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國民銀行

澳洲國民銀行英語:,縮寫為“NAB”),是一間澳洲的主要金融服務銀行,位列澳洲四大銀行之一,是世界第21大银行(据2019年的市值计算);總部位於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濱海港區,在全球10个国家开展业务,拥有3,500多家分行、7000多部自動櫃員機标准普尔给予NAB,"AA-"的信誉评级。

澳洲國民銀行集團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ASXNAB
ISINAU000000NAB4在维基数据编辑
成立1858年
代表人物卡梅伦·克莱因CEO
總部 墨爾本
产业金融保险
產品金融服務
206.54億澳元(2023年)
74.14億澳元(2023年)
員工人數38,128(2023年)
市值94,727,193,451 澳大利亚元 (2021年) 编辑维基数据
网站http://www.nab.com.au

歷史

澳大利亚國民銀行的前身是成立於1858年的“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英語: );最早业务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州,期间一些区域性银行不断加入。1981年10月1日,与悉尼商業銀行英語: )合併后,改为现名。

1858年10月4日,亚历山大·哥比(Alexander Gibb)和安德鲁·克魯克香克(Andrew Cruickshank)一起在墨爾本創立了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並於同年在南澳州建立了第一個分行;隨後,向全澳推进——塔斯馬尼亞島分行(1859)、西澳大利亞分行(1866),新南威爾士分行(1885)和昆士蘭分行(1920)。当时,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获維多利亞政府授權,可以发行法定貨幣。

1859年,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的第一间海外分行在毛里求斯开业,但不到一年就被迫關閉了。随后,于1864年在伦敦设立分行,获得成功。1893年,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未能在銀行危機中幸免,被迫倒閉。当年6月23日,總經理富兰克·史密斯(Frank Grey Smith)將原本關門的銀行進行合併重組後,成爲一家有限責任公司再度营业。

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在兼併收購的過程中受到刺激而不斷壯大。1981年,澳大拉西亞國民銀行與悉尼商業銀行合併重組,成立澳大利亞國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英語:),隨後更名為「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有限公司」(英語: )。

主要經營地區

銀行的經營服務範圍主要集中在澳洲,紐西蘭美國英國;近年來開始大力開拓亞洲市場,包括東京香港新加坡等地均設有分部以及分行。

地区部门概况
澳大利亚
企业银行业务部
  • 澳大利亚最大的商务银行 [1]
  • 雇员: 5,427
  • 约700,000 客户
  • 2011营业额: 澳币$24.45亿[2]
个人银行业务部
  • 澳大利亚第四大个人业务银行
  • 雇员:8,705
  • 约3百万客户(其中10万来自全资子公司UBank的客户)
  • 品牌:NAB, UBank, Homeside 以及Advantedge
  • 2011营业额:澳币$9.32亿[2]
UBank
  • 网上零售银行
  • 约$100亿储蓄
  • 约10万客户
MLC & NAB 私人财富管理
  • 5,909 雇员
  • 投资,养老金,保险以及个人理财规划
  • 品牌:MLC, JBWere, Navigator, Plum, JANA, NAB Private Wealth
  • 2011营业额: 澳币$5.33亿[2]
英国 英国业务
  • Clydesdale Bank and Yorkshire Bank
  • 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企业融资服务
  • 雇员: 8,351
  • 约2百万客户
  • 2011营业额: 澳币$2.88亿[2]
新西兰 新西兰银行
  • 新西兰银行
  • 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农业贷款、保险等
  • 雇员: 4,641
  • 约1百万客户
  • 2011营业额: 澳币$4.69亿[2]
美国 Great Western Bank
  • 西部大银行
  • 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农业贷款
  • 雇员: 1,492
  • 约30万客户
  • 125家储蓄所,主要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七个州
  • 2011营业额: 澳币$0.88亿[2]
全球其他业务
批发银行
  • 2,889 雇员,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英国和美国
  • 主营业务: 资本市场, 外汇交易, 衍生产品, 项目融资, 信托服务
  • 其他项目: 金融机构融资, 工程建设融资, 自然资源投资
  • 2011营业额: 澳币$6.61亿[2]
特别资产服务
其他融资服务

參考文獻

  1. Monthly Banking Statistics 存檔,存档日期2011-07-06., APRA澳大利亚银监会 2010年4月30日
  2. . [201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