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英語:簡稱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所全日制男子學校。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

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鳥瞰圖(2008年)
地址 香港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城亞皆老街131號
昵称男拔萃、男拔
类型直資學校
宗教背景基督新教
辦學團體聖公會
创办日期1869年
校監謝子和主教
校長鄭基恩
副校长曹家偉(文化)
吳基光(學術)
黃婉婷(學生管理)
职员人数172人[1]
性别男校
学生人数1,331人(2022年)
42班,51組
語言英文
校园面积約50,000平方米
電話號碼+852 27115191
+852 27115192
传真號碼+852 27611026
学校网址www.dbs.edu.hk
最后更新:2022-12-23
拔萃男書院真草球場及田徑場(現已改建為人造草,圖為舊照)

簡介

拔萃男書院前稱為曰字樓孤子院英語:)、拔萃書室英語:)、拔萃男書室英語:)。原校址在香港島西營盤般咸道(後輾轉用作羅富國教育學院聯合書院校舍,現為般咸道官立小學),後於1926年遷至亞皆老街現址。遷校初期,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般咸道原址曾經於1860年創立一所曰字樓女館意譯為教區本地女子訓練學校,英語:),此校因故於1868年結束營辦,由香港聖公會接管改建。由於曰字樓女館的創辦單位、教育理念、人事編制及學生背景與後來的拔萃男書室不同,故拔萃男書室僅視其為先驅,將創校年份定於1869年。

香港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直接資助計劃,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最後決定由津貼改為直接資助,於2003年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中英文校名

次序英文校名中文校名使用時期備註
第一建校期(曰字樓女館時代)
1. 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0-1866 又稱「女仔館」
2. Diocesan Female School 曰字樓女館 1866-1869 又稱「女仔館」
第二建校期(拔萃時代)
1. 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 曰字樓孤子院 1869-1891 又稱「曰字樓男女館」
2. 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書室 1891-1902 改名因1891年校舍擴建,以及當年所有女生全部轉至飛利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即協恩中學前身之一。「拔萃」為當時校長俾士(George PIERCY, 1856-1941)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
3. 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 拔萃男書室 1902-1926 因拔萃女書室於1899年在般咸道左近的玫瑰行成立,故易名以示區別。
4. Diocesan Boys' School 拔萃男書院 1926- 改名因遷往九龍,校舍面積大幅增加。

19世紀中葉,英國聖公會香港成立維多利亞教區。1860年成立的曰字樓女館及後來第二建校期的拔萃書室,皆由聖公會創辦,故英文都以Diocesan為名。該校於1869年創立時,英文校名Diocesan Home & Orphanage,至1891年改為 Diocesan School & Orphanage。1902年,又更名為 Diocesan Boys' School & Orphanage。至於去掉Orphanage而逕稱 Diocesan Boys' School,大約在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唯香港政府於1878年刊登的《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1879年《轅門報》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名為曰字樓,蓋因般咸道校舍呈「曰」字形。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19世紀後期,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影響巨大,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且俾士微瘸,因此甚至有「阿跛書館」的戲稱。不過,這些名稱皆不雅馴,校方乃將俾士更為近音的拔萃二字,確切更名時間今已難考,大約在1891年左右。1902年,隨著英文名稱的改變,中文也相應更名為拔萃男書室。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方換成拔萃男書院的現名。

歷任校長及社堂

任次 校長 英文姓名 肖像 任期 備註
第一建校期(曰字樓女館時代)
1. 韋以信女士 Ms. Wilson 1860-1862
2. 伊頓女士 Ms. M.A.W. Eaton 1862-1865 其後與歐德理博士成婚
3. 蘭德爾女士 Ms. Rendle 1865-1866
4. 岳士列女士 Ms. M.J. Oxlad 1867-1868 以白思德諸校校長兼任
第二建校期(拔萃時代)
1 雅瑟 William Monarch Burnside ARTHUR 1869-1878 曰字樓男女館時期。1878年,校董會決定日後不再招生女生。
2 俾士 George PIERCY 1878-1918 1891年正式轉為男校,其後以「俾士」校長英文姓氏Piercy吳語音譯易名「拔萃書館」,為了與1899年創立的拔萃女書室故以示區別,1902年更名拔萃男書室。
3 費瑟士東 Rev. William Thornton FEATHERSTONE 1918-1931 1926年校園由港島遷往九龍。
代理 派納 Henry du Toit PYNER 1931-1932 擅長植物學,於校園遍植草木。
4 舒展[2] Rt. Rev. Christopher Birdwood Roussell SARGENT 1932-1938 出售加多利山東部,以解決學校財政危機。
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38-1941 戰時曾參加香港義勇軍,後遭日軍禁錮於深水埗集中營。
淪陷時期 1941–1945
代理 張奧偉 Sir Oswald Victor CHEUNG 1946 張奧偉乃混血兒、拔萃校友,受聘時尚為港大本科生。其後張氏赴牛津進修,返港後成為御用大律師。
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46
5 葛賓 Gerald Archer GOODBAN 1946-1955
代理 孟克士 Bertram John MONKS 1955
6 施玉麒[3] Rev.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 1955-1961 首位正式擔任校長之混血兒及校友,1921年畢業。
7 郭慎墀 Sydney James LOWCOCK 1961-1983 首位取得本港大學學位(港大物理系畢業)之校長。拔萃男書院校友,1949年畢業。
8 黎澤倫 Jacland LAI Chak Lun 1983-2000 首位華人校長。拔萃男書院校友,1955年畢業。
9 張灼祥 Terence CHANG Cheuk Cheung 2000-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1967年畢業。
10 鄭基恩 Ronnie CHENG Kay Yen 2012- 拔萃男書院校友,1983年畢業。
社堂
Arthur(A)
Piercy(P)
Sykes(Sy)
Featherstone(F)
Sargent(Sa)
Goodban(G)
George She(GS)
Lowcock(L)

