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羅

梵文:,巴利文:),又音譯為怛羅翅怛羅,意譯為佛教術語,佛教戒律,為波羅密的一種,也是三無漏學之一。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进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方便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釋義

羅源自梵語,只要能夠讓人熄滅貪、瞋、痴等三毒,防止為惡,遵行善道,讓身心都能得到安樂的良好行為,都可稱為羅[1][2][3][4][5]。羅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守則,遵行羅,斷惡修善,可以讓人得到身心安樂,得到好的果報,並且有助於修行,因此,無論是出家眾或是在家人都應該遵守。

《大毘婆沙論》記載羅是的四個名字之一,羅有十義:清涼、安眠、數習、得定、隧蹬、嚴具、明鏡、階陛、增上、頭首:

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屬於羅。羅也是波羅密之一,但是缺少智慧,造成對於戒律的錯誤認知,會形成戒禁取見。

分類

漢傳佛教

  1. 三皈依
  2. 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3. 八戒
  4. 十戒
  5. 別解脫戒
  6. 菩薩戒

上座部佛教

南傳上座部佛教,根據《清淨道論》,將戒分成四種大類,稱四遍淨戒

  1. 別解脫律儀戒
  2. 根律儀戒
  3. 資具依止戒
  4. 活命遍淨戒

注釋

  1. 大智度論》卷15:「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2. 《清淨道論》〈說戒品〉:「戒為戒行的意思。為什麼稱為戒行?即『正持』-以身業等善持戒律而不雜亂的意思; 或『確持』-保持一切善法的意思。此二義實為通曉文字法者所允許的。然而也有人解釋戒為頭義及清涼等義的。」
  3. 《雜阿毘曇心論》卷10:「羅,譯言修習,亦言正順、三昧,亦言清涼,亦言安眠。」
  4. 《俱舍論》卷14:「能平險業,故名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羅。」
  5. 《大乘義章》:「言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之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為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