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娘子樂團

鐵娘子英語:,或譯為鐵處女)是一個出身於英國倫敦重金屬樂團,由原吉普賽之吻微笑者的貝斯手史提夫·哈里斯於1975年成立。截至2015年已發行16張錄音室專輯、11張現場專輯、4張迷你專輯和7張精選輯。

鐵娘子
2008年的鐵娘子
英文名Iron Maiden
音乐类型重金屬音樂[1]
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樂團之一)
出道地点 英国·倫敦·萊頓
活跃年代1975年至今
唱片公司
网站www.ironmaiden.com
相关团体
  • 戈革瑪各
  • 螳螂
  • 撒克遜
  • 信任
  • 聯盟
现任成员
  • 史提夫·哈里斯
  • 戴夫·莫瑞
  • 艾德里安·史密斯
  • 布魯斯·迪金森
  • 尼可·麥布萊恩
  • 傑尼克·熱爾
已离开成员
請見 離任成員
奖项
  • 最佳金屬樂演奏獎
  • 2011年〈黃金國

身爲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先驅,鐵娘子在80年代早期開始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經過多次陣容的調整,該團發行了有多張專輯且獲得英國與美國的白金或黃金唱片認證。其中包括1982年的《獸名數目》、1983年的《殘破心神》、1984年的《力量之奴》、1985年的現場專輯《死後復生》、1986年的《似曾相識》與1988年的《生生不息》。自1999年主唱布魯斯·迪金森和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回歸,樂團的人氣復甦[2]。2010年發行專輯《終極邊境》在28個國家的唱片排行榜奪冠,獲得廣泛好評。2015年9月4日發行第16張錄音室專輯《靈書》。

在缺乏主流或電台支持的情況下[3],鐵娘子仍成為重金屬樂界最成功與最具影響力的樂團之一,根據英國《觀察家報》在2015年的報告,該樂團在全世界已經累積銷售九千萬張唱片[4]。2002年獲得「艾佛·諾維洛獎」國際成就獎。截至2013年10月,他們在過去35年間完成超過兩千場公開演出。他們是世界上首先擁有私人巡演廣體客機、並由成員擔任機長駕駛的樂團[5]

歷史

成立初期(1975-1978年)

1976年,鐵娘子在倫敦東區的車馬俱樂部首次亮相。[6]

1975年聖誕節,剛離開微笑者的史提夫·哈里斯成立了鐵娘子樂團。哈里斯命名該樂團的靈感來自於當時他剛看過的一部電影《鐵面人》,該電影改編自大仲馬的著作《布拉熱洛納子爵》,因此他就以中世紀刑具鐵娘子來命名[7]。鐵娘子的創始團員共有5位,貝斯手:史提夫·哈里斯、主唱:保羅·戴、鼓手:羅恩·馬休、雙吉他手:泰瑞·蘭斯和戴夫·蘇利文。1976年5月1日,經過5個月的排練,樂團在倫敦車馬俱樂部首次登台演出[8],之後在聖尼古拉大廳演出[9]

然而,樂團的創始陣容並未維持太久,在70年代曾有12種不同的組合。最先離開的是主唱保羅·戴,他因「在舞台上缺乏能量與魅力」而遭開除[10]。丹尼斯·威爾科克成為第二任主唱,他是的樂迷,所以會在演唱會的現場玩火、塗濃妝及玩弄假血液[10]。威爾科克的朋友戴夫·莫瑞受邀加入後,另外兩位吉他手泰瑞·蘭斯和戴夫·蘇利文接著也離開[11]。這造成了哈里斯在1976年將樂團暫時解散[11],但是沒多久又合而為一,而此時莫瑞是唯一的吉他手。此後,哈里斯和莫瑞成為參與所有鐵娘子專輯錄製的元老團員。

史提夫·哈里斯和戴夫·莫瑞,他們兩人是參與所有鐵娘子專輯錄製的元老團員。

1977年,鐵娘子又招募一位吉他手鮑伯·索耶,但他因為經常在台上用牙齒彈吉他而遭開除[12]。成員的衝突情形也再度發生:吉他手莫瑞與主唱威爾科克之間意見不合,導致哈里斯將莫瑞開除[13];另外他也開除了鼓手羅恩·馬休[8]。11月,新成員加入陣容:鍵盤手東尼·莫爾、吉他手泰瑞·瓦普藍與鼓手貝利·柏基斯。樂團在景寧鎮的橋屋進行演出,但表現非常糟糕[14],於是貝利·柏基斯遭開除,鼓手換成道格·桑普森[15]。因為哈里斯覺得鍵盤樂器不適合鐵娘子,所以鍵盤手東尼·莫爾也遭開除[15]。幾個月後,主唱威爾科克因不滿樂團決策而退出,戴夫·莫瑞則回到樂團裡[16]。由於莫瑞喜歡擔任主奏吉他,不認同此決策的泰瑞·瓦普藍也遭開除[8]

樂團至此只剩下史提夫·哈里斯、戴夫·莫瑞和道格·桑普森三人,他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排練並尋覓新主唱[17]。1978年11月,樂團在萊頓斯通的紅獅酒吧遇上保羅·迪安諾;成員們驚豔於他的歌聲,隨後他成為了第三任主唱[18]。史提夫·哈里斯曾說:「保羅的聲音有種特質,有點刺耳,或者隨便你怎麼形容,反正這使他的聲音有很大優勢」[19]。此時,戴夫·莫瑞又是唯一的吉他手。史提夫·哈里斯說:「戴夫是個絕佳的樂手,他可以自己一個人弄出一大堆超棒的樂句。我一直想要找第二個人來組成雙吉他編制,但真的很難找到配得上戴夫的人」[20]

唱片合約與早期作品(1978-1981年)

1980年的保羅·迪安諾和史提夫·哈里斯。他們正在替猶大祭司不列顛鋼片之旅演唱會暖場。

在1978年初,已經成立三年的鐵娘子開始錄製第一張試聽帶,團員在劍橋的宇宙空間錄音室錄了四首樂曲[21],寄望這張作品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21]。鐵娘子首先把成品寄給尼爾·凱,他是倫敦「音樂屋」知名的重金屬DJ,也是後來形成「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重要推手之一[22]。尼爾·凱聽過試聽帶後,開始在「音樂屋」固定播放。其中一曲〈徘徊者〉受到現場觀眾喜愛,在票選中登上「尼爾·凱之重金屬音樂排行榜」第一名,也就是刊登在《聲響》雜誌上、當時英國音樂圈著名的百強週榜[23]。試聽帶副本也寄給羅德·史墨伍德,他隨即成為鐵娘子的經紀人[24]。樂團藉此提升了知名度,並獲得EMI集團的青睞。11月9日,鐵娘子將這卷試聽帶取名為《音樂屋錄音帶》發行[25]。因樂團對〈奇異世界〉的製作成效不滿意,它只收錄了三首樂曲[26]。全部五千卷拷貝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27]

1979年12月,鐵娘子正式獲得EMI集團的唱片合約[28]。樂團曾邀請戴夫·莫瑞的童年好友艾德里安·史密斯加入[29],但史密斯正忙著於自己的頑童而回絕了。之後找到了丹尼斯·斯特拉頓加入,擔任第二吉他手[30]。不久後,鼓手道格·桑普森因健康問題退出。在斯特拉頓的引介下,遺缺由前參孫鼓手克萊夫·伯爾遞補[31]。1980年,EMI集團為了測試市場反應而發行合輯《給媽媽聽的重金屬》,裡面收錄了「英國重金屬新浪潮」中幾個樂團的作品,以及鐵娘子的〈聖殿〉和〈怒童〉兩曲[32]。發行後獲得成功銷量,同時舉行了近三十支樂團的聯合宣傳巡演:給媽媽聽的重金屬之旅。這張合輯最終掀起著名的「英國重金屬新浪潮」,金屬樂瞬間成為歐美各大唱片公司和媒體追逐的對象,並使鐵娘子成為該音樂運動的領導樂團之一[33]

1980年,鐵娘子成為繼何許人之後,第二組在指標性節目「流行之巔」演出完整演唱會的樂團。4月14日,在史提夫·哈里斯的創作主導下,鐵娘子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鐵娘子》,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4名[34]。除登上MTV首播的主打歌〈鐵娘子〉外,也收錄了〈自由奔跑〉、〈飛越萬年〉和〈歌劇魅影〉等日後成為經典的樂曲(〈聖殿〉在英國的首發版本中並未出現,但是有收錄在美國發行的版本以及之後的再發行版本)。同時,樂團展開巡演:鐵娘子之旅。期間也擔任吻的揭密之旅、和猶大祭司不列顛鋼片之旅巡演暖場團,足跡遠至義大利、德國、比利時、法國、荷蘭、瑞典、丹麥、挪威,累積觀眾數達三十五萬人。此時,因創造力與個性上的分歧,丹尼斯·斯特拉頓遭開除[35]。10月,已解散頑童的艾德里安·史密斯加入。

1981年2月2日,發行第二張錄音室專輯《殺手》,登上專輯榜第12名。這張專輯收錄許多已完成的舊作,因此只有〈浪子回頭〉與〈莫爾格街兇殺案〉是新歌[36]。後者的曲名靈感來自愛倫·坡的同名短篇小說[37]。因樂團對首張專輯的製作人非常不滿意[38],這次改與經驗豐富的知名製作人馬丁·伯奇合作[39],他將持續參與鐵娘子之後十張專輯的製作,直到1992年退休為止[40]。專輯發行後,展開第二次、也是生涯首次的世界巡演:殺手之旅,成為英國當地的頭條新聞。這次巡迴也包括在美國的首場演出,分別為猶大祭司與幽浮開場[41]

獲得成功(1981-1985年)

第四任主唱布魯斯·迪金森。

自1981年起,保羅·迪安諾的自我毀滅行為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吸食古柯鹼和酗酒[8]。他後來坦承:「我不是只有吸一點古柯鹼,而是每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停的在吸...樂團對我的承諾過了幾個月、幾年都沒達成,我知道我沒法完成巡迴,行程太多了」[42]。他的演出開始每況愈下,在殺手之旅後就遭開除[43]。樂團立即著手尋找新的主唱[44]

雷丁音樂節與經紀人開會後[45],1981年9月,前參孫的主唱布魯斯·迪金森試音後加入鐵娘子[44]。他隨後與樂團進行一個小型的巡迴演唱會,包括義大利[43]。在某些場次,他們特別演唱了幾首即將發行的專輯新曲:〈被詛咒的孩子們〉、〈金合歡22街〉,向樂迷推介他們正在進行的樂風走向[46]

1982年3月22日,發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獸名數目》,登上英國專輯榜第1名[47],同時在奧地利、荷蘭、瑞典登上排行榜前十名,在美國也獲得白金唱片的百萬銷量認證[48]。儘管迪金森貢獻了新曲〈被詛咒的孩子們〉、〈密諜〉和〈亡命山丘〉的創作,但當時仍存在參孫的合約效力,因此他的名字無法列入詞曲創作者中[49]。之後他們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巡迴演唱會:野獸大道之旅,足跡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包括雷丁音樂節。此時《紐約時報》報導,《獸名數目》已在全球賣出一千四百萬張,鐵娘子躋身為國際知名樂團[50]。然而,野獸大道之旅在美國引起了爭議。因為新專輯同名歌曲的關係,樂團的演出遭到社會保守團體抗議阻撓而告吹,他們宣稱鐵娘子是魔鬼、撒旦教教徒[48]。另一批基督教行動主義團體也公開燒毀鐵娘子的(同時還有奧茲·奧斯本的)專輯以示抗議[51]

1982年12月,克萊夫·伯爾因個人以及演唱會行程安排的問題而離團,他的位子由前信任鼓手尼可·麥布萊恩遞補[52]。儘管哈里斯表示開除的原因是「分心於其他樂團外的活動」[53],但伯爾不同意這點,認為把他開除是不公平的[54]。樂團隨後到巴哈馬羅盤點錄音室製作新專輯[55]。1983年5月16日,發行第四張錄音室專輯《殘破心神》,登上英國專輯榜第3名[56]、美國告示牌200大專輯榜第14名[57]。《殘破心神》收錄的樂曲〈騎兵〉和〈伊卡洛斯的飛行〉,不但登上單曲榜的高位,也在美國的各大電台上熱播[58]

