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數曲線
仿射曲線
定義在域上的仿射代數曲線可以看作是中由若干個-元多項式定義的公共零點,使得其维数為一。
利用結式,我們可以將變數消至兩個,並化約到與之雙有理等價的平面代數曲線,其中,因此在探討曲線的雙有理幾何時僅須考慮平面曲線。
射影曲線
射影空間中的曲線可視作仿射曲線的緊化,它們帶有更好的幾何性質。在以上考慮的方程()中,我們作代換:
遂得到個齊次多項式,它們在射影空間中定義一條曲線,此射影曲線與開集的交集同構於原曲線。射影曲線的例子包括中的費馬曲線,其上的有理點對應到費馬方程的互素整數解。
代數函數域
代數曲線之研究可化約為不可約代數曲線之研究,後者的範疇在雙有理等價之意義下等價於代數函數域範疇。域上的函數域是超越次數為一的有限型域擴張,換言之:存在元素使得在上超越,而且是有限擴張。
以複數域為例,我們可以定義複係數有理函數域。變元對代數關係生成的域是一個橢圓函數域,代數曲線 給出它的一個幾何模型。
若基域非代數封閉域,則函數域無法只由多項式的零點描述,因為此時存在無點的曲線。例如可取實數域並考慮其上的代數曲線,此方程定義了一個的有限擴張,因而定義了一個函數域,然而
複代數曲線與黎曼曲面
複射影曲線可以嵌入維複射影空間。複射影曲線在拓撲上為二維的對象,當曲線光滑時,它是個緊黎曼曲面,即一維的緊複流形,因而是可定向的二維緊流形。這時該曲面的拓撲虧格(直觀說就是曲面有幾個洞或把手)等同於曲線上由代數幾何學定義的虧格。視這類曲線為黎曼曲面,則可以採複分析手法加以研究。另一方面,黎曼則證明了任何緊黎曼曲面都同構於一條複射影曲線。
於是我們有三個相互等價的範疇:複數域上的不可約平滑射影曲線、緊黎曼曲面與上的函數域。因此一維複分析(包括位勢論)、代數幾何與域論的方法此時能相互為用,這是高等數學裡很常見的現象。
奇點
判斷方式
曲線在一點的平滑性可以用雅可比矩陣判斷。以下考慮嵌於中的曲線:設該曲線由個個變元的齊次多項式定義,若其雅可比矩陣在區線上一點滿秩,則稱它點光滑;反之則稱為奇點。在一點的平滑性與多項式的選取無關,也與曲線的嵌入方式無關。
在平面射影曲線的例子,假設曲線由齊次方程式定義,則的奇點恰為上使得為零的點,即:
在特徵非零的域上,一條代數曲線僅有有限個奇點;無奇點的曲線即平滑曲線。奇點在雙有理映射下可能映為光滑點;事實上,奇點總是可藉著平面的拉開映射或正規化解消,由此得到的新平滑曲線仍雙有理等價於原曲線;然而對代數封閉域上的射影曲線,其奇點總數則關係到曲線的幾何虧格,後者是個雙有理不變量。
奇點分類
曲線的奇點包括多重點(這是曲線的自交點)及尖點(如仿射曲線之於原點,見右圖)等等。一般來說,仿射平面曲線在一點的奇點性質可以透過下述方式理解:
透過平移,不妨假設。將多項式寫成
其中是次齊次多項式。直觀地想像,在原點附近的性狀僅決定於最低次的非零項,設之為。根據齊次性可以將之分解成
換言之,曲線在原點附近將近似於條(含重複)直線的聯集。上式中相異的直線數稱作分支數,正整數稱作平面曲線在該點的重數,此外還有一個內在的不變量,其中是該曲線的正規化態射。資料[m, δ, r]能夠被用來分類奇點。例如一般尖點對應到,一般雙重點對應到,而一般n重點則對應到。
各奇點的不變量δP決定平面曲線的虧格:設,則有
對於在複數域上的平面曲線,John Milnor以拓撲方式定義了不變量μ,稱為Milnor數:同樣假設,在原點附近夠小的四維球內有,此時有連續映射
由於 同倫等價於三維球面,於是可定義μ為此映射的拓撲次數。μ與前述不變量的關係由下式表明:
事實上,在ε夠小時是中的一個環圈,稱作奇點環圈,它具有複雜的拓撲性質。例如:在尖點附近的奇點環圈是三葉結。
曲線的例子
有理曲線
域上的有理曲線是雙有理等價於射影直線的曲線,換言之,其函數域同構於單變元有理函數域。當代數封閉時,這也等價於該曲線之虧格為零,對一般的域則不然;實數域上由給出的函數域虧格為零,而非有理函數域。
具體地說,一條有理曲線是能以有理函數參數化的曲線,例子請見條目有理正規曲線。
任何上有有理點的圓錐曲線都是有理曲線。參數化的過程如下:過給定有理點而斜率為的直線交平面上一條二次曲線於兩點,就x坐標來說,交點的x坐標是一個二次多項式的根,其中一個屬於的根已知,即的x坐標;因此透過根與係數的關係得知另一根也屬於,而且能表作在上的有理函數。y坐標的作法相同。
例。考慮斜橢圓,其中是有理點。畫一條過該點且斜率為t之直線,並帶入E的等式,於是得到:
- 。
這就給出E的有理參數化,於是證明了E是有理曲線。
將此結果置於射影幾何的框架下,則能導出若干數論的結論。例如我們可在E中加入無窮遠點,得到射影曲線
以上參數化遂表為
若取為整數,對應的是不定方程的整數解;若將代以,則此方程詮釋為θ=60°時的餘弦定理,藉此能描述所有一角為 60°且邊長均為整數的三角形,例如取,就得到邊長分別為X=3, Y=8, Z=7的三角形。
文獻
- Egbert Brieskorn and Horst Knörrer, Plane Algebraic Curves, John Stillwell, trans., Birkhäuser, 1986
- Claude Chevalle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Algebraic Functions of One Variabl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athematical Surveys Number VI, 1951
- Hershel M. Farkas and Irwin Kra, Riemann Surfaces, Springer, 1980
- Phillip A. Griffiths, Introduction to Algebraic Curves, Kuniko Weltin, tran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Translation of Mathematical Monographs volume 70, 1985 revision
- Robin Hartshorne, Algebraic Geometry, Springer, 1977
- Shigeru Iitaka, Algebraic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irational Geometry of Algebraic Varieties, Springer, 1982
- John Milnor, Singular Points of Complex Hypersurfa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George Salmon, Higher Plane Curves, Third Edition, G. E. Stechert & Co., 1934
- Jean-Pierre Serre, Algebraic Groups and Class Fields, Springer,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