1922年,費瑟士東校長引入了社堂制度(House System),以在校內進行體育和戲劇比賽。所有的學生被分為四組,即綠社、深藍社、黃社和褐社。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紅社於1947年添入。二戰時期,三位前任校長相繼去世。為了紀念他們,葛賓校長1949年將綠、深藍、黃和紅社四社以雅瑟俾士、費瑟士東和舒展命名。由於俾士時期的副校長賽克思(Henry Sykes)深受愛戴,褐社於是以賽克思命名。1956年,施玉麒校長創立了葛賓社(淺藍社)。郭慎墀社(紫社)於2002年增設。2004年,第58屆校友籌款籲請建立施玉麒社,未獲採納。直至2010年11月,第九任校長張灼祥在六五屆舊生聚餐會上宣佈,施玉麒社(橘社)將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稱為Zimmern House。稍後,校方因應舊生之請,將英文名稱調整為George She House。

除了社堂的設立外,該校還有幾種方式紀念前校長。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設立雅瑟及俾士獎學金。時至今日,費瑟士東、賽克思、葛賓、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為銘念施、郭二氏,校友更分別成立了基金。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內教堂命名為「舒展牧師紀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華會督開幕。2004年11月,校友舉行了「施玉麒校長紀念儀式」,包括祈禱會、小教堂大門的施氏紀念匾額揭幕,以及紀念集《施玉麒校長專輯》(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發式。其後聖奧古斯丁小教堂落成,原小教堂易名「施玉麒基督教活動中心」。2012年,車道(Drive)旁的石板小徑正式命名為「施玉麒徑」(Rev. George She Path)。同年初,前校長郭慎墀去世,校友隨即展開《郭慎墀校長專輯》的編纂。

簡史

第一建校期

1860年,維多利亞教區施美夫會督夫人與英國遠東女子教育協會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Female Education in the East)在香港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聖公會的女子學校――曰字樓女館,由羅便臣總督夫人擔任贊助人。根據法規,創校宗旨在「為本地女性提供基督教育」。校董會於般咸道購入一塊稻田,建起一座水泥校舍。教學、寄宿及校內一切活動都在這座校舍進行。

不久,該校引致社會非議,陷入了經濟困境。視學官歐德理博士致函輔政司史釗活(Frederick Stewart)道:「1865年,當發現幾乎每個在那裡學過英文的女學生離校後都成為涉外婚婦(kept mistress of foreigners),這所學校只好被迫暫停。」學校未幾重開,英文名稱改為「Diocesan Female School」,但經濟環境絲毫未有改善。非僅如此,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1868年,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這標誌著「第一建校期」的終結。

十九世紀

1869年1月30日,柯爾福會督發出一份呼籲函,不久獲得一筆豐厚的捐款。當年9月,「曰字樓孤子院」(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在原有校址創立。新校招生的對象包括了英裔、華裔、香港歐亞混血兒以及其他國籍的適齡兒童,不分男女。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1870年7月,英軍學校(Garrison School)的雅瑟先生獲委任為校長,雅瑟夫人擔任女舍監(Matron)。1878年,該校被香港教育司署劃入津貼學校(School of Grant-in Aid Scheme)之列。

1878年3月,雅瑟請辭後,校董會決定不再招收男生。同年7月,此決定遭到更改,該校計畫轉型為一所男校,不復招收女寄宿生。11月1日,中央書院助理校長俾士(George Piercy, Jr. 1856-1941)成為新校長。

1891年,該校更名為「拔萃書室」(Diocesan School and Orphanage),以誌新翼落成之慶。

二十世紀前期

1920年拔萃領袖生合影,圈出者為後來成為校長的施玉麒

1902年,拔萃書室易名為「拔萃男書室」(Diocesan Boys' School and Orphanage)。1917年,俾士先生退休,繼任者費瑟士東牧師引入學生長(Prefects' System)、社堂(House System)及演講日(Speech Day)等制度。費氏還計畫將校舍由般含道遷往旺角的一處山頭。1927年,新校舍竣工在即,英軍徵用新校舍一年,然亦協助完成了最後工段。1930年,費瑟士東牧師因故辭職。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拔萃男書院顯示出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支持。1938年1月,「拔萃擦鞋團」在當時校長舒展牧師的俞允下成立。團員奔走港九,為國民政府募款。1939年,新任校長葛賓委任一日籍臺灣學生為首席學生長,甚至導致集體罷課。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葛賓及大部分教職員皆遭遣往集中營,校舍改為日軍醫院之用。

戰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二次大戰終結。同年11月,佔據校舍的最後一批日軍被俘。校舍在英軍視察、清理後,由資深教師楊俊成(J. L. Youngsaye)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校長之職先後由張奧偉與孟克士(Mr. B. J. Monks)署理。1947年11月19日,葛賓休假完畢,由英國返港。隨後的聖誕假期中,學校開始大幅度維修。1949年,設立俾士挑戰盾(Piercy Challenge Shield),各社堂始以前任校長命名。1950年代初,學校計畫增建體育館、美術室、科學翼等設施。

1955年,葛賓先生宣佈離職,施玉麒牧師接任校長。作為首位擔任校長的本地校友,施牧師發動了多項改革。首先,他積極向社會中下階層招生,淡除了該校傳統的貴族化形象。其次,他強調中華文化教育,削減了該校的殖民主義色彩。施牧師還於1955年首次舉辦了賣物會(Garden Fete),其後定於每年十一月第二個星期日持續舉辦。

1961年,在職教師郭慎墀擔任校長,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師。1969年,拔萃小學成立。

1983年,郭氏因病請辭,資深教師黎澤倫繼任,是該校之首位華人校長。該校於體育、音樂、朗誦、辯論、戲劇等比賽中屢獲殊榮,課外活動得到長足發展。此外,語言實驗室、示範室得以設立,全校實施電腦化。2000年,黎氏退休,校友張灼祥接任校長。