世界和平之旅中,樂團公開演出新曲〈午夜兩分前〉、〈王牌飛行員〉和〈老水手之歌〉,收錄在第五張錄音室專輯《力量之奴[59]。長達13分半鐘的長篇敘事曲〈老水手之歌〉,是取材自18世紀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同名詩。〈回到村莊〉是先前熱門曲〈密諜〉的續篇,一樣是取材自派屈克·麥高漢主演的電視影集《密諜》。

1984年8月,鐵娘子展開《力量之奴》的世界宣傳巡迴:奴役世界之旅,這次他們在一年內遊歷了二十八個國家,最終完成了近兩百場表演,是該團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巡迴演唱會,也將是史上最大型的世界巡演之一[59],估計共吸引三百五十萬人觀看[60]。許多演出場次是在同個城市裡一場接一場表演,像是在加州長灘就連續演出了四場。而長灘也是隨後發行的現場演唱會專輯《死後復生》主要錄音現場,它登上英國專輯榜第2名,成為鐵娘子的關鍵里程碑,以及商業成功的代表之一[61]

樂團也首次登陸南美洲,他們與皇后樂團在巴西的里約搖滾音樂節上聯名壓軸。據估計,他們出場時舞台下聚集了三十萬人[62]。為了宣傳這張經典作品,這次巡迴演唱會使他們累垮了,以致於整個行程結束之後全團休息了四個月之久(雖然他們原本預計要休息半年),並取消了現場專輯《死後復生》的宣傳和巡迴[63]。這是樂團歷史上的第一個重大突破,當時就連國際巨星樂團也很少會巡迴超過一百場,規模之大歷史罕見[64]。布魯斯·迪金森更是不堪負荷,曾揚言再不結束巡迴就要退出[65]

音樂實驗(1986-1989年)

在他們結束休息計畫後,1986年9月29日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專輯《似曾相識》,登上英國專輯榜第3名、美國告示牌第11名[57]。雖然專輯主題大致圍繞著時間旅行,但是這並不是一張概念專輯。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首次使用合成的貝斯與吉他,以加強音樂結構與層次。艾德里安·史密斯說:「我們想搞點新玩意,所以用了吉他合成器,我寫的〈異鄉異客〉和〈蹉跎歲月〉效果都不錯」[66]。雖然與鐵娘子的原有風格有所差異,但是它在歐美市場的成績相當出色,單曲〈蹉跎歲月〉的銷量也十分亮眼。此外,這次沒有收錄主唱布魯斯·迪金森的創作,他的素材在製作時遭到摒棄[67]。當時迪金森投注了部分心力在個人的音樂。此前,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都是和迪金森一起創作,這回他開始自己寫歌,包括〈異鄉異客〉、〈瘋狂海洋〉和〈蹉跎歲月〉[68]

明顯的實驗繼續出現在下一張專輯《生生不息》,這次就成為一張典型的概念專輯了,故事主題圍繞在一個擁有千里眼能力的小孩,取材自美國作家歐森·史考特·卡德的小說《第七個兒子[69]。這也是樂團首次在錄音時使用鍵盤樂器,由兩位吉他手操作[69]。與前一張專輯的吉他合成器形成對比,樂評們認為這樣的專輯較易受市場接受[70]。而這次採用了多首布魯斯·迪金森創作的曲目[70]。它依然取得巨大的成功,是鐵娘子第二張登上英國專輯榜冠軍的專輯[71]。但是跟前四張相比,這張在美國的銷量只拿到金唱片認證[72]

這次巡演命名為第七次之旅,期間在搖滾怪獸音樂節的演出中聚集超過十萬人,打破該音樂節的最高紀錄[73]。該屆音樂節上的樂團還有大衛·李·羅斯、吻、麥加帝斯槍與玫瑰和萬聖節[74]。然而,那次音樂節發生悲劇,在槍與玫瑰演出時,有兩名樂迷在衝撞中死亡,因此次年該音樂節取消舉辦[73]。冬季的巡演尾聲選在英國,11月27至28日在伯明罕國家展覽中心的演出實況,後來發行為影像作品《英格蘭娘子[75]。在這次巡演中,加入了固定支援演唱會的鍵盤手麥可·肯尼[76]。此前他曾經幫鐵娘子在演出現場彈奏鍵盤。直到2000年之前的四張錄音室專輯,也都是由他接手鍵盤錄製,原本這項工作是史提夫·哈里斯負責的[77]

陣容動盪(1989-1994年)

吉他手傑尼克·熱爾。

1989年,在與其他鐵娘子成員忙完巡迴演唱會後,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與他自己的個人樂團發行專輯《銀與金[78]。1990年,主唱布魯斯·迪金森開始了個人音樂活動,與前吉蘭的吉他手傑尼克·熱爾合作,發行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刺青的百萬富翁[79],還展開了個人巡演[80]。同時,為紀念首次做出音樂作品的十周年紀念,鐵娘子發行合輯《第一個十年》,收錄了十片光碟及兩片黑膠唱片。合輯在1990年2月24日與到4月29日期間分批發行,每批收錄兩首單曲,包括原始版本中的B面曲。

此後不久,鐵娘子在新的錄音室集合工作。在前期製作時,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由於不認同樂團對音樂風格的「精簡」決策、與史提夫·哈里斯產生摩擦而離團[81]。樂團找來布魯斯·迪金森個人專輯中的吉他手傑尼克·熱爾來取代史密斯,成為七年來的第一位新團員[80]。1990年10月1日,發行第八張錄音室專輯《死之華[82],其中收錄的翻唱曲〈帶你女兒去屠宰場〉是樂團首次奪下英國單曲排行榜冠軍的作品。它原先是布魯斯·迪金森為動畫電影《半夜鬼上床:猛鬼怪胎》創作的配樂,但史提夫·哈里斯很喜歡它,於是鐵娘子便重新錄製了這次意外奪冠的版本[83]

在完成新專輯宣傳巡迴無人祈禱之旅並結束休息計畫後,樂團展開新的製作。1992年5月11日,發行第九張錄音室專輯《暗夜之懼》,這張專輯使樂團第三度在英國專輯榜奪冠[84]。其中收錄後來在演唱會歌單上常見的經典曲〈暗夜之懼〉、登上單曲榜第2名的〈致命快感〉,以及第21名的〈地獄永存〉。這張專輯有許多傑尼克·熱爾的創作,而哈里斯和狄金森之間沒有合作曲。樂團隨即展開暗夜恐懼之旅,包括首次南美洲巡迴,但智利的行程因為遭天主教團體投訴而取消[85]。樂團也在搖滾怪獸音樂節中擔任壓軸、巡迴七個歐洲國家[86]。其中在多靈頓公園賽道的演出實況,後來發行為現場專輯《多靈頓現場》,曲目〈自由奔跑〉的特別嘉賓是兩年前負氣離團的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86]

1993年,布魯斯·迪金森為了進一步發展個人的事業而離團。不過,他同意留任到真實人生之旅巡迴結束及完成兩張演唱會專輯(後來合併成一套發行)後再離開[87]。3月22日發行《真實人生》,收錄1986年至1992年的歌曲。10月18日發行《真實死亡》,收錄1975年至1984年的歌曲。然而,真實人生之旅並不順利,史提夫·哈里斯聲稱布魯斯·迪金森有幾次沒有好好唱歌,對著麥可風自言自语[88]。迪金森否認這項指控,他表示「氛圍不適合的話,我也不可能像個笑臉先生」,他也說「自從我計畫離開後,樂團在巡迴期間的氣氛就一直很差」[89]。他與鐵娘子在1993年8月28日做最後一場共同演出,這場表演由英國廣播公司拍攝播出,並發行為錄影帶《大吵大鬧[90]

新主唱接替(1994-1999年)

第五任主唱布雷斯·貝利。

迪金森離開後,鐵娘子試聽了幾百卷候選人的歌聲音源,包括知名歌手與沒沒無聞的素人。最後在1994年,他們選擇曾替鐵娘子暖場的狼毒草前成員布雷斯·貝利[91],因為哈里斯很看好他[92]。貝利與前任主唱有著全然不同的風格,所以在樂迷之間的評價是毀譽參半[93]

樂團在長達兩年的沉寂後(若算進錄音室作品的間隔則是三年),於1995年10月2日發行第十張錄音室專輯《未知數》,登上英國專輯榜第8名[94]。它在德國和法國贏得「年度專輯獎」[95]。它收錄長11分鐘的史詩曲〈十字聖號〉、靈感來自電影《怒火風暴》的〈不安的人[96],以及取材自小說《蒼蠅王》的〈蒼蠅王[97]。這張專輯和前九張的風格比起來較為黑暗,因為主要詞曲作者史提夫·哈里斯正經歷離婚以及父親的去世,在專輯中有許多地方反映了他內心的感受[95]。1995年至1996年間,樂團進行了未知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首次在以色列和南非表演[98]。樂團演奏了新曲〈病毒〉,它的歌詞攻擊了一些樂評和記者,因為他們最近散播鐵娘子將要解散的謠言[99]

巡迴結束後,樂團回到錄音室展開新製作。1998年3月23日,發行第十一張錄音室專輯《虛擬十一》,該專輯在排行榜的名次相比之下較低[100],在英國專輯榜上位居第16名[101],在鐵娘子的團史上是首次全球銷售量低於一百萬張[102]。同時,哈里斯協助重製樂團的所有唱片,包括《多靈頓現場》[103]

1999年1月在雙方同意之下,貝利離開鐵娘子[104]。原因是貝利在虛擬十一之旅期間聲音出現問題[105]。吉他手傑尼克·熱爾後來表示,有一部分其實是樂團的錯,因為逼他唱太多超出自身音域的歌曲了[106]

迪金森和史密斯的回歸(1999-2002年)

艾德里安·史密斯在1999年回歸後,鐵娘子成為三吉他編制。

當樂團考慮找人接替主唱遺缺時,經紀人羅德·史墨伍德說服史提夫·哈里斯邀請布魯斯·迪金森回歸[107]。後來哈里斯坦承「一開始其實不太願意」。他在考慮之後,意識到迪金森無可取代的能力,以及他們合作十一年來的成果,便同意了[107]

樂團開始與迪金森在布萊頓開會討論[108],幾個小時後,艾德里安·史密斯也打了電話來[109]。加上原先的吉他手戴夫·莫瑞和傑尼克·熱爾,自此鐵娘子成為三吉他編制[110]。成員團聚之後,舉辦了一個成功的巡迴演唱會獵人艾迪之旅,同時也為該團新發行的電腦遊戲《獵人艾迪》作宣傳。《獵人艾迪》包括三片光碟,第一片有14首歌曲,第二片有6首歌曲和遊戲安裝程序,第三片則是遊戲主程式。前20首歌曲是在官網上由樂迷票選出來,遊戲主角則是樂團成員和吉祥物艾迪[111]

迪金森回歸後,樂團的共識為「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不僅僅是復出專輯,而是一張真正最棒的專輯」[107]。2000年5月29日,發行第十二張錄音室專輯《美麗新世界》,登上英國專輯榜第7名[112]。這次完全沒有在哈里斯的個人錄音室製作[113],他們到法國威廉泰爾錄音室與製作人凱文·雪莉合作[112]。此專輯中,主題受到其它作品影響的歌曲有取材自1973年英國電影《異教徒》的〈異教徒〉,以及取材自阿道斯·赫胥黎小說《美麗新世界》的同名歌曲[114]。這張專輯擁有更前衛的旋律、更精心編排的結構和鍵盤音色[114]

2000年中展開美麗新世界之旅,2001年1月19日在里約搖滾音樂節上,鐵娘子聚集了超過二十五萬名觀眾[115]。這場的演出實況在2002年3月製成光碟發行,名為《巴西搖滾嘉年華[116]。樂團直到2002年3月21日才結束巡迴,期間在英國布里斯頓學院與前鼓手克萊夫·伯爾連續演出三場,他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117]。樂團為他成立了「克萊夫·伯爾多發性硬化症信託基金」,並舉行過多場慈善募款演場會[118]。伯爾於2013年逝世[119]

《死亡之舞》、《攸關生死》(2003-2007年)

