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2023年10月7日,以哈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武装团体[79]与以色列军队爆发武装冲突[80]。战争始于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的入侵[81],以色列军队旋即报复性空襲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82],并在数日后開始準備对加沙的地面入侵[83]。该战争是赎罪日战争以来,數十年來最激烈的一场战争,是第五场发生在加沙地带的战争,也是始于1948年5月的以巴冲突的一部分[84]。战争开始之前的2023年,以巴暴力冲突加剧,造成247名巴勒斯坦人、32名以色列人和2名外国公民丧生[85][86][87][88][89]。截至10月底,战争已造成至少1,500名以色列人[90]和8,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3,000多名儿童;还有230多名以色列人和第三国公民仍被哈马斯劫为人质[91]。
以色列—哈瑪斯戰爭 | |||||||
---|---|---|---|---|---|---|---|
以巴冲突及加沙—以色列衝突的一部分 | |||||||
從左上角順時針:以色列空襲加沙地帶;阿茲列里中心外呼籲送回被绑架者的廣告版;加沙地帶建築的殘骸;受傷的巴勒斯坦兒童被送院;鐵劍行動中的以軍梅卡瓦主战坦克;襲擊過後的以色列警察局 以色列下令疏散本國居民的地區
以色列军队占领的加沙地区
巴勒斯坦民间武装曾渗透的最大范围 以色列政府下令平民撤離的加沙地区 | |||||||
| |||||||
参战方 | |||||||
以黎邊境: (以色列北部) 红海周边: 支援: 廣義黎凡特地區: 伊拉克伊斯蘭抵抗組織 |
僅在西岸提供民事與安全協助: 红海周边: 阿斯皮斯行動: 單獨巡邏: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参战单位 | |||||||
联合作战室[lower-alpha 3]
廣義黎凡特地區 阿布·哈克旅 |
巴基斯坦武装部队
| ||||||
兵力 | |||||||
25,000–40,000+[34][35] | 529,500人[lower-alpha 5] | ||||||
伤亡与损失 | |||||||
加沙地带:
以色列境内:[lower-alpha 10] 其他地区:
|
以色列:[lower-alpha 10]
| ||||||
| |||||||
2023年10月7日清晨,哈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至少3,000餘枚火箭弹[92],同时约2,500名武装分子突破隔離牆突襲加沙周邊的以色列地区[93][94][95],并在邻近的猶太集體農莊屠殺平民,並袭击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基地[96]。至少44个国家将此次突袭定性为恐怖袭击[97]。哈马斯表示,此次袭击是为了回应以色列“亵渎”阿克萨清真寺、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以色列定居点的扩张和其定居者的暴力行为,以及数十年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98][99]。
以色列政府声称,至少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国公民在10月7日的袭击中遇害[100],其中雷姆音乐节大屠杀即已有260人被殺[101][102][103]。至少200名以色列平民和战俘被劫持至加沙作为人质[104]。在清除以色列南部的哈马斯分子之后,以色列國防軍旋即發動鐵劍行動(希伯來語:,羅馬化:Milḥemet “ḥaravot barzel”)报复性空襲加沙[105],并在一天后正式向哈马斯宣战[106]。在冲突开始的前六天,以色列总共投下了6,000枚炸弹[107]。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投票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國家呼籲立即實行人道主義停火[108][109][110]。10月28日,當以色列開始對加沙進行地面入侵時,援助機構再次警告加沙正在發生平民的災難[111][112][113]。11月初,持續投彈的威力據估算已累積到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1倍多[114]。不過即使受到海量航空炸彈洗禮,哈瑪斯靠地道與廢墟仍能保存伏擊戰力,致以軍地面部隊攻勢受阻拉長[115][116][117]。
大量平民在战争中遭到杀害,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小组和人权组织指控以色列和哈马斯均犯有战争罪[118][119]。10月9日,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地带,切断对该地食品、水、电和燃料供应,加剧了对人道主义危机的担忧[120][121]。10月13日,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的110万平民全部撤离至南部,而哈马斯则呼吁居民留在家中,并封锁了通往南部的道路[119][122]。据联合国报告,约有100万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境内流离失所,占加沙总人口的近一半[123]。另有20多万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境内流离失所[124]。加沙卫生部表示,截至10月30日,空袭已造成7,000名巴勒斯坦人和50多名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工作人员死亡[125][126]。12月初,在經歷短暫停火後,以色列方面估計總死亡人數在1.5萬左右,這和加薩衛生當局公布相仿,而以軍方指因為哈瑪斯的巷戰策略,致平民與武裝份子比例大約是二比一,需要再盡量減少死亡數[127]。
背景
加沙地带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2005年以色列撤离加沙,此后加沙与以色列一直处于冲突之中。由于以色列对加沙的有效军事控制,联合国和一些人权组织继续将加沙归类为以色列占领区[128][129]。哈馬斯在2006年巴勒斯坦選舉获得胜利,并在2007年与法塔赫的内战中获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严重加剧了其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130][131]。为回应哈马斯控制加沙,以色列联合埃及对加沙地带实施了广泛的封锁,摧毁了加沙的经济[132]。国际人权组织谴责封锁是一种集体惩罚[133],以色列称其为防止武器和军民两用物品进入该领土的必需手段[134][135]。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自2006年以来一直没有举行全国选举,部分原因是担心哈马斯再次获胜[132][136]。自封锁以来,哈马斯多次从边境墙下挖地道发动跨境袭击,并经常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这导致了多次冲突,部分并升级为直接战争[137][132][80]。以色列依靠鐵穹防禦系統防御火箭弹,并对加沙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旨在将武装分子的威胁降至最低[80]。2023年3月对加沙和西岸巴勒斯坦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支持使用“武装斗争”、建立“激进团体”并对以色列发动起义[138]。
这次袭击发生在犹太人的安息日西赫托拉節期间[139],也是赎罪日战争爆发50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
以色列政治
班傑明·內塔尼亞胡在戰前二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一直擔任以色列總理,並因支持在加沙授權哈馬斯的政策而受到批評[140][141][142][143][144]。以色列前總理埃胡德·巴拉克、辛貝特安全部門前負責人尤瓦爾·迪斯金等多位以色列官員都指控称,內塔尼亞胡的目的是將法塔赫控制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限制在西岸並削弱其力量,從而破壞兩國方案,並向以色列公眾和西方政府表明以色列沒有和平夥伴[145]。沙烏地阿拉伯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也批評內塔尼亞胡領導下的以色列允許將大量卡塔尔資金交給哈馬斯[145],以換取維持停火[140]。 哈馬斯发动襲擊後,《以色列時報》的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內塔尼亞胡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視為負擔、將哈馬斯視為資產的政策「在我們面前炸开了锅」[140]。
哈馬斯的動機
哈馬斯是管理加沙地带的逊尼派伊斯兰[146]政治和军事组织[147],被欧洲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拉圭、英国和美国列为恐怖组织[148][149]。哈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於2018年被美國國務院認定為恐怖分子,因為他與哈馬斯軍事部門關係密切,並倡導武裝鬥爭,包括袭击平民[148]。
哈馬斯軍事部門指揮官穆罕默德·德伊夫有著對以色列進行大膽和致命攻擊的歷史。 他以智取以色列軍方的能力而聞名,例如透過部署低技術含量的應對措施來適應以色列的軍事進步,並以長遠的眼光行事,包括扣押以色列人質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製造公眾壓力。 德伊夫的背景和個人細節在很大程度上籠罩在神秘之中,他在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的陰影下運作[150][151]。
賴赫曼大學巴勒斯坦事務專家邁克爾·米爾什泰因(Michael Milshtein)表示,加沙地帶哈馬斯領導人叶海亚·辛瓦尔的主要動機是消滅以色列的長期願景[152]。 米爾什泰因的結論是,為這些行動提供「西方的」理由是不合適的:「這是為了阻礙與沙烏地阿拉伯的正常化,或改善經濟現實——這些都是原因,而不是理由。行動本身就是理由—吉哈德聖戰(和)破壞以色列社會的穩定—這才是重要的。」[153]
2023年局部升級
2023年,在襲擊發生之前,至少有247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軍隊殺害,而32名以色列人和兩名外國人在巴勒斯坦的襲擊中喪生[154]。定居者襲擊的增加導致數百名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在耶路撒冷有爭議的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周圍發生了衝突[86]。
2023年9月,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華盛頓郵報》稱兩國「處於戰爭邊緣」[155]。 以色列在一批牛仔褲中發現藏有爆炸物,並停止了加薩的所有出口[155]。 作為回應,哈馬斯使其部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並與其他組織進行軍事演習,包括公開演習襲擊以色列定居點[155]。 哈馬斯也允許巴勒斯坦人恢復加沙—以色列隔离墙的抗議活動[155]。 9月13日,5名巴勒斯坦人在邊境被殺。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巴勒斯坦人試圖引爆該裝置,而半島電視台報道稱,巴勒斯坦爆炸物工程小組正在努力使該裝置失效[lower-alpha 21]。9月29日,在卡塔尔、联合国和埃及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官员达成协议,重新开放关闭的过境点,并缓解紧张局势[157][158][159]。
埃及表示,它在襲擊發生前幾天已经警告以色列,“局勢即將爆發,而且很快,而且規模將會很大”[160]。以色列否認收到過此類警告[161],但埃及的說法得到了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克·麥克考的證實,他表示警告是在襲擊發生前三天發出的[162]。
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正常化談判
攻擊發生時,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正在進行關係正常化談判。 沙特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表示,正常化被「第一次真正實現」[163]。 沙特阿拉伯外交部表示,它「一再警告以色列對加薩的持續佔領將引發進一步的暴力」[163]。 2013年埃及發生政變,埃及軍方的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將軍廢黜了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埃及與哈馬斯的關係惡化,埃及暗示哈馬斯與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之間的關係可能構成國家安全威脅[164][165]。
經過
10月7日
火箭彈和無人機襲擊
這次攻擊發生在猶太節日安息日西赫托拉節期間[139], 也是在贖罪日戰爭爆發50週年的一天后,這場戰爭也是以突然襲擊開始的。2023年10月7日清晨六時半,哈马斯宣布开始“阿克萨洪水行动”[167],称其在20分钟内自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了5,000余枚火箭弹。以色列情報局前局長埃夫拉伊姆·哈勒維称,至少有3,000枚炮弹从加沙发射。此次火箭弹袭击造成至少五人死亡[104][168][169][170]。据报道,加沙地带周围地区和沙龙平原包括盖代拉、海爾茲利亞[171]、特拉维夫、和亚实基伦[170]在内的数个城市发生爆炸。贝尔谢巴、耶路撒冷、雷霍沃特、里雄莱锡安和帕勒马希姆的空军基地亦启动了空袭警报。哈马斯随后对外发出了武装呼吁。高级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代夫呼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发动袭击”。枪手还在加沙地带附近向以色列船只开火。加沙围墙东端亦爆发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国防军之间的冲突。
入侵以色列和屠殺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武裝分子使用卡车、皮卡、摩托车、推土机和滑翔伞从加沙潜入以色列居民楼,总计上千名以色列平民死于袭击。据事發當時影像,有数名身着黑色迷彩服、全副武装的蒙面武装分子乘坐皮卡在斯德洛特开火,造成数名以色列平民死亡。来自加沙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以色列士兵的尸体遭到高喊“真主至大”的人群踩踏[172]。其他视频则显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被从一辆燃烧的以色列坦克拖拽而出[173],以及武装分子驾驶以色列军用车辆的画面。据报道,武装分子还在一户外自然节上开火。在貝埃里和内蒂夫哈阿萨拉也发现了渗透者,据报道,他们在那里劫持平民并纵火焚烧房屋和加沙地带周围的基布兹集体农场。[174]
伊宰·丁·卡桑烈士旅的指挥官穆罕默德·德伊夫在袭击的第一天发布了一段录音消息,表示袭击是对以色列“亵渎阿克萨清真寺”,以及以色列2023年杀伤数百名巴勒斯坦人的回应。他呼吁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驱逐占领者,拆除隔离墙”[175][176]。他还表示[177]:
鉴于针对我国人民的罪行仍在继续,鉴于占领的狂欢及其对国际法和决议的无视,鉴于美国和西方的支持,我们决定结束这一切,这样敌人就明白,他不能再肆意狂欢而不被追究责任。 |
以色列的反應
這次攻擊恰逢猶太教節日西赫托拉節,對以色列人來說似乎完全出乎意料。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表示,来自加沙的武装分子从陆地和海上入侵了四个位于以色列的小型农村社区、边境城市斯德洛特和两个军事基地。以色列媒体报道称,共有有七个社区处于哈马斯的控制之下,其中包括纳哈勒奥兹、克法阿扎、Magen和Sufa Beheri。据报道,由于斯德洛特警察局和埃雷兹过境点皆被哈马斯控制,武装分子得以从加沙进入以色列。以色列警察局长科比·沙布泰表示,目前以色列南部有21个活跃的高度冲突地点,包括以色列驻加沙占领军 - 加沙师师部驻地“拉伊姆”军事基地[178]。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战争第一天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以色列公民们,我们正处于战争状态,不是一次行动,也不是几轮袭击,而是战争,今天早上,哈马斯对以色列国及其公民发动了一次凶残的突然袭击。[179] |