21世紀

2011年9月1日,校監徐贊生主教在學生開學禮早會上宣佈當時任校長的張灼祥將於2012-2013學年提早退休,結束其十二年(2000-2012)的校長任期。 [4] 2012年1月13日,校董會代表在學校年度畢業典禮上宣佈1983年校友及當時任副校長兼音樂部主管的鄭基恩將於2012-2013學年開始繼任校長。 [4]

2015年,拔萃男書院委託承辦商化驗校內食水樣本,分別在音樂廳大樓及宮川美智子大樓發現食水含鉛量超標,較世衛標準超出一倍。校方已要求承辦商8月24日在受影響大樓安裝可過濾鉛的濾水器,並再抽水辦化驗,在證實食水可安全飲用前會關閉有關大樓。[5]

校園

校園由多個部份組成,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全港佔地面積第三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北區鳳溪第一中學。校園位於加多利山山麓,鄰近亞皆老街嘉道理道,地理位置雖然臨近喧鬧繁忙的旺角市中心,事實上,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旺角MOKO 新世紀廣場僅以圍牆分隔。

校園主建築早於1920年代建成,於1950年代增建體育館和新翼,並在1970年代增建新新翼提升教學效能。踏入21世紀,校董會決定進一步推行學校的千禧擴建規劃,新一代的建築全部由同是拔萃舊生的建築師周德年負責設計,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2004年落成)、蔡明山夫人教學樓(2005年落成)、李德義大樓(2008年落成)、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2011年落成)、音樂廳大樓(2012年落成)、以及已擱置興建的停車場大樓。不過,因應近年的大規模擴建,校方在過程中砍伐了大量樹木,引起眾舊生不滿,認為破壞了原來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

石階

由於校園位於山巔,學校自1920年代自港島遷址時已建立石階,連接校園及旺角太子道西出口。此後三十多年間,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石階設有開放時間限制。石階頂端曾有一石階園,供生物課及興趣社團作種植實驗之用。目前之李德義大樓即為石階園舊址,興建於2000年後。

車道/施玉麒徑

除石階外,1920年代還興建了一條車道,連接校園與何文田亞皆老街。1950年代後期,施玉麒校長始在車道旁的斜坡建立石板小徑,學生從亞皆老街正門沿小徑步行10-15分鐘即可到達校舍。2010年,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一度將小徑命名為「靜思小徑」,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2012年,施玉麒社在校友推動下成立。鑑於小徑乃施校長任內所建,為配合紀念,遂重新命名為「施玉麒徑」。揭幕之日,張作鑫指求學時期,同學們常隨施校長徘徊小徑,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議「靜思小徑」一名的理由。

此外,車道入口處左側原來尚有一校長車道,連接大門及校長住宅(蝦餃屋),人稱「蝦餃徑」。2000年後,原址興建小學部,「蝦餃徑」今已不存。

大草地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學部大樓以北,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另一為主樓)。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2006年,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並命名為“智晴徑”。另外,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此外,由於該校體育活動發展迅速,校方於大草地外圍興建了跳遠練習場、鏈球和鐵餅護籠、室外游泳池、高爾夫球活動區及射箭場等體育練習設施。

小草地

孫中山像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區分。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銅像已於2011年10月19日揭幕。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其中設有綠、深藍、棕、黃、紅、淺藍、橙、紫八色之照明燈,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代理校長。

主樓

主樓建於1924年,佈局呈「王」字型(正門外的迴旋處為王字上的一點,整體設計呈「主」字型)、分為南座、中座及北座,以2條長走廊串連,其中每座可再細分為東中西三翼,整座主樓的最高點是中座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主樓於英國殖民時代興建,設計上雖以英式建築為藍本,如極具傳統風格的禮堂前廳和英式大宅門前必備的迴旋處和門廊;但在佈局上亦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建築特色,例如呈座北向南的格局,以及原先在中座和北座之間出現的中庭。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樓,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一樓為課室、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因此,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而在香港日佔時期,整個校園被徵用作日軍的軍事醫院,主樓就成為了醫院的主要建築。在香港重光後,校方就在主樓禮堂前廳的牆上設立了一個紀念碑,悼念因日軍侵華而犧牲的學生。

現時主樓主要用作學校的一般教學、學生餐飲與行政工作,内部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南座東翼中翼西翼
地面主科會議室、十一號特別室(SR11A/B)戲劇室、國樂室學校小聖堂、童軍室、校牧辦公室
1樓一號及二號教員室、會面室學校正門、禮堂前廳、校務處、訓導組會面室課室30-33(9A、9J、9T及11T)
2樓學校博物館、收生事務辦公室、校務資源辦公室校長室、財務總監辦公室、拔萃男書院舊生會辦公室升學輔導中心、就業輔導處
閣樓/拔萃男書院家長教師會有限公司辦公室/
南座與中座之間東翼中翼西翼
地面草地有蓋操場小池塘花園(俗稱龜池)
1樓/禮堂/
2樓/禮堂上層樓座、禮堂燈光及音響控制室/
中座東翼中翼西翼
地面小賣部洗手間、升學顧問室地理室、社工室(前身為設計及科技工場)
1樓課室15-18(G11J、G12D、G12P、G11D)禮堂後台、領袖生辦公室、音樂部儲物室、校刊編輯室課室10-13(G10S、G10P、G12T、G10T)
2樓駐校教師宿舍宿舍浴室課室36-37 、住校教師宿舍
閣樓/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美術室(Upper Room)/
中座與北座之間東翼中翼西翼
地面停車場學生飯堂(俗稱為“紅磚屋”)宿生飯堂(2009年落成,2011年擴建、俗稱為“玻璃屋”)
北座東翼中翼西翼
地面音樂室、法語室學生飯堂、教職員飯堂飯堂中央廚房
1樓課室7-9(G12J、G12M、G11P)課室4-6(G10J、G11M、G11S)課室1-3(G12S、G10M、G10D)
2樓校長宿舍駐校教師宿舍駐校教師宿舍