2006年的主唱布魯斯·迪金森。

完成渴望艾迪之旅世界巡演後,鐵娘子在2003年9月2日發行第十三張錄音室專輯《死亡之舞》,推出後廣受好評,登上英國專輯榜第2名與美國告示牌第18名[57],在芬蘭、瑞典與義大利排行榜奪冠[120]。製作人依舊是凱文·雪莉,許多樂評認為這張專輯足夠與早期的佳作匹配,例如《殺手》、《殘破心神》和《獸名數目》[121]。如同過往,專輯仍受到歷史與文學作品的影響。特別是與1244年征戰卡特里派大本營事件有關的〈異教屠殺〉[122],以及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雪戴爾戰役有關的〈巴雪戴爾〉[123]。2003年10月19,樂團展開死亡之舞之旅世界巡迴,其中在德國威斯伐倫會議中心的演出實況,於2005年8月發行為現場演唱專輯與DVD影像作品《死神大道[124]

2005年,樂團為慶祝成立三十周年,以及首張專輯《鐵娘子》發行二十五週年而舉辦艾迪翻轉世界之旅巡迴演唱會。這次巡演中他們只表演前四張專輯的歌曲,同時宣傳2004年發行的影像作品《鐵娘子的歷史 - 第一部分:初期》,也只收錄前四張專輯的作品[125]。同時,也重新發行單曲〈獸名數目〉做為慶祝活動的一部份[126],登上英國單曲榜第3名[127]。巡演行程中包含多個音樂節的演出壓軸,在瑞典烏利維球場聚集了近六萬人[128],該場演唱會也透過衛星電視在歐洲各地直播,估計約有六千萬戶收看[129]。完成歐洲行程後,樂團受邀到美國參加奧茲音樂節,與黑色安息日聯名壓軸。然而在最後一場演出時,奧茲·奧斯本的妻子莎朗·奧斯本關掉音響系統,阻撓鐵娘子的演出,事件登上國際新聞。莎朗指迪金森是「喜歡向人挑釁的可憐蟲」[130],迪金森則回擊:「在她的世界裡,整容是非常重要的事。在我的世界裡,無所謂。我變老了,滿臉皺紋。那又怎麼樣?」[131]。隨後,樂團在雷丁里茲音樂節壓軸演出[132]、在愛爾蘭RDS競技場完成演唱會後,至倫敦舉行「克萊夫·伯爾多發性硬化症信託基金募款慈善演唱會」作為終點站[118]。同年,樂團入選好萊塢搖滾名人堂[133]

年底,樂團回到錄音室工作。2006年8月28日,發行第十四張錄音室專輯《攸關生死》,雖然此專輯並非概念專輯[134],但是在歌詞與專輯的封面插圖處處可見關於關宗教和戰爭的主題。它發行後同樣取得優異成績,登上英國專輯榜第4名、美國告示牌第9名[57],首次在美國唱片市場擠入前十大專輯[135]。同時,它還獲得經典搖滾榮譽獎的年度專輯獎[136]。10月,樂團展開攸關生死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首次將歷年專輯中的作品都列入歌單[137]

在2007年,樂團敲定多個音樂節的邀約,成為野獸之旅的行程,同時慶祝《獸名數目》發行二十五週年的數位專輯發行[138]。演出包括杜拜沙漠搖滾音樂節艾迪音樂節海尼根即興音樂節搖滾運動場音樂節格瑞斯波普金屬音樂聚會等等[139]。樂團在印度邦加羅爾宮庭園廣場的演出聚集了超過三萬人[140],也成為第一組在印度演出的國際知名重金屬樂團[139]。隨後登上下載音樂節壓軸演出[141],聚集超過八萬人[142]。6月24日,再度到倫敦舉行「克萊夫·伯爾多發性硬化症信託基金募款慈善演唱會」作為終點站[143]

成員自駕專機全球巡演、《魔鬼航班666》(2007-2009年)

2008年巡迴中的鐵娘子。他們選擇傳統的舞台藝術,特別強調80年代的佈景風格[144]

2007年9月5日,樂團宣布他們新的世界巡演名為時光倒流之旅,同時宣傳數位化之後重發的現場專輯《死後復生》[144]。 巡迴歌單的安排著重在80年代的熱門經典曲,並強調《力量之奴》時期的舞台佈景設計,所有背景都是畫的[144]。2008年2月1日,巡演從印度出發。為了解決後勤問題,樂團自己訂製一架波音757客機,由主唱布魯斯·迪金森親自駕駛,承載一百多名隨行人員和十二噸重的器材。他在90年代離開鐵娘子後考取民航運輸駕駛員執照,擔任過星辰航空公司的機長[145]。專機取名為「艾迪一號」[146]。樂團自己開著私人飛機巡演,里程數將近五萬英里。同時專機讓樂團得以抵達許多沒去過的偏遠角落表演。他們首次登上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和波多黎各演出。

巡演同時宣傳新發行的精選輯《時光倒流》,收錄1980年《鐵娘子》至1988年《生生不息》間的作品,以及《死後復生》中的現場收音版[147]。2008年夏天,時光倒流之旅回到歐美,樂團擴大了舞台佈景規模,包括舊式的經典舞台藝術、《死後復生》時期的原始元素、巨型木乃伊版艾迪、煙火、機械道具等[148]。7月,回到英國特維克納姆體育場演出後,又繼續前往歐亞及中南美洲巡迴[149]。這次的世界巡迴非常順利且成功,是該年度票房第二高的英國音樂人巡迴[150]

2月,樂團繼續出動「艾迪一號」[151],降落在阿拉伯、紐西蘭、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等國家[152]。3月在搖滾印度音樂節上,聚集了兩萬人。在巴西聖保羅的專場演出中,聚集了六萬三千人[153]。4月2日,最後一站位於佛羅里達州。時光倒流之旅全球巡迴累積超過兩百萬名觀眾數[154]。在2009年全英音樂獎中,鐵娘子獲得英國最佳現場演出獎[155],這個獎項是經由大眾投票,而鐵娘子取得壓倒性的得票率獲選[156]

2009年1月20日,鐵娘子宣布他們將於2009年4月21日發行紀錄片《鐵娘子:魔鬼航班666》,並於全球四十一個國家上映。內容為2008年2至3月間的時光倒流之旅演出實況與紀錄[157],焦點著重於樂迷,迪金森說:「這部片有三分之二不是我們」[158]。 該片由邦爾電影製作,院線上映則由EMI集團與環球音樂企業發行[159]。上映一個月後分別發行藍光版與DVD版[154],並登上十九個國家的音樂排行榜榜首[160]

《終極邊境》和世界巡迴演唱會(2010-2014年)

2012年的鐵娘子。

2010年初,樂團與凱文·雪莉展開新專輯製作[161],8月13日發行第十五張錄音室專輯《終極邊境[162]。新專輯贏得廣泛好評[163],它奪下全球二十八個國家唱片排行榜冠軍,是樂團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商業成功[164]。雖然史提夫·哈里斯曾說鐵娘子最終只會發行十五張專輯[165],其他成員仍證實還會再做下一張新專輯[166]

同時,樂團展開終極邊境之旅全球巡迴演唱會,橫跨五大洲、三十六個國家,總計聚集約兩百萬名觀眾[167]。該巡演首次造訪新加坡、印尼和南韓[164],最終點位於英國倫敦[168]。同時樂團發行單曲〈黃金國[169],該曲在2011年獲得葛萊美獎最佳金屬樂演奏獎[170],是繼1994年的〈暗夜之懼〉和2001年的〈異教徒〉後的第三次葛萊美獎提名[171]

2011年6月6日,發行精選輯《永世恐懼[172],橫跨二十年中的八張錄音室專輯,網羅三十二首經典曲目[172]。其中布雷斯·貝利在籍時的曲目,由布魯斯·迪金森重唱錄製。在發行該精選輯的新聞稿中,經紀人羅德·史墨伍德也透露將會發行新的影像作品,內容是在智利和阿根廷拍攝的終極邊境之旅演出實況[173]。1月27日,該影像作品命名為《生命極限演唱紀實》,販賣形態包括CD、密紋唱片、DVD和藍光光碟[174]。除了十七首曲目的演唱會片段、宣傳影片和巡迴簡介影片外,它還收錄一部巡迴紀錄片《獸的幕後》,內容為樂團和工作人員的採訪[175]。樂團的單曲〈血盟兄弟〉獲第55屆葛萊美獎最佳硬搖滾/金屬樂演奏獎提名,但最終落敗[176]

2012年2月15日,樂團宣布即將舉行為期兩年的英格蘭娘子之旅,根據1989年的影像作品《英格蘭娘子》來命名[177]。6月21日在北美展開該巡迴,直到2014年7月5日在英國完成結尾[178]。地點包括多靈頓公園、瑞典的友誼競技場[179]、里約搖滾音樂節[180],以及首次在巴拉圭演出[181]。2012年8月,史提夫·哈里斯表示《英格蘭娘子》將會發行數位版[182],販賣形態包括CD、密紋唱片和DVD[183]

《靈書》(2015年至今)

2016年的鐵娘子。

樂團證實,《終極邊境》不會是鐵娘子的最後一張專輯[166],布魯斯·迪金森在2013年7月透露第十六張專輯的製作計畫,約在2015完成[184]。2015年2月,鼓手尼可·麥布萊恩表示新專輯已經完成,而迪金森也透露自己的舌癌已根治[185]。5月,經紀人羅德·史墨伍德證實新專輯的進度,但為了讓迪金森休養,2016年才會舉行巡演[186]。9月4日,發行第十六張錄音室專輯《靈書[187],再度取得全球性的商業成功,成為鐵娘子第五張奪下英國排行冠軍的專輯[188]

該專輯與《美麗新世界》一樣在法國的威廉泰爾錄音室製作[189],也是樂團首次發行雙碟專輯,總時間長九十二分鐘[189]。迪金森創作的〈雲中帝國〉取代1984年的〈老水手之歌〉,成為鐵娘子最長的歌曲[187]。8月14日,發表〈光速〉的音樂錄影帶[190]

2016年2月,樂團展開靈書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將在全球六大洲、三十六個國家演出,其中包括薩爾瓦多、立陶宛和中國的首演[191]。樂團同時將巡迴專機「艾迪一號」升級,訂製能續航更久、速度更快的波音747-400型客機[192]。2016年9月,樂團證實巡演將進一步延長到2017年[193]

獎項

特色與成就

鐵娘子是公認在重金屬歷史中,在商業上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樂團之一,也是「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先驅及領導者之一[223],在重金屬音樂界也是公認的支柱樂團之一[224]。他們具有領導者的作用,帶領著「英國重金屬新浪潮」的崛起,隨後在速度金屬鞭擊金屬[225]力量金屬[226]和旋律死亡金屬[227]的誕生上有很大影響力。金屬製品鼓手拉爾斯·烏爾里希在1987年表示:「鐵娘子比任何其他樂團都要有影響力,他們在80年代負責打開了重金屬的大門,對像我們這樣的金屬樂團有很大的啟發作用」[228]

鐵娘子分別位居VH1頻道的「百大最佳硬搖滾樂團」第24名[229]MTV「史上最偉大的十個重金屬樂團」第4名[230],以及VH1經典的「二十大重金屬樂團」第3名[231]。鐵娘子還獲得2002年艾佛•諾維洛獎國際成就獎[203],也在2005年入選好萊塢搖滾名人堂[133]

吉祥物

2008年,在舞台上的「艾迪」巨型道具

鐵娘子的著名吉祥物「艾迪」是一個經常出現在專輯封面及演唱會現場的虛構人物[232]。設計者包括一位樂團的朋友大衛·比斯利與早期鼓手道格·桑普森[233]。設計靈感來自於美國攝影師雷夫·摩士的二戰照片,拍攝於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一顆日軍頭骨的照片[234]。它第一次登台還只是個噴假血的紙製面具,當時叫做「艾德華」[233],英國藝術家德里克·里格斯將它繪製成鐵娘子的首張專輯封面,並改為現在的名字[235]。樂團大部分的音樂作品封面都是以艾迪為主,例如〈聖殿〉封面上,艾迪持刀蹲伏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屍體上[236]。〈煉獄〉封面上,艾迪的臉有一半變成魔鬼[237]。〈亡命山丘〉封面上,艾迪手持印第安戰斧與魔鬼纏鬥[238]。《真實死亡》封面上,艾迪成為電台主持人[239]。《力量之奴》封面上,艾迪成為巨大的法老坐像,背景融合埃及金字塔阿布辛貝神殿[240]

