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

新朝(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又稱新莽[註 1],是中國歷史两汉之间的短暂朝代,為西漢權臣王莽政变所建立,僅一代皇帝,建都常安(即原長安,今西安[3]


𗴂
9年—23年
新莽時疆域
京城常安(即長安
国君姓氏
君主王莽(9年—23年)
兴衰
 9年1月10日[1]
王莽篡漢稱帝,建國號「新」。
 23年10月6日
綠林军攻陷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通币王莽幣
前身
继承
西漢
漢(更始政權)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漢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9年1月10日)废孺子婴篡位稱帝,國號為「新」[4],终结了西漢211年的统治。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5]。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起义军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地皇四年(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更始帝,同年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漢建武元年(25年),西汉远房皇族的劉秀脫離更始帝宣布登基建立東漢,称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擁立劉盆子稱帝,由此降於赤眉軍的更始帝不久後被殺。刘秀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重新一統天下[6]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7]。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8][9][10][11],《资治通鉴》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因傳統帝王史觀下,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中國進入共和制,評價才逐漸中立[註 2][3]。因其為西漢和東漢之間的建立的政權,與武周相似,部分視其歷史為漢朝歷史的一部分。

歷史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国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 前475年—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9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1115年—1234年
大蒙古國 1206年—1368年
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明鄭 1628年—1683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王莽代漢

西漢漢宣帝去世後,其政治與社會結構變動劇烈,使西漢走向滅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元、成、哀、平等幾位皇帝或怠於政事、或軟弱無能,政權先後由宦官石顯與外戚(擔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傅氏等集團掌控。地方豪強與商賈再度興起,控制地方吏治與經濟,並且與中央官員密切結合。他們一方面壟斷富利,一方面兼併大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轉為佃農、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團的政治力量超過崇尚務實的法家,最終獨佔朝政,而法家勢力衰退瓦解。最後是儒家提倡改制運動,他們加入陰陽家五行學說,推演天變災異的現象,形成讖緯學說。並且認為王朝德衰,應該禪國讓位。漢帝孤立無援,地方劉姓諸侯國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盡,又無能臣幹將扭轉局勢,其政權最終被外戚王莽奪取[3]

漢成帝繼位後,怠忽政事,喜好女色[註 3],最後死在「溫柔鄉」中。在漢成帝怠忽職守期間,國事由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馬王鳳管理,他們開啟王氏集團執政的開端。王鳳的能力頗強,執政後廣收人才,儒法兩家人才與之合流,一致擁戴聽命;而王家兄弟分別位居要津,奠定王家不可動搖的政治勢力。漢陽朔三年(前22年),王鳳去世,其兄弟如王音王商王根先後以大司馬一職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此時王家因長期安逸而浮華奢侈,但王鳳之侄王莽節儉樸實,酷好儒術,禮賢下士,漸得王鳳與皇太后王政君的重視,於漢永始元年(前16年)受封為新都侯[註 4],並於前8年擔任大司馬一職[3]

然而隔年漢成帝去世,其侄劉欣繼位,即漢哀帝。漢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擅權謀且強勢,其與丁太后、外戚傅喜丁明把持朝政。傅太皇太后與王莽不合,王莽退位而隱居新野,王氏外戚衰退。漢哀帝本身幼體弱多病,政事又被被傅太皇太后把持,所以轉而寵幸董賢同性戀)。漢哀帝還封董賢為大司馬,並想讓帝位。這些都激起普遍反感,當時地方百姓備受地方豪強、地主欺壓,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此時王氏勢力尚在,王莽本人更受儒生懷念與人民的擁戴。漢元壽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奉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之命,重返朝廷擔任大司馬[3]

返回政局的王莽積極推行篡位之路,他擁立年僅九歲的汉平帝為傀儡,並且陸續受封安漢公宰衡[註 5]等崇高之職。他以王舜王邑為心腹,甄豐甄邯孫建為將領,平晏劉歆為參謀。打擊何武公孫祿等反對他的大臣與傅、丁、衛(漢平帝母家)等外戚勢力。王莽又積極施行善政,攏絡人民。民間有災害即捐錢賑災,擴充太學以徵求各地人才,甚至操弄讖緯、杜撰古史以獲取禪位的合法性。到了漢元始五年(5年),朝中一片都是王莽勢力,王莽受封「九錫」,汉平帝十分不滿。同年,汉平帝猝死[註 6]王莽迎立宗室刘婴即位,即孺子嬰[15]。最後藉由眾大臣以讖緯之事推舉,王莽得以對內稱「假皇帝」,對外稱「攝皇帝」。漢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9年1月10日),王莽建國號「新」,即新朝,以初始元年十二月朔为正月之朔,改元始建国[16]西漢滅亡[3]

崇古改制

新朝陶器,藏洛陽博物館

王莽儒家學派巨子,且以新聖自居,所以積極改制西漢末年亂象,意圖回復到儒家歌頌的夏商周三代盛世。改制的內容上從典章制度、法律與教育,下到人民習俗、經濟制度等,十分全面。雖然王莽積極的改革,但大多依據《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對於西漢末年的亂象未能完全對症下藥。由於亂象未能改善,不久地方爆發叛亂,顛覆新朝[5]

首先他依《周禮》改官名為西周官名,例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為納言)、改郡太守為大尹等等。地方制度也效仿周代的封建制度,許多地名經過多次改名。由於官員和百姓無所適從,最後還是回復原名,平白增加無謂的煩惱。經濟方面,王莽於9年推行改革,內容大多與漢武帝推行的制度相似,不過王莽是依據《周禮》來制定。土地制度方面,耕地收為國有,推行王田制,限制豪強百姓只能有一定土地大小。然而這些措施與現實狀況差異過大,地方豪強不可能因為一道法令而服從;由於土地過小而不能負擔一戶生活,連人民都反對這個改革。三年後,王莽接受區博的建議取消王田制。而奴婢問題,因為王莽無意廢除奴婢制度,而又禁止自由買賣,導致豪強在黑市賤賣奴婢,這個措施最後也廢除了。在改革財政方面,為了防止商人剝削,王莽建立五均六筦與賒貸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類似後世國家社會主義政策。以五均官掌管工商業的利得稅(類似所得稅),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以提升國家收入。然而,這些政策多是由薛子仲張長叔等富商大賈執行。他們以變法為名義,勾結地方官員榨取百姓,使得地方貧富更加懸殊,國家經濟更加失調。最後是貨幣改革,這是最失敗的政策。王莽依據古制,陸續推行刀貨、貝貨等新幣,到2年共有黃金、銀貨、龜寶、貝貨、錢貨、布貨等。這些數種貨幣擾亂新朝財政,到14年又盡數廢除,以致農商失業,經濟崩潰[5]