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

舊體育館/音樂廳大樓的部分位於主樓南座和中座的東面,包括建於1951年的舊體育館和附屬設施,以及一個供學生和宿生閒暇時聯誼使用的小型燒烤場。舊體育館除建有體育館及更衣室的主要設施外,後期還建有地理室、美術室、臨時教室及校園辦事處。直至2008年,位於李德義大樓的新體育館正式落成,除了燒烤場之外,舊體育館連同所有設施隨即拆卸。由於過往舊體育館常用作校内考試試場之用,讓學生回憶甚深,加上校方在決定拆卸舊體育館的過程中未有充分咨詢學生,拆卸行動曾惹來衆多舊生及學生批評。另一方面,在舊體育館面向主樓的一面入口,入口上懸掛的校徽是獨一無二的,也寫上了「道成肉身」。此校徽最後在拆卸行動下被校方保留,存放在鄰近的燒烤場内。 舊體育館原址已經重建為音樂廳大樓,並被命名為Yunni & Maxine Pao Auditorium。其主要設施包括一個800座位的演奏廳(現已被命名為葉傑全演奏廳)、學校樂團排練室及用作藝術表演的劇場(現已被命名為The Verdant Art Centre),重建項目已於2012年1月中完成,並在2012年1月13日學校畢業典禮時低調地對外開放。校方曾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引起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滿。然而,隨著最後的修補工作續漸完成,大樓已於2012年5月25日正式開幕,而音樂廳則在2012年6月29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當晚及6月30日一連兩晚舉行學校的週年音樂會。

音樂廳大樓的内部設施如下:

音樂廳大樓設施
地下音樂廳入口大廳、五角劇場及休憩區域、學生活動室、貴賓服裝間
閣樓音樂排練室1(半月形,俗稱扇形房)、音樂排練室2(矩形)、音樂廳大樓辦公室
1樓葉傑全演奏廳、演奏廳後臺
2樓葉傑全演奏廳、視聽控制室、緊急出口

新翼

新翼在上世紀60年代建成,主要因為原有設施不敷應用,以及教育當局推行科學普及教育而興建。由於70年代該校仍然屬於津貼學校,新翼的建築由政府負責,因此新翼的建築風格與外間同時代的學校建築非常類似。新翼大樓的佈局呈C字型,其中北座與新新翼及主樓南座西翼連接。現新翼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翼北翼 (東接主樓南座西翼、西接新新翼。受地形所限,不設地下)中翼南翼
1樓一、二號綜合科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六至九號特別室(SR6、SR7、SR8、SR9)、洗手間演講廳/十號特別室(SR10A/B)、圖書館、儲物室、大草地更衣室
2樓課室23-29(G8T、G8A、G8L、G8S、G9P、G9M、G9L)課室(G9D、G9S、G9G)駐校教師宿舍

新翼三部分的佈局呈C字型、中間圍繞一小草地。

新新翼

新新翼建築背景與新翼一樣,同樣是由於班級擴充及推行科學普及化而由政府負責興建。事實上,新新翼及新翼其實屬同一擴建計劃,只不過是由於落成時間有差異,因而被稱為新新翼,意指“新的新翼”,以便與較早落成的新翼區分。新新翼現有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新新翼(南接新翼北翼、北接蔡明山夫人教學樓特別室翼)
地面校園辦事處、校工室、保安辦公室
1樓化學實驗室、一號物理實驗室
2樓課室19-22(G8J、G8G、G8P、G8M)

在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之間,設有一中央籃球場。

另在新翼與新新翼之間,與新翼與蔡明山夫人教學樓交界處之間,設有一條繞過新新翼大樓、直通大草地的小路,由於該地為學校園藝種植場,因而被稱為“花王路”,閒人不得擅進。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

蔡明山夫人教學樓原稱校園改善計劃大樓,於2005年9月落成啓用,直至2007年校方得蔡明山夫人捐款一千萬港元而改為現稱。大樓原址為學校網球場,後建成由2層的教學翼(課室38-47)及3層高的特別室翼組成的“L”形佈局大樓,分別連接新新翼及主樓北座西翼。本大樓亦是千禧建築群中第二幢落成的大樓(第一幢落成的是小學部大樓),設計上強調透明與開放。本大樓的教室一般編配予高年級的學生,但於2012年起編配予較低年級的學生。大樓主要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特別室翼(南接新新翼)教學翼(東面為主樓北座西翼)
地面視覺藝術室、儲物室、籃球及網球場更衣室、 設計與科技工場(I-Lab,D-Lab)(俗稱龜房)有蓋操場
1樓二號物理實驗室、綜合科學實驗室、教員室、醫療室、洗手間課室38-42(G7M、G7L、G7A、G7J、G7T)
2樓一至三號多媒體學習中心、一、二號資訊科技支援辦公室、儲物室、洗手間課室43-47(G8D、G7D、G7S、G7G、G7P)
3樓三號及四號教員室、會議室、教員休息室空中花園