在1992年以前,艾迪一直是由德里克·里格斯所畫,之後也開始由不同風格的畫家設計出各種分身,如英國插畫藝術家梅爾文·格蘭特馬克·威爾金森休·賽姆湯姆·亞當斯,以及美國導演鮑勃·塞斯卡等人[84]。艾迪經常在舞台上化為巨型道具(玻璃纖維製成,眼睛與四肢有活動能力,嘴巴能開合、有時能夠噴出紅煙)[233],並配合每年不同的專輯主題與巡演風格改變造型與外貌。例如奴役世界之旅中,艾迪在舞台上成為一尊巨大的木乃伊乾屍,眼睛還能射出火花[241]。艾迪也不只是擺設道具,經常會由工作人員扮成艾迪的巨型人偶,讓它在舞台上四處走動、與團員和觀眾互動,有時還會彈起電吉他[242]

艾迪也出現在以該團成員為主角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艾德獵人》中[243],以及手機角色扮演遊戲《鐵娘子:野獸的傳承》[244]。它不但出現在無數的書籍漫畫、海報、T恤及樂團周邊商品中[232],還在2008年拿了金屬之鎚金神獎偶像獎[209]吉普森吉他公司稱艾迪是「世上最知名的金屬樂象徵和最通用的符號之一」[245]

樂團字體

鐵娘子的官方標誌字體也是一個著名象徵。1979年在樂團第一卷試聽帶《音樂屋錄音帶》封面上就開始使用這個字體。這個字體最早是出現在大衛·鮑伊主演的電影《天外來客》海報上,由藝術家維克·菲爾原創[246]。英國作曲家兼吉他手戈登·吉爾川普也用過這個字體。然而史提夫·哈里斯表示是他自己的原創,憑早期擔任建築繪圖員的能力所設計[247]

歌詞主題

鐵娘子多樣化的歌詞經常取材自戰爭、歷史、時事、文學和影視作品[248]。作詞者通常是史提夫·哈里斯、艾德里安·史密斯和布魯斯·迪金森。兩位前主唱保羅·迪安諾和布雷斯·貝利也有一些創作,其他成員則很少貢獻填詞[249]

文學作品:
  • 〈歌劇魅影〉取材自法國小說家卡斯頓·勒胡的愛情驚悚小說《歌劇魅影[250]
  • 〈莫爾格街兇殺案〉取材自美國作家愛倫·坡的短篇推理小說《莫爾格街兇殺案》[37]
  • 〈太陽與鐵〉取材自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自傳《太陽與鐵》,以及日本兵法家宮本武藏的軍事書籍《五輪書》[251]
  • 〈獸名數目〉取材自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的敘事詩《農夫湯姆[252]
  • 〈騎兵〉取材自英國詩人阿佛烈·丁尼生關於克里米亞戰爭的敘事詩《輕騎兵的衝鋒[251]
  • 〈墾荒〉取材自美國科幻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的外星科幻小說《沙丘》[251]
  • 〈老水手之歌〉取材自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敘事詩《老水手之歌[253]
  • 〈長跑者的寂寞〉取材自英國作家亞倫·西利托的短篇小說《長跑者的寂寞[254]
  • 〈生生不息〉、〈預言〉和〈千里眼〉取材自美國作家歐森·史考特·卡德的幻想小說《第七個兒子[69]
  • 〈溺水〉取材自英國小說家拉姆齊·坎貝爾的恐怖小說《湖居者[251]
  • 〈外西凡尼亞〉取材自愛爾蘭作家伯蘭·史杜克的哥德式恐怖小說《德古拉[250]
  • 〈邪惡的男人〉取材自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凱撒大帝》,描寫刺殺凱撒的陰謀者們[255]
  • 〈帶你女兒去屠宰場〉取材自英國詩人安德魯·馬維爾的詩歌《致羞怯的情人[256]
  • 〈十字聖號〉取材自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艾可的神秘探案小說《玫瑰的名字》[257]
  • 〈異鄉異客〉取材自美國小說家羅伯特·海萊因的科幻小說《異鄉異客[254]
  • 〈蒼蠅王〉取材自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的寓言小說《蒼蠅王》[97]
  • 〈新境界〉取材自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258]
  • 〈黑暗邊緣〉取材自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中篇框架小說《黑暗的心》[257]
  • 〈美麗新世界〉取材自英國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114]
聖經:
影視作品:
  • 〈陰陽魔界〉取材自美國科幻電視劇《陰陽魔界》,該片的編劇是美國電影作家羅德·塞林[259]
  • 〈密諜〉與〈回到村莊〉取材自英國科幻電視劇《密諜》,由派屈克·麥高漢主演[253]
  • 〈被詛咒的孩子〉取材自英國科幻恐怖電影《被詛咒的孩子》、以及英國科幻作家約翰·溫德姆的科幻小說《米德維奇鎮的布穀鳥[261]
  • 〈獸名數目〉的靈感之一也包括英美合製的超自然恐怖電影《天魔2:惡魔之子[262]
  • 〈血染雪山堡〉取材自英國戰爭電影《血染雪山堡》,劇本改編自蘇格蘭小說家阿利斯泰爾·麥克林的二戰長篇小說《血染雪山堡》[251]
  • 〈亡命天崖〉取材自美國電視影集《法網恢恢》,編劇是美國小說家羅伊·哈金斯[263]
  • 〈火之戰〉取材自法國史詩電影《火之戰》,該片的編劇是法國電影導演尚-賈克·阿諾[251]
  • 〈決鬥者〉取材自英國歷史電影《決鬥者》,由英國電影導演雷利·史考特爵士執導[253]
  • 〈陷入時間黑洞〉取材自英國科幻電視劇《超時空奇俠》,以及美國作家的卡爾·亞歷山大科幻小說《兩世奇人[254]
  • 〈死之華〉取材自美國戰爭電影《太平洋潛艇戰》,由美國電影導演勞勃·懷斯執導[256]
  • 〈天堂可待〉取材自美國喜劇電影《天堂可待》,描寫瀕死體驗[254]
  • 〈不安的人〉取材自美國犯罪電影《怒火風暴》,由美國電影導演喬伊·舒麥雪執導[257]
  • 〈逃離這死寂的星球〉取材自美國科幻電影《禁忌星球》,描寫人類難逃殘害萬物的罪行[264]
  • 〈黑暗邊緣〉同時也取材自美國戰爭電影《現代啟示錄》,由美國電影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257]
  • 〈造雨人〉取材自美國小說家約翰·葛里遜的法律驚悚小說《造雨人[258]
  • 〈當兩個世界碰撞〉取材自美國災難電影《當世界開始毀滅》,由波蘭電影導演魯道夫·米特執導[265]
  • 〈死亡之舞〉取材自瑞典存在主義電影《第七封印》,描述美國東南方許多神秘詭異的巫毒教儀式[258]
  • 〈族人〉取材自美國戰爭劇情電影《梅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這首歌敘述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中,蘇格蘭王國對抗英格蘭王國的戰功[265]
  • 〈異教徒〉取材自英國恐怖電影《異教徒》,由英國電影導演羅賓·哈迪執導[264]
  • 〈刀光〉取材自義大利恐怖電影《驚變》(美國片名為《毛骨悚然》)[266]
  • 〈遺產〉取材自美國驚悚電影《時空攔截[260]
  • 〈呼嘯狂風〉取材自英國動畫電影《當風吹起的時候》,該片改編自英國兒童作家雷蒙德·布里格斯的圖畫小說《刮風時[267]
神話:
  • 〈力量之奴〉取材自埃及神話,描寫一位垂死的埃及法老,感嘆自己終究是個屈服於死亡力量的奴隸[253]
  • 〈伊卡洛斯的飛行〉取材自希臘神話人物伊卡洛斯與父親設計飛行翼、逃出塔樓監獄,最後伊卡洛斯死亡的悲慘故事[251]
  • 〈明日的大門〉取材自希臘神話中命運三女神摩伊賴,祂們掌控著人類的命運絲線,就如同網際網路讓所有人成為電腦的奴隸。曲名的大門也音同蓋茲[258]
戰爭、時事、歷史事件與人物:
  • 〈成吉思汗〉取材自蒙古帝國奠基者成吉思汗,描寫他著名的蒙古軍隊[259]
  • 〈三月十五〉取材自古羅馬政治人物凱撒遭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的故事[259]
  • 〈王牌飛行員〉取材自不列顛戰役,描述英國皇家空軍納粹德國空軍的對抗,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253]
  • 〈機尾射手〉取材自二戰時的德勒斯登轟炸事件,以及美國空軍准將保羅·蒂貝茨在日本廣島市上空投下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256]
  • 〈午夜兩分前〉是描寫芝加哥大學原子科學家公報》設立的末日之鐘,提醒世人世界距離受核武威脅毀滅的時間已所剩無幾[253]
  • 〈全蝕〉是描寫世界末日與環境災害[261]
  • 〈殉職〉是描寫頻繁的戰爭、飢荒與國際恐怖主義帶給人類的恐懼[251]
  • 〈侵略者〉取材自維京時期,描述8世紀到11世紀侵擾並殖民歐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維京人[261]
  • 〈亞歷山大大帝〉取材自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一生[254]
  • 〈異教屠殺〉取材自中世紀的基督教派別卡特里派,該派遭到宗教裁判所暴力鎮壓、監禁和處死後逐漸消失[258]
  • 〈巴雪戴爾〉取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巴雪戴爾戰役[123]
  • 〈最長的一日〉取材自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登陸,這天也被稱為「D日」與「最長的一日」[260]
  • 〈朝聖者〉取材自1620年載著清教徒的英國木製帆船五月花號,該船最終抵達美洲新大陸麻薩諸塞普利茅斯殖民地[260]
  • 〈光芒萬丈〉取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大型軍事工程「曼哈頓計劃」,譴責核武器時代的恐怖平衡[260]
  • 〈偉大崇高的神〉取材自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260]
  • 〈雲中帝國〉取材自1930年的一起空難,當時英國最大的飛行器R101在法國北部墜毀,機上四十八人罹難[268]
  • 〈煉金術士〉取材自英國神秘學家約翰·迪伊[269]
  • 〈純真年代〉指出暴力型犯罪率正在上升,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258]
  • 〈過得好嗎?朋友〉取材自福克蘭群島戰爭,是為了紀念阿根廷人民,特別是在戰場上與英軍對抗而犧牲的阿根廷士兵[265]
  • 〈血染世界的雙手〉取材自波士尼亞戰爭,描寫當地恐怖、殘忍和屠殺的情況,並質疑西方人的生活方式[257]
  • 〈童年末日〉直指人類社會所有的可怕、痛苦、飢荒、戰爭、貧窮迫害和不公不義,諷刺許多國家領導者其實根本不關心死在街頭上的孩童[263]
  • 〈致命快感〉取材自國際商業信貸銀行與羅伯特·麥克斯韋的財務醜聞、以及歐洲股市崩盤[267]
  • 〈黃金國〉是批判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以及銀行家對老百姓的詐騙[267]
  • 〈後果〉是描述戰場上駭人聽聞的殺戮手段、士兵經歷可怕戰鬥之後的心理創傷,質疑戰爭的必要性[257]
  • 〈擔心射傷陌生人〉取材自波斯灣戰爭,描述政府和軍事將領如何卑劣的將士兵當作棋子,而這些士兵其實並不願殺死任何人[270]
  • 〈亡命山丘〉記錄了北美印第安戰爭及印第安大屠殺,描寫美洲原住民遭到殘酷剝削並屠殺的血淚歷史,該曲不斷唱誦著逃到山丘上才是活命的唯一機會[271]

音樂風格

2008年的貝斯手史提夫·哈里斯

鐵娘子的主要創作者是貝斯手史提夫·哈里斯[272],他曾透露受到黑色安息日深紫齊柏林飛船、尤拉希普、平克佛洛伊德、創世紀、傑叟羅圖瘦李奇幽浮威斯朋艾許等70年代前衛搖滾的影響[273]。哈里斯在2010年表示:「我想,如果有人想了解最早期的鐵娘子,特別是吉他和弦,那就一定要聽威斯朋艾許的《阿格斯》、還有一些瘦李奇的作品,但沒那麼多。然後我們透過創世紀和傑叟羅圖的啟發,開始做一些比較前衛的東西。你們把這些重的即興重覆段和速度結合,自然就明白了」[274]。2004年,哈里斯解釋樂團的「沉重」靈感來自「黑色安息日和深紫,再加上一點齊柏林飛船的元素」[275]。以這些重金屬元老為典範,哈里斯形塑了自己「跑馬燈式」的演奏風格,吉他手傑尼克·熱爾形容他的貝斯聲「更像節奏吉他」[276],經常在八分音符後接兩個十六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的三連音,有時還會出現強力和弦[277]。他主導了樂團狂放奔騰的風格,例如〈騎兵〉[278]和〈亡命山丘〉[279]