對外方面,王莽依據儒家大一統思想,認為世界上應該只有一個王號,所以將諸侯「王」改稱「公」,將四周屬國由「王」改為「侯」。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收回原漢朝發給四周各國的「璽」,換成新朝的「章」。這些措施,使漢家諸侯窮困潦倒,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君王先後拒絕臣服新朝。11年,由於匈奴不願臣服新朝,王莽發兵三十萬北伐,戰事連年不決。隔年,王莽強迫高句麗協助伐匈奴,反而使高句麗反叛,屢次侵擾東北。同時間西南夷的鉤町叛變,王莽屢次派兵都未能平定。不久西域發生內亂,王莽派王駿西征未果,反而使西域各國正式與新朝斷絕關係。王莽為了報復,又將匈奴單改為「降奴服」,高句麗改名「下句麗」[5]

王莽改革並非是依據孔孟思想的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迷信讖緯和復古論,照搬儒學經書如《周禮》等改革,政策多迂通而不合實情。其政治純屬「書生政治」,僅關注政策的制訂方式,對於實施方式與效率並不在意,政策朝夕相改,官員百姓到最後都敷衍了事。百姓本來期盼王莽能帶領他們脫離西漢末年的亂象,但反而使百姓跌入黑暗的深淵,最後引發民變,促使新朝滅亡[5]

新末民變

新莽末期民變局勢圖,其中紅色為赤眉勢力範圍、藍色為綠林勢力範圍、黃色為銅馬與其他河北義軍的勢力範圍。

新朝執政不當引發民怨,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而饑荒四起,農民紛起反抗叛亂,開啟新末民變。瓜田儀等人於會稽長洲(今江蘇苏州)起事[註 7]。同年琅邪女子呂母縣宰冤殺其子,率眾攻陷海曲縣,而後引兵入海為寇[18]。在災情最嚴重的青州、徐州與荊北地區,則分別在17年於荊北興起綠林軍、18年於青徐地區興起赤眉軍,史稱赤眉、綠林起義。河北在馬適求之亂後,也陸續出現其他民變軍,有的以山川土地為號,或以軍容為號[註 8],其中以銅馬軍最強。當大臣舉報各地民變時,王莽認為至只是民賊作亂。他不願承認執政錯誤,反而遷怒大臣,並且造作「威斗」、「華蓋」以粉飾太平。為了防止州郡叛變,不許州郡擅自發兵平亂,導致亂事擴大。而中央軍紀律敗壞,四處掠奪,戰鬥力又不強,時常有數十萬大軍被義軍擊潰之事。在這些義軍中,以赤眉軍與綠林軍對局勢影響最大[5]

赤眉軍樊崇所建立,18年他率飢民在莒縣起事,眾皆將眉毛染紅[20],即赤眉軍。亂軍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21],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赤眉軍收編呂母部屬後,在泰山山區擴大勢力。21年王莽派太師犧仲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出兵討伐,但在隔年被赤眉軍擊潰而死。王莽再派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兵東征,所經之路都縱兵掠奪。關東人民都稱「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雙方爆發成昌之戰,最後王匡慘敗,廉丹被殺,赤眉軍擴張到青、徐、豫、兗等州(約今山東、河南與江蘇北部)。只有翼平連率田況率領百姓守衛青徐部分地區,一度阻擋赤眉軍入侵[22]

綠林軍源自荊北民變。17年荊州北部發生飢荒,王匡王鳳率領飢民於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綠林山起事,稱綠林軍。新莽荊州軍被綠林軍擊敗後,王莽遣司命將軍孔仁守豫州,派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進入荊州平亂。隔年綠林山瘟疫爆發,王常成丹率兵轉入南郡,稱下江兵[註 9],王匡、王鳳率兵東進新市,稱新市兵,並北上攻打宛城。途中於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獲得陳牧廖湛率眾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嚴尤擊敗後,也北上南陽會合新市兵。南陽當地豪強劉縯劉秀也舉兵響應,稱舂陵兵。23年二月,綠林聯軍擊破新莽軍甄阜梁丘賜等將,包圍宛城,占領昆陽,史稱藍鄉之戰。綠林諸將擁護劉玄為更始將軍,最後稱帝[註 10],建元更始,史稱更始帝,即玄漢。王匡、王凤、朱鲔、刘縯等人被封将相[5]

王莽得知宛城被圍後,於23年五月派王邑王尋率領四十二萬新莽軍圍攻昆陽,目標宛城。6月劉秀率軍於昆陽擊潰新莽軍,王尋敗死,王邑逃至洛陽,宛城也被劉縯攻陷,史稱昆陽之戰。四方豪傑得知後,紛紛殺掉州郡守,自稱將軍,用更始年號。戰後劉縯、劉秀人氣大增,更始帝以違抗命令為由处死劉縯。劉秀得知後親赴謝罪,不敢為劉縯服喪。更始帝心有所慚,遂拜劉秀為破虜將軍,封武信侯。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只要民眾哭得夠哀傷,就可加官進爵。但於地皇四年十月初三日(23年10月6日),更始軍仍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殺死於未央宮的漸臺[註 11],新朝亡[5][25]