他继续宣告,以色列正“团结一致面对恐怖主义”,并“将以哈马斯的所有阵地为目标。我们将把加沙变成一座荒岛。我要对加沙公民说:你们必须马上离开。我们将瞄准加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180]。
以色列军事政治内阁正式颁布“40 Aleph”条款,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上一次该条款的颁布是50年前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一名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向媒体透露:以军正在准备一举“摧毁整个加沙地带”,拿下加沙并消灭里面的一切“恐怖分子”。
战争发生时,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正在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一度表示,两国关系正常化“第一次变得真实”[163]。战争发生后,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沙特“一再警告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占领将推动进一步的暴力”[181]。
以军空襲和封鎖
以色列空军襲擊加沙地带多座建筑物,以色列政府表示将切断对加沙的电力、燃料和物资供应。[182]约旦河西岸有以色列人遭遇零星襲擊[168]。
10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下午举行紧急闭门磋商会议。[183]以色列政府向哈馬斯宣戰。[184]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绝大多数渗入以色列领土的敌军已被消灭[185]。以色列國防軍表示以色列南部22處被入侵的地區已收復,尚有8處區域待清剿。[186]同時真主黨從黎巴嫩向以色列境内开枪,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进行炮击。[187][182]衝突造成3名(一說5人)真主黨成員和1名以色列軍官死亡。[188]
10月9日,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已經重新控制加沙地區周圍所有社區,且以色列國防軍和哈瑪斯在以國境內的戰鬥已結束[186],哈瑪斯高階官員馬佐克表示,哈瑪斯已經「達成目標」,對於與以色列談判停火一事抱持開放態度[189]。而美國國防部則是下令美國海軍派遣福特號航空母艦打擊群駛往東地中海全力協助以色列[190]。
内塔尼亚胡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191]:
以色列正处于战争之中。我们并不想要这场战争。不过尽管以色列没有发动这场战争,但以色列将终结它。哈马斯会明白,他们攻击我们是犯了历史性错误,我们将让他们和以色列的其他敌人付出在今后几十年都不会忘记的代价。 |
10月10日,以色列军方表示,夜间对加沙地带200多个地点发动空襲。空襲造成至少两名巴勒斯坦记者以及两名哈马斯高级官员死亡[192]。哈马斯继续对以色列发射火箭弹[193]。以色列方面則表示空袭加沙时摧毁了哈马斯用于识别飞机的探测系统[194],以色列境内发现约1,500具哈马斯武装人员的尸体[195]。
10月11日,戈蘭高地遭敘利亞砲擊,以色列陸軍也發射砲彈反擊[196]。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JCS)主席空軍上將小查爾斯·Q·布朗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其他參與者打算介入衝突、損害以色列的利益。」他更強調:「美軍協防將對以色列產生幫助,與以色列軍方對談後,他們非常讚賞我們至今採取的措施,這將有助於威懾敵人。」此外,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約翰·柯比稱,德懷特·D·艾森豪號航空母艦很快就會按預定計畫抵達地中海,若有需要,第2艘美國航艦也可就位,表達美方對以色列的支持[197]。晚些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组建战时内阁[198]。
10月12日,以色列空军空袭位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国际机场与阿勒颇国际机场,损坏机场跑道,导致两个机场陷入瘫痪状态[199],俄罗斯表示以色列袭击违反国际法。
撤離加沙北部
10月13日,以色列陸軍在加沙走廊附近集結梅卡瓦主力戰車與M109自走砲,並每30秒就砲轟一次,準備發動地面反擊,以殲滅哈馬斯,以色列陸軍司令表示:「現在是時候開戰了。」[200][201]而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同日訪問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向他展示死嬰照片,控訴哈馬斯上週末在以色列殺害這些嬰兒[202],納坦雅胡還在會面時提到要消灭哈马斯[203]。
以色列之後命令加沙走廊中部季節性水道「加沙河」(Wadi Gaza)以北的“所有加沙平民”,约110萬巴勒斯坦人在24小时内撤离至南部[204][205],這項命令同樣适用于所有联合国人员以及联合国设施中的所有人员,聯合國批評這是「強人所難」:「以色列的命令會造成毁灭性人道主义后果。」以色列方面則表示:「聯合國的反應是『可恥』的,以色列的公民遭到哈马斯恐怖分子的屠杀,聯合國卻沒有和以色列站在一起。」[206][203]撤离範圍包括加沙走廊最大的城市加沙市和兩個大型難民營加巴里雅和比齊難民營,以及東北部鄰近以色列邊界的貝特漢諾和拜特拉西亞,還有至少有6間醫院、約20多間大型醫療診所,而加沙走廊只有一條南北向的公路,想要離開的人必需要走這條路,而現在加沙地區的燃料非常稀少,加沙市市區及其他地方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再加上以色列不间断空襲,民眾根本不能安全離開,撤離難度很高[207]。
以色列向黎巴嫩邊境附近空襲,砲擊了邊境的一個黎巴嫩陆军觀察哨[208],波及外國媒體記者團,路透社一名攝影記者伊萨姆·阿卜杜拉被以军炮火炸死,攻擊發生時,記者都穿著印有媒體標籤的背心,另有半島電視台、路透社和法新社各2人,共6名記者受傷。以色列國防軍承認週五向黎巴嫩發射砲彈,但沒有回應與受害者相關的其他問題[209]。同日,在特拉维夫报道加沙战事的BBC摄制组被以色列警察持槍攻擊,當時三名記者組成的團隊乘坐一輛「明顯標記為媒體」的車輛前往酒店,在停車期間被警察“從車上拖出來”,接受搜查並被用枪推到牆上。一名記者表示,當他試圖拍攝這一事件時,一名警官將他的手機扔到了地上[210]。
10月14日,以色列軍方指出,地面部隊過去24小時內已對加沙進行突襲[211],總理納坦雅胡表示:「報復行動才剛開始。」[212]以色列國防軍也發布影片顯示,以色列海軍精銳突擊隊第13突擊隊最近攻入加沙走廊安全圍欄周圍地區,救出250名人質,並且擊斃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分子[213]。而巴勒斯坦自治區衛生部指出,自哈瑪斯越界攻擊以色列並遭以色列回擊空襲加沙以來,已造成當地至少1900人喪生,包括614名兒童在內[214]。
半岛电视台记者表示,在以色列发出加沙地帶北部撤離警告后,数千名巴勒斯坦平民逃离加沙北部。而哈马斯官员則称,以色列对逃离加沙城的车队发动空袭,造成至少7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215]。
以色列軍隊還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鎮杰里科進行軍事行動,以色列軍方指出哈馬斯在加沙仍然挾持超過120名平民[216]。
10月15日,以色列軍方表示,本週在加沙走廊的行動尋獲一些被哈馬斯綁架的人質遺體,官員則稱,發動全面性地面入侵前,將給平民更多時間撤離加沙走廊北部地區[217]。
與此同時戈蘭高地再次遭到敘利亞使用火箭彈攻擊並引發空襲警報,以色列軍方表示,後來以軍隨即發動反擊[218]。而黎巴嫩真主黨也再次宣布砲擊爭議邊境地區的以色列陣地[219]。
截止10月15日,冲突共造成加沙地带2670人死亡,9600人受伤;约旦河西岸地区56人死亡,1173人受伤;以色列1300人死亡,3621人受伤;另造成联合国近东救济处工作人员14人死亡。[220]
10月16日,以色列陸軍準備對加沙走廊發動地面攻勢之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中東進行穿梭外交,防止衝突擴大,以色列則宣布已對加沙南部恢復供水[221]。加沙當局表示,戰鬥爆發以來,有2670位巴勒斯坦人喪生、9600人受傷[222]。联合国表示,自從哈瑪斯集團上週7日發動歷來最致命攻擊以來,有199人遭挾為人質。冲突共造成约旦河西岸地区58人死亡,1176人受伤;以色列1300人死亡。[223]聯合國提出警告,加沙醫院的發電用燃料存量預計只能再撐約24小時,人道主義辦公室在官網指出:「關閉備用發電機將使數以千計病患的生命面臨危險。」在此之前,已經有一些援助組織要求讓他們進到加沙,好提供包括燃料、飲水在內的人道主義協助[224]。另外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表示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在納庫拉的總部遭到一枚火箭擊中,我們正在查核那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維和人員當時不在掩閉室內,所幸沒有人員受傷。」[225],而由埃及控制的加沙邊界關卡在外交努力下將重新開放,以利援助物資能順利進入當地[226]。
10月17日
以色列轰炸了加沙南部地区。[227]加沙卫生部官员报告说,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拉法市、和代尔拜莱赫一夜之间遭到猛烈轰炸,造成 70 多人死亡,其中许多人是按照以色列军方的命令从北部加沙市撤离的家庭。[228]
加沙市中心的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发生爆炸。加沙卫生部称,爆炸造成至少417名平民死亡,和314人受伤。[229]据视频显示,爆炸是由以色列空袭造成的。但以色列国防军方面否认这一说法,声称爆炸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发射火箭失败造成的,目标是以色列城市海法。伊斯兰圣战组织发言人否认与此事有任何牵连。[230]
以色列还袭击了联合国位于加沙中部难民营附近的一所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造成至少6人死亡,和12人受伤。负责人表示,他们从10月7日起就一直向有关方面提供学校坐标,但以色列还是袭击了这里。[231]
美國宣布向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提供1億美元援助,並呼籲開放通往加沙的過境點以供援助[232]。
截至17日,已有大量巴勒斯坦妇女儿童,以及至少11名巴勒斯坦记者、28名医务人员和1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中丧生。[231]
10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到訪以色列與總理內塔尼亞胡會面。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會致力避免加沙平民傷亡。拜登表示哈馬斯的「暴行」超越伊斯蘭國,又指加沙醫院被炮火擊中是恐怖組織所為[233]。
10月19日,以色列轟炸了加沙最古老的希臘東正教聖波斐利教堂建築群中的一座建築,造成至少8人死亡,"大量人員"受傷[234][235]。
10月20日,聯合國秘書長訪問了拉法边境口岸[236]。 他呼籲以色列開通一條向加沙提供援助的“生命線”,並將援助卡車的徘徊和等待定義為令人心碎[237]。
兩名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人質在加沙和以色列邊境被釋放[238]。
10月21日,由20輛人道主義救援卡車組成的車隊從埃及通過拉法边境口岸進入加沙,運送藥品、醫療設備和一些食品[239]。 據半島電視台記者報道,以色列的襲擊在主幹道上留下了坑洞,減慢了救援巴士或卡車的速度,埃及正在努力使道路恢復正常運行[240]。 車隊一通過,拉法边境口岸就再次關閉[241][242]。
截至10月23日,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已造成超过5000人死亡,其中62%都是妇女和儿童;此外还有1万5千人受伤、约1500人失踪、150万人流离失所;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共有1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加沙地带有62座医疗设施被袭击。加沙超过62.5万名儿童被剥夺教育机会,206所学校遭到破坏,其中至少有29所属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243]。
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优势通过第21号决议,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并呼吁撤销占领国以色列要求巴勒斯坦平民和联合国工作人员以及人道主义和医务工作者撤离加沙地带加沙河以北所有地区并迁往加沙南部的命令。
入侵加薩走廊至停火期限
10月28日,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表示隨著以色列軍隊進攻加沙,戰爭已來到第二階段,目的是消滅哈馬斯并救出人質。[244]
10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對巴勒斯坦紅新月會的報告表示“深感憂慮”,稱聖城醫院已收到緊急疏散警告,並發出通知稱,該醫院正在緊急疏散。 “要被轟炸了”, 他重申,“不可能在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疏散擠滿病人的醫院。”[245][246] 以色列的空襲瞄準了醫院周圍地區,使建築物的部分區域充滿煙霧和灰塵,促使工作人員向一些患者提供呼吸面罩[247]。 據信約有14,000名平民在醫院內或附近避難[247]。 美聯社報導,以色列的空襲也摧毀了通往希法医院的道路,使前往醫院變得越來越困難[248]。
11月3日,位於加沙地帶的法國駐加沙學院遭到了以色列的空襲,法國已要求以色列當局立即告知導致這一決定的基於事實的標準。[249]
11月16日,據報導,加沙南部部分地區的居民收到了疏散通知,引發了對入侵擴大的擔憂。[250]據其兩家主要電信提供者喬瓦爾和派特爾集團稱,燃料短缺已導致加薩走廊所有網路和電話網路關閉。[251][252]
11月20日,加薩衛生部稱,以色列國防軍坦克使用火砲猛烈射擊,完全包圍了加薩的印尼醫院,約12名巴勒斯坦人因戰鬥和圍攻醫院而死亡,當以色列國防軍包圍印尼醫院時,包括傷者和醫護人員約700人正在醫院內。[253]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回應稱,以色列軍隊將傷者和醫務人員圍困在醫院內,對印尼醫院採取的行動令他感到「震驚」。[254]
11月22日,以色列和哈馬斯達成暫時停火協議,規定敵對行動「暫停」[255]或「平息」[256]四天,以便釋放加薩地帶被扣押的 50 名人質。[255]儘管具體條款尚未公佈,但該協議還規定釋放被以色列監禁的約150名巴勒斯坦婦女和兒童。[256]該協議於凌晨獲得以色列內閣批准; 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在聲明中表示,以色列打算繼續戰爭。[255][256]
哈瑪斯稱,除了停火和交換囚犯外,該協議還包括以色列停止加薩南部上空的所有空中飛行,並在加薩北部維持每天六小時的白天禁飛窗口,此外還包括數百輛卡車進入加薩。向加薩走廊提供人道、醫療和燃料供應。[257] 以色列政府表示,哈瑪斯每多釋放10名人質,停火時間就會延長一天。[258] 該協議由埃及和卡達斡旋,埃及官方媒體宣布停火將於11月23日上午生效。[259] 卡達外交部長穆罕默德·本·穆巴拉克·胡萊菲被路透社稱為“卡塔爾停火談判首席談判代表”,他表示希望停火“將成為更大協議和永久停火的種子......我們的意圖。”[257]
暫時停火期限
繼11月24日在卡達斡旋下實施停火後,從以色列時間上午7:00開始,加薩走廊的戰鬥停止,哈瑪斯釋放了一些以色列人和外國人質,以換取釋放一些人質,以色列關押的巴勒斯坦政治犯,宣布停火為期四天。[260][261]
11月24日,哈瑪斯釋放了13名以色列人質、10名泰國國民和一名菲律賓俘虜。[262]以色列釋放了39名巴勒斯坦囚犯。[263]以色列國防軍還將在加薩扣押的人質人數修改為236人。[264]