樂團的三位吉他手戴夫·莫瑞、艾德里安·史密斯和傑尼克·熱爾,都有各自的個人影響和演奏風格,他們創造出許多優秀的即興重覆段,以及旋律技巧並重的經典吉他獨奏。戴夫·莫瑞以他的連奏技術聞名,他表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自從聽了吉米·罕醉克斯的連奏,我很喜歡這種風格,長大後依舊如此」[280]。他也說受藍調搖滾的影響比較大,而不是重金屬。艾德里安·史密斯則受到強尼·溫特帕特·特拉弗斯影響,成為旋律性樂手[281]。傑尼克·熱爾則比較喜歡古典和即興的風格,他到深紫吉他手瑞奇·布萊克摩爾很大程度的影響[282],他表示自己能與史密斯的連奏形成對比[283]

主唱布魯斯·迪金森經常與吉他手艾德里安·史密斯合力創作[284],他的歌劇式唱腔受到亞瑟·布朗彼得·漢米爾伊恩·安德森伊恩·吉蘭影響[285],音樂界經常公認迪金森是史上最優秀的重金屬歌手之一[286]。而鼓手尼可·麥布萊恩雖然只有在《死亡之舞》中創作過一曲歌詞[287],但史提夫·哈里斯經常依靠他創作新的曲子。艾德里安·史密斯說:「史提夫很愛跟他一起演奏,他們常在貝斯和鼓聲之間琢磨,兩人一埋頭編曲就是好幾個小時」[288]

在樂團歷史中,音樂風格大致是保持不變的,除了1986年在《似曾相識》中運用合成器[82]、1988年在《生生不息》開始出現鍵盤[70],以及1990年的《死之華》回到早期方向,有更加精簡和直白的風格[81]。近年來,他們的音樂中有更多前衛元素[289],而哈里斯解釋以現代的定義來說並不是前衛,而是70年代版本的夢劇場[290],他也說《生生不息》是鐵娘子第一張往前衛方向嘗試的作品[291],並在1995年的《未知數》再度深化,他說「就像是《生生不息》的延續吧,逐漸增加元素的感覺」[95],這種發展與樂團早期的風格形成對比[274]。美國線上音樂資料庫AllMusic曾評論鐵娘子最早期的風格是「清楚源自於龐克搖滾的元素」[292],不過哈里斯堅決否認這項說法:「我認為很可能是我們的主唱保羅·迪安諾留短髮的緣故,而且我們當時就會演奏一些非常具有攻擊性的快歌。對我來說那根本就和龐克無關,那是純粹的金屬樂,當年我們一直很想嚇嚇那些龐克族」[293]

舞台與演唱風格

穿著古英軍制服演唱〈騎兵〉的布魯斯·迪金森

鐵娘子的作品封面與舞台藝術以恪守傳統著名,他們至今仍堅持使用舊式的舞台佈景,拒絕採用數位科技來輔助視覺效果。即便他們排斥各種新的多媒體技術,鐵娘子的現場演出效果仍然極佳。布魯斯·迪金森表示:「有人向我們推銷新款的液晶螢幕牆,這讓我們感覺像站在拉斯維加斯一堆花哨的角子機前,太可怕了!我們所有舞台背景都是畫的,我們很自豪這種舊式舞台藝術。鐵娘子的二維帆布比任何現代科技都更有三維效果」[294]

而樂團的招牌主唱屬第四任的布魯斯·迪金森,他的唱腔雖然從未受過正規訓練,仍擁有歌劇式特色的寬廣音域,這對於現場表演、尤其是凝聚萬人以上的現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他與羅尼·詹姆斯·迪歐和羅柏·哈爾福德並列為歌劇式唱腔的三大先驅,許多搖滾歌手與力量金屬主唱都採用他們的技巧[295]。除了標誌性的歌唱風格,鐵娘子的現場也以充滿活力著稱[296],迪金森表示他的角色是「把足球場大的場地縮到拇指那麼小,把歌聲傳到最遙遠角落的那個人」[297]。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迪金森除了借助強大的肺活量來演唱,也保持著和觀眾的眼神交流[298],他會不停鼓勵觀眾「跟我大聲喊出來」,並對著最後排的觀眾說話[299]。他也批評那些不與觀眾交流的表演者,特別是那些偷偷用提字器的歌手,他說:「觀眾們都付了不少錢來看演唱會,結果有些人竟然還記不住那該死的歌詞」[298]

迪金森在現場演唱〈騎兵〉時,經常會穿上17到19世紀英國陸軍的紅色軍服,並揮舞英國國旗[300]

對重金屬音樂的影響

2008年的主唱布魯斯·迪金森

根據美國《吉他世界》雜誌的看法,鐵娘子的音樂已經「影響了新的金屬世代,從傳奇的金屬製品到當紅的七級煉獄[274]。金屬製品鼓手拉爾斯·烏爾里希便表示:「一直以來對鐵娘子懷有不可思議的崇敬和欽佩」[301]超級殺手吉他手凱瑞·金曾表示:「鐵娘子對我來說意義重大」。炭疽吉他手伊恩·斯考特也說「鐵娘子對我的人生有重大影響」[302]

七級煉獄主唱馬修·桑德斯指出鐵娘子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現場樂團,他們的音樂是永恆的」。混種魔獸主唱馬特·哈菲說:「沒有鐵娘子,肯定也不會有混種魔獸」[301]滑結主唱科瑞·泰勒說:「史提夫·哈里斯比一堆用四根手指彈貝斯的人還厲害。布魯斯·迪金森?老兄!對我來說他就是典型的老牌重金屬歌手,他是非常偉大的表演家。我對鐵娘子的一切都非常狂熱,以前還一直在課本上畫艾迪」[230]。鐵娘子也對旋律死亡金屬的誕生有巨大影響力,烈焰邪神的加斯帕·史壯布蘭便透露曾把死亡金屬和鐵娘子豐富綿密的吉他旋律結合[303]

其他曾表明受到鐵娘子影響的重金屬樂團包括福斯主唱克里斯·傑利可[304]三吋鐵血主唱凱恩·派普[305]詠嘆調貝斯手維塔利·杜比寧[306]、殘月魔都主唱兼吉他手麥可·雅各法爾[307]X JAPAN吉他手HIDE[308],以及麥加帝斯[309]、伽瑪射線[310]、安格拉[311]撒野[312]、邪神大敵[313]肢解[314]命運警示[315]、仁慈命運[316]悄聲暴動[317]末日審判[318]天使塵[319]驚異傳奇[320]。夢劇場的現任和前任成員約翰·帕特西約翰·邁恩麥克·波諾都表示,鐵娘子是當年成立夢劇場時,對他們最大的影響之一[321]

已故鼓手克萊夫·伯爾在前三張經典專輯做出了成績,許多樂團的鼓手如超級殺手、聖約、冰凍大地永不超生、萬聖節、死神病態天使、造物主、弒神者機械頭、幽冥大帝、異教狂徒索多瑪魅影魔星殺神狂徒都指出,鐵娘子早期的鼓法,大大影響了他們的風格[322]

對其他領域的影響

鐵娘子從未成為商業媒體的最愛之一,樂團並不寄望主流電台和電視節目的支持,幾乎都在主流媒體之外的範圍活動[95]。儘管如此,鐵娘子的名字仍時常出現在其他音樂人的作品,有幾首歌曲特別提到鐵娘子,例如美國小麥合唱團的〈年少輕狂的渾蛋[323]、丹麥水叮噹的〈回到八零年代[324]、加拿大魔數41的〈肥唇[325]、美國搖滾樂團威瑟的〈心之歌〉[326]、美國藍調遊客的〈瘋子喬〉[327]以及NOFX的〈艾迪、布魯斯和保羅〉,音樂網站人造衛星評論這首歌是「對保羅·迪安諾離開樂團的一個幽默反應」[328]。此外,瑞典力量金屬樂團薩巴頓在他們歌曲〈金屬機器〉中提到〈暗夜之懼〉、在〈金屬狂潮〉中提到〈擔心射傷陌生人〉[329],以及在〈金屬開膛手〉中提到〈獸名數目〉[330]

許多音樂人與樂團都錄製了向鐵娘子致敬的專輯。例如2008年,英國《啷噹!》雜誌在第1219期中,附贈合輯《天堂娘子:向鐵娘子致敬》,由許多受到影響的知名後輩樂團翻唱他們的作品,包括金屬製品、機械頭、夢劇場、混種魔獸、惡靈駛者和七級煉獄[301]。其它的致敬專輯還包括《黃金野獸》、《異相》、《外西凡尼亞666》、《向野獸致敬》、《精神糧食》、《我們的音樂屋錄音帶》、《惡魔之子》、《美國娘子》等,將近三十張[331]。2010年亞力安傳說、致命誘惑黑洞異次元的成員組成致敬樂團娘子聯盟,並發行專輯《殘破心神不插電版》,重新演繹鐵娘子的專輯《殘破心神》[332]。其他許多音樂人也以各種樂器翻奏過鐵娘子的作品,包括運用鋼琴[333]、電子音樂[334]弦樂四重奏[335]嘻哈音樂來向鐵娘子致敬[336]

鐵娘子的歌曲也授權給多個電視遊戲使用,包括《惡煞車手2[337]、《俠盜獵車手:罪惡城市[338]、《俠盜獵車手:自由城之章》[339]、《俠盜獵車手:失落與詛咒》[340]、《托尼霍克職業滑板4[341]、《SSX巡迴賽[342]以及《勁爆美式足球10[343]。他們的歌曲也出現在一系列的音樂遊戲中,例如《吉他英雄》與《搖滾樂團[344]。鐵娘子的音樂也出現在電影,包括《驚變》(美國片名為《毛骨悚然》)[266]、《化學婚體[345]和《拿命線索[346]。而MTV的動畫片《癟四與大頭蛋》中,兩位主角經常提到鐵娘子是很棒的樂團[347]

變形金剛的作者比爾·福斯特是一位鐵娘子樂迷,他時常在書中參考鐵娘子,例如《方舟》系列和《火種源年鑑》系列書籍[348]

引用撒旦象徵的爭議

鐵娘子在1982年發行的《獸名數目》,是他們自己最喜歡、最廣受好評也最受爭議的專輯之一。美國基督教團體指控鐵娘子是魔鬼崇拜者,猛烈批評《獸名數目》是用來推廣撒旦教與撒旦主義的東西、對美國青少年有負面影響,他們將該作品與同名單曲公開焚毀,並呼籲大眾跟進[51]。除了鐵娘子,同時間遭受指控的還有奧茲·奧斯本AC/DC。經紀人羅德·史墨伍德說:「那些基督徒一開始用火燒,但光碟燃燒後產生煙霧,他們擔心自己會吸到乙烯基等致癌物,於是改用鐵鎚敲那些專輯」[349]。不只在美國,1992年樂團預計到智利聖地亞哥舉辦巡迴演唱會,但因為遭天主教團體投訴而取消[85]

相反的,樂團成員一再嚴正否認他們是撒旦教,駁斥魔鬼的說法,布魯斯·迪金森也在舞台上澄清過[62]。史提夫·哈里斯說:「真是瘋子,他們完全朝錯誤的方向思考,而且顯然連歌詞都沒看過,就指控我們是魔鬼和垃圾。那不過是一種戲劇性,就像恐怖片一樣」[48]。近年來,迪金森表示這些人十分愚蠢[252],而且這些抗議示威活動反而替鐵娘子「免費做足了宣傳」[8]。哈里斯表示,〈獸名數目〉這首歌是關於他做的一個噩夢,還有看了電影《天魔2:惡魔之子》後出現的靈感[262],在創作時也取材自歐洲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充斥的地獄場景[350],以及羅伯特·伯恩斯的詩《農夫湯姆[252]。此外,樂團的鼓手尼可·麥布萊恩自1999年以來一直是基督徒[351]。他後來在《殘破心神》專輯內頁註明「不懂就別碰」。