在蔡明山夫人教學樓與李德義大樓之間,設有兩個網球場。

李德義大樓

拔萃男書院李德義大樓

李德義大樓是一座新宿舍及綜合康體設施大樓,造價達1億1000萬港元,由企業家兼校友李德義捐款7000萬元冠名興建。大樓於2007年11月奠基,於2008年9月2日正式啟用。李德義大樓位處太子道西對上的斜坡,臨近學校的太子道長樓梯出入口,橫跨現時長樓梯的終點,亦因如此,該大樓興建難度極高,甚至在興建過程中加建了臨時樓梯供學生暫時使用,避免造成危險。此外,大樓亦是中學部唯一一幢未有統一樓層的大樓,李德義大樓的正門入口位於校園地下,但按照該大樓的樓層分佈則屬於3樓。李德義大樓由3M層以上的宿舍及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兩部分構成,針對宿舍保安問題,校方一反其一貫“開放校園”的校園設施政策,採取嚴密的保安措施,在前往3M層(宿舍入口)以上的樓梯全部加設保安大閘,禁止日校學生進入;相反,對3樓以下的綜合康體設施部分則全面開放。另一方面,由於大樓本身高度甚高,加上已處於山坡之上,因此各宿舍房間均享有非常優越開揚的景觀,北座房間可望見獅子山等九龍山麓,而南座房間則可望見整個拔萃校園。以景觀論,宿舍房間甚至比附近九龍塘區的豪宅單位有過之而無不及,亦因大樓設計周到,讓其獲得了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現時大樓在9樓向北面一方有一大樓的英文名稱“Samuel Tak Lee Building”的立體字樣,而具體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李德義大樓
1樓游泳池機房、健身室、緊急出口連接太子道長樓梯
2樓游泳池、游泳池更衣室
2M樓體育館更衣室
3樓體育館、宿舍正門電梯大堂、體育發展辦公室、樓梯往宿生入口
3M樓宿舍行政辦公室、宿生入口
4樓中央庭園、宿生房間、一號至五號特別室(SR1-5)(大樓4樓宿舍曾改建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的課室,直至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綜合大樓建成;現為G12課室及八號特別室 (SR8)。)
5至6樓宿生房間、宿生交誼廳
7樓宿生房間、音樂排練室、傳染病隔離房間
8樓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
9樓舍監及駐校教師房間(南翼)、天台(北翼)

宮川美智子大樓

宮川美智子大樓前稱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大樓,其主翼及副翼於2011年年底落成,設有專供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使用的課室、實驗室及附屬設施。 另設有全校師生共用的多媒體圖書館、演講廳及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大樓位於主樓北座以北的山坡上,與李德義大樓為鄰。大樓設計匠心獨運,一般人經常誤以為大樓中央的大框為正門入口,但細看之下才會發現大樓入口其實相當隱蔽地位於大樓兩側。建築師在接受校報訪問時表示所謂的“大框”其實是大樓的裝飾——智慧之門,而把入口設計得隱蔽的原因是為了讓在底層地下圖書館溫習的同學不受進出大樓的同學打擾。大樓的設施及樓層分佈如下:

副翼(近李德義大樓)主翼延伸翼
底層地下/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多媒體圖書館及自修室
地面演講廳、大樓西面入口、聖奧古斯丁禮拜堂入口課室G01-G04及大樓東面入口/
1樓聖奧古斯丁禮拜堂生物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科學實驗室/
2樓聖奧古斯丁禮拜堂上層課室201-203、中央教員室/
3樓/課室301-302/

停車場大樓

本大樓已經擱置興建,曾計劃位於大草地西側興建一座3層高的停車場大樓,以解決現時主樓泊車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後來因為工程造價急升,加上項目對教學效能沒用明顯提升,校方最後於2009年決定擱置興建。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附屬小學位於大草地南面,原址為校長宿舍,大樓於2004年落成時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度建築獎項。小學部大樓共設有3個出入口往來不同地點,分別是供車輛上落學校的馬路、供行人前往學校的樓梯,以及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其中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外設有一由捐贈者贈與學校的座右銘——“木石雲水”命名的藝術裝置。另外,附屬小學設有一個鐘樓,矗立於小學的樓頂上,於2006年9月23日啟用。鐘樓呈湖水綠色,四面面積均為13.1平方米,樓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築師原意希望鐘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然而,由於小學本身處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綠樹林蔭,加上旺角區人煙稠密,高樓大廈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實視線受到遮擋,並不能夠直望鐘樓。因此,鐘樓其實主要為在大草地練習田徑的學生們提供報時之用。

現時附屬小學是與中學部獨立營運的關係,因此兩間學校除了體育設施如大草地和游泳池等與中學部共用外,附屬小學的其他設施都是獨立使用的。

設施
地面籃球場、遊樂區
1樓電腦學習中心、會議室、學生活動中心、多用途室、攀石場、有蓋操場、小賣部、食堂、一年級課室(1D、1J、1M、1P、1S)
2樓教員室、學生輔導室、道往來中學部、“木石雲水”藝術裝置、二年級課室(2D、2J、2M、2P、2S)
3樓常識室、音樂室、禮堂、多媒體圖書館、中國文化室、三和四年級課室(4D、4J、3D、3J、3M、3P、3S)
4樓禮堂樓座、語言學習中心、多媒體圖書館、四和五年級課室(4M、4P、5D、5J、5M、5P、5S)
5樓美術室、小班教學室、四和六年級課室(4S、6D、6J、6M、6P、6S)
天台空中花園、鐘樓(2006年啟用)

課程及班級

拔萃男書院作為香港的一所本地中學,過往一直跟隨香港政府政策沿用英制的三二二三學制,提供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合共七年的中學教育。直到2004年,學校小學部正式開辦,另外提供六年的小學課程。

而隨著香港政府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中學部在2009/2010學年在中四級開始逐步落實三三四學制,轉為提供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合共六年的中學教育。新學制的班別採用‘Grade’的英文稱呼,有別於舊制中學的‘Form’(中一至五)及‘Lower/Upper 6’(中六、七),而中學班級的稱呼也延續小學的序數,因此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稱為‘Grade 7 - Grade 12’。

與此同時,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亦與新高中課程同步實施,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為期兩年,相等於新高中中五及中六兩級,但課程則受國際文憑組織而非香港政府教育局組織及管理。 校方期望此課程能為同學提供本地課程外的另一選擇。

因應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只是為期兩年,校方對修讀課程的學生提供一個相等於中四級的一年制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以協助同學適應國際文憑課程以論文及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

拔萃男書院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非國際學校之一。無論修讀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中文或法語作為英語以外的學習語言。

過渡期

在舊學制和新學制過渡之時,拔萃男書院逐步更改新制中一至中六的英文名稱和班別名稱。

於2005-06學年,當年中一級的六班由A、B、C、D、E和F班改稱D(David)、P(Peter)、S(Samuel)、M(Matthew)、J(John)和T(Timothy)六班。較高年級的班別名稱則不受影響。[6]

