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武器

奇蹟武器德語:)是一個德國用語,用來指納粹德國國民教育與宣傳部二戰中致力吹捧的一系列高性能兵器,其中大部分仍停留在圖紙構想上,一部分雖然成功地實用化並投入實戰,但因投入時間過晚而無法挽回戰局。[1]比如著名的V系武器,由於其較早研發而得以大量投入戰場,特別是針對倫敦安特衛普的戰鬥中。

-{H|zh:不依赖空气推进;zh-hans:不依赖空气推进;zh-hant:絕氣推進;zh-tw:絕氣推進;zh-hk:絕氣推進;zh-mo:絕氣推進; 2=zh-hant:低軌道;zh-hans:近地轨道;}-
V-1导弹
V-2火箭
V-3炮
一枚在佩內明德V-2火箭
一架現藏於聖地牙哥航空航天博物館Ho 229戰鬥機

在1942年後,感受到戰況膠著的納粹德國,開始宣傳這些強大的武器或可扭轉戰局之說法,試圖穩定民心。[2]事實上研製這些先進武器,一般需要長時間的設計、測試,德軍想在戰爭結束前就將其投入戰場的設想就顯得不太現實,一些匆忙投入戰場的先進武器(如豹式戰車XXI級潛艇)也因生產前的測試不足或建造過程規劃不當,使其表現令德國軍方與領導層皆感到失望。[3]歷史學家麥克·J·紐菲爾德對此指出,「所有無論未投入或已投入戰場的武器,其最終結果皆乃:帝國浪費了大量資金與技術(並為此殺害了許多強迫性勞工、奴工),藉以開發、生產出幾乎無戰術、戰略優勢的奇特武器」。[4]儘管如此,仍有少數武器被證實成效甚豐,並對戰後的設計生產產生巨大影響。

至今德語仍然保留這個詞彙,但意義卻是指那些浮誇不實,試圖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 [5]

陆军

槍械

防空車輛

反坦克武器

  • 斯图尔·埃米尔自走炮:一種試驗版「裝甲獵人」型開放式驅逐戰車,其裝備一門莱茵金属公司生產的12.8毫米KL/61火炮。目前只有一輛模型倖存並展於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 象式重驅逐戰車:重型驅逐戰車,安裝了8.8毫米Pak 43/2 L/71炮,共生產了91輛。

超重型戰車

  • 七號獅式戰車:停留在設計階段的超重型坦克,重90噸,備有一門105毫米大砲。於1942年被取消生產,並由鼠式取代。
  • 八號戰車鼠式:為超重型坦克,重180噸,備有兩門分別為128毫米與75毫米的大砲。原計劃生產五輛,然最終只有兩輛可駕駛原型車。唯一的倖存車輛目前展於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 陸地巡航者P. 1000老鼠:停留在設計階段的超重型坦克,重一千噸,備有兩門280毫米加農砲、一門128毫米反坦克炮、8門20毫米高射炮與兩挺15毫米重機槍。於1943年被取消生產。
  • E-100超重型坦克:計劃中的超重型坦克(為E系坦克中最重的),重140噸,備有128毫米或150毫米大砲。只有一輛原型車的底盤完工,後來英國人缴获之並進行評估後,於1950年代被報廢。

偵查坦克

  • 球狀坦克:一種原形球狀偵查/電纜維修坦克,有著一段未知的歷史。其在1945年被運往日本期間被蘇聯缴获,目前展於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 VK 1602豹式戰車:計劃中的偵查坦克,只生產了一輛「武裝運輸車」之模型。

火炮

  • 卡爾臼炮:擁有最大口徑(600毫米)的自走砲,共生產了7門,並有6門在1941-45年活躍於戰場。
  • 古斯塔夫超重型鐵道炮:一門800毫米列車炮,此乃二戰使用過的最大火炮。
  • V-3炮:一種「高壓汞」模式的大口徑火砲
  • 陸地巡航者P. 1500怪物:停留在設計階段的超重型自走砲,重1500噸,備有800毫米古斯塔夫/朵拉火炮。