11月25日,哈瑪斯在比約定時間晚了7小時後釋放了13名以色列人質和4名外國人質,[265]哈瑪斯因沒有釋放一名帶著孩子的母親而被指控違反協議。[266]
11月26日,哈瑪斯釋放了17名人質,其中包括14名以色列人和3名泰國國民。[267] 以色列也釋放了 39名巴勒斯坦青少年囚犯。[268]
11月27日,卡達宣布,以色列與哈瑪斯已達成協議,將停火期限延長兩天。[269]
11月28日,以色列和哈瑪斯都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 以色列國防軍報告稱,哈馬斯在加薩地帶北部發動三枚爆炸裝置襲擊,數名士兵受輕傷,據稱這些爆炸裝置是在其部隊附近兩個不同地點引爆的,而哈瑪斯則表示已與以色列發生“實地衝突”,據說是由以色列煽動的。[270][271]
11月29日,哈瑪斯釋放了12名人質,其中10名人質是以色列人,2名人質是泰國人,隨後以色列釋放了30名巴勒斯坦囚犯。[272]哈瑪斯繼續拒絕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接觸其餘人質。[273]
11月30日,哈瑪斯又釋放了兩名人質,因為本應在幾分鐘后結束的停火被延長了一天。[274]
繼續在加沙北部開展行動
由於哈瑪斯違反停火協議,以色列國防部宣佈結束停火,恢復軍事行動。[275][276]加沙内政部聲稱以軍空襲加沙南部。[277]
12月1日,向汗尤尼斯投放了帶有地圖的傳單,描繪了數百個疏散區。[278][279] 以色列的空襲摧毀了汗尤尼斯的一座大型建築。[280] 加薩衛生部聲稱,自停火結束以來,已有180多人死亡。[281][282]
12月5日,以色列國防軍報告稱,其部隊已抵達汗尤尼斯、賈巴利亞和謝賈亞中心,這是自地面入侵加薩以來最「激烈的戰鬥」[283] 。密集的轟炸將巴勒斯坦平民進一步向南推向拉法[284]。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表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力量是结束战争并确保人质返回的最快方式[285],在与哈马斯的战争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长时间内,以军将确保对加沙地区的无限期安全控制[286][287]。哈马斯武装称其战斗人员正与以方军队进行激烈战斗[284][287]
12月7日,以色列在加薩走廊拘留了150名男子,12月10日又拘留了數十人。 據以色列稱,這些拘留是在哈馬斯武裝分子大規模投降之後進行的[288][289]。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哈馬斯戰士投降的聲明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男人被脫得只剩下內衣,坐在或跪在地上,有些人被綁住並蒙住眼睛”的視頻和照片後做出的[290]。 《衛報》報導,圖像中看到的人中有人被確定為平民,其中包括一名記者。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表示對這些圖像感到擔憂,並強烈強調「根據國際人道法,以人道和尊嚴對待所有被拘留者的重要性」[291]。
12月8日,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北部贾巴利亚难民营内的多处建筑进行了空袭和炮击,暂无人员伤亡报告[292]。以色列表示,于加沙发现了一条新的隧道、武器和哈马斯设施,“这是表明哈马斯通过在平民基础设施下面的广泛隧道网络展开军事行动的证据”,美国将哈马斯列为了恐怖组织[293]。
12月15日,周五,以色列军队和哈马斯在加沙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以色列军方表示,其部队摧毁了加沙舒加艾耶的哈马斯指挥控制中心,并对汗尤尼斯的武装基础设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袭击”。以色列军方周五表示,在加沙地带的地面行动中误杀了三名人质,其军方首席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少将表示,以色列军队错误地将人质视为威胁,并于周五向他们开枪。[294]
12月25日,納坦雅胡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以色列的目標是「摧毀哈瑪斯、使加薩非軍事化以及使整個巴勒斯坦社會去激進化。」[295]
12月29日,南非向國際法院提起針對以色列的訴訟,指控以色列的行為構成種族滅絕。[296][297] 南非要求國際法院發布臨時措施,包括命令以色列停止在加薩的軍事行動。[298]南非也是2023年11月將戰爭移交國際刑事法院的五個國家之一。[299]
2024年1月1日,以色列軍隊從加薩北部的社區撤出,包括謝赫拉德萬、阿爾米納區和特拉哈瓦的部分地區。[300]
1月6日,以色列政府聲稱哈瑪斯對加薩走廊北部的控制已被解除。[301]
1月15日,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表示,加薩走廊北部最激烈的戰鬥已經結束,新階段的低強度戰鬥即將開始。[302]
1月18日,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哈瑪斯已開始在加薩北部被佔領地區重建軍隊,以色列國防軍先前曾表示,這些軍隊被剝奪了軍事能力,但到1月18日,許多營的戰鬥力已顯著恢復。[303]
1月22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该天遭受了哈马斯一次严重的致命攻击,导致21名预备役军人在加沙地带战斗中死亡。该天,哈马斯部队向多个邻近建筑物发射了一枚火箭推进式手榴弹,同时还击中以色列国防军收集并带入建筑物的地雷,导致建筑物全面倒塌,造成己方严重伤亡。受袭部队的任务主要是被派去清除某些地区的危险物品,例如地雷。以色列全体內阁及內部不同派系的人士一致为遇难者家属发表哀悼。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这是战争爆发以来最困难的日子之一,必须吸取教训,并尽一切努力保护士兵的生命。」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已对这场灾难展开调查,例如将地雷带入建筑物内是否违反了程序,火箭弹与二次地雷爆炸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建筑物的倒塌等[304]。
進攻拉法的準備工作
2月12日,以色列國防軍大規模空襲拉法市。空襲前,以色列政府官員多次稱,以軍將會進攻拉法。[305]
2月1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埃及正在拉法南部建造難民營。[306]
2月18日,以色列戰時內閣成員本尼·甘茨警告稱,除非哈瑪斯屆時釋放所有人質,否則將於3月10日對拉法發動地面攻勢。 甘茨補充說,以色列將「以協調的方式採取行動,與我們的美國和埃及夥伴對話,促進平民撤離,以盡量減少平民傷亡」。[307]
2月29日,以色列軍隊向加薩城西南部等待糧食援助的巴勒斯坦人開槍,造成1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750人受傷[308],倖存者將其描述為伏擊,稱以色列軍隊在人們接近救援卡車時開槍,導致人們逃離槍林彈雨,從而增加了死亡人數。[309][310]
3月1日,美國宣布他們將開始向加薩空投糧食援助的行動。[311]
3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情咨文中宣布了一項透過海上向加薩提供食品和藥品的新舉措,在加薩海岸設立一個臨時港口,以便運送援助物資。[312]
3月19日,據報道,哈馬斯的一名副軍事指揮官馬爾萬·伊薩在三月中的一次空襲中喪生。[313]
3月23日,至少19名巴勒斯坦人在加薩城科威特環島等待人道援助時被以色列國防軍殺害。[314]
3月25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加薩立即停火,停火將持續到齋戒剩餘時間,美國代表投了棄權票,所有其他代表都投票贊成該決議。[315]
3月28日,以色列國防軍在加薩中部阿爾拉希德街附近射殺了兩名手無寸鐵的男子,然後用推土機將他們的屍體埋在沙子裡。[316]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呼籲聯合國對「令人髮指的戰爭罪行」進行調查。[317]
4月1日,世界中央廚房的七名援助人員,包括英國、波蘭、澳洲和愛爾蘭國民,在代爾拜萊赫以南的以色列空襲中喪生。[318][319]世界中央廚房表示,他們的車輛有清晰的標記,以色列當局也知道它們的位置。為應對攻擊,世界中央廚房、美國近東難民援助和希望工程等多個援助組織暫停了在加薩的業務。由於慈善機構撤出加薩地帶,世界中央廚房的240噸援助物資未能在加薩分發。[320]
4月4日,迫於美國壓力,以色列自10月7日以來首次開放埃雷茲過境點。[321]
4月7日,以色列宣布從汗尤尼斯撤軍,加薩走廊北部只剩下一個旅。[322]撤軍後,該城市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民開始從加薩走廊南部地區返回[323]
其他對抗
更廣泛的地區軍事衝突,特別是與武裝精良的真主黨的衝突,可能會使整個地區的軍事衝突升級,而以色列、伊朗和美國都強烈反對這種情況,伊朗支持的黎巴嫩南部真主黨和胡希運動的武裝分子對以色列發動了有限規模的攻擊, 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和敘利亞民兵也與美國和以色列軍方進行了攻擊。[324]自10月7 日以來,已有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與以色列士兵和以色列定居者的對抗中喪生,以色列定居者的暴力行為受到以色列國防軍的嚴厲批評。[325][326]
以色列-黎巴嫩邊境
以色列和黎巴嫩邊境發生了一系列邊境衝突,10月8日,真主黨對沙巴阿農場的以色列陣地發動砲擊;這立即遭到報復。[327][328]從那時起,小衝突每天都在發生。 衝突已導致71名黎巴嫩人和 9 名以色列士兵死亡,[329][330] 此後,小規模衝突每天都在發生,並蔓延至被佔領的戈蘭高地。衝突造成229名真主黨武裝分子和14名以色列士兵死亡,[331][332] 以及50多名黎巴嫩人和6名以色列平民、[333]一名黎巴嫩陸軍士兵、[334] 導致黎巴嫩55,000人流離失所,以色列數萬人流離失所。[335] [336]
廣義黎凡特地區
自2023年11月以來,伊拉克伊斯蘭抵抗組織宣稱對以色列境內目標的無人機和飛彈攻擊負責,以報復以色列對加薩的巴勒斯坦平民的攻擊。該組織表示將繼續「攻擊敵方據點」。埃拉特、死海海岸線、[337][338]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339]卡里什鑽井平台[340]、海法灣[341]、阿什杜德[342]和 謝莫納鎮都發生了襲擊事件[343]。
胡希運動參與紅海周邊
據認為,針對以色列的幾次導彈攻擊都是由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分子發起的。[344][345][346]10月31日,胡希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裡表示,該組織已向以色列發射彈道導彈和無人機,並將繼續這樣做“以幫助巴勒斯坦人民取得勝利”[347]這一事件在一些新聞網站中被誤認為是葉門的宣戰,事實上國際公認的葉門政府沒有向以色列宣戰。[348]11月19日,胡希武裝使用Mil Mi-17直升機劫持了一艘由日本物流公司包租的貨船,銀河領袖號上載有25人,緊張局勢加劇。[349]
12月3日,胡希武裝聲稱襲擊了兩艘據稱與以色列有聯繫的船隻:團結資源管理器號和9號,目的是「阻止以色列船隻航行紅海」。[350][351]
由于胡塞武装多次袭击被认为与以色列有联系的货船,至12月16日,四家主要的集装箱航运公司(地中海航运、达飞海运、馬士基、赫伯罗特)相继宣布暂停经红海的航线,需要绕行非洲南部好望角。[352][353]
12月18日,美国也计划组建多国舰队联盟行动“繁榮衛士行動”来保障红海的航行安全。[354][355]
約旦河西岸
10月10日,以色列警察在東耶路撒冷殺害了兩名被指控向他們投擲石塊的巴勒斯坦人。[356]
10月18日,因阿赫利阿拉伯醫院爆炸事件爆發抗議活動,據報在拉馬拉發生了衝突。[357] 在傑寧,一名12歲女孩被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國家安全部隊的交火擊斃,另一名青年在圖巴斯被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部隊打傷。 一名巴勒斯坦人在納比薩利赫與以色列軍隊的對抗中喪生,約旦河西岸另有30人受傷。[358]
10月19日,在以色列隔夜襲擊約旦河西岸的過程中,60多名哈馬斯成員被捕,12人被殺,其中包括該運動在約旦河西岸的發言人哈桑·優素福。[359]
10月22日,以色列襲擊了傑寧的安薩爾清真寺,稱其殺死了幾名來自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的“恐怖分子”,他們計劃在裡面發動襲擊。[360]幾天之內,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的高級指揮官艾瑟·穆罕默德·阿米爾在傑寧難民營與以色列國防軍的衝突中被殺。[361]
10月31日,以色列國防軍在舒韋卡周圍與哈馬斯交戰。[362]
11月30日,兩名巴勒斯坦槍手在耶路撒冷掃羅山交流道的一個公車站打死3名以色列人,打傷11名以色列人。 哈瑪斯聲稱對此負責。[363]
2024年2月16日,一名巴勒斯坦槍手在馬拉奇城 開槍打死兩名以色列人,打傷四人。 槍手在現場被一名休班的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軍人擊斃。[364]
人質談判
2023年10月9日,路透社報道稱,卡達正在調解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談判,以確保釋放以色列女囚犯,以換取以色列釋放36名巴勒斯坦婦女和兒童,然而,以色列尚未證實此類談判正在進行。[365]
10月10日,一名埃及官員告訴美聯社,以色列尋求埃及援助,以確保巴勒斯坦武裝分子扣押的人質的安全,埃及情報負責人聯繫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尋求資訊,據報道,埃及官員正在調解釋放以色列監獄中的巴勒斯坦婦女,以換取被巴勒斯坦武裝分子俘虜的以色列婦女。[366]
據《衛報》報道,早期的提議包括釋放被扣為人質的“兒童、婦女、老人和病人”,以換取為期 5 天的停火,但內塔尼亞胡“斷然拒絕了該協議”10月27日地面攻勢之後,最近的提議包括釋放10至15名人質,以換取1至3天的停火。 據《衛報》報道,內塔尼亞胡、右翼部長和「軍方鷹派」在談判中採取了強硬立場,這與主導人質談判的摩薩德不同。[367]
代表加薩被劫持人質者家屬的以色列組織「被綁架和失蹤家庭論壇」表示,他們支持全面釋放所有巴勒斯坦囚犯,以換取所有在加薩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質的歸還。[368]加薩走廊哈瑪斯領導人叶海亚·辛瓦尔表示,該組織準備釋放所有以色列人質,以換取釋放所有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駁斥了該報告,稱其為「哈馬斯玩世不恭地利用心理恐怖來製造壓力」。[369]
傷亡
以色列
自10月7日以來,約有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國人被殺[100][370],其中包括500名以色列國防軍士兵、10名辛貝特特工和59名警察[371],以及至少5,431人受傷。傷亡人員還包括約70名死亡或失蹤的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其中許多是內蓋夫貝都因人[372][373][374]。
- 被俘虏:负责对加沙作战的加薩占領軍 - 加薩師前指挥官、现任特种部队“纵深单位”的指挥官尼姆鲁德·阿洛尼少将、中央特种部队(YAMAM)指挥官谢霍夫·索拉姆
- 阵亡:
- 国防军569人(批准发布),其中校官44人(5名上校、9名中校、29名少校)、尉官84人(39名上尉、42名中尉、6名少尉、4名准尉)、士官236人、列兵12人
- 上校5名:第877犹太和撒马利亚师(西岸師)預備役軍官莱恩·巴爾上校[375]、第143加薩師下属第6643「卡蒂夫」領土旅(南加沙旅)旅长阿萨夫·哈米上校(尸体被巴勒斯坦人带回加沙)、第1戈蘭尼步兵旅旅长伊扎克·本·巴萨特上校、第933納哈爾步兵旅旅长約納坦·斯坦伯格上校[376]
- 中校9名:“纳哈尔旅”下属第934“加德萨尔·纳哈尔”侦察营营长尤纳坦·楚尔中校、第91“加利利”领土步兵师下屬第300「巴拉姆」领土步兵旅副旅长阿利姆·阿卜杜拉中校[377]、第481“特库什”通讯营营长萨哈尔·锡安·马赫洛夫中校、第143加薩師下属第6643「卡蒂夫」領土旅(南加沙旅)第 630 营营长纳撒尼尔·雅科夫·阿尔科比中校、第188装甲旅第53营营长萨尔曼·哈巴卡中校、第1戈蘭尼步兵旅第13营营长托默·格林伯格中校、第98傘兵师侦察搜寻部队指挥官尤柴·古尔·赫什伯格中校、南方司令部 后勤处处长梅丹·以色列中校