光武一統

新朝亡後,更始帝定都洛陽,由於局勢混亂,就派劉秀巡視黃河以北。劉秀在河北勢力單薄,恰巧地方實力派王郎於河北稱帝,劉秀只能暫避鋒芒。24年初,劉秀獲得劉植耿純擁護,聯合上谷耿況漁陽彭寵包圍王郎,同年四月攻陷邯鄲,王郎亡,劉秀被更始帝封為蕭王。而後劉秀率吳漢鄧禹等將領平定銅馬等河北諸民變軍,被關西人號為銅馬帝。最後在25年六月於鄗城(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史稱光武帝,國號為漢,史稱東漢[5]

24年更始帝遷都至長安,他建國後昏庸無能,濫封諸侯[26],將政事委託給岳父趙萌,政治混亂[27],反而使人民懷念王莽。當時李軼朱鮪自立於山東,王匡張卬橫暴三輔。而在汝南、潁川的赤眉軍,因為糧食不足,加上更始帝分封不給國邑,於25年由樊崇徐宣兵分二路進逼長安。進軍途中因為信仰城陽景王劉章,擁立景王後裔劉盆子為帝,史稱「赤眉漢」,改元為建世。更始帝得知赤眉軍入侵時,還殺害申屠建陳牧成丹等將領。同年九月,赤眉軍攻陷長安,更始帝不久被殺,玄漢亡。光武帝乘機南下洛陽,並定都之(改稱雒陽)。赤眉漢政治混亂,諸將跋扈,劉盆子與其兄練習投降的詞說。27年關中缺糧,赤眉軍引兵東歸。光武帝率軍與東歸途中的赤眉會戰於華陰,赤眉軍大敗,劉盆子與樊崇投降[5]

27年光武帝領有河北大部、河洛與關中等地,但天下仍然群雄割據。當時約有數個勢力,燕代之地的九原盧芳漁陽彭寵;關東淮水的睢陽劉永青州張步東海董憲佼彊廬江李憲;荊州隴蜀等地有天水隗囂河西竇融成都公孫述漢中延岑南郡秦豐夷陵田戎;以及南海鄧讓等勢力[6]。光武帝採取先東後西的戰略,先安撫燕郡代郡的勢力,於27年到30年間集中力量消滅劉永(自稱天子)為首的關東勢力[註 12]與廬江的李憲(自稱天子)[6],東方大定。而後南向征服秦豐、田戎等等荊州諸侯,諸侯殘部投奔蜀地。同時,漁陽彭寵也被人刺殺。河西竇融南海鄧讓也於29年歸順東漢。最後西向對付受荊隴諸侯擁護的成家公孫述[註 13]與天水隗囂、九原盧芳等。光武帝於34年平定天水隗囂,於36年由吳漢攻克成都,滅成家。隔年九原盧芳亡命入匈奴,東漢統一天下,進入東漢時期[6]

疆域與行政區劃

新朝疆域大致上與西漢相同,但在末期疆域萎縮,只新設了西海郡(郡治龍耆城,今青海民和縣)而已。遼東地區撤消了真番臨屯二郡。在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獨立狀態,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西域諸王與新朝中斷關係,使得新朝勢力退出西域。這些疆域直到東漢前期才陸續收復領土[28]

新朝的行政區劃大致與西漢後期相同,但由郡縣制上加州牧,並且與分封制結合。王莽推行復古改制,亂設行政區劃,改了許多新地名。並且網羅漢宗室功臣後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國。在設置行政區劃方面,王莽修改西漢十三部,據《堯典》分成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隸部,改涼州為雍州、交趾為交州;後又據《禹貢》改爲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後又恢複舊稱。地名的混亂,十分困擾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稱為古稱[註 14]。14年後大規模更動,結合分封制和郡縣制,郡縣首長與受有茅土的諸侯二合一,將太守(新朝稱大尹)分成卒正(侯爵)、連率(伯爵)與大尹等。地方軍事單位的都尉,分成屬令(子爵)、屬長(男爵)等[30]

在官職的部分,14年設立州牧、部監以監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設監,地位同上大夫,監督五郡事務[31]。更置牧監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漢刺史[32]。随着六队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监察官员对这些队、尉进行监察。17年,王莽選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隊,如漢刺史,與三公士郡一人從事[30]

  • 十二州:首長即州牧,新朝增設為部監、監與州牧。共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徐州、兗州、豫州、雍州(原涼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後改為九州[33]
  • 郡:首長原為太守,新朝改稱大尹、後增設為卒正、連率與大尹[33]
  • 縣:首長原為縣令,新朝改稱宰[33]

政治體制

新朝官制上承西漢官制,正值王莽改制,所以新朝官制多變,官名及職責也十分複雜。自西漢居攝年間起,王莽便開始推行改制。他附會周禮官制,恢復五等爵制,濫加封賞,濫改官名,如宰衡太阿之職。建國後,在中央置四輔、三公、四將、六監、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四輔(太師、太傅、國師、國將)、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四將(更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前將軍)合稱「十一公」。是9年新朝建國初年,王莽按照哀章所獻金匱內記錄所封王舜平晏劉歆哀章王邑甄豐等等十一位高官。其中四輔位列上公,對映五嶽其中的四嶽。四輔與三公對映日月星辰。由於《書·堯典》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14年王莽將這些稱號對映到四輔,例如太師犧仲景尚[34]

新朝九卿與西漢九卿大為不同,王莽修改九卿成新朝用的官名,其中將水衡都尉更名為予虞。將宗伯移除,光祿勳、衛尉、太僕被列入六監,加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最後湊成九卿。每卿有大夫三人、每大夫有元士三人,合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六監位皆上卿,包含原光祿勳、衛尉、太僕、中尉、執金吾,但都改成新朝官名,並且新設大贅。最後設五司大夫為監察官[34]

10年更始將軍甄豐之子甄尋不滿父親封賞過低,作符命,言新室要如西周分陝,立二伯。以甄豐為右伯,平晏為左伯,如周召故事[35],王莽即從之。而後甄尋作符命欲娶黃皇室主为妻,符命案爆發,甄尋逃亡,甄豐自殺。最後甄尋、劉歆之子劉棻劉泳王邑王奇,及劉歆門人丁隆等數百人或流放、或被斬。更始將軍也被寧始將軍姚恂取代。大封宗室及功臣後裔二百人為侯。為了杜絕反新勢力,10年王莽聽從孫建建議,廢除劉姓諸侯,並將部分擁護劉姓諸侯(劉歆、劉龔、劉嘉等三十二人)賜姓王。」改定安太后號曰黃皇室主,絕之於漢[34]