海军

航空母艦

  • 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舰:一艘建於1936年的33550噸級航空母艦,但從未完工。
  • B航艦:原計畫為齐柏林航空母艦的姊妹艦,但未曾下水就隨即報廢。
  • C航艦與D航艦:另外兩艘未曾生產的齐柏林伯爵级航空母艦
  • 一號航空母艦:計劃中的5.65萬噸級航空母艦,以運輸艦改造。然在開工前就被取消。

戰艦

遠洋U艇

  • 火箭U艇:計劃中的弹道导弹潜艇;最後該計劃被終止。
  • XVIII級潛艇:一種設計成不依赖空气推进之U艇;直至戰爭結束前仍有幾艘在建造中。
  • XXI級潛艇:第一種完全為水下作戰設計的潛艇,共建造了118艘,但最終只有四艘真正完成。
  • XXIV級潛艇:計劃中同樣被設計成不依赖空气推进之U艇。
  • XXVI級潛艇:計劃中同樣被設計成不依赖空气推进之U艇;直至戰爭結束前仍有幾艘在建造中。

濱海U艇

  • XXII級潛艇:一種設計成不依赖空气推进之U艇;有兩艘處於建造中。
  • XXIII級潛艇:一種為執行濱海任務而設計的U艇,共造了67艘。
  • XXV級潛艇:一種全電動U艇,為同樣執行濱海任務而設計的U艇。

航空潛艦

空军

活塞引擎戰鬥機

  • BV 141戰鬥機:一種採用非同尋常的不對稱設計之戰術偵察機。
  • BV 238飛行艇:一款重型轟炸機兼運輸飛行艇,完工之時成為史上最重飛機。
  • Do 335戰鬥機:一款推拉式重型戰鬥機。
  • 福克「黃鯛魚」飛機:為垂直起降實驗專案之飛機。
  • Fa 269戰鬥機:計劃中的可傾轉旋翼垂直起降戰鬥機。
  • Ta 152戰鬥機:一款高空攔截機。
  • Ta 400轟炸機美國轟炸機計劃中的其中一款侯選型號,備有六個活塞發動機與兩個噴氣發動機,航程可達13000公里。
  • He 111轟炸機Z型:由兩架He 111組合而成的五引擎雙機身飛機,用於牽引大型滑翔機。
  • He 274轟炸機:一款高空重型轟炸機,裝有四個活塞引擎,航程3440千米,戰後由法國完成了兩架。
  • He 277轟炸機:一款計畫中的先進遠程轟炸機。其發展過程中參考了許多He 219原型機的設計特徵,但從未製造出一整台飛機過。
  • Ju 390轟炸機:美國轟炸機計劃中的侯選型號之一,備有六個活塞引擎,航程9700公里,有兩架適航原型機。
  • Ju 488轟炸機:一款重型轟炸機,備有四個活塞引擎,航程3395公里。
  • Me 264轟炸機:美國轟炸機計劃中的侯選型號之一,備有四個活塞引擎,航程15000公里,有三架適航原型機。
  • Me 323運輸機:一款六引擎重型運輸機,由Me 321滑翔機改裝而成。

