廿九日,终於清化里之私第,时年六十九。便以其年十一月五日辛酉,将窆於邙山之南原,礼也。嗣子执素,祇奉遗训,不敢越诸。
  18. 《大唐故乐安郡太君赠贝国太夫人墓志铭并序》:朝议郎守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撰 乐安郡太君,任姓,乐安人也。曾祖皇沁州刺史讳才,生皇考安西都护讳师利,都护生先考咸阳县丞讳义方。(任氏是京兆尹兼御史中丞于颀生母。)
  19. 《集古录》《唐易州刺史田琬德政颂》载:唐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徐安贞撰,苏灵芝书。琬字正勤,自易州刺史迁安西都护,此易州人所立德政碑也。以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立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