外交

王莽建立新朝後,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派遣使者四出,東到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的玄菟、樂浪、高句麗及夫餘;南到西南邊境;西到西域。收回舊日漢朝授予外族的印綬,改受新朝的印綬,並把所封的王貶為侯,所用的璽改為章,這樣就引起西南夷鉤町王及匈奴的叛變,西域諸國也逐漸與王莽破裂關係[5]

在北方方面,匈奴與西漢和平約有30多年,直到新朝建立為止。王莽推行改王為侯的政策,並將「匈奴單于」稱號改為「恭奴善于」,後改為「降奴服于」。為了弱化匈奴,王莽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于(如孝單于順單于 (助)順單于 (登)等)。匈奴烏珠留單于因此而叛變,王莽就於11年徵發士兵三十萬人,大舉進攻匈奴。由於戰事連年不決,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北方邊界,又變成了「北邊虛空,野有暴骨」的悲慘情況;而新朝北部的人民也因為戰亂而相聚為盜,動亂開始形成[5]。王莽為了討伐匈奴,於12年強令高句麗、烏桓出兵,兩國皆不願而叛變,西域地區也陸續叛新投匈。新朝滅亡後,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認為有機可趁,扶持九原盧芳與漁陽彭寵,其中盧芳還被封為漢帝。另一方面,率軍東掠并、燕,西侵涼、朔,對當時的新成立的東漢威脅很大[36]

東北方面,高句麗是東北強國,役屬沃沮東濊。高句麗叛變新朝後侵擾東北各郡,新朝遼西太守田譚戰死[5]。王莽派嚴尤出兵斬其王,但高句麗別種濊貊仍舊屢次寇邊。直到東漢初年,還入侵右北平、漁陽、上谷等幽西數郡。而烏桓鮮卑連和,烏桓叛變新朝後投奔匈奴,在東漢中期匈奴衰退後與鮮卑瓜分漠北領地[36]

西域諸国位置。

西域方面,到漢哀帝、漢平帝時,西域已有五十五國。王莽建立新朝後,西域諸國大多不服統領,而匈奴勢力也進入西域的塔里木盆地。13年親近匈奴的焉耆就殺西域都護但欽,投奔匈奴陣營。王莽於16年派五威將王駿李崇郭欽等西征西域,最後被焉耆率領姑墨尉犁危須等連軍擊潰,王駿被殺,西域與新朝斷絕往來[5]。西域北道諸國淪入匈奴勢力範圍,只有位於西域南道的莎車率領南道諸國抗衡匈奴。到東漢初年,以莎車王延與其子康最支持漢朝[37],但漢光武帝為了要全力對內,不能支援南道諸國。不久全西域地區被匈奴占領[36]。而西羌的部分,王莽用政治手段領有西海郡(今青海海宴附近)。到新末漢初,西羌遷入境內掠奪,隗囂招懷其酋豪,隴西數郡都成五谿羌先零羌的勢力範圍[38]

同時間位於四川松潘一帶的武都參狼羌也被蜀地的公孫述煽動,發起叛亂。這些羌族於35年至37年被東漢馬援所平定,到光武末年,燒當羌又崛起,成為東漢一朝的西患[36]。在北方、西方一片叛亂之際,12年西南夷的鉤町(今雲南廣南一帶)也發生叛變,鉤町王攻殺牂柯太守周韶,跟者益州蠻夷也攻殺太守程隆。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屬,陸續叛變。王莽屢次派兵討伐,寧始將軍廉丹率領的大軍水土不服,數十年拖延未果[5]。而後以文齊為太守,他開墾南中,勸降西南夷,與其恢復關係。公孫述佔據蜀地後,文齊據南中不願投降。到東漢時才歸順漢光武帝[39][40]

軍事制度

軍事制度承襲西漢,但王莽更改官制名稱為古稱。為了平定叛亂,王莽採取「以軍領政」的方式控管地方。他命令原為文官的「七公六卿」都兼稱將軍[註 15],監督地方官吏,以便穩定地方治安。11年并州平州發生民變,派著武將軍逯並駐守平亂。22年由於綠林軍在荊北作亂,派司命將軍孔仁駐守豫州,納言將軍嚴尤、秩宗將軍陳茂平定荊州,此為兼稱將軍的實例。以軍領政的方式還有於10年命中郎將繡衣執法各五十五人,分別駐守大郡,監督地方。中郎將不僅涉内政,兼有對外職責。王莽所封的太子四友,就有中郎將廉丹。此外還在內置司命軍正,外設軍監十二人。20年,新末民變期間,王莽見四方盜賊多,復欲厭之,又置前後左右中大司馬之位,賜諸州牧號為大將軍,各郡的卒正連帥大尹偏將軍屬令裨將軍縣宰校尉。然而部分軍人在地方胡作非爲,擾亂地方行政,以軍領政的方式還是失敗[30]

在建立新軍方面,王莽陸續建立豬突豨勇、理軍等新軍,但無大用。與匈奴發生戰爭的期間,王莽招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吏民奴而編成的新軍「豬突豨勇」。又令公卿以下至郡縣黃綬皆保養軍馬,多少各以秩為差[41]。又招募自稱有竒技術可以攻匈奴的人,然而大多誇大其詞,但王莽仍拜為「理軍」,賜以車馬[42]。此外還設立捕盜都尉以平定三輔盜賊。23年王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率領北軍精兵數萬人前往關東平亂。這些士兵的妻子與兒女還留在宮中當人質。以上介紹的這些新軍,除捕盜都尉外,其餘大多無用[30]

人口

新朝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17年全国有5600万人。由於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14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之后烽火遍地,军阀割据和混战,造成黄河流域大量人口死亡,其餘为躲避战火大量向长江流域迁徙。東漢初年,江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州荆州扬州益州等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43]

