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东海,通称东瓯,是越人获西汉朝廷册封,在今中國浙江省南部瓯江和灵江流域一带建立的外诸侯国。相传其首领为越王勾践的后裔。
东海 东瓯 | |||||||||
---|---|---|---|---|---|---|---|---|---|
前192年—前138年 | |||||||||
东瓯疆域图 | |||||||||
地位 | 西汉的外诸侯国[1] | ||||||||
首都 | 东瓯 (今温州或大溪,有争议) | ||||||||
常用语言 | 古越语 | ||||||||
宗教 | 巫覡宗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东瓯王 | |||||||||
• 前192年-? | 摇(首任) | ||||||||
• ?-前138年 | 望(末任) | ||||||||
历史时期 | 西汉 | ||||||||
• 受朝廷册封建国 | 前192年5月或6月 | ||||||||
• 举国內遷至江淮 | 前138年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 温州市、台州市、丽水市 |
吴越地区历史 | |||||||||
---|---|---|---|---|---|---|---|---|---|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
上山文化 | ||||||||
跨湖桥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钱山漾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
越 约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汉 前202﹣196 |
吴(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晋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陈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吴越 907﹣978 |
杨吴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腊 | ||||||||
元 1276﹣1355 |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叶宗留 | ||||||||
清 1646﹣1911 |
|||||||||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太平天国 1853﹣1864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据 1937﹣1945 |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 |||||||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
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 ||||||||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
秦汉之际,越人首领驺摇曾参与攻打秦军和项羽,因而于西汉惠帝三年五月(前192年5月31日—前192年6月29日)获封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建立从属于汉廷的外诸侯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因遭闽越侵袭威胁,末代东瓯王驺望请求举国内迁,被安置于江淮流域。东瓯就此终结,前后歷時54年。
东瓯的历史主要见载于《史记》和《汉书》中,其记录较少,留下诸多争议,如东瓯与其他百越民族的关系、东瓯王与越国王室的血缘、东瓯国都的所在地等。传统上多认为东瓯国都在今浙江温州;温州如今仍以“瓯”为简称。大溪东瓯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则引发东瓯国都在今浙江台州温岭境内的主张。
历史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王勾践七世孙無彊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越国于是瓦解,王室诸族子分散在东海沿岸,称王、称君。[2]秦灭六国、征百越后,秦始皇将东南沿海的闽越王无诸[3]和闽君摇[2]废为君长,在其领土上设置闽中郡,但未派军队和官员入驻,实际仍由越人首领统治。[4][5][6][7]
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和摇跟随鄱阳令吴芮反秦。事后两人未获项羽封王,于是改投刘邦一方,协助平定三秦,征讨项羽。无诸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获封为闽越王,定都东冶(今福州境内);摇于汉惠帝三年(前192年)获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今浙江东南),世称东瓯王。[4][5]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濞遣使游说闽越和东瓯,闽越没有响应,而东瓯率兵相助。东瓯军队北上至长江,修筑越城(在后世上元县南,今南京境内),驻军于此[lower-alpha 1]。七国兵败,刘濞先逃至越城,再逃往丹徒。在汉廷重金悬赏之下,东瓯王弟夷乌将军在丹徒杀死刘濞。东瓯王因此得到赦免,并获封彭泽王,夷乌将军获封平都王。[4][5][10][11][12][8]
刘濞之子刘子驹逃亡至闽越,为报父仇,多次劝说闽越王出兵讨伐东瓯。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遭闽越军队围攻,遂向汉廷求救。太尉田蚡认为从秦朝以来就对越人采取羁縻统治,不必插手其内部纷争。中大夫庄助则认为帮助告急的小国是天子的义务。汉武帝派庄助从会稽发兵,自海路驰援东瓯,闽越闻风而退。为免受闽越侵袭,东瓯王望请求举国内迁,其部族四万人被汉廷安置在江淮一带的庐江郡。东瓯就此灭亡,历时54年。[4][5][13][14]
古蹟
注释
参考文献
- 吴世明; 王勇. . 求索. 2007, (08): 215-216+35.
- 司马迁. .
- 班固. .
故粵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今以为闽粤王。
- 司马迁. .
- 班固. .
- 蒋炳钊.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4-25. ISBN 978-7-213-04028-3.
- 吴春明; 林果. .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52. ISBN 7-5615-1460-3.
- 王文清.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50-62. ISBN 978-7-213-04028-3.
- 周琦.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32-146. ISBN 978-7-213-04028-3.
- 司马迁. .
- 班固. .
- .
- 班固. .
- 司马迁. .
- 司马迁. .
- 班固. .
- 施元孚. .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207-208. ISBN 7-5063-1391-X.
- 胡珠生. . . 合肥: 黄山书社. 2008: 366-374. ISBN 978-7-80707-975-0.
- 班固. .
- 梁玉繩. .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 司马迁. .
- 梅华全.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253-269. ISBN 978-7-213-04028-3.
- 辛土成; 陈缎治.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15-118. ISBN 978-7-213-04028-3.
- 陈元甫.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19-131. ISBN 978-7-213-04028-3.
- 佟珊; 吴春明.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3): 80-86.
- 黄展岳.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47-152. ISBN 978-7-213-04028-3.
- 林华东. . 林华东 (编). .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53-171. ISBN 978-7-213-04028-3.
- 金柏东等(编著).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 ISBN 7-5063-1391-X.
- . 温州网. 2013-04-04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5).
- 余力. . 温州日报. 2014-03-20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 王叔杲. .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200-201 [1583]. ISBN 9787806810910.
- . 温州网. 2013-04-17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