- 少校:第33獰貓營副营長亚伯拉罕·霍夫拉什维利少校、第401装甲旅外科医疗连连长亚尔·佐洛夫少校、吉瓦提步兵旅侦察连连长耶胡达·纳坦·科恩少校、利奥尔·阿尔齐少校、8111营训练罗曼·布朗施泰因少校、第551火之箭(預備役)傘兵旅第697营某连连长摩西·耶迪迪亚·莱特少校、第35「傘兵」旅第202营副营长大卫·纳蒂·阿尔法西少校、
- 上尉:第877犹太和撒马利亚师第7037营副营長雅科夫·内德林上尉(友军误杀)、吉瓦提步兵旅巡逻队战斗军官阿农·摩西·亚伯拉罕·本韦尼斯蒂·瓦斯皮上尉、第424营某连副连长耶迪迪亚·阿舍·列夫上尉、8111营某排排长埃利亚·亚诺夫斯基上尉、第12内盖夫旅第9217营某连副连长奥姆里·优素福·大卫上尉、第401装甲旅第52「哈博克姆/突破者」营某排排长科菲尔·伊特扎克·弗兰克上尉、第35傘兵旅第202「毒蛇」营某连副连长什洛莫·本·努恩上尉
- 中尉:第7装甲旅下屬第75「羅馬赫」/「長矛」裝甲營指揮官阿米泰·加诺特中尉、耶路撒冷旅第7007步兵营某连连长尤瓦尔·齐尔伯中尉、以法莲旅第9221预备营某排排长埃尔哈南·克莱因中尉、预备役毛尔·里菲尔·沙龙中尉、吉瓦提步兵旅第424营阿迪尔·葡萄牙中尉、同旅第424营某连副连长亚龙·埃利泽·奇蒂兹中尉
- 少尉:吉瓦提步兵旅第424营佩达亚·马克少尉、后方司令部的连长和排长各一人
- 特種部队:
- Tier 1:多域战特遣队第888「幽灵」旅旅长羅伊·萊維上校[378]、第707反恐部隊指挥官伊萊·金斯伯格中校[379]、總參謀部偵察部隊两名指挥官阿米尔·斯库里少校和阿里尔·本·摩西少校、空军第669特种救援部队排长本·谢利少校、第5101翠鸟特种部队伊多·耶霍舒亚少校(רס״ן עידו יהושע)、希拉·科恩中尉(סגן שילה כהן)、罗姆·什洛米中尉(סגן רום שלומי)
- Tier 2:精銳輕步兵第89突击队旅伊萨查尔·纳坦少校、下属的第217“樱桃”杜夫德万秘密反恐部队侦察营(以色列國防軍中部司令部直属远程侦察搜索部队)营长奥尔·约瑟夫少校、欧姆里·米凯利少校(רס"ן (מיל') עמרי מיכאלי)、约瑟夫·兰上尉(סרן אור יוסף רן)、第212“圣鹮”马格兰特种侦察部队副指挥官陈·博克里斯少校(רס"ן חן בוכריס)、伊夫塔·亚维兹中尉(סגן יפתח יעבץ)、伊多·罗森塔尔准尉(רס״ב עידו רוזנטל)
- 警察部队59人,其中2名总警司、8名指挥官,包括警察部队指挥官维塔利·卡尔西克少校、拉哈特警察局局長賈亞爾·戴維多夫總警司[380]、中央特种部队(YAMAM)首席督察亚伯拉罕·亨金、阿维·扎伊登 (Avi Zaydon)督察 、以色列邊境警察副司令佩莱德准將、巡逻部队指挥官莫尔·沙库里少校、阿夫沙洛姆·亚尔·佩雷茨少校、埃里兰·阿伯吉尔少校、以色列执法行动协调总局(專門負責监视和监控巴勒斯坦人的部队)Martin Kuzmitzak中尉、奥沙莱姆·亚伊尔·佩雷斯上尉、Yoray Eliyahu Cohen少将
- 以色列國家安全局10人
- 国防军569人(批准发布),其中校官44人(5名上校、9名中校、29名少校)、尉官84人(39名上尉、42名中尉、6名少尉、4名准尉)、士官236人、列兵12人
- 裝備:有大量裝備被摧毀或缴获,包括22架梅卡瓦IV(當中4架已啟動戰利品主動防禦系統)、一架载有约50名伞兵的CH-53“海种马”被擊毀,並被繳獲至少5輛梅卡瓦坦克
巴勒斯坦國
加沙地带
加沙卫生部报告称,截至2023年10月17日,至少有3,2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包括853名儿童和936名妇女[125],另有13,000名巴勒斯坦人受伤[381]。在与以色列国防军沿加沙边界围栏的冲突中,有四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另有五人受伤。以色列国防军在10月10日估计,在以色列境内发现了约1,000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尸体。据报道,有五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塞代罗特被击毙[382][383]。
10月8日,据报道,在加沙汗尤尼斯附近的沙博拉()的一座居民楼遭到袭击,至少有十名平民丧生。据称,哈马斯领导人艾曼·尤尼斯在一次炮击中丧生[92]。10月9日,19人在以色列对拉法市的空袭中丧生,其中包括当地武装组织领导人。据报道,至少有50人在以色列对贾巴利耶难民营的空袭中丧生。
10月10日,哈马斯国家关系办公室主任扎卡里亚·阿布·穆阿迈尔据称在以色列对汗尤尼斯的空袭中身亡[384]。以色列国防军确认,他们通过一次无人机袭击击毙了哈马斯经济部长贾瓦德·阿布·沙马拉[385][386]。
西岸地區
在約旦河西岸地區,衝突期間的相關暴力事件造成6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至少300人受傷[387]。 衝突爆發時,數千名加薩工人在以色列。 截至10月16日,其中一些人被拘留在西岸的一個“拘留所”,而其他人則在西岸的巴勒斯坦社區尋求庇護[388]。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勞工部長估計有4,500名工人下落不明,以色列媒體 N12 報告稱,有4,000名加薩人被關押在以色列拘留設施中。 巴勒斯坦囚犯協會表示,自10月7日以來,以色列軍隊已逮捕了超過1,450名西岸巴勒斯坦人[389]。 10月29日,30個以色列人權組織討論了西岸定居者的暴力行為,要求國際社會“緊急採取行動”結束這種暴力行為[390]。 10月30日,德國政府呼籲以色列保護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391]。 10月31日,歐盟首席外交官何塞普·博雷利“強烈譴責”定居者對約旦河西岸的襲擊[392]。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表示美國“深感關切”,並譴責在約旦河西岸殺害巴勒斯坦人的行為[393]。
外籍公民
尼泊尔驻以色列大使Kanta Rijal表示,至少7名尼泊尔公民在哈马斯的进攻中受伤,另有10人被哈马斯关押在位于Alumim的一处农庄中。[394]尼泊尔大使馆随后确认,共有10名尼泊尔学生在发生于Kibbutz Alumim的袭击事件中丧生。
以色列媒体报道称,有数名来自泰国和菲律宾的移民劳工遭到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俘虏。[395]泰国外交部证实,共有十八名公民在巴勒斯坦的袭击中丧生,另有八人受伤,十一人被武装分子绑架。[396]菲律宾大使馆证实,有两名菲律宾人在袭击中受伤,另有两人死亡。共有二十六名为哈马斯所绑架的菲律宾人被以色列国防军解救,另有三人下落不明。[397][398]一名德国-以色列双重国籍公民在参与雷姆音乐节时遇袭丧生。互联网随后流出了一段巴勒斯坦人将其半裸游街示众的影片,其信用卡也在加沙被盗刷。[399][400][401]另有数名德国公民被证实遭遇绑架。[402]至少十七名英国公民被报告死亡或者失踪,[370]其中一人在当天出席了音乐节。[403]
八名法国人[404]、两名乌克兰人[405]、一名柬埔寨学生[406]和一名智利女性[407]被确认死于哈马斯袭击。美国国务院称至少二十二名美国公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数名美国公民被哈马斯绑架至加沙地带成为人质以及至少二十名美国公民失踪。[408]墨西哥外交部长报告称,推测有两名墨西哥公民被哈马斯劫为人质。另有报告称三名巴西公民被报告失踪。[409]一名印度护理人员在亚实基伦被火箭弹击伤。[410]西班牙外交部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巴雷斯称,有两名西班牙人遭遇袭击,但并未说明其详细情况。[411]俄罗斯驻以色列大使馆证实,四名俄罗斯公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六名俄罗斯公民失踪。[412]加拿大政府称有一名加拿大公民丧生,另有三名加拿大公民失踪。[413]巴拉圭政府报告称一对巴拉圭夫妇在袭击中丧生,另有两名巴拉圭公民失踪。一名爱尔兰籍音乐节与会者被报告失踪。[414]秘鲁外交部确认有一名秘鲁-以色列双国籍士兵在前线阵亡,另有三人失踪。[415]一对参加了音乐节的哥伦比亚夫妇被报告失踪。[416]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发布消息表示,自7日以来,该机构已有99名工作人员被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的空袭杀害。[417]中国外交部称有4名中国公民死亡,另有2人失联,6人受伤。[418]
外籍平民伤亡情况
国家 | 死亡人数 | 受伤人数 | 被劫持人数 | 失踪人数 | 参考来源 | 备注 |
---|---|---|---|---|---|---|
法國 | 35 | 0 | 0 | 8 | [85] | |
泰國 | 32 | 23 | 0 | 0 | [419][420][404] | |
美國 | 32 | 0 | 0 | 13 | [419][421] | |
烏克蘭 | 23 | 9 | 0 | 8 | [422] | |
俄羅斯 | 19 | 2 | 7 | 8 | [423] | |
尼泊尔 | 10 | 10 | 17 | 1 | ||
葡萄牙 | 9 | 1 | 0 | 2 | [424][425] | 其中9名死者和2名失踪者为葡萄牙-以色列双重国籍。 |
英国 | 9 | 0 | 0 | 7 | [426][427] | |
阿根廷 | 9 | 0 | 0 | 20 | [413] | |
衣索比亞 | 7 | 0 | 0 | 0 | [428] | 其中5名死者疑似系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
阿塞拜疆 | 7 | 0 | 0 | 0 | [429] | 其中4名死者为阿塞拜疆-以色列双重国籍。 |
加拿大 | 6 | 0 | 0 | 2 | [85] | 其中1名死者为加拿大-以色列双重国籍。 |
智利 | 4 | 0 | 1 | 0 | [430] | |
羅馬尼亞 | 4 | 0 | 0 | 3 | [431] | 其中4名死者为罗马尼亚-以色列双重国籍,包括一名以军士兵。 |
白俄羅斯 | 4 | 0 | 0 | 1 | [432] | 其中1名死者为白俄罗斯-以色列双重国籍。 |
中国 | 4 | 6 | 0 | 2 | [433][434] | |
奥地利 | 3 | 0 | 0 | 2 | [435][436] | 其中3名死者为奥地利-以色列双重国籍。 |
土耳其 | 3 | 0 | 0 | 0 | [437] | 其中1名死者为土耳其-以色列双重国籍。 |
巴西 | 3 | 0 | 0 | 0 | [438][439] | 其中2名死者和1名失踪者为巴西-以色列双重国籍。 |
菲律賓 | 2 | 2 | 2 | 3 | [397] | |
秘魯 | 2 | 0 | 0 | 3 | [415][440] | 其中1名死者系秘鲁-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
巴拉圭 | 2 | 0 | 0 | 2 | [406] | |
哥伦比亚 | 2 | 0 | 0 | 0 | [441] | 其中2名死者为哥伦比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
叙利亚 | 2 | 0 | 0 | 0 | [442] | |
黎巴嫩 | 2 | 0 | 0 | 0 | [443] | |
南非 | 2 | 0 | 0 | 0 | [444] | |
德國 | 1 | 0 | 5 | 0 | [401] | 其中1名死者为德国-以色列双重国籍。 |
斯里蘭卡 | 1 | 0 | 2 | 2 | [445][446] | |
義大利 | 1 | 0 | 0 | 2 | [447][85] | 其中1名死者为意大利-以色列双重国籍。 |
西班牙 | 1 | 0 | 0 | 0 | [448] | 其中1名死者系西班牙-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
瑞士 | 1 | 0 | 0 | 0 | [449] | 其中1名死者为瑞士-爱尔兰双重国籍。 |
爱沙尼亚 | 1 | 0 | 0 | 0 | [425][450] | 其中1名死者为爱沙尼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
拉脫維亞 | 1 | 0 | 0 | 0 | [451] | 其中1名死者为拉脱维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
立陶宛 | 1 | 0 | 0 | 0 | [452] | 其中1名死者系立陶宛-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
愛爾蘭 | 1 | 0 | 0 | 0 | [453] | 其中1名死者为爱尔兰-以色列双重国籍。 |
柬埔寨 | 1 | 0 | 0 | 0 | [406] | |
洪都拉斯 | 1 | 0 | 0 | 0 | [454] | |
1 | 0 | 0 | 0 | [455] | ||
芬兰 | 0 | 0 | 1 | 0 | [456] | |
印度 | 0 | 1 | 0 | 0 | [410] | |
墨西哥 | 0 | 1 | 2 | 0 | [409] | |
丹麥 | 0 | 0 | 1 | 0 | [457][458] | |
坦桑尼亚 | 0 | 0 | 0 | 2 | [459] | |
塞爾維亞 | 0 | 0 | 1 | 0 | [460] | 其中1名被绑架者为塞尔维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
影響
衝突爆發後以色列股市重挫。[462]油价上涨3%。[463]輝達取消原訂10月15至16日在特拉維夫舉行的AI峰會。[464]原本要在特拉维夫举行的足球比赛和在海法舉辦的国际电影节取消。[465]外國遊客取消赴以色列旅遊計劃。[466] 包括国泰航空、大韩航空、加拿大航空、印度航空、瑞安航空、汉莎航空、挪威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取消飞往以色列的航班,海南航空仅保留深圳至特拉维夫航班,取消了从北京和上海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467][468]
11月初,根據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调查,衝突爆發後以色列市場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劳动力不足、供给和物流运输困难,约51%的以色列企业收入损失超过50%,员工规模5到10人的小企业中约57%“严重亏损”。另外以色列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基准指数TA-35大幅下跌。以色列货币新谢克尔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促使以色列央行抛售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定汇率。标准普尔将以色列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将以色列“A+”的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469]2023年四季度,以色列经济同比下跌20.7%,个人消费同比下降27.3%,商品和服务进口同比下降42.4%,固定资产投资下跌68.4%,而政府支出则暴增83.7%。截至2024年4月5日,爱尔兰、挪威等國主权财富基金開始從以色列公司撤资。[470]
埃及的旅遊業受衝突影響,埃镑对美元汇率下跌,推升埃及通胀压力。黎巴嫩经济急剧恶化,食品等必需品供应压力增大,餐饮和汽车租赁业大幅萎缩。贝鲁特港海运业务受到冲击。衝突给约旦旅游等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而数万名约旦民众参与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集会,使得約旦日常经济活动受到影响。[469]
戰爭爆發後,由於反對以色列的胡塞武裝襲擊途徑曼德海峡及红海的货轮,12月15日、16日,4家航运企业宣布旗下货轮暂时避开需要经过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航线。[471]从上海发往欧洲的运费短期內上涨了约6成。[472]12月26日左右,馬士基、達飛海運等公司相繼宣布復航。[473]12月31日,馬士基表示,旗下一艘商船遭到攻擊,該公司決定未來48小時將暫停通過紅海曼德海峽。[474]
示威或支持行動
全球几十个国家先后爆发支持巴以双方的示威,不同立場的群眾之間也出現衝突。其中仅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示威就已超过700场,且大多集中于美国、欧洲等政府支持以色列的北约国家[475]。
- 10月7日,一名埃及警察於地中海亞歷山卓向以色列遊客開槍,造成兩名以色列人和一名埃及人死亡。[476]
- 10月8日,哈佛大学34个学生团体发表联署声明,稱数百万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生活在露天监狱中”,所以哈马斯发动袭击并非无缘无故,“以色列政权应该为正在发生的所有暴力事件负全责”。比尔·阿克曼以及其他十几名CEO宣称,他們的公司不会雇用參與上述連署聲明的學生。纽约大学学生律师协会的学生主席发表亲巴勒斯坦言论后,温斯顿律师事务所表示不會僱傭此人。