噴射引擎/火箭推進戰鬥機

  • Ar 234轟炸機:第一款投入戰場的涡轮噴氣式轟炸機和偵察機。
  • E-555轟炸機:停留在設計階段的美國轟炸機計劃之噴氣式型號。
  • E-560轟炸機:一系列戰術轟炸機之一。
  • Ba 349攔截機:一款由火箭推進的垂直起降攔截機。
  • P 178轟炸機:一款涡轮噴氣式俯衝轟炸機。
  • DFS 194實驗機:一款火箭動力實驗機。
  • DFS 228偵察機:一款火箭動力高空偵察機。
  • DFS 346科研機:一款火箭動力科研機。
  • Fi 103R載人飛彈V-1飛彈的載人版本。
  • FW Triebflügel戰鬥機:計劃中的噴氣旋翼航空器尾座式截擊機。
  • Ta 183戰鬥機:計劃中的後掠翼涡轮噴氣戰鬥機。
  • Ta 283戰鬥機:計劃中的後掠翼沖壓噴射和火箭動力設計之戰鬥機。
  • He 162戰鬥機:「國民戰鬥機」之單引擎渦輪噴射引擎戰鬥機設計競賽中得標。
  • He 280戰鬥機:第一款涡轮喷气战斗机,然僅有原型機而已。
  • He 343轟炸機:計劃中的四引擎噴射轟炸機,以Ar 234轟炸機為基礎並稍作改進。
  • Hs 132轟炸機:計劃中的渦輪噴射俯衝轟炸機與攔截機。
  • Ho 229戰鬥機:一款渦輪噴射飞翼戰鬥機/轟炸機。
  • 霍頓 H.XVIII轟炸機:計劃中的渦輪噴射飞翼轟炸機,以Ho 229戰鬥機為基礎。
  • EF 128戰鬥機:计划中的涡轮喷气战斗机。
  • EF 132轟炸機:计划中的涡轮喷气轟炸機。
  • Ju 287轟炸機:一款前掠翼涡轮噴射轰炸机。
  • 利皮施P.13a攔截機:計劃中的超音速沖壓噴射三角翼攔截機。
  • Lippisch P.13b:計劃中的沖壓噴射三角翼攔截機,從利皮施P.13a發展而來。
  • Bf 109TL戰鬥機:一款渦輪噴射戰鬥機,被設計成Me 262戰鬥機的替代/後備機型。
  • Me 163战斗机: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之火箭動力戰鬥機。
  • Me 262戰鬥機:第一架投入實戰的渦輪噴射戰鬥機/轟炸機。
  • Me 263戰鬥機:一款由Me 163战斗机發展而來的火箭動力戰鬥機。
  • Me P.1101戰鬥機:一款可變後掠翼渦輪噴氣戰鬥機。
  • Me P.1106戰鬥機:一款以Me P.1101戰鬥機為基礎的噴射戰鬥機。
  • SK P14戰鬥機:沖壓噴氣式緊急戰鬥機。
  • So 344戰鬥機:一款備有可拆卸爆炸物機頭的火箭動力飛機。
  • 齊柏林飛行鐵拳攔截機:一款火箭動力超短程攔截機。
  • 齊柏林沖壓機:一款衝壓引擎「衝撞式」攔截機。

