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

三代三个朝代的合称,又稱夏商周[1]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国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大蒙古國 1206年—1368年
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明鄭 1628年—1683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2]:37[3]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2]:37。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之說。亦有稱呼虞夏商周爲「四代」之說。

儒家与三代

中國儒家喜歡稱美三代。特別是孔子最喜歡稱美西周,此在《論語》常有記載,「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4]。「周監於二代,乎文哉,吾從周」。照孔子的說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禮運》又強調:「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南宋理學家朱熹繼承儒家思想,認為三代統治者「致誠心以順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5]朱熹比喻三代帝王為「」,認為「漢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鐵中之金也。」[6]儒家此種「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無聖人」的概念,幾乎貫穿之後中國二千多年,朱熹分割歷史為「三代以上」與「三代以下」兩大截,「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慾行。」李宗吾質疑儒家史學:「世間頂怪的東西,要算聖人,三代以上,產生最多,層見疊出,同時可以產生許多聖人。三代以下,就絕了種,並莫產出一個……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無聖人,這是古今最大怪事。」

三代的禮制基本相同,僅僅在儀式細節上有差別,又如周代的明堂制,是起源於夏代的世室[7]

參考

  • 莊子/駢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釋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
  1. 夏商周斷代工程
  2. 徐俊. .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1. ISBN 7-5622-2277-0.
  3. s:荀子/王制篇》:“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4. s:論語/為政第二
  5. 四書或問·孟子或問》卷1
  6. 《朱文公文集》卷36
  7. 李學勤主編:《夏史與夏代文明》

参考文献

  • 叶行昆:〈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