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
施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位。施字的歷史起源有組織生產工作的意思,進而形成了「施姓」。
姓氏 | |
施 | |
《百家姓》第23位 | |
2: |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
3: |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4: |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
郡望 | 吴兴郡 |
起源
施姓起源有三說:
分布
根據文獻《元和姓纂》和《中國姓氏大全》以及施姓族譜記載,周文王四子,也就是武王之弟周公旦被封于魯國,也就是今山東曲阜一帶,周公旦因輔國未能前往,由其子伯禽代任魯侯。魯侯曆七世至魯惠公,其子恒,賢德有才華,任“門下丁公府椽,流譽他方,四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一文為施,食采于鮑,封為施國。恒號施父”。施父也就成為華夏施姓之始祖。
中国大陸移民至臺灣大致有三次高潮,施姓是隨著這一移民潮遷入臺灣的,他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地區,尤以晉江縣為最普遍。
第一次是明末清初鄭氏時期。明崇禎年間鄭芝龍招募大批沿海農民到臺灣墾荒,其中大多是泉州人。繼而其子鄭成功率軍攻打驅逐荷蘭人,占領臺南,隨鄭氏赴臺灣的將士和百姓更是數以萬計,他們大多是泉州人,其中包含一些施姓民眾,例如施琅家族。這時期的中國大陸移民大多居住在今臺南市、高雄市、彰化縣一帶。
第二次是施琅攻打下臺灣時期,施琅是晉江衙口人,衙口是潯海支派施姓的聚居地,此為潯江施姓。
施琅平台後,因戰功卓著,在臺南置有將軍鄉。於是,福建沿海人民大量湧入臺灣,隨施琅來臺灣的晉江施姓親屬和族人不計其數。如施琅其子施世驥、施世驃、施世驊,侄施世驤、施世祿;族人施瑋、施瑤、施璿、施肇勳、施啟秉等。施世驃,十五歲隨父出征,因有戰功授左都督,累遷廣東陸路提督,後調任福建水師提督,擒獲海盜有功,受康熙嘉獎,康熙六十年,台灣朱一貴起義,施世驃統兵剿滅。
施琅的後裔多在臺灣定居。族人施啟秉以軍功授左都督,後任提督軍門,駐鳳山,後裔成為臺灣的望族:長子施世榜,鳳山縣學拔貢生,襲職兵馬司副指揮,康熙五十八年,集眾興修水利,即臺灣有名的八堡圳。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引水築圳,東西八十餘裏,灌一百零三莊,約一萬九千餘甲,圳道縱橫於彰化縣八堡之野,為清代全台第一大水利工程,惠及台民,功德無量,連橫《台灣通史》有其專傳。次子施世魁為鳳山縣武生;四子施世黻為諸羅縣武生,康熙乙酉科鄉試第四十七名武舉。
康熙年問臺灣科舉初創,施姓族人還有多人為儒生、武生。
第三次移民潮是在乾隆、嘉慶時期。晉江在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朝政府批准晉江的蚶江(今屬石獅市)與臺灣的鹿港"對渡"。八年後又開放蚶江與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對渡",所謂"對渡"就是對口貿易。期間,中國大陸沿海人民大量移民臺灣,據一些施姓族譜記載,其時施姓相率赴臺者不在少數,此為蚶江施姓。
施姓族人自中國大陸移居臺灣後,現今臺南市、彰化縣、淡水區、高雄市、臺北市等地皆有大量施姓族人聚居,但是,人數最多、最集中的是鹿港和臺南。臺南施姓主要聚集區分布在現今臺南市安平區、安南區、中西區、以及新營區一帶居多。
鹿港施姓祖先主要來自福建晉江前港或後港,堂號也因此分為「錢江衍派」(前港)與「潯海衍派」(後港)。
台南市新營區施姓祖先主要源自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衙口,亦即現今之龍湖鎮衙口,是為潯江(潯海)派。新營區施姓主要以世居該地的施水金家族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