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鼬

黄鼬學名英語:,kolinsky)古名[2]鼠狼[3],俗名黃鼠狼[4]黄皮子[5],也叫喜馬拉雅鼬或者西伯利亞鼬,屬於鼬科鼬屬,是一種小型的食肉動物。其种加词sibirica”意为“西伯利亚的”。

黄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鼬科 Mustelidae
属: 鼬属 Mustela
种:
黄鼬 M. sibirica
二名法
Mustela sibirica
Pallas, 1773
綠 — 原生種, 紅 — 引入種

特征

黄鼬的冬毛

其身體細長,腿較短,尾巴長度是身體的一半。毛髮呈紅黃色,嘴巴和下巴的毛髮呈白色,前臉有黑色絨毛。其冬毛密而軟,针毛長3—4 cm(1.2—1.6英寸)[6]。 成年雄性體長28—39 cm(11—15英寸),雌性長25—30.5 cm(9.8—12.0英寸)。雄性尾巴長15.5—21 cm(6.1—8.3英寸),雌性長13.3—16.4 cm(5.2—6.5英寸)。雄性體重650—820 g(23—29 oz),雌性重360—430 g(13—15 oz)[7]

分布

主要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至中国中国西藏泰國等地,济州岛、库页岛、台湾和歐亞大陸很多地區都有分佈。

习性

巢穴

它們會在枯木或樹幹下挖洞,但也會利用其他動物的現成的巢穴。其巢穴長0.6—4.2米(2英尺0英寸—13英尺9英寸),深0.2—1.3米(7.9英寸—4英尺3.2英寸)。成年個體一般有一個常住的巢穴和最多五個臨時巢穴,相互間距離達數千米。育兒時,它們會在巢穴的中端或末端另外挖掘一個育兒室,鋪墊上鳥羽或鼠毛 。[8]

食物

它們主要以嚙齒類動物(包括但不限於田鼠、松鼠、土撥鼠、飛鼠等)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有时甚至会吃鱼。在其分佈範圍的西部,水䶄是它們最喜歡吃的動物,東部的黃鼬則更多以田鼠、家鼠為食。乌苏里兰的黃鼬在冬季也會吃狼或黄喉貂吃剩下的動物尸體。它們會吃的果實包括松仁奇異果。它們每天能吃下100–120克食物,有存儲多餘食物的習性[9]

繁殖

它們在春季發情,交配時長可達35分鐘。其妊娠期約38–41天,但也有僅28天的例子。它們一次產4至10隻幼崽,出生時看不見東西,體表毛髮稀疏,隨後的十天內會長出黃色毛髮,一個月後才能睜開眼睛。哺乳期約兩個月,秋季就能長到成年體型(但仍有乳牙,毛色也比成年體深),開始獨自謀生了。[10]

與人類的關係

黃鼬毛領

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 (即狼毫),因此很受畫家的歡迎。此外,它們會偷吃各種家禽,就算吃不完也會將其他家禽殺掉[11][12]。中國也有“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民諺[13]

雖然它偶爾會危害家禽,但中國民間認為黃鼠狼具有靈性,稱其為“黃大仙”、“黃仙”[13]。此外,黃鼬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保護的“三有”動物[13]

随着人类城市的扩张,它们也开始出现在人类的城市中[14],有的黄鼬甚至会向人类讨食[15]

参考资料

  1. Duckworth,"" J.W. & Abramov, A.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01-14].
  2. 郭璞注《尔雅》《方言》《山海经》;宋·邢昺《尔雅注疏》、南朝梁·顾野王《玉篇》。
  3. 《爾雅·釋獸》《註》江東呼鼬鼠爲鼪,能啖鼠。俗呼鼠狼。
  4. 《神農本草經》鼬,一名黃鼠狼。又名鼪鼠。又名𪕸鼠。又名地猴。另見《本草綱目》卷五下〈獸部〉黃鼠狼 鼠狼條。
  5. https://www.zdic.net/hans/%E9%BB%84%E7%9A%AE%E5%AD%90
  6.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52–1054頁
  7.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57頁
  8.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74頁
  9.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71–1073頁
  10.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76頁
  11. Heptner & Sludskii 2002,第1078頁
  12. Pocock 1941,第364頁
  13. 詹叶青. . 揚州時報. 2017-08-15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14. . 新华网转科技日报. 2020-04-08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15. . 北晚新视觉. 2020-04-09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 Allen, G. M. . New York: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38.
  • Heptner, V. G.; Sludskii, A. A. .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 and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2. ISBN 90-04-08876-8.
  • Pocock, R. I. .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4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