於2006-07學年,當年中一級的英文名稱由‘Form 1’改稱‘Grade 7’。較高年級的年級名稱則不受影響。隨後,下一年‘Form 2’成為‘Grade 8’,如此類推。[7]

過渡期於2011-12學年,最後一屆中七(Upper 6)學生畢業結束。

除外,於2015-16學年,初中的D、S班分拆為D、S、G班;P、M班分拆為P、M、L班;J和T班分拆為A、J、T班。分拆後,每班大約有28人。

小學課程

  • 小一(Grade 1):G1D、G1J、G1M、G1P、G1S
  • 小二(Grade 2):G2D、G2J、G2M、G2P、G2S
  • 小三(Grade 3):G3D、G3J、G3M、G3P、G3S
  • 小四(Grade 4):G4D、G4J、G4M、G4P、G4S
  • 小五(Grade 5):G5D、G5J、G5M、G5P、G5S、(G5X)
  • 小六(Grade 6):G6D、G6J、G6M、G6P、G6S、(G6X)

小五、六成績最好的約30名學生會在中文、英文和數學課到「X班」上課。

初中課程

  • 中一(Grade 7):G7D、G7S、G7G、G7P、G7M、G7L、G7A、G7J、G7T
  • 中二(Grade 8):G8D、G8S、G8G、G8P、G8M、G8L、G8A、G8J、G8T
  • 中三(Grade 9):G9D、G9S、G9G、G9P、G9M、G9L、G9A、G9J、G9T

初中班級採用「拔尖」的模式進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級考試中,全級成績處於頭三分之一的同學(約84人)將被編入D、S、G班,每班人數相若(約28人)。英文最優秀的會编入D班,餘下的同學之中中文最優秀則編入S班,其餘的編入G班,其餘同學將被隨機編入P、M、L、A、J、T班。中一則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决定分班結果。[8]

三三四學制高中課程

  • 中四(Grade 10):G10D、G10S、G10P、G10M、G10J、G10T
  • 中五(Grade 11):G11D、G11S、G11P、G11M、G11J、G11T
  • 中六(Grade 12):G12D、G12S、G12P、G12M、G12J、G12T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銜接課程(Pre-IB)

  • 中四(Grade 10):G10G、G10L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

  • 中五(Grade 11):G11G、G11L
  • 中六(Grade 12):G12G、G12L

校園創作及刊物

拔萃男書院每年出版不同的刊物,包括《集思》(Steps)、學校行事曆(School Calendar)、《擊壤》和《粹聞》(Not Rigmarole)。另外,學校亦曾出版Inspiration和《鼎新》,不過現已停刊。

《集思》

每年都會出版一本名為《集思》的年刊(英文:Steps,意指階梯,取名自校園來往太子道的長梯,創刊於1935年;「集思」為‘Steps’諧音,命名於1974年),編委會由校内學生組成,於每年6月尾出版。

編委會分為英、中文兩部,由不同老師擔任顧問老師。英文部現由黎詠坤老師(Ms Wendy Lai)、張慧琪老師(Ms Vicky Cheung)、何英傑老師(Mr Peter Ho)和史潤寧老師(Ms Y. N. See)擔任顧問,中文部則由李滿基老師、袁軒妮老師和吳文中老師擔任顧問。兩部亦都獨立運作,甚少有同學兼任兩部的編輯。

結構

英文部排版
描述
Student Organization
Class and Calendar
Houses
Music
Sports
Clubs and Societies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rt and Essay
中文部排版
描述
  • 校長專稿
  • 校友和老師訪問
  • 校友來、專、投稿
  • 當年得獎的傑出學生、香港中學文憑試優異生和國際文憑考試優異生專訪
《集思》中文徵文比賽得獎作品
  • 香港學校中文朗誦節報告曁得獎者感想
  • 香港學校中文朗誦節和香港朗誦公開比賽得獎者名單
  • 國樂會、中國鼓樂隊報告
  • 國樂比賽得獎名單
普通話學會、中國歷史學會、中文辯論隊報告
  • 《集思》中文書法比賽得獎作品
  • 課外活動照片
  • 《集思》中文部編委會合照
歷年《集思》總編輯及副總編輯名單
年份 英文部總編輯 英文部副總編輯 英文部頁數 中文部編輯 中文部頁數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2011-12
2012-13
2013-14
2014-15
2015-16
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2020-21 梁嘉朗(11D) 甄奕山(11D)
2021-22
2022-23 李銳海(11G) 李朗熙(11D) 364 陳國緯(11G) 244
2023-24

學校行事曆

校方每年亦會出版一本寫滿校務資料的《學校行事曆》(School Calendar)供學生使用,由同是由學生主理的印務部門(Publications Department)負責。

《擊壤》和Inspiration

自從2000年該校校長由作家及教育家張灼祥先生擔任,校方大力推動學校的寫作文化,鼓勵同學多寫作,因而該校的中文部及英文部每年均出版一本學生文集,分別名為《擊壤》和Inspiration。不過,Inspiration現已停刊。

《粹聞》

學校的領袖生出版名為《粹聞》(Not Rigmarole),於1978年創刊,記錄領袖生的所思所想,現由陳禮雄老師(Mr Layheon Tan)擔任顧問。《粹聞》的前身為《阰報》(Olympus),創刊於1964年,於1973年停刊。

《鼎新》

學生會曾出版《鼎新》一報,現已停刊。

手機應用程式

拔萃男書院乃全港第一間中學自主研發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書院軟體開發小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為“DBS”的 iOS App,及後亦推出了Android 版, 兩個版本至今已合共錄得超過二千個下載。

公開考試成績

在歷屆香港中學會考及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拔萃男書院是產生最多會考「10A狀元」及文憑試「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學校之一,截至2023年,共有20名,其中17名會考「10A狀元」及3名文憑試「7科5**狀元」,排名全港第5。[9][10][11]

