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索金
艾倫·本杰明·索金(英語:,1961年6月9日—),知名美國編劇、導演和製作人。他的著名作品包括電影《白宮夜未眠》(American President)、《点球成金》(Moneyball)、《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電視片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百老匯劇作《軍官與魔鬼》(A Few Good Men)以及《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1]⋯⋯等。索金於2010年的《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2015年的《史帝夫賈伯斯》則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本奖。
艾倫·索金 Aaron Sorkin | |||||||||||||||||||
---|---|---|---|---|---|---|---|---|---|---|---|---|---|---|---|---|---|---|---|
索金於2013年 | |||||||||||||||||||
编剧 | |||||||||||||||||||
民族 | 猶太人 | ||||||||||||||||||
出生 | Aaron Benjamin Sorkin 1961年6月9日 美国紐約州紐約市 | ||||||||||||||||||
职业 | 編劇、監製及劇作家 | ||||||||||||||||||
配偶 | Julia Bingham (1996年-2005年) | ||||||||||||||||||
儿女 | Roxy Sorkin (2000年-) | ||||||||||||||||||
活跃年代 | 1984年至今 | ||||||||||||||||||
|
索金風格的劇本經常有大量的台詞,尤其適合電視的節奏,而一鏡到底的運鏡方式特別能高效表現索金筆下角色間的互動。
生平
早年
索金生于紐約市曼哈頓[2]的一個猶太家庭[3][4][5][6],而後在紐約郊區的斯卡斯代爾成長[7]。索金在戲劇舞台的啟蒙甚早,幼年時就經常跟隨父母造訪戲院。在斯卡斯代爾就讀高中時期,他真正接觸了戲劇[8],在八年級時出演一個音樂劇角色。1979年高中畢業時,他已經是學校戲劇社團的副主席[9][10]。
1979年,索金進入雪城大學,主修音樂舞台劇,但他第一年就在一門必修科目上無法及格,這嚴重危殆了他的從演志向。索金從大學二年級起發憤圖強,並準時在1983年取得應屆大學文憑[11]。
職業生涯
1980年代,甫自大學畢業的艾倫·索金大部分時候都是收入有限的自雇者身分,只有零星的演出工作[12],有時甚至必須以派送電報維生。某一次投宿於友人家中,索金發現了一台IBM出產的打字機,當他開始使用這台機器時,「感到一股無與倫比的自信,以及從未如此強烈的欣喜。」[13]在這之後,索金開始持續地筆耕,他的第一部劇本於1984年在母校雪城大學演出,並使他開始被業界人士注意。
索金的第二部劇作在1988年成功上演之後,他與姊姊黛博拉的一通電話,促使他展開下一部作品《軍官與魔鬼》的創作,而索金將這部新作品的大部分劇本都寫在了打工處的雞尾酒巾上[14],待返家後另外轉譯至電腦中。在《軍官與魔鬼》首演前,索金以遽聞達六位數字的代價,將作品權利售予製作人大衛·布朗[15]。
