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二酮
乙烯二酮也称为“二氧化二碳”,是一种早於1913年被提出[1],但直到2015年才被證實存在的碳氧化物[2]。
乙烯二酮 | |
---|---|
IUPAC名 乙烯-1,2-二酮 | |
系统名 乙烯二酮 | |
别名 | 二氧化二碳 |
识别 | |
CAS号 | 4363-38-6 |
PubChem | 314937 |
ChemSpider | 278619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FONOSWYYBCBQGN-UHFFFAOYSA-N |
性质 | |
化学式 | C2O2 |
摩尔质量 | 56.02 g·mol−1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乙烯二酮的分子式为C2O2, 结构式为O=C=C=O。C2O2可以看作是CO的二聚体或乙醛酸的烯酮式结构。
早期的理论研究认为C2O2的三重态可能是稳定的,与CO2或C3O2不会相差太远。但后来许多合成微量C2O2的尝试都失败了。最近的研究表明C2O2分子可能只拥有极短的寿命,会在10-8s内分解成两分子的CO,以致无法用质谱仪进行分析。[3]另有研究认为,无法观测到C2O2并不是因为其寿命太短,而是现有合成方法制得的C2O2都在不稳定的激发态上。所以有研究者提出在超低温环境下分解CHO2C2O2前体,并用非共振激光多光子电离技术在数纳秒的时间限度内检测C2O2的实验方式。[4]
虽然当前的研究都表明C2O2十分不稳定,但称为乙炔二醇根离子的二价态阴离子C2O22-在无水环境中却是稳定的。
2015年,美國土桑亞利桑那大學一群化學家證實了它作為一種瞬態分子(transient molecule)存在[2]。
“乙醛剂”骗局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底特律的一位物理学家威廉·弗雷德里克·科克声称他合成出了C2O2,并命名为“乙醛剂”。他宣称所谓的“乙醛剂”是一种解毒剂,可治疗由“毒素”引起的的包括糖尿病和癌症等各种疾病,但并无证据证实其言论。1943年,政府科学家揭露了科克的“乙醛剂”实为蒸馏水的内幕,而后FDA也认定“乙醛剂”只是一个骗局。[5]
参考文献
- Staudinger, H.; Anthes, E. .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913-04, 46 (2): 1417–1426. ISSN 0365-9496. doi:10.1002/cber.19130460221 (英语).
- Dixon, Andrew R.; Xue, Tian; Sanov, Andrei.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06-18, 54 (30): 8764–8767 [2022-03-02]. ISSN 1433-7851. doi:10.1002/anie.201503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2).
- Schröder, Detlef; Heinemann, Christoph; Schwarz, Helmut; Harvey, Jeremy N.; Dua, Suresh; Blanksby, Stephen J.; Bowie, John H. <2550::aid-chem2550>3.0.co;2-e . 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 1998-12-04, 4 (12): 2550–2557. ISSN 0947-6539. doi:10.1002/(sici)1521-3765(19981204)4:12<2550::aid-chem2550>3.0.co;2-e.
- . [201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英语).
- William W. Goodrich int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or FDA Oral History Program, Part 2. Rockville, Maryland, 15 October 198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