- 10月9日,德国柏林一名学生由於拒绝按教师要求收起巴勒斯坦国旗而與自己的老師鬥毆[477]。
- 10月11日,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以色列籍学生与反以色列学生的冲突,隔天支持巴勒斯坦与支持以色列的两派学生在学校内再次对峙,学校為避免衝突而紧急关闭。[478]紐約與洛杉磯警方則表示將在猶太教堂、猶太社區中心以及穆斯林社群地點周圍加強巡邏。[479]
- 10月13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的一名以色列外交人员家属在北京街头被一名外籍人士刺傷。[480]法國一所高中上午爆發持刀砍殺案,導致一名教師罹難,另有3人受傷,法國當局證實,該起攻擊事件與以巴衝突有關。[481]袭击发生后,法国把反恐安全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超3万人紧急疏散,法国总统马克龙下令16日前部署7000名士兵加強安全巡邏。[482]
- 10月15日,美國伊利諾州威爾郡71歲房東約瑟夫·丘巴(Joseph Czuba)持刀攻擊32歲穆斯林女租客及其6歲兒子,造成該名巴勒斯坦裔美國男童死亡。警方認為此次攻擊事件與以巴衝突有關連。[483]
- 10月18日上午,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犹太教堂遭到燃烧瓶袭击。[484]當天大批反戰的数千名犹太人前往美国国会山,呼吁以巴停战,其中包含数十名拉比的数百名抗议群众更进一步占领国会老楼,在建筑内席地而坐并呼喊“别以我们的名义”及“立即停火”等口号[485][486][487][488]。三百余名抗议群众立即被逮捕,其中部分被拘禁并等候审查,其余被释放。[486]還有猶太人在罗格斯大学发表演讲声援巴勒斯坦。[489]柏林发生未经批准的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至少有174人被捕,65名警察在冲突中受伤。[490]
- 10月21日,以色列驻塞浦路斯大使馆附近发生管状炸弹爆炸。塞浦路斯警方隨後逮捕四名叙利亚人。[491]當天约10万名示威者在英国首都伦敦參加親巴勒斯坦游行。法国马赛和里昂、德國杜塞尔多夫、紐約、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均出現親巴勒斯坦示威。[492]
- 10月29日至11月3日馬來西亞教育部在全国推动“与巴勒斯坦同在”团结周活动,动员教育部旗下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共同响应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和自由的立场。该部门指出,在团结周期间将举办各种活动,并将根据现有指南进行调整,学校和学生团体都会参与,而祈祷等灵性活动仅涉及穆斯林学生。教育部发文告说:“这项活动旨在灌输学生人权和行善等人道价值观,包括对其他人所经历的痛苦抱持同情心和关怀,不计较种族、宗教或社会地位。”[493]不過該活動因有學生蒙住臉舉起玩具槍打扮成聖戰者和將宗教帶入校園引來包括執政党及民間人士反對。”[494][495]
- 11月25日,3名巴勒斯坦裔大学生在佛蒙特大学附近被一名白人开枪打伤。事发时有两名受害者戴着象征巴勒斯坦团结的头巾。[496]
- 12月9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長利兹·马吉尔因被指縱容校园中的反犹太主义立场而宣佈辞职。[497]美國國會又通過決議,呼籲撤換哈佛和麻省理工校長;賓州州眾議院通過決議撤回給予賓大的經費;又有律師事務所表示,將不會再招聘哈佛畢業生。[498]
立法措施
抵制商品
各國關係
10月13日,沙特阿拉伯批评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赶出加沙并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10月14日,沙特阿拉伯決定暂停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谈判。10月27日,沙特阿拉伯警告美国,以色列入侵加沙将“对中东造成灾难性的後果”。[502]
戰爭爆發後,玻利维亚宣布与以色列断交,智利、约旦、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土耳其等国宣布召回本国驻以色列大使。以色列宣佈召回駐西班牙大使。[503]
12月29日,南非向國際法院提起針對以色列的訴訟,指控以色列的行為構成種族滅絕。[504][505] 南非要求國際法院發布臨時措施,包括命令以色列停止在加薩的軍事行動。[506]國際法院2024年1月26日作出的臨時裁決命令以色列採取措施防止加薩發生種族滅絕行為,也必須允許向加薩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沒有下令停火。[507]南非也是2023年11月將戰爭移交國際刑事法院的五個國家之一[508]。南非也威胁在以色列国防军作战的公民如果回国将被逮捕[509]。
2024年1月22日,以色列外交部抨击俄罗斯一再试图证明其入侵乌克兰是为了对抗新纳粹主义的宣传而淡化大屠杀对犹太人民的影响。克里姆林宫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早前为俄乌战争批评德国对犹太国家的“不受限制的支持”,而系统性地忽视了非犹太欧洲少数民族的困境。以色列在外交论文表示“俄罗斯部长的言论“歪曲了大屠杀”,“对受害者和幸存者有害”,并感谢德国的明确支持及其反对南非毫无根据的主张的立场[510]。2月5日,以色列驻莫斯科大使西蒙娜·哈珀林(Simona Halperin)在接受《俄罗斯日报》采访中批评俄罗斯作为遭受了10月7日恐怖袭击的国家之一,不但不支持以色列对恐怖主义的斗争,还与南非的诉讼保持声援令人担忧,因此已失去以色列人的同情[511]。
2024年1月26日,聯合國一個專責處理巴勒斯坦難民的機構指收到由以色列提供的資料,有多名僱員涉嫌參與武裝組織哈馬斯去年10月向以色列發動的突襲,已解僱他們並展開調查。美國說調查期間,暫停向該機構提供額外資金。[512][513]澳洲、加拿大及義大利亦表示暫停對該機構提供資金。[514]
各方反應
以色列反應
以色列啟動了铁穹防御系统[515]。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与国防部长約阿夫·加蘭特于特拉维夫以色列國防軍总部进行了安全评估[516][517]。加兰特事后批准动员数万名预备役军人,并宣布加沙边境80公里(50英里)以内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称哈马斯发动袭击“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承诺“以色列会赢”。以色列国防军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称预备役人员不仅要部署在加沙,还要部署在西岸及与黎巴嫩和叙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加沙地带周边地区的居民被要求留在室内,而以色列南部和中部平民“被要求待在避难所旁边”。加沙地带周围的道路被以色列国防军封锁,特拉维夫的街道也被封锁。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宣布提高因应潜在冲突的战备等级。国防军宣布进入战备状态,总理内塔尼亚胡召开安全部门紧急会议。国防军还报告说,他们在「铁剑行动」中对加沙地带发起了针对性行动。以色列警察局长科比·沙卜泰宣布,在“来自加沙地带的大规模袭击”后,“战争状态”已经存在;他还宣布关闭以色列整个南部地区,禁止“平民活动”,并向该地区部署了亚马姆反恐部队。国防军首席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少将称,在原有31个营的基础上又增加部署了4个师至当地。
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称,该国正面临“非常困难的时刻”,并向以色列国防军、其他安全部队、救援服务和遭受袭击的居民表达鼓励。他還表示加沙的所有公民都要为哈马斯對以色列发动的袭击负责。[518]内塔尼亚胡在电视广播中表示:“我们处于战争状态。”他还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将加强边境部署,以阻止其他国家“犯加入这场战争的错误”。在随后的一次讲话中,他威胁要“把加沙变成一个荒岛”,并敦促加沙居民“立即离开”。
以色列南部和中部的机场对关闭其商用和私用业务,而本古里安机场和埃拉特机场仍在运营。多家航空公司取消了往返以色列的航班。
根据总理办公室的一份声明,10月7日至8日夜间,以色列安全内阁投票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以“摧毁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军事和政府能力”。供应加沙地带80%电力的以色列电力切断了该地区的电力供应,使得加沙的电力供应从120兆瓦减少到只有20兆瓦,迫使其依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负担费用的发电厂。
10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发言人表示,自衝突爆發後,以色列国防军已在48小时内征召了30万名预备役军人,是以色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兵。10日,以色列国防部长表示,要对哈马斯实施“强有力的报复”,并批准再征召6万名预备役军人,使预备役军人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6万人。以色列的航空公司還增加航班将海外的预备役军人接回以色列。[519]
紧急联合政府
在反对党中,擁有未來党主席和前任总理亚伊尔·拉皮德、国家团结党主席本尼·甘茨、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主席阿维格多·利伯曼、工党主席领导人梅拉夫·迈克尔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全力支持以色列国防军,并与政府团结一致:“在这样的时刻,以色列不存在反对党和联合政府之分。”[520][521]
在拉皮德敦促内塔尼亚胡“搁置分歧,组建紧急、精简、专业的政府”后[522],内塔尼亚胡提议让擁有未來党和国家团结党加入由他的利库德集团领导的联合政府[523]。拉皮德表示,由于现任内阁“极端且功能失调”,以色列无法有效地管理战争,他敦促内塔尼亚胡将极右翼的宗教锡安主义者党和Otzma Yehudit党排除在外,作为擁有未來党加入紧急联合政府的条件[522]。国家团结党于10月9日与利库德集团会面,讨论组建联合政府的事宜[524]。
10月11日,利库德集团和民族团结党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成立紧急团结政府,前国防部长兼军事参谋长本尼·甘茨加入战时内阁,由内塔尼亚胡任总理,约阿夫·加兰特任国防部长。声明表示,除与哈马斯正在进行的战斗有关的政策和法律外,联合政府将不再推行任何不相关的政策和法律[525]。战时内阁于10月12日获得以色列國會批准[526]。它大大削弱了内塔尼亚胡以前的极右翼联盟伙伴对战争指挥的影响力,这也是甘茨的要求之一[527]。据《国土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前参谋长加迪·艾曾科特和战略事务部长罗恩·德尔默将作为观察员加入该战时内阁[525]。
巴勒斯坦反應
加薩走廊政府反應
加薩教育部表示,加薩走廊的学校已关闭,直至另行通知。[515] 加薩衛生部呼吁民眾。加薩內政部發言人表示,以色列說他們的目標是抵抗組織哈瑪斯基礎設施,這是在撒謊,並且加薩的每個人都是目標。[528]。加薩市長葉海亞·薩拉吉在接受采訪時敦促國際社會支持受害者,支持巴勒斯坦人,稱以色列的封鎖違反國際法。[529]
哈馬斯副領導人薩利赫·阿魯里告訴半島電視台,其部隊已劫持了足夠多的以色列人質,以確保以色列釋放巴勒斯坦囚犯。[530][531]哈瑪斯發言人阿布‧奧貝達表示,他們將被俘的以色列士兵關押在「安全地點」和隧道中。[530]目前估計囚犯人數在4,499 至 5,200人之間,其中包括170名兒童。[532]交換囚犯在阿以衝突中早已存在。[533]2006年,哈馬斯抓獲吉拉德·沙利特,迫使以色列釋放1,000名巴勒斯坦人,其中一些被以色列判犯有恐怖主義罪。[534]
10月10日,哈瑪斯官員巴塞姆·納伊姆否認有任何平民被殺,稱只有以色列士兵被殺。[535]10月11日,哈瑪斯在一份聲明中再次否認它殺害了平民,並表示其軍事部門“努力針對以色列軍事和安全系統”,稱其為“合法目標”。[536]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的發言人表示,由於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他們不認為以色列人是平民。[537]
哈瑪斯高級官員哈立德·馬沙爾表示,該組織完全意識到襲擊以色列的後果,並表示巴勒斯坦的解放伴隨著犧牲。[538]
哈瑪斯媒體顧問塔希爾·努努表示,哈馬斯的目標是建立永久的戰爭狀態。哈馬斯還拒絕了其治理加薩的責任,哈利勒·哈亞表示,“哈馬斯的目標不是管理加薩並為其帶來水和電等。[539]
哈瑪斯官員表示,他們預計以色列將進行嚴厲報復,並「為犧牲烈士而感到自豪」。[540] 哈瑪斯希望這次襲擊能引發針對以色列的更廣泛的戰爭。[541][542]
2024年1月21日,哈瑪斯就10月7日的襲擊發表了一份長達16頁的聲明[543],稱這是「對抗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民的所有陰謀的必要步驟和正常反應」。 聲明稱,襲擊期間“可能發生了一些故障”,“是由於以色列安全和軍事系統的迅速崩潰,以及與加薩邊境地區造成的混亂”, 哈瑪斯表示,“如果有任何針對平民的事件,那也是偶然發生的。” [544][545]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反應
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人民有权捍卫自己,反对「定居者和占领军的恐怖行为」。[546],他後來說,以色列命令居民撤離加薩北部的命令將構成第二次災難。[547]不過他也表示哈马斯的行动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548]
巴勒斯坦總理穆罕默德·什塔耶表示,一切責任均在以方,以色列制造仇恨、暴力,违反了国际法,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包庇是在鼓勵以色列犯下更多罪行[549]。
巴勒斯坦外交部表示巴方此前就每天的挑衅和袭击、定居者和占领军的持续恐怖主义行为,以及对阿克萨清真寺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袭击的后果提出了警告。國際社會對以色列佔領軍的犯罪和種族行徑保持沈默是導致暴力衝突爆發以及巴勒斯坦地區缺乏和平與安全的主要原因。[550]巴方呼籲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支持在1967年两国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551]
巴勒斯坦衛生部稱,約旦河西岸已造成61人死亡、1,250人受傷。[552] 巴勒斯坦囚犯俱樂部表示,自戰爭開始以來,已有85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當局逮捕,包括議員、知名人士、記者和前被拘留者。[553]
美國
- 美國总统乔·拜登发表声明谴责袭击,并表示他愿意“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提供一切适当的支持”[554]。驻以色列临时代办斯蒂芬妮·哈利特表示,她“对以色列南部出现的平民死伤于加沙恐怖分子之手的画面感到恶心”[555]。白宮發表聲明,稱美國「毫無疑問譴責哈瑪斯恐怖分子對以色列平民的無端攻擊」,並表示美國堅定地與以色列政府及人民站在一起,並向以色列罹難者表達哀悼之意[556]。以色列遭到最初的袭击后,美国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于10月7日立即敦促各方不要进行“报复性袭击”[557]。
- 10月8日,美國开始向以色列提供新的弹药装备军事援助,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下令将福特號航空母艦率领的航空母舰打击群调派到东地中海以协防以色列。[558]。该舰队还包括#invoke:ilh以及#invoke:ilh、拉梅奇号、卡尼号和罗斯福号导弹驱逐舰。[559]。10月9日,白宫亮起了以色列国旗的颜色[560]。10月10日,总统拜登宣称 “哈马斯已设定了杀害犹太人的目标”[561][562]。10月15日,拜登在采访中表示支持消滅哈馬斯,不過他反對以色列佔領加沙,而且他支持建立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供加沙人民离开并运送援助物资[563][564]。美国财政部对10个与哈马斯及其金融网络有关联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以回应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565]。