90年代,索金與岩城娛樂訂定工作合約,他為該公司所創作的《軍官與魔鬼》(電影版本[lower-alpha 1])、《體熱邊緣》(Malice)以及《白宮夜未眠》三部電影的劇本,在全球累計的票房達四億美元[2]。在岩城娛樂工作的期間,索金與威廉·戈德曼、羅伯·雷納等人結識,兩人皆成為索金的好友兼事業夥伴。此外,索金也在此邂逅了他未來的另一半,茱莉亞·賓罕(Julia Bingham)[lower-alpha 2][16]。在正式的劇本寫作之外,索金另外為數個電影製作擔任劇本醫師的有給職工作,例如:在《絕地任務》(The Rock,1996年)當中,肖恩·康纳利和尼古拉斯·凯奇的一些諷刺對白,就出自索金筆下[17]。在這方面他與沃伦·比蒂有密切的合作。
索金有熬夜工作的習慣,他經常在晚上寫作,一邊播放著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運動中心」的日間賽事回放,這刺激了他將運動賽事(不僅是幕前,包括整個幕後團隊的工作細節)發想成為電視劇劇本[18]。1998年秋,《週末運動夜》(Sports Night)在迪士尼出資製作下,於美国广播公司電視網(ABC,亦為迪士尼所有)公開放送。不過,索金對於ABC方面濫用罐頭音效的方式頗有微詞[19]。
白宮風雲
《白宮風雲》的發想,是索金同製作人約翰·威爾斯(John Wells)共進午餐時,一次無心插柳卻成真的例子。他向威爾斯提及,要以《白宮夜未眠》劇本當中未受注意的劇情為延伸,寫就一齣以白宮資深幕僚為中心的劇本[20][2]。威爾斯將此一構想向國廣電視網提出,但對方以當時正值陸文斯基事件為由,起初並未認真看待此一提案[lower-alpha 3],但在一年之後同意了拍攝。
在華納兄弟的製作之下,《白宮》的先導集於1999年秋播出[20],首季便獲得了迴響,在當年的黃金時段艾美獎一舉贏得了九個獎項[lower-alpha 4][21],奠定了索金的名聲。索金在接續的第二至第四季當中繼續擔任劇本主筆,收穫了巨大的成功[22]。他評論自己的工作內容:「與其說我是劇組統籌,或是製作人,毋寧說是一介寫手而已。」[18]
由於與華納兄弟方面的溝通不佳,索金在第四季播送結束後離開劇組。他並未參與第五季的製作及劇本寫作,而是選擇在本劇最終集擔任友情客串。
新聞編輯室
在寫作《社群網戰》的同時,索金亦開始著手《新聞編輯室》的劇本,此劇則是以講述一檔有線電視帶狀新聞的幕後製作過程為主[23]。此劇預計在HBO播送,遽聞兩方的協商始於2010年[24]。而為了熟悉新聞製作的流程,索金亦曾前往MSNBC、福斯、CNN等台的新聞部門實際觀摩、學習[25]。在接受《电视指南》訪問時,索金表示,他更多地是以媒體自身的角度來敘事,而非復述外界一般對他們的挖苦。「他們(指劇中角色)嘗試著去做對的事情,但同時也有很多層面的考量必須顧及,包括商業上的、政治上的,以及公司本身的經營等等。」[26]此外,一改此前的「架空世界」以及虛構的事件背景,《新聞編輯室》當中的世界和新聞事件都是真實的[27]。
此劇的先導集於2011年1月完成拍攝,斯科特·魯丁為共同執行製作[28]。9月,HBO與索金議定了一季(共十集)的劇約,並將首播定於2012年夏季[29][30][31]。而在劇集第二集播畢後(美國時間2012年7月1日),HBO旋即宣布續訂第二季[32] 。
風格
索金的寫作橫跨多個平台,其作品亦各具特色。迄今,他仍維持著在個人辦公室中以雪茄度日,動輒數個小時不止的寫稿模式[7]。據索金本人描述,其寫作「是件體力活」,因為他經常需要站起身走動,將對白實際講出口做為測試[33]。在《白宮風雲》的播送期間,從未發生(如一般熱門劇碼般)劇本外流的狀況,這點曾經引起《纽约时报》的注意與報導[13],但對此索金僅表示,他其實也沒有提前策畫劇情的習慣,何況他「已經太過忙碌了」[34]。由此,可以說索金並不屬於按部就班、照表操課的寫作者,而是更偏向於一鼓作氣型的寫作節奏。此外,在電視劇本的寫作分責上,索金習慣以助手方式與他共同完成每一集的劇本,而不是讓某位寫手可以單獨決定某一集的劇情,這點則顯示了他不願假手他人的個性,被其他劇本作者認為「不夠大方」[13]。索金方面則委婉地回應:「我的確有一個團隊,但劇本的完成並不是委員會式的(過程)。」[35]
在劇本寫作之外,索金對於製作的其他層面顯得興趣缺缺。他與湯瑪斯·施拉梅(Thomas Schlamme)的合作關係始於1998年,兩人的合作延伸至《運動夜》、《白宮》和《60号演播室》等劇的製作。索金專注於劇本的同時,施拉梅便擔任製作、導演的角色(甚至還參與預算會),顯出了索金內向的工作個性[18]。