新朝時期戶口流動表
年代 戶數 口數 備註
西漢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 12,366,740戶 59,594,978人
新朝王莽天凤四年(17年) 約5600万人
東漢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户 21,007,820人

經濟

新朝的經濟政策有部分是遵循古制,有部分是重建西漢漢武帝時的經濟政策[40]。立國初年,西漢末年的土地與奴婢問題依舊存在[44]。為了穩定統治,王莽附會《周禮》上的古制,先後下令改制。針對土地被豪強強烈併購與大量貧窮人口轉為奴婢的問題,王莽建立了王田制與禁止奴婢買賣(私屬制)。王田制於9年推行,視全國土地為朝廷所有,稱為「王田」,王田不得任意買賣。恢復井田制,限定男丁八口以下之家,佔田不得超過九百畝(一井),超過的土地須分給宗族鄉鄰。如果無地者由政府授田,每夫一百畝,這是與後世均田制極為類似[40]。針對奴婢問題,王莽推行私屬制,禁止奴婢自由買賣。然而地方大地主激烈反對土地轉讓,王莽雖然派張邯孫陽到地方強力推行,反而使地方大亂[45]。三年後,王莽接受區博的建議於取消王田制。而私屬制,因為王莽禁止奴婢買賣,地方豪強競相於黑市賣奴婢,使價格低落,最後也宣布廢止[7]

為了穩定物價、鼓勵生產、增加國家稅收與打壓商人,早在漢武帝時就向商人和工匠征税,但王莽的制度更加完整[40]。他建立五均六筦政策、貢所得、徵荒地稅與賒貸。這是新朝在民生及財政的重要革新,也說是一種國家社會主義政策的推行。「五均」就是把鹽、鐵、酒、貨幣、山林川澤等五類收歸國有以控制經濟,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五均官還針對漁、獵、畜牧、巫、醫以及養蠶、紡織等業,均收取所得純利的十分一,稱「貢」,即現代的所得稅。「六筦」即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與貢所得等六項由官府管理,對每一項制定條例與處罰。此外,為了鼓勵生產,對荒地徵荒地稅,鼓勵開墾荒地。對貧窮或需資金周轉的人,給予賒貸[註 16]。這些政策雖然出自好意,但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張長叔等大商人。這些商人到處和地方官吏勾結以榨取百姓,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驟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經濟更加崩壞[44]

針對貨幣,王莽先後五次改幣。7年,王莽附會周代鑄大錢之說,加鑄契刀、錯刀、大錢與漢代五銖錢共為四品。9年,除大錢外的貨幣均廢除,並鑄小錢與大錢通用,並嚴禁盜鑄。隔年,另造二十八種貨幣: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錢貨六品、布貨十品。錢、布共為銅製,所以總稱「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後因人民抵制繁雜的莽幣,改用漢五銖錢。在官府無法禁止的情況下,王莽又盡廢諸幣,改行貨幣、貨泉兩品,並於許民間鑄大錢(限期六年)。這樣反覆的改革幣制,讓新朝的經濟混亂,加速人民破產[44]

文化

思想

新朝思想上起西漢,下承東漢。西漢末期盛行讖緯學說,讖緯是神學與庸俗經學的混合物。儒生好談災異、祥瑞,常以自然現象來附會人事的禍福,後來成為王莽建立新朝的依據。早在西漢時,儒生就多信奉陰陽家「五德終始」之說,盛言「天運循環,貴賤無常」,相信「漢歷當終,新王將興」。由於社會改革的要求及天運循環的理論相結合,儒生鼓吹禅让、改元易号以更始,這些都成為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靠的理论[7]

強調如實的認識自然現象的扬雄

前78年汉昭帝時,眭弘便附會董仲舒之言,認為漢帝應該尋到賢人,禪讓帝位給他,自退位為王,如同夏代堯、周代商故事[46],他將董仲舒半人半神的神學目的論演變為讖緯神學。汉成帝时,又有齊人甘忠可詐造天官歷、包元太平經十二卷,以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敎我此道。」甘忠可傳授給重平夏賀良、容丘丁廣世、東郡郭昌等。甘忠可弟子夏賀良等對漢哀帝陈说西漢中衰,當更受命[47]。於是漢哀帝改元太初元將,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後因無嘉應,漢哀帝遂誅殺夏賀良等人。讖緯學說到新莽時達到高峰,王莽崇尚古制,也利用讖緯學說以取得帝位。他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如製作了「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石碑、「金匱神嬗」書言王莽為真天子等讖緯[7]

西漢末年也有人對陰陽家提出質疑,揚雄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為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強調如實的認識自然現象,並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駁斥了方士的學說。他主張要回復儒學五經的本來面目,為東漢注重文字本身的真實性的訓詁學開啟了先河[48]

新莽的覆滅代表儒學家復古思想的破滅,也使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先秦學術注重矯正社會的病態,建立大同世界。由於王莽新政的失敗,說明以古代禮法改革的方式不通。魏晉以後,思潮不向整體利益求答案,轉為尋求人性及生存的意義,玄學及佛學遂取代先秦諸子的思想地位[7]

文學與文字

劉歆之父劉向像。

新莽時期,王莽劉歆等儒者提倡古文經,使古文經與今文經抗衡,即古今文之爭。王莽還於五經以外增設樂經,增加古文經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數五人。並且擴建太學和太學生宿舍,於地方學校廣招生徒,徵求各地異才[7]

古今文之爭源自秦始皇焚毀經書事件,後來儒者憑記憶書寫經書,成為今文經。在西漢時於孔壁發現古經書,稱為古文經。西漢的五經(樂經已失散)博士仍以今文經為主。西漢晚期,今文經學派如劉向等人受陰陽家影響,偏向怪力亂神,到西漢末年出現讖緯學說。古文經學派則在西漢末年由巨儒劉歆(劉向之子)與王莽提倡。漢成帝時,劉向負責整理古文經,劉向去世後由劉歆繼承。劉歆最後完成編目,即《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書,集結古代學術思想與著作的內容。劉歆在整理古籍中發現先秦時期的蝌蚪文,主要有《春秋左氏傳》、《古文尚書》、《逸禮》等等,並認為《毛詩》與其他家派不同,可列為古文。最後劉歆大力提倡古文經,並建議立古文經博士、學官,得以和今文學家抗衡,這受到今文學家的抵制,即今古文之爭。新朝成立後,王莽為上述古文立古文經博士。雖然東漢成立後古文經博士被廢,但不排斥古文經,而且民間研究風氣大盛,三國時期古文終於取代今文,成為學術正統[7]