樂團巡演專機:艾迪一號

鐵娘子的巡演專機(波音747-400型客機),樂團將它取名為「艾迪一號」。由曾任英國星辰航空公司機長的主唱布魯斯·迪金森自駕

2008年時光倒流之旅巡迴演唱會之前,鐵娘子為了解決後勤問題,委託英國星辰航空公司訂製一架波音757-200型客機(航空器註冊編號:G-OJIB)[352],樂團把這架全客機改裝成客貨兩用機,以便運輸樂團、百餘名隨行工作人員、演出器材和舞台道具,並且也能夠抵達先前去不了的國家演出[145]。飛機也彩繪了鐵娘子樂團標誌與艾迪的頭像,形成巡迴宣傳的話題,吸引很多媒體的關注[145]。然而,因為鐵娘子的關係,當這架飛機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機場時,有宗教團體認為有惡魔的飛機在附近,而拒絕登機[353]

這架巡演專機經過官網樂迷投票後,取名為「艾迪一號」[146]。由主唱布魯斯·迪金森擔任機長、親自駕駛。迪金森在90年代退出鐵娘子後,到美國考取了民航運輸駕駛員執照[354],之後他在星辰航空公司擔任機長。2006年以黎衝突爆發後,他曾親自駕機前往黎巴嫩,接出樂團、利物浦球隊和英國公民。 他駕駛「艾迪一號」的情形也收錄在獲獎紀錄片《鐵娘子:魔鬼航班666》中[355],該片於2009年4月在四十二個國家的電影院上映[157]。2010年,樂團換了一架飛機(航空器註冊編號:G-STRX)[356],用於終極邊境之旅巡迴演唱會,也配合新專輯主題改變機身的彩繪樣式[357],該專機也成為2012年《現場實況!》中的紀錄焦點之一。

2016年,靈書之旅的巡演專機升級為波音747-400型大型噴氣式客機(航空器註冊編號:TF-AAK),這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飛機型號。由亞特蘭大冰島航空提供,並負責安排飛行權限和燃油補給[358],伏爾加-第聶伯航空則負責改裝與內飾[359]。這架空中巨無霸裝有四具噴射發動機和雙層甲板,空間更大、速度更快,續航能力也更久[192]。巨大的機身外觀與發動機整流罩上繪有樂團標誌、巡演名稱、巡演城市與艾迪一號的字樣,垂直尾翼則是艾迪的臉。機艙內各處都有艾迪的圖案,所有座椅套和女空服員的領巾也有艾迪一號字樣[360]

2016年3月12日,在智利的阿圖羅·梅里諾·貝尼特斯准將國際機場停機坪上加油時,因為機場地勤人員的疏失,一輛轉向失靈的大型拖板車撞上「艾迪一號」的引擎,導致飛機左舷的1號及2號發動機嚴重破損,漏出大量燃油、兩名拖車駕駛也受到輕傷。當時樂團成員、工作人員與二十二噸的舞台硬體設備都還沒上飛機,因此並未延誤演唱會。兩具價值四百萬美金的全新發動機、推力反向器、整流罩、零部件、工具和維修技術團隊緊急趕往智利[361],經過技術團隊二十四小時的輪班修復,「艾迪一號」在事故十天後已完全修復[362]

成員


作品列表

巡迴演唱會

巡迴時間 巡演名稱 演出陣容 場數
主唱 貝斯手 吉他手 鼓手
1980年2月 給媽媽聽的重金屬之旅 保羅·迪安諾 史提夫·哈里斯 戴夫·莫瑞 丹尼斯·斯特拉頓 克萊夫·伯爾 11
1980年4月 - 1980年12月 鐵娘子之旅 101
1981年2月 - 1981年12月 殺手之旅 艾德里安·史密斯 118
1982年2月 - 1982年12月 野獸大道之旅 布魯斯·迪金森 184
1983年5月 - 1983年12月 世界和平之旅 尼可·麥布萊恩 139
1984年8月 – 1985年7月 奴役世界之旅 187
1986年9月 – 1987年5月 似曾相識之旅 151
1988年4月 - 1988年12月 第七次之旅 98
1990年9月 – 1991年9月 無人祈禱之旅 傑尼克·熱爾 106
1992年6月 - 1992年11月 暗夜恐懼之旅 65
1993年3月 - 1993年8月 真實人生之旅 45
1995年9月 – 1996年9月 未知之旅 布雷斯·貝利 128
1998年4月 - 1998年12月 虛擬十一之旅 81
1999年7月 - 1999年10月 獵人艾迪之旅 布魯斯·迪金森 艾德里安·史密斯 28
2000年6月 – 2001年6月 美麗新世界之旅 81
2003年5月 - 2003年8月 渴望艾迪之旅 55
2003年10月 – 2004年2月 死亡之舞之旅 52
2005年5月 - 2005年9月 艾迪翻轉世界之旅 42
2006年10月 – 2007年7月 攸關生死之旅 57
2008年2月 – 2009年4月 時光倒流之旅 90
2010年6月 – 2011年8月 終極邊境之旅 98
2012年6月 – 2014年7月 英格蘭娘子之旅 100
2016年2月 – 2017年5月 靈書之旅 91