- 10月18日,美国动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决权,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由巴西提出的决议草案,该决议草案要求以色列和哈马斯暂时停火,以便对加沙地带进行人道主义援助。[566]
- 11月8日,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指,拜登認為以色列軍隊重新佔領加沙並不好,對以色列和以色列人民都不好。[567]
- 11月10日,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表示,「在過去的幾周裡,太多的巴勒斯坦人被殺害,太多的巴勒斯坦人遭受了痛苦,我們希望盡一切可能防止對他們造成傷害,並最大限度地擴大對他們的援助。」[568]
- 12月12日,拜登批評以色列戰時內閣,並呼籲内塔尼亚胡取代內閣。[569]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宣稱,以色列國防軍為防止加薩平民傷亡而採取的一些措施可能比美國在以色列的立場上採取的措施更進一步。[570]
國際反應
Template:Main
聯合國反應
聯合國秘書長
聯合國秘書長呼吁有关方面打破恶性循环,通过谈判实现巴以乃至中东地区的长期稳定。[571]世界卫生组织則希望埃及通过拉法口岸恢复向加沙地带提供基本物资以及医疗用品援助。[572]10月24日,古特雷斯呼籲立即進行人道主義停火,以提供急需資源,並強調必須遵守戰爭規則,須認識到哈馬斯的襲擊不是憑空發生,稱「巴勒斯坦人民遭受了56年的令人窒息的佔領。他們看到他們的土地穩步被定居點吞噬,受到暴力的困擾;他們的經濟被扼殺;他們的人民流離失所,他們的家園被拆除。他們對困境的政治解決的希望正在消失。但巴勒斯坦人民的不滿無法為哈馬斯的駭人襲擊辯護。這些駭人聽聞的襲擊不能為集體懲罰巴勒斯坦人民辯護。」他分別不點名批評雙方,稱「保護平民絕不意味著將他們用作人盾。保護平民並不意味著命令100多萬人疏散到南方,那裡沒有住所、沒有食物、沒有水、沒有藥品和燃料,然後繼續轟炸南方本身。」[573][574]
古特雷斯這番言論激怒以色列,以色列外長科恩批評言論如同合理化恐怖主義行徑,因此取消會見古特雷斯,駐聯合國大使埃爾丹更要求古特雷斯辭職,並以拒絕向聯合國官員批出簽證抗議。他表示因古特雷斯的言論,以方拒絕向聯合國代表發簽證,「是時候給他們教訓」。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副秘書長格里菲斯的簽證申請已率先被拒。古特雷斯表示「對以方歪曲其言論感到震驚」[575][576]。
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
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巴以冲突的四份决议草案均未获通过。2023年10月16日,俄羅斯提出的決議草案在聯合國安理會獲得5票赞成(中国、俄罗斯、阿联酋、加蓬、莫桑比克)、4票反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6票棄權(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而不通過;此案譴責針對平民的暴行及恐怖主義,但未提及哈馬斯。[577]10月18日,巴西主導的停火決議草案在安理會获得12票赞成(中国、阿联酋、加蓬、莫桑比克、法国、日本、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1票反對(美国)、2票棄權(英国、俄罗斯),因常任理事国美國行使否决权而不通過;美國否決的理由是該案文沒有提及以色列的自衛權。[578][579][580]10月25日,俄罗斯和美国分别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一份决议草案,其中俄罗斯的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4票赞成(中国、俄罗斯、阿联酋、加蓬)、2票反對(美国、英国)、9票棄權(法国、日本、莫桑比克、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由于表决没有获得至少9票赞成,因而草案未能获得通过;美国的草案获得10票赞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蓬、阿尔巴尼亚、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3票反對(中国、俄罗斯、阿联酋)、2票棄權(莫桑比克、巴西),由于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行使了否决权,草案未获通过。[581]
10月26日,約旦代表22個阿拉伯國家草擬的決議案提交聯合國大會,要求以色列和哈瑪斯立即人道主義停火,讓援助物資進入加薩走廊並保護平民,並譴責所有針對巴以平民的暴行,但未點名哈瑪斯[582],未否定、譴責哈瑪斯發動的恐怖襲擊[583]。討論其間加拿大另提修正案,建議加上譴責哈瑪斯恐攻和挾持人質等文字,但以88票贊成、55票反對、23票棄權而未通過。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終以120票贊成、14票反對、45票棄權通過決議。伊拉克由於技术失靈改票,因此最终计票结果为121票赞成、44票弃权。[584][582]聯大決議與安理會決議不同,聯大決議並不具約束力,僅為建議性質,但具政治影響力[582]。
1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无反对、3票弃权(美、英、俄),通过由马耳他提交的决议,呼吁在加沙紧急实施長時間的人道主义暂停和建立人道走廊,以便向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585][586][587]
12月8日,世界領導人、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組織和聯合國官員批評美國在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呼籲立即人道主義停火的決議。 英國投了棄權票,其餘13名理事會成員投了贊成票。[588] [589][590]作為對美國否決的回應,埃及引用了第377A號決議,該決議允許聯合國大會解決被聯合國安理會忽視的威脅全球安全的問題。[591]
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53票赞成、23票弃权、10票反对,通过一项Template:Link-en,反复呼吁“立即停火”。[592]
1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无反对、2票弃权(美、俄),通过由阿联酉提交的决议,呼吁增加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的援助,包括供应燃料、食品、医疗用品,明确要求开放所有加沙过境点给人道主义援助,并立即任命一名加沙高级主义和重建协调员。[593][594][595]
2024年3月25日以14票赞成、美国弃权通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2728号决议。根据该决议,安全理事会要求斋月期间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停火。[596]
分析
美國喬治城大學政治學教授丹尼尔·拜文和亚历山大·帕尔默表示,这些袭击事件表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衰落和哈马斯作为巴勒斯坦政治主要权力中心的崛起,并表示如果维持现状,巴解组织将进一步衰落。[599]萊思·阿拉傑洛尼寫道,哈馬斯攻勢的直接影響是暫時團結哈馬斯和巴解組織,最初為攻勢辯護,然而,這可能很快導致他們之間的衝突,如果那裡的更多激進組織開始發動自己的獨立襲擊,可能會導致巴解組織失去對約旦河西岸安全局勢的控制,[600]以色列分析家塞斯·弗兰茨曼表示,这次袭击标志着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持续冲突的显着升级。它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而引人注目,包括火箭弹袭击和加沙边境袭击。这一事件与以往的冲突截然不同,以往的冲突通常是分阶段进行,紧张局势逐渐升级。[601]
以色列情報失敗
外界普遍認為,此次突襲是以色列情報機構自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來的一次嚴重失敗。哈馬斯攻擊前,以色列國內連月示威抗議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司法改革,另一邊,以色列對外正在美國斡旋下尋求跟沙特阿拉伯關係正常化,被認為對以軍的戒備情况有所影響。有專家分析質疑,以色列始終不相信哈馬斯會冒險入侵,相關地區缺乏足夠以軍部署,也是一大失策。
政治記者彼得·博蒙特把這次襲擊稱為以色列政府「多年來的情報失敗」[602],而猶太新聞聯盟稱之為「想像的失敗」(Template:Lang)[603]。BBC報導稱,以色列雖然擁有該地區規模最大、資金最充足的情報機構,以及激進組織內的特工網絡,但仍未能預見到攻擊,又補充「哈馬斯一定採取了非凡的Template:Link-en」[604]。美國官員就以色列情報部門對哈馬斯的準備工作不知情表示震驚[605]。以軍加沙師前副司令阿米爾·阿維維表示,“這是一次不亞於贖罪日戰爭的失敗”[606]。
美國海軍退役上將、前北約盟軍指揮官斯塔夫里迪斯接受MSNBC節目訪問,形容這是以色列的情報失敗,坦言對此感到驚訝,稱事件確實令人想起以軍被阿拉伯多國偷襲的贖罪日戰爭,又他指按死亡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計,這次是相當於美國911恐襲級別的事件[607]。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Template:Link-en對哈馬斯在美國和以色列皆未有察覺下,展開如此規模的攻擊感到震驚,「沒有做好準備,未有在邊境部署軍隊,未在邊境修建圍欄,花費數十億謝克爾在邊境興建的圍欄亦未起到作用」[608]。美國智庫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級研究員、前美國國務院中東談判代表Template:Link-en認為,真正的問題是以色列不相信哈馬斯會冒險跨境入侵,指相關地區以軍人數不足是嚴重失敗[609]。前以軍發言人康里克斯表示,以色列整套國防架構未為國民提供必要的防禦,從而導致全球其一最窮困族群的恐怖組織能發動此等毀滅性攻擊。以色列官員指判斷問題所在還為時尚早,但拒絕將事件跟贖罪日戰爭做比較。以色列國防部發言人赫克特表示,明白人們對情報問題有很多疑問,相信之後會有很多有關情報方面的討論[610]。
10月14日,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承認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哈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攻击前没有掌握任何情报信息,是整个以色列情报界的误判,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对情報工作上的疏忽进行审查。[611]
媒體報導
Template:Main
虛假資訊
阿赫利阿拉伯醫院爆炸後,一個自稱是半島電視台記者的X帳號表示,他們有「哈瑪斯飛彈降落在醫院」的影片。 半島電視台隨後澄清,他們與該帳戶沒有關聯,該帳戶後來被刪除。[615] 另一個親俄錯誤訊息的X帳戶聲稱,華爾街日報曾通報爆炸是由Mark84炸彈引起的;華爾街日報尚未發表過這樣的報導。[616][617] 虛假資訊範圍廣泛,衝突雙方都散佈虛假、誤導或未經證實的資訊。 許多內容本質上都是病毒式傳播,社交媒體上有數千萬條貼文流傳。 一些錯誤訊息也在主流媒體上廣泛傳播,並被國家元首重複。在双方的Telegram频道中经常出现旧视频或同期发生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交战相关视频,以至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将俄军T90被乌军炸毁的视频当作“哈马斯炸毁以军坦克”视频上传。[618]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與陈卫华亦曾發布一張以AI偽造的照片,儘管沒有指出地點,但陳衛華留言稱這是 “西方國家集體認可的暴行”,自由亚洲电台认为從貼文的留言和評論可以看出,該圖被普遍認為是以哈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加沙人的照片。[619]
未經證實的報導
衝突期間,未經證實的訊息透過社群媒體、政客和主流新聞媒體迅速發布和傳播。 雖然一些故事有後續信息來澄清或添加原始發布故事的背景,但由於廣泛的衝突以及缺乏回頭客來閱讀或聽到附加信息,這需要時間[620]。
聲稱哈馬斯斬首婴儿
这次衝突中一項關於「哈馬斯於卡法阿扎將40名嬰兒斬首」的未經證實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大量注意, 在X (以前的Twitter)上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此項消息主要通过以色列网站I24NEWS和以色列官方账户传播。 [621]这个消息成为近十几家英国报纸的头版新闻。 [621][622]最初的说法來自以色列国防军(IDF)的一名成员,他於接受I24NEWS采访时表示,有40名儿童被杀,其中一些被哈马斯斩首。 [623][624]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随后采访了急救组织ZAKA的地区负责人尤西·兰道(Yossi Landau),他声称婴儿和未成年人都与被肢解的成年人尸体一起被斩首。 [625]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也提出了这一说法,而最引人注目的認可來自美国总统乔·拜登,他声称看到了照片证据; [621][626][627]白宫后来否认拜登看过照片,并澄清他指的是媒体报道和内塔尼亚胡的声明。 [621][627]
另外也有大量片段被揭發為假消息。其中一段獲廣傳的片段至今累積近200萬次點擊,聲稱以色列捏造猶太人被虐待,英國《衞報》追查後發現影片由社交平台TikTok首先傳出,但只是巴勒斯坦一套電影的幕後花絮片段,卻被人加上指控以色列的旁述,最後由TikTok轉發至「X」。另一段在「X」廣傳的片段聲稱以色列軍官被「哈馬斯」武裝分子俘虜,不過事實是源於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此前的武裝衝突,與以巴最新局勢無關,惟該片段截至周四(10月12日)仍獲180萬次點擊。[628]
参见
註釋
- 包括总部位于西岸的獅穴跟阿克薩烈士旅及其分支和加沙圣战组织、埃及伊斯兰国残余分子等
- 多份来源显示,伊朗已向也门部署人员,积极参与对商船的袭击[13][14][15]
- 整体由哈马斯主导,集合了杰哈德等各类以加沙为基地运作的激进组织指挥协调中心
- 包括总部位于西岸的獅穴跟阿克薩烈士旅等及其分支和加沙的圣战组织、西奈半岛伊斯兰国残余分子
- 包括169,500名现役人员[36]和360,000名预备役人员[37]。
- 据联合国[41]
- 据加沙卫生部,总死亡人数为33,545人,包括:[38]
据以色列:
据美国情报:- 5,000-9,000名武装分子(截至2024年1月21日)[44]
据哈马斯:- 约6,000名哈马斯分子(截至2024年2月19日)[45]
- 75%为妇女和儿童[46][47]
- 70%为妇女和儿童[39]
- 据以色列
- 据巴勒斯坦衛生部
- 包括:115名儿童[50][51]
- 据真主党、黎巴嫩和以色列
- 包括:
- 据敘利亞人權觀察組織
- 包括:[57]
- 17名士兵和民兵
- 2名平民
- 包括15名士兵和民兵[57]
- 包括:
- 包括[65][66][67]
- <134名士兵
- 120+名平民[68][69]
- 32名儿童[70]
- 52名外国公民或双重国籍者
- 据联合国[74]
- Washington Post said the Palestinians were trying to explode the device,[155] while Al-Jazeera said that a Palestinian Explosives Engineering Unit was trying to defuse the device.[156]
參考資料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 Sky News.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 Fabian, Emanuel.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فلسطين. 2023-10-07 [2023-10-07] (阿拉伯语).