承前所述,索金筆下的角色常有大量的台詞,但也不乏「金句」的產生(如《軍官與魔鬼》當中的「你受不住這個事實!」)。在電視劇方面,索金的標誌性特色是角色的絮絮私語,逕自嘲弄劇集中發生的事件,語中常有大眾文化的引用[36]。
對於索金的評價與看法頗為極端,支持者認為「富於文化」,反對者則認為「工於浮誇」。索金的啟蒙導師威廉·郭德曼(William Goldman)認為,視覺媒體經常略去對白的重要性不看,索金則有反轉這種現象的天賦與能力[37]。
作品
電影
作品年份 | 作品標題 |
---|---|
1992 | 《軍官與魔鬼》 |
1993 | 《體熱邊緣》 |
1995 | 《白宮夜未眠》 |
1996 | The Rock |
1998 | Bulworth |
1998 | 《全民公敵》 |
2007 | 《蓋世奇才》 |
2010 | 《社群網戰》 |
2011 | 《魔球》 |
2015 | 《史帝夫賈伯斯》 |
2017 | 《決勝女王》 |
2020 |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
2021 | 《里卡多一家》 |
電視
作品年份 | 作品標題 |
---|---|
1998–2000 | 《週末運動夜》 |
1999–2006 | 《白宮風雲》 |
2006–2007 | 《》 |
2012–2014 | 《新聞急先鋒》 |
獲獎與榮譽
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年份 | 被提名作品 | 作品類別 | 結果 |
---|---|---|---|
2007 | 《蓋世奇才》 | 最佳劇本作者獎 | 提名 |
2010 | 《社群網戰》 | 最佳改編劇本獎 | 獲獎 |
2011 | 《魔球》 | 獲獎 | |
2015 | 《史帝夫賈伯斯》 | 提名 | |
2017 | 《決勝女王》 | 提名 |
金球獎
年份 | 被提名作品 | 作品類別 | 結果 |
---|---|---|---|
1992 | 《軍官與魔鬼》 | 最佳劇本獎[42][43] | 提名 |
1995 | 《白宮夜未眠》 | 提名 | |
2007 | 《蓋世奇才》 | 提名 | |
2010 | 《蓋世奇才》 | 獲獎 | |
2011 | 《魔球》 | 提名 | |
2015 | 《史帝夫賈伯斯》 | 獲獎 | |
2017 | 《決勝女王》 | 提名 |
黃金時段艾美獎
年份 | 被提名作品 | 作品類別 | 結果 |
---|---|---|---|
1999 | 《週末運動夜》 | 喜劇類傑出劇本 | 提名 |
2000 | 《白宮風雲》 | 劇情類傑出節目 | 獲獎 |
劇情類傑出劇本(按:第一季第10集、先導集) | 獲獎 | ||
2001 | 《白宮風雲》 | 劇情類傑出節目 | 獲獎 |
劇情類傑出劇本(按:第二季第1、第2集) | 提名 | ||
2002 | 《白宮風雲》 | 劇情類傑出節目 | 獲獎 |
劇情類傑出劇本(按:第三季第22集) | 提名 | ||
2003 | 《白宮風雲》 | 劇情類傑出節目 | 獲獎 |
劇情類傑出劇本(按:第四季第23集) | 提名 |
美国编剧工会奖
年份 | 被提名作品 | 作品類別 | 結果 |
---|---|---|---|
1995 | 《白宮夜未眠》 | 最佳原創劇本獎 | 提名 |
2000 | 《白宮風雲》 | 最佳单集剧本獎(按:第一季第10集) | 獲獎 |
最佳单集剧本獎(按:第一季第14集) | 提名 | ||
2001 | 《白宮風雲》 | 最佳单集剧本獎(按:第二季第16集、第22集) | 提名 |
2002 | 《白宮風雲》 | 最佳单集剧本獎(按:第四季第6集) | 提名 |
2005 | 《白宮風雲》 | 最佳劇情節目獎 | 提名 |