王莽改定文字為新莽六書,即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蟲書,可分成古代文獻文字、通用文字與應用文字等。古文為孔壁經書的戰國文字,奇字是有非孔壁古文的戰國文字,均屬古代文獻文字。王莽为了拉抬古文经学的地位,所以將古文及奇字分列六书的前二位。篆書即秦朝小篆、佐書即秦朝隸書,為新莽時期的通用文字,兩個都廣泛運用,一般日常文書也是用佐書。繆篆為小篆變體,較為權威、莊重的場合使用,如銅器、印章、石刻、貨幣、瓦當等;鳥蟲書即秦體蟲書,用於旗幟和符信,與繆篆都是應用文字[49]

语言学研究方面,揚雄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50]。王莽当政後,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揚雄還写过《劇秦美新》,指斥秦朝,美化新朝[51]

藝術

新莽西王母和凤凰墓畫。

新朝藝術屬於漢朝藝術的一個時期,比較有特色的有印章、書法與墓畫。新莽的印章屬於秦漢印章的系統,但其工藝水平高,古代璽印無出其右。新莽印章具有自己的風格,分成繆篆鳥蟲書兩類,在制度、印文、字數、名稱諸方面,與秦漢魏晉南北朝的印章有較大的區別,其所達到的藝術水準堪稱秦漢印章中最大的靚點[52]

書法方面,《王俊幕府檔案簡》為起草正式文書的底稿,這是完全成熟的草書。而《郁平大尹馮君孺久墓題記》與《張伯升柩銘》相似,屬於繆篆。字形總體為方扁形,偏旁結構很明確地分為方、圓兩類,方形結構以直線銜接建構而成,圓形結構以曲線糾結盤繞形成,兩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53]

西漢末年到新莽時期,墓室內繪製的壁畫的面積增大,增入了世俗生活宴樂的內容。墓例有洛陽金谷園和偃師辛村的新莽墓,金谷園墓前室穹隆頂在白地上以朱墨等色滿繪彩雲,四壁影作枋柱,以象徵木結構建築。後室頂脊及柱頭斗子間分繪日月神靈異獸。辛村墓則除日、月及辟邪畫面外,其最有名的有《壁画宴乐图》与《西王母图》。並且繪有多幅門吏、庖廚、宴飲、六博等世俗生活的畫面[54]

除了墓畫,自西漢宣、昭兩帝萌芽的畫像石也有充足的發展,以河南唐河出土的天鳳五年的「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畫像石墓」為經典之作。該區畫像石的內容豐富,約有30餘。主要描述墓主生活的迎賓拜謁、馴虎騎象、樂舞雜技,反映儒家倫理道德的歷史故事,反映仙人思想的羽人、應龍、四首人面虎以及鎮墓辟邪神怪如蹶張、青龍、白虎、朱雀、鋪首銜杯等。由於主題明顯、內容豐富又質樸,而且紀年明確,所以十分被重視[55]

君主年表

新朝君主與年號9年23年) 
肖像 庙号 谥号 名讳 在世时间 在位时间 年号 年号使用时间 陵寝
王莽 前45年25年 9年23年 始建国 9年13年 王莽墓
天凤 14年19年
地皇 20年23年

新朝末期地方勢力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各地勢力 統治區域 統治時間
黃河以北地區
馬適求 鉅鹿(河北平鄉) 20年 遲昭平 平原(山東平原) 21年—?
漢帝王郎(後自稱劉子輿) 冀州,邯鄲(河北邯鄲) 23年—24年 西平王,漢帝盧芳(後自稱劉文伯) 朔方與并州北部,九原(內蒙古包頭) 25年—36年
蕭王,漢帝劉秀 於河北建立東漢、擴充至洛陽與關中,最後統一天下。鄗縣(河北柏鄉北方)、雒陽 24年—25年—36年統一天下 燕王彭寵彭午 幽州西部,漁陽(北京密雲) 26年—29年
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區
呂母 海曲(山東日照) 17年—22年 赤眉兵樊崇,後立劉盆子為傀儡帝 泰山、擴充至關東、關中建立赤眉漢、黃河兩岸,莒縣(山東莒縣)、長安 18年—25年—27年
力子都/檀鄉兵 東海、擴充至徐州、兗州,東海(山東郯城) 18年—26年 漢帝劉望 汝南(河南平輿西北) 23年
梁王,漢帝劉永劉紆 關東地區,睢陽(河南商丘) 23年—25年—29年 海西王董憲 徐州北部,郯縣(山東郯城) 24年—30年
齊王張步 青州,劇縣(山東壽光南方) 24年—32年 爰曾劉詡 黃河下游,東平(山東東平) 24年—?
佼彊 魯(山東曲阜) 26年—29年
淮河、長江、漢江以南地區
綠林兵新市兵王匡,後立劉玄為帝 荊州北部、擴充至關中建玄漢,綠林山(湖北隨州西南方)、新市(湖北京山)、宛(河南南陽)、長安 17年—23年—25年 下江兵王常,後併入綠林兵 南郡(湖北江陵) 22年併入綠林兵
平林兵陳牧,後併入綠林兵 平林(湖北隨州東北方平林關) 22年併入綠林兵 舂陵兵劉縯,後併入綠林兵 舂陵(湖北棗陽南方) 22年併入綠林兵
淮南王,淮南帝李憲 淮南地區,舒縣(安徽盧江) 23年—27年—30年 周成王田戎 荊西地區,夷陵(湖北宜昌) 24年—29年
楚黎王秦豐 荊州中部,黎丘(湖北襄樊東南方)、南郡(湖北江陵) 21年—29年 鄧讓 交州,南海(廣東廣州) 9年—29年
關中、巴蜀、西涼地區
西州大將軍,朔寧王隗囂隗純 隴西地區,平襄(甘肅通渭) 23年—33年 蜀王,成家帝公孫述 益州,成都(四川成都) 23年—36年
武安王延岑 漢中地區,藍田(陝西藍田) 24年—29年 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竇融 河西地區,張掖(甘肅金塔東方) 24年—29年
铜马兵、青犊兵與尤来兵,後立孫登為傀儡帝 上郡(陝西榆林南方魚河堡) 23年—26年