香港中學會考

截至2011年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拔萃男書院共出產17名會考10A(2007年後為8A及2科5*)狀元。

  • 4位狀元:2003
  • 2位狀元:2004、2008、2009
  • 1位狀元:1992、1998、2000、2001、2005、2006、2007

香港中學會考狀元名單

  • 1982年:鮑瑪 [12] 【首名非華裔狀元,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者基金 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Foundation 頒發首屆的「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 前港英政府運輸司鮑文之侄兒】 [13]
  • 1984年:許齊元,升讀耶魯大學 [14]
  • 1984年:張紹勳,升讀麻省理工學院 [14]
  • 1985年:區永仁 【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頒「莫鳳麟獎學金」 「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現為血液血液腫瘤科醫生。[15]
  • 1985年:羅宇榮 [16]
  • 1986年:區永義,升讀史丹福大學,[17] 上屆狀元區永仁之胞弟。
  • 1986年:崔偉豪,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18] [17]
  • 1986年:梁靄中,升讀加州大學怕克萊分校 [17]
  • 1992年:莫昆庭,於劍橋大學修讀經濟學 [19]
  • 1998年:梁建聰,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 [15][20]
  • 2000年:蔡昀浩,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21] [22]
  • 2001年:陳君傑,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5][23]
  • 2003年:周步田,於麻省理工學院修讀化學工程。 [24] [25]
  • 2003年:鄧子超,於芝加哥大學修讀經濟學 [24]
  • 2003年:鄧駿威,於香港科技大學修讀環球商業管理 [24][26]
  • 2003年:吳廣榮,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數學碩士,曾任拔萃男書院數學科主任。
  • 2004年:鍾耀庭,獲選香港傑出學生,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獎學金,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修讀天文學。[18][27][28]
  • 2004年:李煒堅,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計量金融學。 [27]
  • 2005年:李立邦,獲香港校友會聯會獎學金,於加州大學怕克萊分校修讀物理學。[29] [30]
  • 2006年:任石達,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5] [31]
  • 2007年:陳庭豐,升讀普林斯頓大學 [32]
  • 2008年:麥雋愉,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5] [33]
  • 2008年:楊嘉瑋 (羅德學人 Rhodes Scholar 2015),獲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並獲羅德獎學金於牛津大學獲得法學碩士。 [33][34]
  • 2009年:潘彥光,於香港大學獲內外全科醫學士。[15][35]
  • 2009年:黃銘琛,於香港大學修讀法學士 [35]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狀元名單

(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的「7科5**狀元」)

  • 2018年:沈家浩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大學修讀牙醫學士。[36][37]
  • 2019年:周伯儒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38][39]
  • 2022年:梁嘉朗 (8個5** 超級狀元),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40] [41]

國際預科文憑考試(IB)

  • 2013:平均分為39.44;有1位45分狀元、5位44分、5位43分。
  • 2014:平均分為38;有3位43分。
  • 2015:平均分為39.03;有4位44分、6位43分。
  • 2016:平均分為40.5;有1位45分狀元、6位44分、6位43分。
  • 2017:平均分為41;有1位45分狀元、8位44分、11位43分。
  • 2018:平均分為41;有8位45分狀元、6位44分、8位43分。
  • 2019:平均分為40.3;有6位45分狀元、3位44分、5位43分。
  • 2020:平均分為42;有5位45分狀元、16位44分、9位43分。
  • 2021:平均分為43;有19位45分狀元、15位44分、9位43分。[42]
  • 2022:平均分為42;有6位45分狀元、14位44分、11位43分。[43]
  • 2023:平均分為41;有3位45分狀元、5位44分、12位43分。[44]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截至2023年(第38屆),拔萃男書院在香港傑出學生選舉共出產17名傑出學生,排名全港第6[45][46][47]

  • 魏崇政
  • 鍾耀庭
  • 陳文浩
  • 任石達
  • 許俊傑
  • 黃兆謙
  • 王駿業
  • 黃浩銘
  • 雷千泓
  • 林暉
  • 王溥渝
  • 文禮信
  • 林暘青
  • 劉見之
  • 駱家熙
  • 黃澤龍 [48]
  • 謝易陶 [49]

校友

政界

法律界

工商界

教育界

宗教界

醫學界

  • 關景良︰孫中山學友、養和醫院創辦人
  • 關景賢︰清宮御醫、民國政治人物
  • 李樹芬:著名外科醫生同盟會員,曾任中華民國衛生部長兼臨時總統府醫事顧問、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香港養和醫院董事長兼院長
  • 余潮光:香港早期知名執業醫師
  • 達安輝(Professor Sir David Todd),OBE,CBE,Knight Bachelor: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創辦人及創院主席
  • 余宇康:本地首個腎科醫生,有「腎科教父」之稱。生於醫生世家,父親余朝光是前廣華醫院及前東華東院院長,兄長是外科醫生、前寶血醫院院長余宇楷,三弟是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兒科權威余宇熙。
  • 余宇超:胸肺專家,前港大醫學院胸肺科教授
  • 李心平: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腸胃科院長
  • 黎青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肝臟專家
  • 李登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教授,研究專長為心臟組織復修醫學
  • 吳兆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結直腸外科
  • 何志平:前香港中文大學外科(眼科)講座教授
  • 馮康:前醫院管理局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轉職香港中文大學,籌建2020年落成的中大醫院。於拔萃男書院及聯合世界書院完成中學及高中課程。弟弟馮通為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 陸志聰醫院管理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
  • 黃以謙:香港精神科醫生、前九龍城區議會民選區議員
  • 歐陽英傑:香港西醫工會會董、香港內外全科醫生、業餘作家
  • 徐仲鍈: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院長(1977年中五畢業)