2006 | 日落大道60号演播室 | 最佳原創節目獎 | 提名 |
最佳单集剧本獎(按:先導集) | 提名 | ||
2010 | 《社群網戰》 | 最佳改編劇本獎 | 獲獎 |
2011 | 《魔球》 | 提名 | |
2012 | 《新聞編輯室》 | 最佳原創節目獎 | 提名 |
2015 | 《史帝夫賈伯斯》 | 最佳改編劇本獎 | 提名 |
2017 | 《決勝女王》 | 最佳改編劇本獎 | 提名 |
個人生活
家庭
艾倫·索金的父親為版權律師,母親是教師[13],曾祖父則是國際婦女服裝工會的創始人之一[44][45][46]。索金有一名哥哥及一名姊姊,哥哥及姊姊後來皆成為律師[13]。
索金與茱莉亞·賓罕於1996年結婚,兩人育有一女,2005年兩人離婚[lower-alpha 5][47][48]。當唐納·川普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獲勝後,索金為此撰寫了一封公開信給他的妻女[49] 。
報載索金離婚後曾陸續同演員克莉絲汀·錢諾維斯、作家瑪琳·多德(Maureen Dowd)以及演員克莉絲汀·戴維斯等人約會[50][51][52]。
用藥史
索金早於1987年就有施用大麻和古柯鹼的紀錄,他本人則認為古柯鹼的用途是幫助放鬆[13]。1995年,在女友茱莉亞的建議下,索金曾自願前往海瑟頓基金會旗下的勒戒機構,就自己的藥癮尋求幫助。2001年,他的戒藥成功甚至為其贏得了「浴火重生獎」(Phoenix Rising Award),不過,兩個月之後的4月15日,,他就在伯班克机场因持有大麻及古柯鹼等藥物被捕,此時他的藥物濫用史始為大眾所知[13][53],當時正直如日中天的《白宮風雲》第二季播畢,這起事件為索金的大眾名聲蒙上了陰影。事後,他被強制勒戒,期間並繼續《白宮》的寫作[54]。
2012年5月13日,索金受邀在母校雪城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說,他表示自己「已經十一年沒有食用古柯鹼」[55]。
軼事
- 在2000年9月10日的黃金時段艾美獎頒獎典禮上,索金與里克·克里夫蘭(Rick Cleveland)本應共同享有劇情類最佳編劇獎,典禮上卻僅有索金講話,克里夫蘭則沒能在時間內發表感言。《白宮風雲》的部分背景故事是取自克里夫蘭的父親:他是一名韓戰老兵,但後半生都在街頭度過。克里夫蘭以其當事人、劇本共同作者的身分,卻沒有公開發言的機會,引發輿論關注,兩人也公開舌戰了一段時間。最後,這個事件以索金道歉作結[56]。
- 索金對《白宮風雲》的取材和考證頗富自信,他曾批評國廣新聞主播湯姆·布羅考的布希訪談(名為《布希時代的白宮:一探真實的白宮西廂》)過於友善,有如「送上情人節禮物一般」。在國廣方面要求下,索金為這番言論公開致歉[57][58]。
注釋
- 此劇的電影版本由羅伯·雷納執導,演員陣容則有年紀與索金相仿的湯姆·克魯斯加盟,可觀的票房成績使得《軍官與魔鬼》成為索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成功作品。
- 茱莉亞·賓罕時為岩城娛樂的商務律師。
- 電視台方面主張,白宮幕僚當中發生了重大的新聞事件(遑論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個時候投資一部以白宮為本的劇本,並不會有亮眼的收視表現。
- 以一季的製作贏下如此多的艾美獎獎項,這在當時是破紀錄的成就。
- 索金的工作習慣,包括他的用藥史在內,據信都是導致離婚的原因。
參考資料
參照
- . [2022-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 Levesque, John. .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2000-03-07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9).