參見

注釋

  1. 由於新朝易被誤解為新的朝代,且新朝為王莽所建,故史學家常稱新朝為「新莽」[2]
  2. 清末之後,胡適認為:「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12]。」;史學家錢穆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不達政情,又無賢輔,徒以文字議論政治[13]。」
  3. 漢成帝喜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飛燕、趙合德等趙氏姐妹。其中趙氏姐妹為避免其他妃嬪生下皇子,與其爭奪權力,就殘害殺死諸皇子,史稱燕啄皇孫[3]
  4. 封國位於南陽新野之都鄉(今河南新野南)[3]
  5. 宰衡出自商朝伊尹任職的阿衡,與周朝周公任職的大宰,意旨王莽是漢朝的輔政之臣,地位等同伊尹和周公[3]
  6. 關於汉平帝的死因,一說被王莽毒殺,另一說是病死[3][14]
  7. 關於瓜田儀起事,王莽派儲夏勸降,然而瓜田儀突然發病而死,其眾力戰不降[17]
  8. 共有銅馬、大肜、高湖、重連、鐵脛、大搶、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共數百萬人[19]
  9. 下江兵的誕生有另一個說法,《漢書》說張霸羊牧雲杜起事,後轉入南郡,稱下江兵[23]
  10. 劉縯劉秀為長沙定王發的後代,為南陽當地望族,且具人緣。劉縯為人豪邁不肯讓人,同時御眾過嚴,王匡王鳳就改立平林兵的劉玄為帝,而劉縯最後被劉玄所殺[5]
  11. 王莽頭顱後來被各代收藏,直到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大火,王莽之頭焚毀[24]
  12. 劉永在玄漢成立後被更始帝封為梁王,在得知玄漢混亂後開始自立,冊封張步董憲為王,領有青徐豫兗四州。25年劉永得知玄漢被滅後,自稱天子[6]
  13. 公孫述於25年稱帝,國號成家,受天水隗囂漢中延岑南郡秦豐夷陵田戎等諸侯擁護[6]
  14. 如郡太守改稱大尹,都尉改稱大尉,縣令、長改稱宰,御史改稱執法[29]
  15. 「七公」是指十一公中除了四將之外的四輔三公。「六卿」是指九卿中除了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之外的六卿[30]
  16. 針對窮人遇到喪葬、祭祀借貸的金錢為「賒」,不取利息;針對需資金周轉的商人借貸則為「貸」,每年納十分之一為息[7]