參見

參考資料

  1. Phillips & Cogan 2009,第第117頁頁.
  2. Green 2010.
  3. Smith 2009.
  4. Munday 2015.
  5. Newbold 2016.
  6. Wall 2004,第第29頁頁;Bushell & Halfin 1985,第第9頁頁.
  7. Barton 1979.
  8. EMI 2004.
  9. Wall 2004,第第29頁頁.
  10. Wall 2004,第第32頁頁.
  11. Wall 2004,第第33頁頁.
  12. Wall 2004,第第44頁頁.
  13. Wall 2004,第第46頁頁.
  14. Wall 2004,第第23頁頁.
  15. Wall 2004,第第48頁頁.
  16. Wall 2004,第第50頁頁.
  17. Wall 2004,第第52頁頁.
  18. Wall 2004,第第54頁頁.
  19. Wall 2004,第第53頁頁.
  20. Wall 2004,第第64頁頁.
  21. Wall 2004,第第66頁頁.
  22. Wall 2004,第第67頁頁.
  23. Wall 2004,第第104–105頁頁.
  24. Wall 2004,第第83頁頁.
  25. Wall 2004,第第103頁頁.
  26. Wall 2004,第第102頁頁.
  27. Wall 2004,第第104-105頁頁.
  28. Wall 2004,第第108頁頁.
  29. Wall 2004,第第163–164頁頁.
  30. Wall 2004,第第121頁頁.
  31. Wall 2004,第第123頁頁.
  32. Wall 2004,第第137頁頁.
  33. Wall 2004,第第139頁頁;Saulnier 2012.
  34. Wall 2004,第第143頁頁.
  35. Hinchcliffe 1999.
  36. Wall 2004,第第183頁頁.
  37. Brannigan.
  38. Wall 2004,第第145頁頁.
  39. Wall 2004,第第181頁頁.
  40. Wall 2004,第第300頁頁.
  41. Wall 2004,第第251頁頁.
  42. Wall 2004,第第194頁頁.
  43. Wall 2004,第第219頁頁.
  44. Wall 2004,第第218頁頁.
  45. Wall 2004,第第217頁頁.
  46. Dome 2014.
  47. Wall 2004,第第227頁頁.
  48. Wall 2004,第第228頁頁.
  49. Shooman 2007,第第82頁頁.
  50. Pfanner 2010.
  51. Young(1).
  52. Wall 2004,第第233頁頁.
  53. Wall 2004,第第232–233頁頁.
  54. Marlow 2011.
  55. Wall 2004,第第246頁頁.
  56. Wall 2004,第第247頁頁.
  57. Billboard.
  58. Wall 2004,第第245頁頁.
  59. Wall 2004,第第253頁頁.
  60. Stenning 2006,第第102頁頁.
  61. Wall 2004,第第257頁頁.
  62. EMI 2008.
  63. Wall 2004,第第258頁頁.
  64. Stenning 2006,第第104頁頁.
  65. Wall 2004,第第255頁頁.
  66. Huey(3).
  67. Wall 2004,第第260頁頁.
  68. Wall 2004,第第261頁頁.
  69. Popoff & 2005(d).
  70. Wall 2004,第第265頁頁.
  71. Wall 2004,第第263頁頁.
  72. RIAA.
  73. Wall 2004,第第269頁頁.
  74. UK Rock Festivals.
  75. Wall 2004,第第272頁頁.
  76. Wall 2004,第第266頁頁;Johnson 1988.
  77. Gennet 2010.
  78. Wall 2004,第第273頁頁.
  79. Wall 2004,第第281頁頁.
  80. Wall 2004,第第285頁頁.
  81. Wall 2004,第第283頁頁.
  82. Prato.
  83. Wall 2004,第第282頁頁.
  84. Wall 2004,第第289頁頁.
  85.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 2011(2).
  86. Wall 2004,第第291頁頁.
  87. Wall 2004,第第293頁頁.
  88. Wall 2004,第第296頁頁.
  89. Wall 2004,第第297頁頁.
  90. Wall 2004,第第298頁頁.
  91. Wall 2004,第第301頁頁.
  92. Wall 2004,第第302頁頁.
  93. Stagno & 2006(b).
  94. Wall 2004,第第313頁頁.
  95. Wall 2004,第第311頁頁.
  96. Paterson 2009,第第44頁頁.
  97. Popoff & 2005(b).
  98. Wall 2004,第第314頁頁.
  99. Wall 2004,第第316頁頁.
  100. Sverigetopplistan.
  101.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1998.
  102. Stagno & 2006(a).
  103. Saulnier 2010.
  104. Wall 2004,第第324頁頁.
  105. Wall 2004,第第321頁頁.
  106.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10.
  107. Wall 2004,第第328頁頁.
  108. Wall 2004,第第329頁頁.
  109. Wall 2004,第第330頁頁.
  110. Wall 2004,第第331頁頁.
  111. Adams.
  112. Wall 2004,第第341頁頁.
  113. Berelian 2000.
  114. Wall 2004,第第342頁頁.
  115. Wall 2004,第第353頁頁;Shooman 2007,第第176頁頁;Sanctuary 2002Martins 2002.
  116. Wall 2004,第第357頁頁.
  117. Wall 2004,第第361頁頁.
  118. Blabbermouth.net 2005c.
  119. BBC News 2013.
  120. Wall 2004,第第368頁頁.
  121. Wall 2004,第第369頁頁.
  122. Wall 2004,第第373頁頁.
  123. Wall 2004,第第375頁頁.
  124. Blabbermouth.net 2005a.
  125. Blabbermouth.net 2005b.
  126. Blabbermouth.net 2004d.
  127.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05.
  128. Metal Underground 2004.
  129. Metal Underground 2005.
  130. KNAC 2005Sullivan 2005.
  131. Wilde 2008.
  132. NME 2005Williams 2005.
  133. Guitar Center.
  134. Blabbermouth.net 2006.
  135. Billboard 2006.
  136. Blabbermouth.net 2006b.
  137. Vincentelli 2006Evening Times 2006.
  138. Blabbermouth.net 2007b.
  139. Blabbermouth.net 2007a.
  140. Vulliamy 2007.
  141. Metal Underground 2007.
  142. Blabbermouth.net 2007d.
  143. Blabbermouth.net 2007c.
  144. Lane 2007.
  145. Metal Storm 2007.
  146. Cashmere 2008.
  147. Lane 2008.
  148. Sputnikmusic 2008.
  149. Thrash Hits 2007.
  150. Khan 2009.
  151. Bezer 2008.
  152. Soto 2008.
  153. Kaczuroski 2009.
  154. Bezer 2009d.
  155. Bezer 2009b.
  156. Blabbermouth.net 2009c.
  157. Bezer 2009a.
  158. Greene, Andy. . 滾石 (雜誌). 2009-06-25 [2014-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英语).
  159. Blabbermouth.net 2009d.
  160. Bezer 2009f.
  161. Masters 2009.
  162. Bezer 2010a.
  163. MetaCritic1.
  164. Coleman 2011.
  165. Daily Star 2009.
  166. Bezer 2010bDawson 2011.
  167. Blabbermouth.net 2011a.
  168. Blabbermouth.net 2010f.
  169. Blabbermouth.net 2010c.
  170. Blabbermouth.net 2010g.
  171. Rock on the Net.
  172. Blabbermouth.net 2011c.
  173.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11.
  174. Blabbermouth.net 2012.
  175. UpVenue.
  176. Alderslade 2012b.
  177. Alderslade 2012a.
  178. Kielty 2012.
  179. Nilsson 2012.
  180. Childers 2012Rocha 2012.
  181. Crónica 2013.
  182. Jaedike 2012.
  183. Hartmann 2013.
  184. Tez 2013.
  185. Kielty 2015aKaufman 2015.
  186. Munro 2015.
  187. Grow 2015.
  188. MetaCritic2Sexton 2015.
  189. Kielty 2015b.
  190. Lach 2015a.
  191. Lach 2015bAlfa.lt 2015.
  192. Lach 2015b.
  193. Lach 2016b.
  194. Blabbermouth.net 2011b.
  195. Bandit Rock 2015.
  196. Bandit Rock 2016.
  197. . Muzyka. 2015-03-18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波兰语).
  198. Barton 2009.
  199. BBC News 2015.
  200. Fulker 2016.
  201. YLE.
  202. Gill 2011.
  203. Sanctuary Group 2002.
  204. Juno Awards 2010.
  205. Jones 2005.
  206. Anderson 2013.
  207. Walker 2016.
  208. Blabbermouth.net 2004a.
  209. Thrash Hits 2008.
  210. Bezer 2009e.
  211. Metal Storm 2011.
  212. Blabbermouth.net 2012b.
  213. Kielty 2014.
  214. Newsbeat 2016.
  215. Metal Storm (1).
  216. Metal Storm (2).
  217. Metal Storm (3).
  218. Blabbermouth.net 2004b.
  219. Cooper 2015.
  220. Wejbro 2011.
  221. Bezer 2009c.
  222. BBC 2009.
  223. Weber & n.d.(a).
  224. . TrueMetal. 2006-03-02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6) (意大利语).
  225. . Heavymetal.about.com. 2010-05-31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27) (英语).
  226. Joel McIver,第第14頁頁.
  227. . Metal Storm. 2010-05-31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1) (英语).
  228. Mark Putterford,第第18頁頁.
  229. VH1 2005.
  230. MTV & 2006(a).
  231. VH1 2006.
  232. Wall 2004,第第133頁頁.
  233. Wall 2004,第第62頁頁.
  234. . El Cuartel del Metal. 2016-03-10 [2016-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西班牙语).
  235. Wall 2004,第第136頁頁.
  236. Mick Wall. . Sanctuary Publishing. 2004: 第148頁. ISBN 1-86074-542-3 (英语).
  237. . Derek Riggs.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英语).
  238. . Derek Riggs.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3) (英语).
  239. . Derek Riggs.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英语).
  240. Wright, Holly. . Metal Hammer. 2014-08-21 [2014-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7) (英语).
  241. Wall 2004,第第254頁頁.
  242. YouTube上的10 Greatest Iron Maiden Onstage Eddies
  243. Popoff & 2005(a).
  244. Lach 2016a.
  245. Lefkove 2008.
  246. Meansheets 2010.
  247. EMI 1998.
  248. Walser,第第12頁頁.
  249. . Best Of Iron Maiden.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波兰语).
  250.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英语).
  251.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52. Eagle Vision 2001.
  253.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54. . Ironmaidencommentary.com.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55. . 英國廣播公司.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256.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57.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58.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259.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60.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261.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62. Wall 2004,第第224頁頁.
  263.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64.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65.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266. BillWyman.com 2014.
  267.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268. Lombardelli, Tiphaine. . RADIO METAL. 2015-08-12 [2015-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法语).
  269.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270. . Medium.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中文).
  271. . COED (website). 2014-11-26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272. MusicRadar 2010.
  273. Blabbermouth.net 2004cEMI 2004Wall 2004,第第27頁頁;Wall 2004,第第154頁頁.
  274. Bienstock 2011.
  275. Blabbermouth.net 2004c.
  276. Popoff & 2005(c).
  277. Fender.
  278. Huey(2).
  279. Lawson.
  280. McIver & 2010(a).
  281. McIver & 2010(c).
  282. Wall 2004,第第277頁頁.
  283. McIver & 2010(b).
  284. Wall 2004,第第244頁頁.
  285. Dmme.net.
  286. Rosen 2011HearYa.com 2006Blabbermouth.net 2009aBlabbermouth.net 2009b.
  287. Ling 2005b.
  288. Wall 2004,第第241頁頁.
  289. Dome 2006aDome 2006b.
  290. Dome 2006b.
  291. Wall 2004,第第264頁頁.
  292. Huey(1).
  293. VH1 2011.
  294. . 新浪. 2010-07-30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中文).
  295. Roadrunner Records 2011Hit Parader 2010Blabbermouth.net 2009bGraham 2009.
  296. Labrador 2013Ramirez 2013.
  297. Sexton 2008.
  298. Beaumont 2014.
  299. Cashmere 2008Thomson 2008.
  300. . Metal Underground. 2005-08-21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301. Kerrang! 2008.
  302. Young(2).
  303. Metal Update 2010.
  304. MTV & 2006(b).
  305. Charlesworth 2009.
  306. Lenta.ru 2010.
  307. Lawson 2013.
  308. Kato, Yusuke. . Rock 'n' Roll. January 1995, 93 (英语).
  309. Smyers, Darryl. . Dallas Observer. 2012-03-01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310. Gamma RayAllmusic上的頁面. [2015-07-29].
  311. . Ram.org. 1996-10-05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5) (英语).
  312. Brian Rademacher. . Rockeyez.com. 2004-04-10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英语).
  313. Paul Schwarz. . Chroniclesofchaos.com. 1999-07-07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英语).
  314. Paul Schwarz. . Chroniclesofchaos.com. 2000-08-12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5) (英语).
  315. Michael Menegakis. . Www0.org.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316. Mercyful FateAllmusic上的頁面. [2015-07-29].
  317. Quiet RiotAllmusic上的頁面. [2015-07-29].
  318. SentencedAllmusic上的頁面. [2015-07-29].
  319. Angel DustAllmusic上的頁面. [2015-07-29].
  320. . Deadtide.com.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1) (英语).
  321. Blabbermouth.net 2010e.
  322. . ultimateclassicrock.com. 2014-12-06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323. Basham 2000.
  324. MetroLyrics(1).
  325. Sputnikmusic(1).
  326. MetroLyrics(2).
  327. MetroLyrics(3).
  328. Thomas 2009.
  329. MetroLyrics(4).
  330. MetroLyrics(5).
  331. . The Iron Maiden Commentary. [201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332. Maiden United.
  333. AllMusic.
  334. Aquarius Records.
  335. Loftus.
  336. AllMusic(2).
  337. Giant Bomb.
  338. IGN.
  339. Allgame.
  340. Rockstar Games.
  341. Blabbermouth.net 2002.
  342. Cheat Code Central.
  343. Metal Insider 2009.
  344. East 2009Rock Band.
  345. . chemicalweddingmovie. [2014-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8) (英语).
  346. JoBlo.com.
  347. WardlawLing 2005.
  348. Angelfire(1)Angelfire(2).
  349. Eagle Vision 2001Young(1).
  350. . Popsike.com. 2015-05-07 [2016-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351. Godscare.
  352. Bezer 2008Metal Storm 2007.
  353. Blabbermouth.net 2008.
  354. Sorel-Cameron 2007.
  355. Juno Awards 2010Bezer 2009c.
  356. EMI 2012.
  357. Blabbermouth.net 2010d.
  358. PlaneSpotters.netSands 2016.
  359. volga-dnepr.com 2016.
  360. . 每日郵報. 2016-06-08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361. . 地鐵報. 2016-03-13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英语).
  362. . Blabbermouth.net. 2016-04-13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英语).