- Jewish Journal: "A small glimpse into Aaron Sorkin’s Jewish story" by Danielle Berr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2-07-17 | "I'm Jewish but have never had any religious training. I never went to Hebrew school."
- . NPR. 2012-07-16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0).
Aaron Sorkin: "I'm Jewish"
- Lipman, Jennifer. . The Jewish Chronicle. 2015-11-26 [201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Sorkin, who comes from a middle-class Jewish family from Scarsdale
- Cleveland Jewish News: "The 30-plus most influential Jews in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1-12-27
- Jones, Oliver. . Us Weekly. 2001-05-28 [200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3).
- Willcox, Kathleen. . Patch.com. 2011-05-23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 Banerjee, Debra. . The Scarsdale Inquirer. 2011-06-06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参数
|newspaper=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帮助) - . Scarsdale Alumni Association.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 Frank Harold Trevor Rhodes.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10: 75–76. ISBN 978-0-8014-3937-7.
- Herzog, Brad. . Syracuse University Magazine. 2001, 18 (2): 17–18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7).
- Peter De Jonge. .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0-28 [2007-01-12].
- . ThisIsTheatre.com. [200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 William A. Henry III. . 時代雜誌. 1989-11-27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 Patrick Goldstein. . Los Angeles Times. 1999-10-10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2).
- Aaron Sorkin. . Newmarket Press. 2002-07. ISBN 978-1-55704-549-2.
- . Comedy Central.com. 2001-01-01 [2007-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1).
- Joe Flint. .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09-25 [200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9).
- Matthew Miller. . Brill's Content. 2000-03-01 [2007-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 BBC News Online. 2006-05-15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2).
- Ray Richmond.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6-05-12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8).
- Rice, Lynette.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9-04-10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7).
- Andreeva, Nellie. . Deadline Hollywood. 2011-01-23 [2011-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5).
- Weprin, Alex. . TV Newser. 2011-01-24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8).
- Huver, Scott. . TV Guide. 2011-02-01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9).
- Sepinwall, Alan. . HitFix. 2012-06-19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 Andreeva, Nellie. . Deadline Hollywood. 2011-01-28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5).
- Hibberd, James.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09-08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 Zakarin, Jordan. . The Huffington Post. 2011-09-08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2).
- Hibberd, James.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1-12-14 [201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6).
- Rice, Lynette.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2-07-02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3).
- Maureen Ryan. . Chicago Tribune. 2007-01-19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1).
- (PDF). On Writing Magazine, Issue 18. The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East, Inc.: 6. 2003.02 [2007-01-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1-28).
- Mickey Rapkin. . GQ. 2008-08-12 [2008-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 BBC News Online. 2003-07-25 [2007-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1).
- Emma Forrest. . The Age (Melbourne). 2002-05-02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18).
- Mel Gussow. .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8-24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Frank Rich. . The New York Times. 1989-11-16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Mel Gussow. . The New York Times. 1990-03-28 [200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 BWW News Desk. . BroadwayWorld.com. 2006-12-15 [2007-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Shanley, Patrick.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8-01-08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 Ehrlich, David. . Indie Wire. 2018-01-08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 . CNN.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9).
- Simpson, David.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0-11-10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New York. [201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Jay Rayner. . The Guardian (London). 2005-07-10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 Andrew Gumbel.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5-10-22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 Sorkin, Aaron. .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 Kristin Chenoweth. . Simon & Schuster. 2009. ISBN 978-1-4165-8055-3.
- Howard Kurtz. . The Washington Post. 2005-11-05 [2008-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 Chen, Joyce. . Daily News (New York). 2012-06-21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5).
- Michael Cieply. . Talk. 2001-09.
- . Associated Press.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4).
- Syracuse. (Video upload). YouTube. Google, Inc. 2012-05-14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4).
- . The West Wing Episode Guide.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9).
- Lynn Elber. . Midland Daily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2-03-05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1).
- Dickenson, Ben. . I. B. Tauris. 2006-03-03: 111–112. ISBN 978-1-8451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