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主義

中国女性主义伴随着近代化开始于20世纪初。当下,中国妇女的权利在宪法意义上规定与男性平等。但是,妇女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扮演角色的重要程度仍与男性存在一定差距[1]

歷史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女性主义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地从生物学方面评论“男性”和“女性”。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重视“男性”或“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

在20世纪之前,中国妇女被本质上地区别于男性。尽管道家认为代表阴、阳是同等重要的,但妇女仍然被认为处于较低的地位。《易经》写道:“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妇女仅仅是男性的附庸,不被允许参与政治活动。在20世纪初,女性主义在中国萌芽,但由于封建思想依然严重,女权运动收效甚微。

中国20世纪早期女性主义者何震(日期不确定)

一般认为,李小江是中国妇女研究的开创者。她的文章《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 (1983) 是中国刊登的第一篇妇女研究论文。两年后,中国妇女研究会成立。《半边天》等电视节目提供了广大群众对于妇女问题的关切[2],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也让更多群众注意到性别平等的议题。

由署名王蜂、宫宏博的两作者于2011年在“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网站上发表的公益宣传册《醒来的女性》在网络上流传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4]

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统计,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於1990年為73.24%(世界第17),但到了2019年已經跌到60.57%(世界第56),并且呈下降的趋势。[5]

社會運動

2014年,女大学生黄蓉在应聘杭州市西湖区东方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文案策划一职时,三次被该单位以“限招男性”为由拒绝。7月8日,黄蓉以“用人单位招工的性别歧视”为由,通过杭州西湖区法院起诉该单位。历经一个月的努力,8月13日,黄蓉收到了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书。得知黄蓉一案已被法院立案后,有網友在微博发起联名信活动,并分别向最高人民法院、全国妇联、杭州西湖区法院寄去了公开信,期待积极处理性别歧视问题,并希望法院公正判决,还女性求职者公道。[6]最後法院判決东方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向黄蓉道歉[7]

2015年3月国际三八妇女节前夕,被称为“女权五姐妹”的五名中国女权主义活动人士李婷婷韦婷婷鄭楚然武嵘嵘王曼因寻衅滋事罪被當局拘捕[8],被捕前,她们正筹备抗议公共交通场所针对女性的性骚扰。她們被拘押的事件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鲍尔及其夫人萨曼莎·鲍尔等都呼吁释放她们,英国外交部对事件表示“严重关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则表示,此事属于中国内部事务,中方希望各国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和独立[9]。李婷婷和郑楚然分别入选“BBC巾帼百名2015”[10]和“BBC巾帼百名2016”[11]

2018年1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生罗茜茜实名举报,指控该校教授陈小武曾于12年前在她读博期间对她性骚扰,且多年来性骚扰门下数名女生。罗茜茜在公开信中表示,她受到MeToo运动影响,又在知乎上看到了曝光陈小武骚扰女生的内容,于是决定公布自己12年前被陈小武性骚扰的经历。早在2017年10月,罗茜茜就联系到多名曾被陈小武骚扰的女生,整理出文字和录音资料,并向北航纪委发出实名举报。1月1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通报,撤销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之后教育部宣布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12]

婦女组织

一些NGO工作者于2011年7月发起的民间活动中心“一元公社”致力于公民社会思想启蒙和社会动员,举办了各种女权主义活动,开放给所有人参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3]

“女童保护”是一个公益性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受性侵害的现象。[14]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是一个位于北京的民间组织,由女权主义者吕频创立,以“女权之声”在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活跃。[15] 除了时而被禁言之外[16],也被部分自媒体誣指為親伊斯兰主义[17]2018年3月,在中国#Metoo运动(“米兔”运动)在中国被发起时,微博、微信公众号“女权之声”被中国互联网全网封号[18]

参见

外部链接

  1. 李思明; 陳峰; 邵一鳴.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08-07-01: 144–. ISBN 978-988-200-463-4.
  2. . news.xinhuanet.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1).
  3. . www.douban.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4) (中文(简体)).
  4. . www.china-gad.org.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6).
  5. . 世界银行. [2021-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6. 中国新闻网. . 新浪教育.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7. 丁汶淇. . 自由亚洲电台.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8. 发自香港, 梓鹏 Bbc中文网记者. . BBC 中文网.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2).
  9. 中文网, BBC. .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5).
  10. 中文网, BBC. .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6).
  11. 中文网, BBC. . BBC 中文网.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8).
  12. . BBC News中文.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13. 张红萍. . thepaper.cn. [2015-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14. . gongyi.ifeng.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5).
  15.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 . 2011-05-19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16. . china.dwnews.com.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17. . 中国数字时代. 2017-03-30 [201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5) (中文(简体)).
  18.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