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篇文章的共同创作者是 Mandolin S. Ziadie, MD. Ziadie博士是南佛罗里达州的一位认证病理学家,专门研究解剖学和临床病理学。她于2004年在迈阿密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医学学位,并于2010年在Children's Medical Center儿童医疗中心完成了儿科病理学的专科培训。
本文引用了18条参考,详情参见页面底部。
这篇文章已经被读过16,488次。
为了生物考试而学习?还是因为流感生病窝在床里,想要弄清楚身体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造次?虽然有的时候,因为病毒和细菌生病的症状差不多,但是它们有许多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了解了病毒和细菌的区别后,既可以清楚的明白你接受的治疗,还能了解你自己体内的生物运作。区分细菌和病毒不仅可以靠学习基础知识,还可以用显微镜自己观察它们的外表和活动,实践出真知。
步骤
部分 1
部分 1 的 2:
学习它们的不同
-
细菌和病毒在增殖方面也有区别。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细胞,病毒必须要找到一个寄主细胞才能够繁衍后代,然而大多数的细菌都可以不依靠任何寄主,独自生活。[6]
- 细菌有一整套的设备(细胞器)来保障自身的生长和增殖,并且通常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 相反,病毒通常将自己的遗传信息比如DNA或者RNA包在一个蛋白质之类的外壳里。它们需要利用寄主的细胞器来复制自己。细菌会用外壳上的“脚”附着在细胞上,然后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射进细胞内部。但是实际来说,用外壳包着遗传物质的病毒们并不是真的活着,它们在遇到寄主之前并没有任何生命特征。
-
看该种微生物是否达到了作为生命的标准。虽然目前还没有对生命的构成有一个标准精确的定义。但是毫无疑问,科学家们都认为细菌是活着的。而相反,细菌更像是僵尸:它们并未死亡,却也并未活着。病毒确实有许多生命体的特征,比如有遗传物质,在时间的推移中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并且能够不断增殖。然而病毒并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自身的新陈代谢,它们需要寄主来增殖。在其他方面,病毒也确实不符合生命体的条件,理由如下:
-
通过认识常见的疾病就能区分病毒和细菌。如果你不幸染病,而且你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那知晓导致此次疾病的元凶到底是病毒还是细菌只要搜索一下疾病的背景知识就可以了。常见的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包括:
- 细菌:肺炎、食物中毒(通常由大肠杆菌引起)、脑膜炎、脓毒性咽喉炎、耳部和伤口感染、淋病。[14]
- 病毒:流感、水痘、普通感冒、乙型肝炎、风疹、非典、麻疹、埃博拉、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疱疹、狂犬病、HIV(导致艾滋病的病毒)感染。
- 但要注意,有的病毒和细菌都可以造成腹泻、头痛伤风等疾病。
- 如果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光靠症状是很难弄清病因的。因为有时由病毒和细菌造成的症状可能相同,像是恶心、呕吐、发烧、疲惫和全身不适等。最好的(有时也是唯一的)把你识别病因是病毒还是细菌的方法就是就医。医生会检查清楚你感染的微生物到底是什么。
- 有一种确定病原体的方法就是看抗生素治疗有没有用。像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病毒无用。这也是未经遗嘱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的原因。
- 大多数病毒感染的疾病,都没有特效药。但还是有些抗病毒的药物可以抑制或者缓解病状的。
-
下面这张表能帮助你简单地区分一下病毒和细菌。[15]
- 病毒和细菌的不同有很多,下面列出了一些主要的区别。
广告
生物 | 大小 | 结构 | 增殖方式 | 治疗方法 | 是否具有生命? |
---|---|---|---|---|---|
细菌 | 更大(大约1000纳米) | 单细胞:肽聚糖/多聚糖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自由漂浮的DNA/RNA | 无性生殖 复制DNA并分裂增殖(二分裂) | 抗生素;体外用消毒液消毒 | 有 |
病毒 | 更小(20-400纳米) | 没有细胞:简单的蛋白质结构;没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没有核糖体,DNA/RNA被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 靠入侵寄主细胞,强迫它复制病毒的DNA/RNA;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新的病毒 | 目前没有治疗方法;疫苗能预防疾病;其病症可治 | 未知;并未满足传统的生物体的所有标准[16] |
参考
- ↑ http://www.diffen.com/difference/Bacteria_vs_Virus
- ↑ http://www.medicinenet.com/script/main/art.asp?articlekey=13954
- ↑ http://learn.genetics.utah.edu/content/microbiome/antibiotics/
- ↑ 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092810.htm
- ↑ http://www.cdc.gov/hai/organisms/gram-negative-bacteria.html
- ↑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58179.php
- ↑ http://bigthink.com/amped/humans-10-human-and-90-bacterial
- ↑ http://bigthink.com/amped/humans-10-human-and-90-bacterial
- ↑ http://bigthink.com/amped/humans-10-human-and-90-bacterial
- ↑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158179.php
- ↑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news/409688/a-viral-attack-against-brain-tumors/
- ↑ http://serc.carleton.edu/microbelife/yellowstone/viruslive.html
- ↑ http://serc.carleton.edu/microbelife/yellowstone/viruslive.html
- ↑ http://www.healthgrades.com/conditions/bacterial-diseases
- ↑ http://www.diffen.com/difference/Bacteria_vs_Virus
- ↑ http://serc.carleton.edu/microbelife/yellowstone/viruslive.html
- ↑ http://scienceblogs.com/gregladen/2011/11/28/how-many-cells-are-there-in-th/
- ↑ 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1523/
- ↑ Le, T. (2012). Microbiology. In First Aid for the USMLE Step 1 2012. New York: McGraw-Hill Medical.
- ↑ http://www.microscopy-uk.org.uk/mag/artmar10/mol-mar1.html
- ↑ http://www.diffen.com/difference/Bacteria_vs_Virus
- ↑ http://www.whatarebacteria.com/size-of-bacteria/
- ↑ http://users.rcn.com/jkimball.ma.ultranet/BiologyPages/R/Ribosomes.html
- ↑ http://users.rcn.com/jkimball.ma.ultranet/BiologyPages/R/Ribosomes.html
- ↑ http://www.microbiologyonline.org.uk/about-microbiology/introducing-microbes/bacteria
- ↑ http://www.microbeworld.org/what-is-a-microbe/viruses
关于本wikiHow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