參考文獻

  1. .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2. 徐俊. .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63–64. ISBN 7-5622-2277-0.
  3. 鄒紀萬(1993年):《中國通史·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六節〈西漢中衰與政權結構的變動(元帝~王莽篡漢)〉,第72頁—第84頁。
  4. 《廿二史札记》:「王莽建號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5. 鄒紀萬(1993年):《中國通史·秦漢史》第一章〈大一統帝國的政治變遷〉,第七節〈王莽託古改制的迷夢〉,第85頁—第93頁。
  6.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五〈東漢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146頁—第154頁。
  7.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
  8. 王充《论衡》卷十九<恢国>:漢伐亡新,光武將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將三萬人戰於昆陽,雷雨晦冥,前後不相見。
  9. 王充《论衡》卷二十一<死伪>:亡新改葬元帝傅后,發其棺,取玉柙印璽送定陶,以民禮葬之。
  10. 《后汉书》卷三十六: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
  11. 《文心雕龙》卷四:觀隗囂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意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矣!
  12. 胡适,《王莽》、《再说王莽》,1922年、1929年
  13.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1996年
  14. 韓復智(1996年):《劍橋中國史─秦漢篇》第2章〈前汉政治史的模式〉,第5節〈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15. 《資治通鑑·卷第三十六》:「泉陵侯劉慶上書言:「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居攝。今帝富於春秋,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皆曰:「宜如慶言。」」
  16. 《漢書·王莽傳上》:「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莽至高廟拜受金匱神嬗,御王冠,謁太后,還坐未央宮前殿,下書曰:「予以不德,託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祗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為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以雞鳴為時。服色配德上黃,犧牲應正用白,使節之旄旛皆純黃,其署曰『新使五威節』,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此處王莽採五德終始說,依五行相生來解釋,以漢朝為火德,新朝為土德劉邦赤帝王莽黃帝虞帝之後。」
  17.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同年上谷儲夏自請願說瓜田儀,莽以為中郎,使出儀。儀文降,未出而死。師古曰:『上文書言降,而身未出。』莽求其屍葬之,為起冢、祠室,謚曰瓜寧殤男,幾以招來其餘,然無肯降者。」
  18.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初,呂母子為縣吏,為宰所冤殺。母散家財,以酤酒買兵弩,陰厚貧窮少年,得百餘人,遂攻海曲縣,殺其宰以祭子墓。引兵入海,其衆浸多,後皆萬數。莽遣使者即赦盜賊,還言『盜賊解,輒復合。問其故,皆曰愁法禁煩苛,不得舉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姦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為盜賊。』莽大怒,免之。其或順指,言『民驕黠當誅』,及言『時運適然,且滅不乆』,莽說,輒遷之。」
  19. 《後漢書·卷1·本紀·光武帝紀第一上》:「諸賊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彊盛為號。銅馬賊帥東山荒禿、上淮況等,大肜渠帥樊重,尤來渠帥樊崇,五校賊帥高扈,檀鄉賊帥董次仲,五樓賊帥張文,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並見東觀記。」
  20. 《東觀漢記·樊崇》:「樊崇欲與王莽戰,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
  21.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初,四方皆以飢寒窮愁起為盜賊,稍稍羣聚,常思歲熟得歸郷里。衆雖萬數,亶稱巨人、從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轉掠求食,日闋而已。諸長吏牧守皆自亂鬬中兵而死,賊非敢欲殺之也,而莽終不諭其故。」
  22.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唯翼平連率田況素果敢,發民年十八以上四萬餘人,授以庫兵,與刻石為約。赤眉聞之,不敢入界。後況自請出界擊賊,所向皆破。莽以璽書令況領青、徐二州牧事。使者至,見況,因令代監其兵。況隨使者西,到,拜為師尉大夫。況去,齊地遂敗。」
  23.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是時,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雲杜綠林,號曰:下江兵」,眾皆萬餘人。武功中水鄉民三捨墊為池。......晉灼曰:『本起江夏雲杜縣,後分西上,入南郡,屯藍田,故號下江兵也。』」
  24. 《晉書·卷三十六·張華傳》:「武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後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時華見劍穿屋而飛,莫知所向。」
  25. 班固. (中文). 三日庚戌,晨旦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門,和新公王揖奉車待門外。莽就車,之漸臺,欲阻池水,猶抱持符命、威斗,公卿大夫、侍中、黃門郎從官尚千餘人隨之。王邑晝夜戰,罷極,士死傷略盡,馳入宮,間關至漸臺,見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還,父子共守莽。軍人入殿中,謼曰:「反虜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漸臺。」眾兵追之,圍數百重。臺上亦弓弩與相射,稍稍落去。矢盡,無以復射,短兵接。王邑父平、鹊惲、王巡戰死,莽入室。下餔時,眾兵上臺,王揖、趙博、苗訢、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參等皆死臺上。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校尉東海公賓就,故大行治禮,見吳問綬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間。」就識,斬莽首。軍人分裂莽身,支節肌骨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公賓就持莽首詣王憲。憲自稱漢大將軍,城中兵數十萬皆屬焉,舍東宮,妻莽後宮,乘其車服。
  26. 《後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長安為之語曰:『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27. 《後漢書·卷十一·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更始納趙萌女為夫人,有寵,遂委政於萌,日夜與婦人飲宴後庭。群臣欲言事,輒醉不能見,時不得已,乃令侍中坐帷內與語。」
  28. 顧頡剛、史念海,《中國疆域沿革史》
  29. 《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第六十九》:「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縣令長曰宰,禦史曰執法。」
  30. 閻步克,詩國:王莽庸部、曹部探源,中國社會科學2004第6期
  31. 《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第六十九》:「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連率、大尹,職如太守;屬令、屬長,職如都尉。置州牧、部監二十五人,見禮如三公。監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連率,子氏屬令,男氏屬長,皆世其官,其無爵者為尹。」
  32.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33. 傅樂成(1993年):《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第二章〈两汉州制新考〉,八〈王莽新朝州制悬测〉,第144頁—第161頁。
  34.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
  35.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中》:「顏師古曰:『分陝者,欲依周公、召公故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陝即今陝州,是其地也。』」
  36. 翦伯贊(2003年):《秦漢史》第八章〈東漢王朝的繼起及其歷史形勢〉,五〈東漢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438頁。
  37. 《後漢書·卷第七十八·西域传》:「康率傍國拒匈奴,擁韂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自陳思慕漢家。」
  38. 《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初王莽世,羌虜多背叛,而隗囂招懷其酋豪,遂得為用。及囂亡後,五谿、先零諸種 數為寇掠,皆營塹自守,州郡不能討。」
  39. 《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率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孙述据益土,齐固守拒险,述拘其妻子,许以封侯,齐遂不降。闻光武即位,乃间道遣使自闻。蜀平,征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
  40. 韓復智(1996年):《劍橋中國史─秦漢篇》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第2節〈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41. 《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壹切稅吏民,訾三十而取一。又令公卿以下至郡縣黃綬吏,皆保養軍馬,吏盡復以與民。」
  42.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又博募有竒技術可以攻匈奴者,將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冝者以萬數: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連馬接騎,濟百萬師;或言不持斗糧,服食藥物,三軍不飢;或言能飛,一日千里,可窺匈奴。莽輒試之,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莽知其不可用,苟欲獲其名,皆拜為理軍,賜以車馬,待發。」
  43. 赵文林/谢淑君(1988年):《中国人口史》第二章〈西汉和新莽时代的人口〉,二〈以黄河中下游为集聚中心的人口分布〉。
  44. 地球社編輯部:《中國文明史 秦漢史 上冊》。
  45. 《汉书·食货志上》:「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姦,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46. 《漢書·卷七十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襢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
  47. 《漢書·卷七十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尋遂白賀良等皆待詔黃門,數詔見,陳說:『漢歷中衰,當更受命。成帝不應天命,故絕嗣。今陛下久疾,變異屢數,天所以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號,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將出,災火且起,滌蕩民人。』」
  48. 鄒紀萬(1993年):《中國通史·秦漢史》第四章〈漢人的學術與信仰〉,第二節〈經學史學與諸子學〉,第206頁—第212頁。
  49. .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50. 《風俗通義·序》:「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
  51. 《昭明文選‧揚雄‧劇秦美新》
  52. .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53. .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54. .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55. .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8-22

参考书目

  • 《中國通史 秦漢史》,鄒紀萬,九州出版社 ISBN 957-0325-32-X
  • 《中國通史 上冊》,傅樂成,大中國圖書公司,ISBN 978-957-521-143-1
  • 《劍橋中國史─秦漢篇》,费正清、崔瑞德著,韓復智譯,南天書局有限公司,ISBN 978-957-638-349-6
  • 《中國史研究叢書 秦漢史》,翦伯贊,雲龍出版社,ISBN 978-986-7938-16-9
  • 《中國文明史 第三卷 秦漢時代 上冊、中冊與下冊》,地球社編輯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78-957-9585-84-2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新朝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新朝”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 西漢

9年 — 23年
玄漢
23年 — 25年
赤眉漢
25年 — 27年
后朝
· 東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