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岸
堤岸(越南语:/[1],意為“大市場”,法語:)是越南胡志明市的一個地區名稱,位於西貢河西岸,因此又简称为西堤,地界范围涵盖胡志明市第五郡的西部和第六郡部分區域。此地因為是越南規模最大的華人聚居地和著名觀光景點而聞名[2],胡志明市的數十萬華人中大多都集中住在堤岸地區[3],並有「小香港」的別稱,每日出入人潮達數十萬之多[4]。此區內分布著數座中國式樓房、商店、寺廟和學校,歷史達100多年的新街市是當地數座市場中最大的一個。
堤岸的越南文國語字為「」,其對應的越南文喃字為「」。其中“”意為“市場”,“”意為“大”,即原文意為“大市場”。“堤岸”是在越華人為其另起的中文名稱。在越南聚居的華人當中,以廣府人為主,潮州人居次,而客家人和閩南泉漳人則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故此堤岸城內廣東食肆成行成市,而且區內最通用的主要語言是粵語[3]。
歷史
1778年時,居住於今西貢東北方的邊和的鋪洲華人社群由於支援過廣南國,而受到西山朝派兵報復的緣故,必須南遷到今日堤岸的所在地避難。1782年,這些華人再度受到西山朝軍隊剿殺,而必須重建居所。因為華人在西貢河邊築起壩堤防範水患,而使他們逐漸使用「堤岸」來當成這個新居住地的名稱[2]。
與今西貢市中心大約相距10公里的堤岸,在1879年建市,1930年時已擴展到西貢的邊緣,二者以现今的阮文渠街()与阮善述街(/)为界。因此在1931年4月27日由法國殖民當局將兩者合併為「堤岸-西貢」地區,並稱「西堤」[5],但維持兩市分別的工部局和市長直至1934年。1951年更名为“西貢-堤岸”地区。1955年南越脫離法國獨立後在西貢建都,因此1956年正式將兩市合併,將「堤岸」從城市名稱中剔除,只稱「西貢」[2]。
越南戰爭時期,堤岸人口一度增長到100多萬人之譜[6],駐越美軍司令部()、美國海軍西貢支援設施()和美軍超市()都曾設於此區[7],美軍將士和逃兵在堤岸的大量活動形成了熱絡的黑市交易,許多舶來品或美軍內部配給的物資從此區流入越南民間[8]。1975年西貢陷落前的4月27日,共軍火砲曾落入堤岸的民房區,造成傷亡[9]。
戰爭結束後越南政府推動的城鄉人口政策[10]和排華政策一度造成堤岸地區華民的出走[6],直到1980年代黨中央開始改善越南華僑地位為止。近年來由於胡志明市的擴張和發展,使得堤岸部分華人搬遷到第二郡、第七郡、富美興、茹𦨭縣等新興市區[11]。
著名居住者
注釋及參考來源
- “𢄂𡘯”见于《南圻六省地舆志》,“𢄂𢀲”见于《南國地輿誌》、《东洋政治》等书。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5).
- 堤岸——全球最大的唐人街(組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國際線上 - 新聞中心
- 胡志明市 » 旅越須知 » 越南旅遊焦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 胡志明市堤岸區:粵語通行的「小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華網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7).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約翰·皮爾格,2005,〈The Fall of Saigon 1975: An Eyewitness Report - by John Pilg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awson, 351.
-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 St. George, Donna. "Cao Van Vien, 1921-20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2, 2009.
- Kinnard, Douglas. The War Managers: American Generals Reflect on Vietnam. Reprint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1991. ISBN 0-306-80449-2
- . 何江西. 2020-09-30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外部連結
-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