滑翔機

  • Ju 322滑翔機:一款重型飛翼運輸滑翔機,為後來得標的Me 321滑翔機之競爭對手。

直升機/旋翼機

飛彈

  • 聚合飛彈系列
    • A1火箭:德國第一枚液態推進劑實驗火箭。
    • A2火箭:擁有陀螺儀的實驗火箭。
    • A3火箭:擁有慣性導航系統的實驗火箭。
    • A4火箭/V-2火箭:第一枚彈道導彈與第一款實現次軌道太空飛行的人造物體。
      • A4-SLBM:計劃中的潜射弹道导弹
      • A4b/A9:有翼遠程版A4,也是第一款突破音障的有翼火箭。
    • A5火箭:一款實驗性可重複使用之火箭。
    • A6火箭:A5的延伸計劃版本,並採用了不同的推進劑;也可能是A4b/A9的載人偵查版本。
    • A7火箭:一枚有翼火箭,從未完工。
    • A8火箭:為使用了可儲存推進劑的A4火箭加長版。
    • A9/A10對美火箭:計劃用來打擊美國東岸的远程弹道导弹
    • A11對日火箭:計劃中的三級火箭。
    • A12火箭:計劃中的四級火箭,能夠將十公噸的火箭送到近地轨道
  • Fi 103R載人飛彈V-1飛彈的載人版本。
  • 恩齊安防空飛彈:計劃中的紅外線導引面對空飛彈
  • F-25防空飛彈:一款地對空飛彈。
  • F-55防空飛彈:一款兩極超音速地對空飛彈。
  • V-1飛彈:第一枚巡航导弹
  • 防空鐵拳:第一款便携式防空导弹防空武器系統。
  • 弗里茨 X:一款無動力手動瞄準線指令制導反艦飛彈,其使用了凱爾-斯特拉斯堡無線電控制網路系統,為戰期間精确制导武器的先驅,使用時間為1943年9月至1944年。
  • Hs 117防空飛彈:一款手動制導地對空飛彈。
  • Hs 117 H型飛彈:一款手動制導空对空导弹
  • Hs 293滑翔炸彈:首創手動瞄準線指令制導、發射助推的空對艦飛彈,與弗里茨 X一樣使用了凱爾-斯特拉斯堡無線電控制網路,使用時間為1943年到1944年。
  • Hs 294飛彈:一款手動瞄準線指令制導之空對艦飛彈/魚雷。
  • Hs 298飛彈:一款空對空飛彈。
  • R4M火箭炮:一款無制導空對空火箭。
  • 萊茵使者:第一款短程彈道飛彈。
  • 萊茵托克特:手動制導地對空飛彈。
  • X-4飛彈:一款線導液體燃料空對空飛彈,原打算與Ta 183一起使用。
  • 颱風火箭:計劃中的非制導地對空飛彈。
  • 瀑布防空火箭:一款超音速地對空飛彈。
  • Werfer-Granate21火箭發射器:一款大口徑無制導空對空火箭,於1943年夏季投入戰場。
  • G7es魚雷:U艇專用的聲導魚雷。

軌道戰術武器

  • 銀鳥:次軌道火箭轟炸機,類似於火箭飛船。
  • 太陽光束:位於軌道上的拋物面反射鏡,旨在將陽光聚集在地球表面上的特定位置。

裝備

  • 齊爾格拉特 1229:用於StG44突擊步槍的主動紅外線夜視瞄準系統。
  • FG 1250:坦克專用夜視裝備。

據稱

軸心國類似發展

日本

羅馬尼亞

  • 75毫米雷西塔反戰車炮:一款反坦克炮,炮口速度超過一公里/秒,並可提升到足以兼做野戰砲。其性能據說超越了盟國、德國與蘇聯,乃二戰期間同類中用途最廣的火炮(至少生產了375門)。[6]
  • 元帥坦克殲擊車:擁有兩台原型車。(據說其參考了追獵者式坦克殲擊車,或後者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7]
  • IAR 80戰鬥機:備有Werfer-Granate21空對空火箭的戰鬥機(僅一架原型機)。[8]

匈牙利

  • 44M塔斯戰車:該國試圖仿造黑豹、虎二坦克之嘗試,共生產了兩台不完整原型車,其中一台擁有完整的車體。[9]

另見

参考文献

  1. Willy Ley, "V-2: Rocket Cargo Ship"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May 1945, repr. Famous Science-Fiction Stories: Adventures in Time and Space, (ed. J. Francis McComas, Raymond J. Healy, [1946], 1957), p. 359.
  2. Tooze 2007,第611頁.
  3. Tooze 2007,第612–618頁.
  4. Neufeld, Michael. .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13 April 2020 [19 April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5. Willy Ley, "V-2: Rocket Cargo Ship"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May 1945, repr. Famous Science-Fiction Stories: Adventures in Time and Space,(ed . J. Francis McComas, Raymond J. Healy, [1946], 1957), p. 359.
  6. Mark Axworthy,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95, Third Axis,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pp. 235–237 and 149
  7. Mark Axworthy,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95, Third Axis,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pp. 228–235
  8. Mark Axworthy, London: Arms and Armour, 1995, Third Axis, Fourth Ally: Romanian Armed Forces in the European War, 1941–1945, p. 265
  9. Dénes Bernád, Charles K. Kliment, Helion and Company, Magyar Warriors: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Hungarian Armed Forces 1919-1945, Volume 1, p. 37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