建築及美術界

  • 修斐(Frederick Southey):建築師,九廣鐵路英段及煙墩山隧道設計師
  • 冼文炳(George A.V. Hall):香港早期知名設計建築師
  • 葉葆定:知名工程師,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董事會名譽主席、學院名譽教授 (1908年至2008年1月25日)
  • 林壽宇:臺灣著名畫家,人稱極簡主義大師
  • 譚天放:工程師,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大學院士、香港工業總會主席,中環廣場設計者
  • 尊子:著名政治漫畫家
  • Mark Lee[65]:李偉德,現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主席 (2018年7月1日- ),Johnston Marklee & Associates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2017年芝加哥建築雙年展擔任總策展與藝術總召。

體育界

傳媒界

文娛界

學術界

  • 練卓賢: 中一跳級中六,十六歲入讀劍橋大學數學系[69]
  • 梁譽曦:曾分別五度和三度代表香港參加國際電腦奧林匹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並曾在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獲得全球第三名[70]
  • 梁睿軒:曾兩度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更曾進入Meta Hacker Cup全球決賽[71]
  • 徐子豐:曾四度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並於十三歲之齡成為歷來第二年輕的金牌得主[72]

其他界別

  • 賴文星香港反法大罷工時期之工人領袖。因此次香港早期社會運動而成為香港百年老牌黑幫三合會和合圖創始人。(於十九世紀八十或九十年代左右入讀)
  • 賴錦璋: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世界綠色組織董事會主席。(1967年中五)[73]

相關條目

注釋

  1. 關於潘國城就讀學校的資料出自1994年由明報校園記者所著的《名人說母校》(明報出版社出版)第130頁。

參考資料

  1. . [2005-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2.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icci Roundtable (中文)
  3. 知時好雨,潤物無聲 陳煒舜, 大公報, 2004年11月23日
  4.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425645/1.html%5B%5D
  5. . 無綫新聞. 2015年8月28日 [2015年9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8月28日).(粵語)
  6. (PDF). 拔萃男書院網站. [2024-03-16] (英语).
  7. (PDF). 拔萃男書院網址. [2024-03-16] (英语).
  8. . 拔萃男書院網站. [2024-03-16] (英语).
  9. . 香港01. 2022-07-20 [2022-07-20].
  10. 文匯報. . 文匯報 (2010年8月4日) (文匯報). 2010-08-04 [2021-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1. HK01. . HK01 (2021年7月21日) (HK01). 2021-07-21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12. 工商日報. . 工商日報 (1982年8月12日) (工商日報). 1982-08-12.
  13. 大公報. . 大公報 (1982年12月18日) (大公報). 1982-12-18.
  14. 工商晚報. . 工商晚報 (1984年8月9日) (工商晚報). 1984-08-09.
  15. 香港醫務委員會. . 香港醫務委員會.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6. 華僑日報. . 華僑日報 (1985年8月10日) (華僑日報). 1985-08-10.
  17. 華僑日報. . 華僑日報 (1986年8月8日) (華僑日報). 1986-08-08.
  18.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19. 香港政府新聞處. . 香港政府新聞處新聞公報 (1994年6月28日) (香港政府新聞處). 1994-06-28.
  20. 大公報. . 大公報 (1998年8月7日) (大公報). 1998-08-07.
  21. . 南華早報 (南華早報). 2001-02-12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22. (PDF). 尤德爵士紀念基金. 2022-08-07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04).
  23.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1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1-08-09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24.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3年8月7日) (文匯報). 2003-08-07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8).
  25. . 長青網. 2019-03-14 [2024-02-27].
  26. . 香港科技大學. 2024-02-27 [2024-02-27].
  27.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4年8月12日) (文匯報). 2004-08-12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28. . 青苗基金. [2016-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29. 香港校友會聯會. . 香港校友會聯會. [2021-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30.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5年8月11日) (文匯報). 2005-08-11.
  31.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6年8月10日) (文匯報). 2006-08-10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2.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7年8月9日) (文匯報). 2007-08-09.
  33.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8年8月5日) (文匯報). 2008-08-05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34. (PDF). 牛津大學中國辦事處. 2014-11-27 [2024-02-27].
  35. 文匯報. . 文匯報 (2009年8月6日) (文匯報). 2009-08-06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1).
  36. 文匯報. . 文匯報 (2018年7月12日) (文匯報). 2018-07-12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37. 香港經濟日報. . 香港經濟日報 (2018年8月6日) (香港經濟日報). 2018-08-06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38. 明報. . 明報 (2019年7月10日) (明報). 2019-07-10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
  39. HK01. . HK01 (2019年8月16日) (HK01). 2019-08-16 [2021-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40. . 明報.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8).
  41. .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8-17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7).
  42. . DBS.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43. . HK01. 2022-07-05 [2022-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
  44. . 香港01. 2023-07-06 [2023-07-06].
  45. .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7).
  46. .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47. . 香港01 (香港01). 2023-02-04 [2023-02-04].
  48.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 2023-02-07 [202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49. . 大公報. 2024-01-21 [2024-01-21].
  50.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404.
  51. Kevin Sinclair (编).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0.
  52. Kevin Sinclair (编).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128.
  53. Kevin Sinclair.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0.
  54.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29.
  55.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357.
  56.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679.
  57. Susanne Rockwell. . news.ucdavis.edu. 2006-10-05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5).
  58. .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59.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 Civil Engineering. [201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1).
  60. . www.cse.ust.hk.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61. . 香港工商日報. 1978-03-31: 6 [2021-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62.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434.
  63. Kevin Sinclair. 4. Who's Who in Hong Kong Ltd.、Asianet Information Services Ltd. 1988: 443.
  64. (PDF). [2023-05-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4).
  65. .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66. . 壹週刊. 2013-06-27 [2019-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67. . 星島日報. 6月18日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68. . the-sun.on.cc. 2008-09-21 [201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69. . [202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6).
  70. .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71. .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72. . Wikipedia.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73. 盧子健、何安達. . 天地圖書. 1994: 623.

來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拔萃男書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