- . Al Mayadeen English.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Asharq Al-Awsat.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英语).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 東方online. 2023-10-08 [2023-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马来西亚)).
- Dahan, Maha El; Dahan, Maha El. . Reuters. 2023-10-31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 Solomon, Jay. . Semafor. 15 January 2024 [15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anuary 2024).
- Landay, Jonathan. . Reuters. 8 December 2023 [18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December 2023).
- Nakhoul, Samia; Hafezi, Parisa. . Reuters. 20 January 2024 [20 January 2024].
- . Sky News Arabia. 21 January 2024 [21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anuary 2024) (阿拉伯语).
- . Yonhap. 5 January 2024 [12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anuary 2024) (韩语).
- . 美國之音. 2023-10-20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 . Al Jazeera.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1 News. 23 January 2024 [25 January 2024] (英语).
- Mallawarachi, Bharatha. . ABC News. 9 January 2024 [10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January 2024) (英语).
- Reporter, Aadil Brar China News. . Newsweek. 22 February 2024 [25 Febr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February 2024).
- Gupta, Shishir. . Hindustan Times. 19 December 2023 [8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anuary 2024).
- . Arab News. 7 January 2024 [16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anuary 2024) (英语).
- . The Soufan Center. 8 November 2023 [10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November 2023) (英语).
- . Roya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Naharnet. 2023-10-23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 Fabian, Emanuel.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4-02-05] (英语).
- "IDF arrests Hamas terrorists, confiscates weapons in West Bank rai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Jerusalem Post. 4 November 2023.
- "'Nili': Is a secret Israeli unit hunting Hamas militants behind the October 7 atta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ance 24. 29 October 2023.
- . Al Jazeera.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ISW.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 . Yahoo News UK. [2023-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3.
- . Foreign Policy. 26 December 2023 [30 December 2023].
- . Reuters. 13 October 2023 [13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October 2023).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 London: Routledge. 2021-02-25: 344 [2023-10-13]. ISBN 978-1-032-0122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 Varshalomidze, Tamila; Adler, Nils; Najjar, Farah. . Al Jazeera. 2024-04-11 [2024-04-12].
- .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8 January 2024 [9 January 2024] (阿拉伯语).
- [Gaza Holocaust: 11,078 martyrs, including 4,506 children and 3,027 women.]. palinfo.com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10 November 2023 [10 November 2023] (阿拉伯语).
- . www.aa.com.tr. [2023-12-10].
- McCluskey, Mitchell; Greene, Richard Allen. . CNN. 6 December 2023 [2 January 2024].
- . Agence France-Presse. Barron's. February 29, 2024 [March 4, 2024].
- . Washington Post. 21 January 2024.
- Nakhoul, Samia; Saul, Jonathan; Pamuk, Humeyra. . Reuters. 19 February 2024 [19 February 2024].
- [Government media: 1,248 martyrs in 77 massacres committed by the occupation after it abolished the humanitarian truce in Gaza.].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5 December 2023 [5 December 2023] (Arabic).
- הבקשה של פיקוד הדרום בלילה שלפני הטבח - והסירוב | פרסום ראשון
- Fabian, Emanuel; Pacchiani, Gianluca. . The Times of Israel. 1 November 2023 [1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 November 2023).
- . Palestinian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13 March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8 February 2024).
- Alsaafin, Linah; Osgood, Brian. . Al Jazeera. [202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英语).
- . 中工网.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中文).
- . Reuters. 2023-10-26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英语).
- .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 . BBC New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 . Agence France-Presse.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英语).
- [On land and in the air... Israel invades Syrian territory 17 times within a month, with an unprecedented escal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its aggression against Gaza]. SOHR. 2023-11-10 [2023-11-10] (阿拉伯语).
- . Agence France-Presse. 15 December 2023 [24 Dec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December 2023).
- . Times of Israel. 4 December 2023 [24 December 2023].
- Abraham, Yuval. . +972 magazine. 6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23).
- . The list of names of those abducted to Gaza. Israeli Public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7 December 2023] (希伯来语).
- Emanuel, Fabian; Horovitz, Michael. . Times of Israel (7 December 2023). [24 December 2023].
- Fabian, Emanuel. . Times of Israel. 14 January 2024 [14 January 2024].
- Ghert-Zand, Renee. . The Times of Israel. 17 December 2023 [31 January 2024].
- Boxerman, Aaron. . The New York Times. 10 November 2023 [11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November 2023).
- . Times of Israel. [27 November 2023].
- Fabian, Emanuel. . Times of Israel. 4 January 2024 [5 January 2024].
- . The Guardian. 14 October 2023 [14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October 2023).
Israel's military said earlier this morning that it has confirmed that more than 120 civilians are being held hostage in Gaza by Hamas.
- . Barron's. Agence France-Presse. 14 October 2023 [14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October 2023).
Israel's army has confirmed contacting the families of 120 civilian hostages so far.
- . The Guardian. 9 November 2023 [14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23).
- . ABC News. 5 November 2023 [5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4 November 2023).
- Tal, Amir; Lister, Tim; Greene, Richard Allen. . CNN. 5 January 2024 [5 January 2024].
- Bachner, Michael. . Times of Israel. 31 January 2024 [31 January 2024].
- Joabin, Najib; Shurafa, Wafaa; Chehayeb, Kareem. . AP News. 2023-11-0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22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Lua错误 在package.lua的第80行:module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Template:Cite web' not found
- . Al Jazeera. [2023-11-23] (英语).
- . Al Jazeera. [11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23).
- Simpson, John. . BBC News. 2023-10-11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 Beauchamp, Zack. . Vox.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Ganeyeh, Mustafa Abu; Benassatto, Leonardo. . Reuters.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 George, Susannah; Dadouch, Sarah; Parker, Claire; Rubin, Shir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2].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 Kingsley, Patrick; Bergman, Ronen.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30 [2023-11-0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美国英语).
- .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英语).
- .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Before Saturday's violence, at least 247 Palestinians, 32 Israelis and two foreigners had been killed this year, includ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according to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officials.
- .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Bergman, Ronen; Kingsley, Patrick.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11 [2023-10-13].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 Shaath, Azzam. . Carnegie Endowment. 2023-06-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 .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Before Saturday, the violence this year had killed at least 247 Palestinians, 32 Israelis and two foreigners, includ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according to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officials.
- . aa.com.tr.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 . UNICEF.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Our gravest fears about the reported numbers of children killed becoming dozens, then hundreds, and ultimately thousands were realized in just a fortnight. The numbers are appalling; reportedly more than 3,450 children killed; staggeringly this rises significantly every day.
- . 南華早報.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中時新聞網.
- .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10 [2023-10-1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美国英语).
- Waldo, Cleary; Epstein, Gabriel; Hilbush, Sydney. .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PolicyWatch 3793. 2023-10-11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Said, Summer.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0-09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Hamas said its unprecedented offensive by land, air and sea was in response to the desecration of the Al Aqsa Mosque as well as Israeli atrocities against Palestinians over the decades. These include the 16-year blockade of Gaza, Israeli raids inside West Bank cities over the past year, increasing attacks by settlers on Palestinians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illegal settlements.
- .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8 January 2024 [9 January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9) (阿拉伯语).
- Gillett, Francesca. . BBC New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Tabachnick, Cara. . CBS New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McKernan, Bethan. . The Guardian.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CBS News.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George, Susannah; Dadouch, Sarah; Parker, Claire; Rubin, Shir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2].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 Ganguly, Manisha; Graham-Harrison, Emma; Burke, Jason; Morresi, Elena; Kirk, Ashley; Swan, Lucy. . The Guardian. 2023-10-18 [2023-10-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国英语).
- Magid, Jacob.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美国英语).
- John, Tara; Regan, Helen; Edwards, Christian; Kourdi, Eyad; Frater, James. . CNN. 2023-10-07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英语).
- .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of Human Rights. 2013-10-14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 TIME. 2023-10-2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英语).
- . Reuters.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5) (英语).
- Chotiner, Isaac. . The New Yorker. 2023-10-15 [2023-11-01]. ISSN 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美国英语).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 . 联合国人权高专.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Corder, Mike; Frankel, Julia. . AP News.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Abu Alouf, Rushdi; Slow, Oliver. . BBC News. 2023-10-10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CNBC.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Reuters.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 . AP News.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Staff, ToI.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美国英语).
- Chao-Fong, Léonie; Kassam, Ashifa; Sullivan, Helen. . The Guardian. 2023-10-07 [2023-10-07].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国英语).
- .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2023-10-13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 . NBC News. 2023-10-09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 Perry, Tom; McDowall, Angus. Harvey, Jan , 编. . Reuter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Kane, Alex; Cohen, Mari; Shamir, Jonathan; Scher, Isaac. . Jewish Currents. 2023-10-10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Meakem, Allison. . Foreign Policy. 2023-10-10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Nebehay, Stephanie. Graff, Peter , 编. . Reuters. 2011-09-13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5). "A panel of five independent U.N. rights experts reporting to the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rejected that conclusion, saying the blockade had subjected Gazans to collective punishment in 'flagrant contra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 . . London: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23: 206–211 [2023-10-15]. ISBN 978-0-86210-5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英语). "This compounded the impact of a 15-year ongoing Israeli blockade that amounts to illegal collective punishment and further fragments Palestinian territory."
- . Human Rights Watch. 2009-01-13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The blockade is a form of collective punishment in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 . BBC News. 2017-02-13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Israel and Egypt maintain a blockade around Gaza aimed at preventing attacks by militants there, though the measure has been condemned by rights groups as a form of collective punishment."
- Abdulrahim, Raja.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1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美国英语).
- Benhorin, Yitzhak; Associated Press. . Ynet news. 2010-06-20 [201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 Kingsley, Patrick. .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7-15 [2023-10-13].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8) (美国英语).
- Kane, Alex; Cohen, Mari; Shamir, Jonathan; Scher, Isaac. . Jewish Currents. 2023-10-10 [2023-10-15].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Since Israel’s disengagement from Gaza in 2006...Hamas has sometimes used rocket fire to exact concessions from Israel...Israel has frequently reacted to Hamas rocket attacks with bombing campaigns, an approach Israeli strategists have referred to as 'mowing the grass'..."
- Ben-David, Daniel. . The Jewish Chronicle. 2023-03-24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Estrin, Daniel. . NPR.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 Foreign Policy. 2021-06-15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Vox. 2023-10-09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 The Daily Telegraph. 2023-10-16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30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 . CBC News. 2023-10-2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 Lopez, Anthony; Ireland, Carol; Ireland, Jane; Lewis, Michael. . Taylor & Francis. 2020: 239. ISBN 978-0-429-58895-2.
The most successful radical Sunni Islamist group has been Hamas, which began as a branch of the Muslim Brotherhood in Palestine in the early 1980s. It used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civilians – particularly suicide bombings – to help build a larger movement, going so far as to emerge as the recognized government of the Gaza Strip in the Palestine Authority.
- Bigg, Matthew. . The New York Times. [4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October 2023).
- . The Washington Post. [28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October 2023).
- El Deeb, Sarah. . apnews.com. Associated Press. 9 October 2023 [4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October 2023).
- . Financial Times.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BBC News 中文. [202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中文(繁體)).
- . Globes. 2023-10-23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 Kodner, Lior. [Netanyahu is changing his rhetoric, but even in Arab countries they expect Israel's victory]. Haaretz. 2023-10-31 [2023-11-01] (希伯来语).
- .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Murphy, Brian; Taylor, Adam; Westfall, Sammy; Pietsch, Bryan; Hendrix, Steve.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Al Jazeera. 2023-10-13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Al Jazeera. 2023-09-29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 The Guardian. 2023-10-07: 14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 Al-Mughrabi, Nidal. . Reuters. 2023-09-28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The Times of Israel.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Lis, Jonathan. . Haaretz. 2023-10-13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 . The Times of Israel. Agence France-Presse.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Kingsley, Patrick; Kershner, Isabel.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Ioanes, Ellen. . Vox. 2023-10-1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Hamzawy, Amr.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7-09-08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 .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0-25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 .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半岛电视台.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中国大陆)).
