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夫韦地
恩夫韦地(INN:Enfuvirtide),商品名福艾[1](Fuzeon),是一种融合抑制剂类抗艾滋病靶向药物,由美国的Trimeris公司与瑞士的羅氏公司合作开发。恩夫韦地于2003年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是第一种获FDA批准的融合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物[2][3]。恩夫韦地属于人工合成的多肽类药物,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止HIV-1病毒包膜与CD4+ T细胞的质膜融合[4]。临床上,恩夫韦地需经皮下注射给药,一般会与其他抗艾滋病药物联用,达到控制艾滋病患者病情进展的目的[5][6]。
臨床資料 | |
---|---|
商品名 | Fuzeon |
AHFS/Drugs.com | Monograph |
核准狀況 | |
懷孕分級 |
|
给药途径 | 皮下注射(SC) |
ATC碼 | |
法律規範狀態 | |
法律規範 |
|
藥物動力學數據 | |
生物利用度 | 84.3% (经皮下注射) |
血漿蛋白結合率 | 92% |
药物代谢 | 经肝 |
生物半衰期 | 3.8小时 |
排泄途徑 | 尚不明确 |
识别 | |
CAS号 | 159519-65-0 |
PubChem CID | |
DrugBank | |
ChemSpider | |
UNII | |
KEGG | |
ChEBI | |
ChEMBL | |
CompTox Dashboard (EPA) | |
ECHA InfoCard | 100.169.201 |
化学 | |
化学式 | C204H301N51O64 |
摩尔质量 | 4492.1 g/mol |
3D模型(JSmol) | |
| |
|
特性
临床医学
临床上,恩夫韦地一般与其他抗艾滋病药物联用,用于控制艾滋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恩夫韦地一般是对已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使用,不推荐给未接受过类似治疗的患者使用恩夫韦地[5][6]。
因恩夫韦地需要一天两次经皮下注射给药,恩夫韦地并不是一种常用的药物[4]。恩夫韦地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超过90%,接近100%。除此之外,使用恩夫韦地后,罹患细菌性肺炎的风险也会升高。恩夫韦地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发生概率大约是1%)[9][10][11]。也有使用恩夫韦地后发生恶心、腹泻、疲劳和失眠等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导[5]。
2015年的文献表明,尚无恩夫韦地与其他药物发生的相互作用具临床意义。截至当年,亦未曾有恩夫韦地对孕妇和胎儿影响的正式研究[5]。
历史
恩夫韦地这一药物的研发基于在杜克大学供职的达尼·博洛涅西()与他同事的研究。1993年,博洛涅西与几名同事成立了Trimeris公司。恩夫韦地最初的临时名称是“T-20”。1996年,恩夫韦地完成临床前实验,进行人体临床实验的条件已成熟[12][13]。1999年,Trimeris公司决定与瑞士的羅氏公司合作开发恩夫韦地[14]。2003年3月13日,经过FDA六个月的加速审批,恩夫韦地成功获批上市,成为第一个获FDA批准的融合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物[3][15]。
商业市场
恩夫韦地由Trimeris公司与瑞士的羅氏公司合作开发。根据两家公司在1999年达成的协议,恩夫韦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利润由两家公司平分。罗氏在其他国家销售恩夫韦地的市场费用由该公司自行承担,并向Trimeris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14]。调查表明,2006年第三季度,恩夫韦地的销售额达到6300万美元[12]。
恩夫韦地曾因不菲的治疗费用而引发争议。根据2003年的估计,在美国洲接受一年恩夫韦地的治疗要花费20,000美元到27,000美元,在欧洲接受一年恩夫韦地的治疗要花费超过20,000美元,是当时绝大部分抗艾滋病药物治疗费用的3倍[16][17][18],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价格都是无法负担的[19]。
参考文献
- (PDF). 2007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30).
- HB Fung; Y Guo. . Clin Ther. 2004, 3 (26): 352–378 [2019-01-29]. PMID 15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 . accessdata.fda.gov.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6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8).
- Eckhardt, Benjamin J.; Gulick, Roy M. : 1293–1308.e2. 2017. doi:10.1016/B978-0-7020-6285-8.00152-0.
- Athe M.N.Tsibris; Martin S.Hirsch. 1 Eighth Edition. 2015: 1622–1641.e6. doi:10.1016/B978-1-4557-4801-3.00130-2.
- Marzinke, Mark A. : 135–163. 2016. doi:10.1016/B978-0-12-802025-8.00006-4.
- . Drugbank.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8).
- . Pubchem.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 . AIDSinfo. [201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 Boyd, Mark; Pett, Sarah. . Australian Prescriber. 2008, 31 (3): 66–69. ISSN 0312-8008. doi:10.18773/austprescr.2008.040.
- E CARIN. .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s. 2011-06-15, 12 (83): 1443–1451 [2019-01-26]. ISSN 1532-06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6).
- MYRNA F. WATANABE. . The Scientist. 2007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 Louis D., S.; Cervia, J. S.; Smith, M. A.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 37 (8): 1102–1106. ISSN 1058-4838. doi:10.1086/378302.
- . The Business Journal.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02.
- . The Pharma Letter.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
- Alison Langley; Melody Peterse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3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
- Vanessa Fuhrman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 Justine Blau. . CBS.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 . The Intelligencer. 2003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