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行政區劃

北魏政區承襲十六國,與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統一華北後,屢次入侵南朝,佔領山東河南淮北地。又取南朝淮南地及南朝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東部,東達遼西,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到北魏孝明帝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1]

北魏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北魏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406年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州刺史方面須一位為宗室,還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

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領民酋長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護軍。其地位等同郡守,至457年廢除。還有鎮戍制,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平城六鎮[2],自孝文帝遷都後勢微。六镇之乱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行政區劃

下表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的行政區。

首郡 首縣 郡縣 備註
司州(遷都前為洛州)河南尹洛陽(河南洛陽20郡65縣
恒州(遷都前為司州)代郡平城山西大同8郡14縣
洛州上洛郡上洛(陝西商州5郡7縣
荊州山北(河南魯山8郡41縣
豫州汝南郡上蔡(河南汝南9郡39縣
東豫州汝南郡南新息(河南息縣6郡16縣
南兗州馬頭郡渦陽(安徽蒙城7郡21縣
東荊州沘陽(河南泌陽1郡2縣
徐州彭城郡彭城江蘇徐州7郡24縣
南徐州宿預(江蘇宿豫1郡2縣
青州東陽(山東青州)7郡7縣
南青州東安郡團城(山東沂水3郡9縣
光州東萊郡掖縣(山東萊州3郡14縣
兗州瑕丘(山東兗州6郡31縣
齊州濟南郡曆城(山東濟南6郡35縣
濟州盧縣(山東東阿5郡15縣
冀州長樂郡信都河北冀州4郡21縣
相州魏郡鄴城(河北臨漳6郡44縣
定州中山郡盧奴(河北定州5郡24縣
瀛州趙都軍城(河北河間3郡18縣
幽州燕郡薊縣(北京市3郡18縣
燕州廣寧郡廣甯(河北涿鹿7郡12縣
安州廣陽郡方城(河北隆化3郡8縣
平州遼西郡肥如(河北秦皇島3郡5縣
營州昌黎郡龍城(遼寧朝陽6郡14縣
禦夷鎮(河北沽源
懷荒鎮(河北張北
柔玄鎮內蒙古興和
撫冥鎮(內蒙古四子王旗
武川鎮(內蒙古武川
懷朔鎮(內蒙古固陽
沃野鎮(內蒙古烏拉特前旗
高平鎮(寧夏固原
薄古律鎮寧夏靈武
朔州雲中郡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5郡15縣
汾州蒲子(山西隰縣4郡10縣
建州高都郡高都(山西晋城4郡10縣
肆州肆盧(山西忻州3郡12縣
並州太原郡晉陽(山西太原5郡26縣
雍州京兆郡長安陝西西安5郡31縣
岐州平秦郡雍縣(陝西鳳翔3郡8縣
華州馮翊(陝西大荔3郡13縣
秦州天水郡上封(甘肅天水3郡12縣
東秦州中部郡中部(陝西宜君3郡6縣
梁州仇池郡駱穀(甘肅西和5郡14縣
涇州安定郡安定(甘肅涇川6郡17縣
豳州趙興郡定安(甘肅寧縣3郡10縣
夏州化政郡岩綠(陝西靖邊4郡9縣
西安州大興郡(陝西定邊1郡
涼州武威郡姑臧(甘肅武威10郡20縣
河州枹罕(甘肅臨夏4郡14縣
敦煌鎮(甘肅敦煌
焉耆鎮員渠(新疆焉耆縣
西戎校尉府拘泥(新疆若羌

參考文獻

  1.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6頁。
  2. 北魏共設有沃野鎮(今內蒙古境內)、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鎮(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鎮(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和懷荒鎮(今河北張北縣)。

相關條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