參考來源

  • Adams, Bret.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英语).
  • Alderslade, Merlin. . 金屬之鎚. 2012-02-15 [2012-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3 December 2013) (英语).
  • Alderslade, Merlin. . 金屬之鎚. 2012-12-06 [2012-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9) (英语).
  • . Alfa.lt. 2015-11-02 [2015-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立陶宛语).
  • . Allgame. [201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5) (英语).
  • . AllMusic.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英语).
  • . AllMusic.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英语).
  • Anderson, Steve. . 獨立報. 2013-06-14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英语).
  • . Angelfire.com.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英语).
  • . Angelfire.com.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水瓶座唱片.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英语).
  • . Bandit Rock. 2015-02-27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瑞典语).
  • . Bandit Rock. 2016-06-20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5) (瑞典语).
  • Barton, Geoff. . 聲響. NWOBHM.com. 1979-10-27 [200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英语).
  • Barton, Geoff. . 經典搖滾. 2009-11-02 [201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英语).
  • Basham, David. . MTV. 2000-08-23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Weber, Barry. . AllMusic.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9) (英语).
  •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2013-03-13 [201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2015-11-11 [2015-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英语).
  • Berelian, Essi. . 經典搖滾. 2000-06-15, (第15期): 第36–43頁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08-11-12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英语).
  • Bezer, Terry. . 經典搖滾. 2009-01-20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6)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09-02-18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09-03-23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英语).
  • . 英國廣播公司.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Bezer, Terry. . 經典搖滾. 2009-04-15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5) (英语).
  • Newbold, Mark. . 地鐵報. 2016-09-19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09-06-16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09-06-18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10-03-04 [201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英语).
  • Bezer, Terry. . 金屬之鎚. 2010-08-10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英语).
  • Bienstock, Richard. . Guitar World. 2011-07-03 [201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4) (英语).
  • . 告示牌. 尼爾森NV. [2009-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英语).
  • Graham, Caroline. . 每日郵報. 2009-06-02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 告示牌. 2006-09-13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2) (英语).
  • . BillWyman.com. 2014-03-24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2-10-20 [201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4-06-07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4-06-18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4-09-24 [2008-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3)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4-11-16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5-05-11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5-05-28 [2010-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5-11-22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英语).
  • . Roadrunner Records. 2011-07-12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5)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6-07-05 [2006-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1)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6-11-07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7-02-13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7-05-08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0)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7-05-25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7-11-15 [2007-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8-07-07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Beaumont, Mark. . theguardian.com. 2014-06-19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英语).
  • Sorel-Cameron, Peter. . CNN. 2007-10-26 [201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9-06-02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9-06-01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9-02-18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09-05-11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0-06-07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0)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Roadrunner Records. 2010-11-02 [201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0-07-22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0-11-20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0-12-01 [201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1-02-18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1-04-04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1-05-06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2-01-17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英语).
  • Thomson, Jamie. . theguardian.com. 2008-07-10 (英语).
  • . Blabbermouth.net. 2012-06-12 [2012-06-12] (英语).
  • Brannigan, Paul. . Kerrang! Legends: 第26–27頁 (英语).
  • .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10-08-26 [201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英语).
  • .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11-03-15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1) (英语).
  • . Brave Words & Bloody Knuckles. 2011-06-15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6) (英语).
  • Bushell, Garry; Halfin, Ross. 第2版. Zomba Books. 1985. ISBN 0-946391-84-X (英语).
  • Cashmere, Tim. . Undercover FM. 2008-01-15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30) (英语).
  • Charlesworth, Jenny. . Spinner. 2009-10-29 [201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9) (英语).
  • . Cheat Code Central. [201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英语).
  • Childers, Chad. . Loudwire. 2012-10-16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英语).
  • Coleman, Andrew. . 伯明罕郵報. 2011-07-29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英语). hitting the number one spot in 28 countries
  • Cooper, Leonie. . 新音樂快遞. 2015-03-23 [2015-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6) (英语).
  • . Crónica. 2013-04-11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1) (西班牙语).
  • . 每日星報. 2009-03-17 [201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30) (英语). We've always said we're only going to do 15 albums; we're coming up to it. There's going to be an ending point.
  • Dawson, Kim. . 每日星報. 2011-08-03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英语).
  • . dmme.net. [201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英语).
  • Dome, Malcolm. . 經典搖滾. 2006-09-08, (第97期): 第76頁 (英语).
  • Dome, Malcolm. . 金屬之鎚. 2006-09-04, (第157期): 第34–40頁 (英语).
  • Dome, Malcolm. . 金屬之鎚. TeamRock. 2014-09-26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 (DVD). Eagle Rock Entertainment. 2001-12-04 (英语).
  • East, Tom. . 官方任天堂雜誌. 2009-05-07 (英语).
  • . . EMI集團. 1998 (英语).
  • (DVD). 英國: EMI集團. 2004-11-12 (英语). ASIN B0006B29Z2
  • . (DVD). EMI集團. 2008-02-04 (英语).
  • . (DVD). EMI集團. 2012-03-26 (英语).
  • . Evening Times. vlex.co.uk. 2006-12-14 [200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5) (英语).
  • . 芬達樂器公司.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英语).
  • . Footballfancast.com. [201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英语).
  • Fuentes Rodríguez, César. . 2005. ISBN 84-933891-2-9 (西班牙语).
  • Fulker, Rick. . 德國之聲. 2016-04-08 [2016-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英语).
  • Gamba, Marco; Visintini, Nicola. . Moving Media & Arts. 2000. ISBN 978-3931624873 (英语).
  • Gennet, Robbie. . Keyboard Magazine. 2010-10-03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英语).
  • . Giant Bomb. [201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4) (英语).
  • Gill, James. . 金屬之鎚. 2011-02-14 [201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英语).
  • . Godscare.net.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英语).
  • Green, Thomas H. . 每日電訊報 (倫敦). 2010-07-28 [201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4) (英语). when Dickinson re-entered the fold in 1999 the band's ensuing career made them bigger than ever
  • Grow, Kory. . 滾石 (雜誌). 2015-06-18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英语).
  • . 吉他中心.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 Hartmann, Graham. . Loudwire. 2013-02-12 [201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2) (英语).
  • . HearYa.com. 2006-12-04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英语).
  • . Hit Parader. 2006-12-04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英语).
  • Hinchcliffe, Jon. . Praying-Mantis.com. 1999-10-27 [2006-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8) (英语).
  • Huey, Steve.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9) (英语).
  • Huey, Steve.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1) (英语).
  • Huey, Steve.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0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3) (英语).
  • . IGN.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英语).
  • Iron Maiden (past and present band and management). (VHS). 英國: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1996 (英语). OCLC 23531749
  • Jaedike, Jan. . Rock Hard. 2012-09-01, 第304期: 第16–21頁 (德语).
  • . JoBlo.com.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英语).
  • Johnson, Howard. . Kerrang!. 1988-08-20, (第201期): 第12頁 (英语).
  • Jones, Sam. . 衛報 (倫敦). 2005-08-26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2) (英语).
  • . 朱諾獎. 2010-04-18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英语).
  • Kaczuroski, Thiago. . Terra Networks. 2009-03-16 [201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葡萄牙语).
  • Kaufman, Spencer. . Loudwire. 2015-02-19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 Kerrang!. 2008-07-16 [201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英语).
  • Khan, Urmee. . 倫敦: 每日電訊報. 2009-04-06 [2011-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英语).
  • Kielty, Martin. . 經典搖滾. 2012-09-20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0) (英语).
  • Kielty, Martin. . 經典搖滾. 2014-06-16 [2014-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英语).
  • Kielty, Martin. . 金屬之鎚. 2015-02-27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英语).
  • Kielty, Martin. . 金屬之鎚. 2015-06-18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 KNAC. 2005-08-23 [201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英语).
  • Lach, Stef. . 金屬之鎚. 2015-08-14 [2015-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Lach, Stef. . 金屬之鎚. 2015-08-25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5) (英语).
  • Lach, Stef. . 經典搖滾. 2016-01-18 [2016-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英语).
  • Lach, Stef. . 經典搖滾. 2016-09-23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3) (英语).
  • Lane, Daniel. . 金屬之鎚. 2007-09-07 [2012-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英语).
  • Lane, Daniel. . 金屬之鎚. 2008-03-27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2) (英语).
  • Lawson, Dom. . Kerrang! Legends: 第36–37頁 (英语).
  • Lawson, Dom. . 金屬之鎚. 2013-04-02, (第242期): 第43頁 (英语).
  • Lefkove, Aaron. . 吉普森吉他公司. 2008-06-05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英语).
  • . Lenta.ru. 2010-11-05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4) (俄语).
  • Ling, Dave. . 經典搖滾. 2005-11-15, (第86期): 第54頁 (英语).
  • Ling, Dave. . 金屬之鎚 presents: Iron Maiden 30 Years of Metal Mayhem. 2005: 第103頁 (英语).
  • Loftus, Johnny.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4-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英语).
  • . Maiden uniteD.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Marlow, Lee. . 經典搖滾. 2011-02-04, (第154期): 第52–55頁 (英语).
  • Martins, Thiago. . Metal Rules. 2002-04-05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From the supposed attendance of 250,000 people...
  • Masters, Tim. .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2009-11-03 [2009-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4) (英语).
  • McIver, Joel. . Total Guitar. 2010-12-03, (第208期): 第32–34頁 (英语).
  • McIver, Joel. . Total Guitar. 2010-12-03, (第208期): 第36–38頁 (英语).
  • McIver, Joel. . Total Guitar. 2010-12-03, (第208期): 第40–42頁.
  • . Meansheets.com. 2010-03-09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英语).
  • .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8) (英语).
  • . Metacritic. CBS互動.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7) (英语).
  • . Metal Insider. 2009-07-27 [200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6) (英语).
  • . Metal Storm.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6) (英语).
  • . Metal Storm.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6) (英语).
  • . Metal Storm.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英语).
  • . Metal Storm. 2007-11-01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Metal Storm. 2011-06-16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Metal Underground. 2004-10-30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Metal Underground. 2005-05-18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Metal Underground. 2007-01-31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Metalupdate.com. 1999-11-19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4) (英语).
  • . MetroLyrics.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英语).
  • . MetroLyrics.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英语).
  • . MetroLyrics.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英语).
  • . MetroLyrics.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英语).
  • . MetroLyrics.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英语).
  • . MusicRadar. 2010-09-24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4) (英语).
  • . MTV. 2006 [2006-10-07]. (原始内容 (Official Website)存档于2010-12-18) (英语).
  • . MTV. 2006-03-09 [201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8) (英语).
  • Munday, Matt. . 觀察家報. 倫敦. 2015-09-06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英语).
  • Munro, Scott. . 金屬之鎚. 2015-05-15 [201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 . Newsbea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 2016-06-14 [201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Nilsson, Christoffer. . 晚报 (瑞典). 2012-09-25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8) (瑞典语).
  • . 新音樂快遞. 英國. 2005 [2006-10-11]. (原始内容 (Official Website)存档于2006-07-20) (英语).
  • . 英國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1-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英语).
  • . 英國官方排行榜公司. [2011-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英语).
  • Paterson, Lawrence. . Blaze Bayley Recordings Ltd. 2009: 第44頁 (英语).
  • Pfanner, Eric. . 紐約時報. 2010-09-05 [201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英语).
  • Phillips, William; Cogan, Brian. . ABC-CLIO. 2009 [2016-10-18]. ISBN 978-0-313-348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英语).
  • Popoff, Martin. . 金屬之鎚 附贈: Iron Maiden 30 Years of Metal Mayhem. 2005: 第43頁 (英语).
  • Popoff, Martin. . 金屬之鎚 附贈: Iron Maiden 30 Years of Metal Mayhem. 2005: 第63頁 (英语).
  • Popoff, Martin. . 金屬之鎚 附贈: Iron Maiden 30 Years of Metal Mayhem. 2005: 第104–105頁 (英语).
  • Popoff, Martin. . 金屬之鎚 附贈: Iron Maiden 30 Years of Metal Mayhem. 2005: 第108–109頁 (英语).
  • Popoff, Martin. . Backbeat Books. 2013. ISBN 1-617-13565-8 (英语).
  • Prato, Greg. . AllMusic. Rovi Corporation. [201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英语).
  • . 美國唱片業協會. [30 March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4) (英语).
  • Rocha, Pedro. . 巴西日報 (Rio de Janeiro). 2012-10-16 [2012-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葡萄牙语).
  • . Rock Band. [201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4) (英语).
  • . Rock on the Net.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1) (英语).
  • . Rockstar Games. [201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9) (英语).
  • Roland, Driadonna. . MTV. 2013-03-13 [2013-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英语).
  • Rosen, Jeremy. . Roadrunner Records. 2011-12-07 [201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5) (英语).
  • (DVD).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2002-06-10 (英语).
  • . Sanctuary Records Group. 2002-09-18 [2006-10-11]. (原始内容 (Official Website)存档于2007-03-10) (英语).
  • Sands, Katie. . Wales Online (Media Wales). 2016-02-12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英语).
  • Saulnier, Jason. . Music Legends. 2010-04-30 [2013-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英语).
  • Saulnier, Jason. . Music Legends. 2012-11-22 [201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9) (英语).
  • Sexton, Paul. . 告示牌. 2008-05-09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英语).
  • Sexton, Paul. . 告示牌. 2015-09-11 [2015-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英语).
  • Ramirez, Carlos. . Noisecreep. 20 September 2013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英语).
  • Labrador, Jorge. . Las Vegas Sun. 2013-09-15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英语).
  • Shooman, Joe. . Independent Music Press. 2007. ISBN 0-9552822-4-1 (英语).
  • Smith, Matt. . 英國天空廣播. 2009-04-21 [201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英语). ...largely without the help of radio airplay or the mainstream media.
  • Soto, Jobana. . Living in Peru. 2008-12-01 [2008-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英语).
  • . Sputnikmusic.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英语).
  • . Sputnikmusic. 2008-03-29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1) (英语).
  • Stagno, Mike. . Sputnikmusic. 2006-06-11 [201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英语).
  • Stagno, Mike. . Sputnikmusic. 2006-08-02 [201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4) (英语). ...the often criticised Blaze Bayley himself. With his lower vocal range, he may not have been able to sing the old Iron Maiden classics as well as Bruce...
  • Stenning, Paul. . Chrome Dreams. 2006. ISBN 1-84240-361-3 (英语).
  • Sullivan, Caroline. . 衛報 (London). 2005-08-24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英语).
  • . Sverigetopplistan. Swedishcharts.com. [201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7) (英语).
  • Tez, Mehmet. . Hafif Müzik. 2013-07-26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7) (土耳其语).
  • Thomas, Adam. . Sputnikmusic. 2009-04-29 [2011-10-16] (英语).
  • . Thrash Hits. 2007-07-28 [2008-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8月3日) (英语).
  • . Thrash Hits. 2008-06-17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英语).
  • . UK Rock Festivals.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5) (英语).
  • . UpVenue. 2012-01-17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英语).
  • 卡門·伊萊克特拉 (host). . . 2005-08-11. VH1 (英语).
  • . 2006-12-25. VH1 Classic (英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 Dunn, McFadyen (creators, directors). . . 2011-12-10. VH1 Classic (英语).
  • Vincentelli, Elisabeth. . 紐約時報. 2006-12-31 [200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6) (英语).
  • . 伏爾加-第聶伯航空. 2016-03-01 [2016-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Vulliamy, Ed. . 衛報 (倫敦). 2007-04-22 [201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英语).
  • McIver, Joel. . Omnibus Press. 2000. ISBN 88-7333-005-3 (英语).
  • Putterford, Mark. . Omnibus Press. 2000. ISBN 0-7119-8440-9 (英语).
  • Walser, Robert. . 衛斯理大學出版社. 1993. ISBN 978-0-8195-6260-9 (英语).
  • Wall, Mick. third. Sanctuary Publishing. 2004. ISBN 1-86074-542-3 (英语).
  • Walker, Jen. . Kerrang!. 2016-06-09 [201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英语).
  • Wardlaw, Matt. . Ultimate Classic Rock.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英语).
  • Wejbro, Sandra. . Aftonbladet. 2011-08-31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5) (瑞典语).
  • Wilde, Jon. . 每日郵報 (倫敦). 2008-06-06 [201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Williams, Scott. . EFestivals.com. 2005-08-31 [2006-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4) (英语).
  • . 芬蘭廣播公司. [201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芬兰语).
  • Young, Simon. . Kerrang! Legends: 第32頁 (英语).
  • Young, Simon. . Kerrang! Legends: 第90–93頁 (英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