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盤西化

全盤西化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思潮,最早於1915年提出[1]陳序經胡適等人認為,晚清被西方列強侵入是因為中國君主專制文化落後,因此主張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全盤拋棄中國專制文化。胡適後來改全盤西化為「充分世界化」[2]胡秋原認為戰爭之失敗,乃明清政府錯誤政策之後果,而姑息性心態的傳統派、自卑心態的西化派、依附心態的俄化派皆可導致亡國,應超越三種門戶主義,保持凌空獨立的見解,找回中華民族創造文化之能力。居浩然認為全盤西化,應是專就近代西洋科學為基礎的技術方面,著重「全盤科學化」和工業化。[3]

1980年代的全盘西化

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經歷文革的停滯後,牽起80年代文化热。进入1980年代后,面对中国经济水平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全盘西化论再度兴起,直接冲击中国社会对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全盘西化有不同见解,有将全盘西化视为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观点,提出中国要走邓小平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党内的王若望方励之则被视为全盘西化论的引领者[4]

1988年,刘晓波提出中国应全盘西化,更需成为西方国家“三百年殖民地”;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河殇》对中国和中华文明进行全盘否定。1989年六四事件前,全盘西化论达到顶点。研究者认为,198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家方向的命题继续,是在西方国家示范效应下知识界对中国改革停顿的反应,亦与中国政府引导舆论的倾向相关[5]。1990年代后,在中国经济腾飞、国家实力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全盘西化论衰退。

負面影響

在中國,同性戀不會遭到特別的排斥,甚至擁有‘狎优’的特權,但「同性戀」一詞和圍繞在該詞的醫學理論因為開始出現全面西化思想致使當時西方普遍貶低同性戀的觀點傳播至中國和華人地區,逐漸促成對同性戀的社會污名。當時被譯介至中國的西方性學家,包括赫希菲爾德艾利斯布洛赫埃賓佛洛伊德卡本特等人。在這些翻譯作品中,不只有為數不少的病理化的論述,也呈現了少數如卡本特把同性愛當作一種高貴情感的觀點,而在1920年代之後,讚頌同性之愛的論述變得愈來愈弱,負面觀點的論述則佔據了主流地位[6]

注釋

  1. 張岱年程宜山著,《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頁352。
  2.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見《胡適與中西文化》(水牛出版社),頁139-140
  3. . 苦勞網. 2018-03-20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繁體)).
  4. 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责任编辑:王杰. . 甘肃理论学刊 (甘肃省兰州市: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1987, (1987年第2期): 12–15. ISSN 1003-4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简体中文).
  5. 刘洋波. . (硕士论文). 北京大学. 2008-05-00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简体中文).
  6. 桑梓蘭. .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109–133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