- 黃韻璇. . 三立新闻. 2023-10-08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Gritten, David. . BBC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Ynet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阿拉伯语).
- .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CNN.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Today the people are regaining their revolution,” Hamas military commander Muhammad Deif said in a recorded message, as he called on Palestinians from East Jerusalem to northern Israel to join the fight and “expel the occupiers and demolish the walls.”
- חלבי, עינב. [Mohammed Page on the rocket attack: Israel has blasphemed al-Aqsa, calls on the Israeli Arabs to join]. Ynet.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希伯来语).
- Srivastava, Mehul. . Financial Time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 Jordan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Kingsley, Patrick; Kershner, Isabel.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BBC.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简体)).
- . 联合国.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美国之音. 2023-10-08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 . 自由時報.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臺灣)).
- . 半岛电视台.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
- . 央視.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央社.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王笛青; 葛雪蕾. . 参考消息. 2023-10-10 [202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中文(中国大陆)).
- . Aljazeera.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央视.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中国大陆)).
- . 环球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 Lieber, Dov. .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中央社 CNA.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臺灣)).
- . 自由時報.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美国英语).
- . 自由時報.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BBC NEWS中文.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太報.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中文(臺灣)).
- . 路透社.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經濟日報.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臺灣)).
- . BBC.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英语).
- .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半岛电视台.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
- 許懿安; 張子傑; 洪怡霖; 成依華. . 香港01.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中文(香港)).
- .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 .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促进地区和平🕊. .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 .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促进地区和平🕊. .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web.archive.org.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 Staff, Al Jazeera. . www.aljazeera.com.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Sullivan, Helen; Chao-Fong, Léonie; Luscombe, Richard; Belam, Martin; Chao-Fong, Helen Sullivan (now); Léonie; Belam (earlier), Martin. . the Guardian. 2023-10-18 [2023-10-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英国英语).
- . ABC News.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澳大利亚英语).
- Magid, Jacob. . 以色列時報.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美国英语).
- House, The White. . The White House. 2023-10-18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 . Now 新聞. 2023-10-18 [2023-10-19] (中文).
- Berger, Miriam; Hill, Evan; Ables, Kelsey.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21 [2023-10-21].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20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Lewis, Aidan. . Reuters.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Reuters.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Al Jazeer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 Al Jazeer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 CNN. 2023-10-22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Agenzia Nov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 .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rfi. 2023-10-28 [202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中文).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 Jackson, Patrick. . BBC News.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英国英语).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 . RFI.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BCC.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Al Jazeera.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Guardian.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Reuter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NBC New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AP New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 . ABC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Khaosod English.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 . AP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NBC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Jerusalem Post.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 . Haaretz Post.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 . NBC News.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CNN.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The Telegraph.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 . NBC News.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 Fabian, Emmanuel.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2-01 [2023-12-01] (英语).
- . X (formerly Twitter). [2023-12-01] (中文).
- Fulton, Adam. . the Guardian. 2023-12-01 [2023-12-01].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 . BBC News.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英语).
- . الموقع الرسمي لجيش الدفاع الإسرائيل.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9) (阿拉伯语).
- . Fox News.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3) (英语).
- .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1)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2-05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2)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2-05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英语).
- . The Jerusalem Post. 2023-12-05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英语).
- . AP News. 2023-12-05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2) (英语).
- (23672). 参考消息. 2023-12-07. CN 11-0048 (中文(中国大陆)).
- Lua错误 在package.lua的第80行:module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Template:Cite news' not found
- Lua错误 在package.lua的第80行:module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Template:Cite news' not found
- Lua错误 在package.lua的第80行:module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Template:Cite news' not found
- Lua错误 在package.lua的第80行:module 'Module:Citation/CS1/ConfigurationTemplate:Cite news' not found
- 李超. . 新浪军事. 2023-12-08 [202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中文(中国大陆)).
- . 美国之音. 2023-12-09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中文(简体)).
- . 美国之音. 2023-12-15 [202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英语).
- . WSJ. [2023-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3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美国英语).
- . France 24.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4-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2) (美国英语).
-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24-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3 (美国英语).
- . WSJ. [2024-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9 (美国英语).
- . Haaretz. [202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美国英语).
- Limited, Bangkok Post Public Company. . Bangkok Post. 2024-01-23 (英语).
- . AP News. 2024-02-11 [2024-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9) (英语).
-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4-02-15 [202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英语).
- . BBC Journal. 2024-02-18 [2024-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英语).
- . CNN. 2024-02-29 [2024-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英语).
- . Al Jazeera. 2024-02-29 [2024-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英语).
- . Al Jazeera. 2024-02-29 [2024-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9) (英语).
- . Reuters. 2024-03-02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2) (英语).
- . BBC. 2024-03-08 [2024-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8) (英语).
- . BBC. 2024-03-19 [2024-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9) (英语).
- . CNN. 2024-03-23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3) (英语).
- . Al Jazeera. 2024-03-25 [202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5) (英语).
- . CNN. 2024-03-30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英语).
- . Al Jazeera. 2024-03-30 [2024-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0) (英语).
- . World Central Kitchen. 2024-04-01 [2024-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1) (英语).
- . AP News. 2024-04-03 [202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3) (英语).
- . =BBC. 2024-04-02 [2024-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2) (英语).
- . =CNN. 2024-04-04 [202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4) (英语).
- . JewishPress.com. 2024-04-07 [202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英语).
- . RTÉ. 2024-04-08 [2024-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8) (英语).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 . ynet.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4).
- . Al Jazeera.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 . L'Orient Today.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美国英语).
- . L'Orient Today.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 . France 24.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美国英语).
- . Arab News.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美国英语).
- . CSMonitor. [202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美国英语).
- . ISW. [2024-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0 (美国英语).
- . The Jerusalem Post.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2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4-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6 (美国英语).
- . inews.co.uk.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美国英语).
- . webangah news hub. [2024-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6 (美国英语).
- . BBC.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 . France 24. [202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4)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美国英语).
- . news.cri.cn.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 . www.zaobao.com.sg.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简体)).
- Picciotto, Rebecca. . CNBC. 2023-12-18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6) (英语).
- .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 . AP News.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美国英语).
- . Mena.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美国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美国英语).
- . CNN.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美国英语).
- . CCN.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美国英语).
- . ISW.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美国英语).
- . ynetnews. [202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美国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9) (美国英语).
- . 路透社.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AP News. 2023-10-09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The Guardian. 2023-10-09 [202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英语).
- . Haaretz. 2023-10-2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0) (英语).
- . ynetnews.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英语).
- Sheils McNamee, Michael. . BBC News.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Fabian, Emanuel. . Times of Israel.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 Johnston, Holly. . The National. 2023-10-12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Sharon, Jeremy; Bachner, Michael.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美国英语).
- Khoury, Jack; Hasson, Nir. . Haaretz. 2023-10-10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 . 東方日報.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中文).
- Fabian, Emanuel.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美国英语).
- . Arutz Sheva. 2023-10-10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英语).
- . yeshuvnik.net.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希伯来语).
- . mynet.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希伯来语).
- . Cedar News. 2023-10-08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阿拉伯语).
- Abu Elouf, Samar; Yazbek, Hiba. . 纽约时报. 2023-10-12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 . France 24.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鄭婷方/圖表設計, 洪詩宸 陳怡如 /綜合報導. . 公視新聞網 PNN. 2023-10-18 [202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中文(臺灣)).
- Harris, Chris. . The Messenger. 2023-10-10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 . The Economic Times. 2023-10-11 [2023-10-11]. ISSN 0013-03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WION.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美国英语).
- . France 24.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英语).
- Berger, Miriam; Taha, Sufian.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16 [2023-10-25].
- Marsi, Federica; Gostoli, Ylenia. . Aljazeera.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 . Al Jazeera.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Al Jazeera.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Al Jazeera.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Al Jazeera.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4).
- .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 The Guardian.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CNN.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Philippine Star.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Business Insider.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Hindustan Time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英语).
- . CNN.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英语).
- . WION.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Reuter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BBC.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The Kyiv Independent.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Phnom Penh Post.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BNN.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Hill.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CNN.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El Periódico.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Página/12. 2023-10-19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西班牙语).
- . BBC.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Infobae.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西班牙语).
- . El Colombiano.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西班牙语).
- .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中国青年报. 2023-10-16 [202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5) (中文).
- . France 24. 2023-10-18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语).
- . [202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泰语).
- . CBS News.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英语).
- . The Kyiv Independent. 2023-10-18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Коммерсантъ.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英语).
- . PÚBLICO. 2023-10-18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葡萄牙语).
- . ERR. 2023-10-12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英语).
- . BBC.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 . Sky News.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英语).
- . Borkena. 2023-10-10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语).
- . Xalq Qazeti.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英语).
- . Europa Press.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The Washington Poss. 2023-10-11 [2023-10-16] (罗马尼亚语).
- . Israeli Foreign Ministry: Hamas Killed Four Belarusians. 2023-10-16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英语).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每经网. 2023-10-12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 . Der Standard.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德语).
- . NTV. 2023-10-13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土耳其语).
- . CNN. 2023-10-15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巴西葡萄牙语).
- . Al Jazeera. 2023-10-14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5) (英语).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11 [2023-10-16] (英语).
- . BNN News. 2023-10-14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 . Reuters. 2023-10-22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France 24. 2023-10-1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The Citizen.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语).
- . The Island.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英语).
- . Sri Lanka News - Newsfirst.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语).
- . ANSA.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Spain in English.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西班牙语).
- . Reuters.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英语).
- . Välisministeerium. 2023-10-12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英语).
- . The Baltic Times. 2023-10-16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 . Lrytas.lt.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5) (立陶宛语).
- . The Irish Time. 2023-10-13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语).
- . Lrytas.lt.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西班牙语).
- . inform.kz. 2023-10-0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西班牙语).
- .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 . Daily News.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丹麦语).
- . tv2. 2023-10-11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丹麦语).
- . Africa New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 . The Baltic Times.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塞尔维亚语).
- 聯合國新聞. . news.un.org. 2023-11-08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中文(简体)).
- . 东方财富网.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Watts, William. .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中央社 CNA.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 . 中国网.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 . 第一財經.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中国大陆)).
- .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 .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 . 新华网. 2023-11-08 [202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0) (中文(中国大陆)).
- . 京报新闻_京报网. 2024-04-07 [2024-04-07].
- . 大众日报. 2023-12-17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9) (中文).
- . cn.nikkei.com. 2023-12-26 [2023-12-27] (中文).
- . Yahoo Finance. 2023-12-27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中文).
- . Yahoo News. 2024-01-01 [2024-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1) (中文).
- .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 .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 . 新浪网.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中文).
- .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臺灣)).
- . CTwant. 2023-10-14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中文).
- .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 .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 . 都柏林_网易订阅. 2023-10-18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中文(中国大陆)).
- . 犹太和平之声.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 Ephrat Livni. . 纽约时报.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 史正丞. . 网易. 财联社. 2023-10-1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 . 大公报.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 Neturei Karta. . Facebook. 2023-10-19 [2023-11-10].
- . DW. 2023-10-1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
- . 大纪元. 2023-10-22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中文).
- . 大公网. 2023-10-23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
- . 马新社. 2023-10-26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中文(马来西亚)).
- . 2023-10-27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中文).
- . 早報. 2023-10-28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中文).
- . hqtime.huanqiu.com. 2023-11-27 [2023-11-27] (中文).
- . 美国之音. 2023-12-10 [2023-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0) (中文).
- . Yahoo News. 2023-12-19 [2023-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1) (中文).
- . Reuters. 2024-01-07.
- . AP News. 2024-01-25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30) (英语).
- . Reuter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 . France 24. 2023-10-14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 . 新华网_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12-01 [202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中文).
- . Reuters.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 (美国英语).
- . 半島電視台.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7).
- . France 24. [2023-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美国英语).
- . AP News. 2024-03-13 (英语).
- . 以色列时报. 2023-01-21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英语).
- . www.aa.com.tr. 2024-01-05 [202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7).
- .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7).
- . 聯合報.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 . 中央社. 2024-01-27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5).
- Nour Abu Aisha. . 阿纳多卢通讯社.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英语).
- Ibrahim Dahman; Hadas Gold; Lauren Iszo; Amir Tal; Abeer Salman; Kareem Khadder; Richard Allen Greene; Hande Atay Alam. . CNN.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英语).
- Yolande Knell; Raffi Berg; David Gritten. . BBC.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 Blumenthal, Paul. . Yahoo News. 2023-10-14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 第一财经.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美国英语).
- . The Jewish Chronicle.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 Keller-Lynn, Carrie. . 以色列时报.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美国英语).
- Sharon, Jeremy. . 以色列时报.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美国英语).
- . 以色列时报.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美国英语).
- . 半岛电视台. 2023-10-11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Keller-Lynn, Carrie. . Times of Israel.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美国英语).
- Sharon, Jeremy. . Times of Israel. 2023-10-12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美国英语).
- . Middle East Eye.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 . red.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英语).
- . AP New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08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CNBC.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2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Sky News.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英语).
- . Al Jazeera.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 . NRK.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 . Arab News. 2023-10-20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英语).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08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英语).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1-13 [202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 .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08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英语).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1-13 [202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 . Le Monde. 2024-01-21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英语).
- . The Times of Israel. 2024-01-21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英语).
- . Le Monde. 2024-01-21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英语).
- . Alarabiya. 2023-10-07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 Al Jazeera.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
-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10-1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中文).
- . Anadolu Ajansı. 2023-10-09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星島頭條.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
- . 央视.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中国大陆)).
- . CNN.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4.
- . CNN. 2023-10-20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9.
- Biden, Joe. . The White House.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 Template:Cite web
- #invoke:citation/CS1
- #invoke:citation/CS1
- #invoke:citation/CS1
- #invoke:citation/CS1
- #invoke:citation/CS1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web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 Template:Cite news
外部链接
- 联合国新闻·巴以局势主页 Template:Wayback
- 联合国新闻·巴以冲突主页 Template:Wayback
- 巴勒斯坦抵抗环球日历 Template:Wayback世界各地支援巴勒斯坦的集会、游行和示威列表(英文)
导航
- T: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 T:巴勒斯坦主题
- T:巴以冲突
- T:以色列战争
- T:進行中的武裝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