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話字
平話字[1](Bàng-uâ-cê),也称作“福州話羅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紀早期來福州的英美傳教士根據福州話韻書《戚林八音》設計出的一種羅馬化文字,英文也稱作“”。平話字從最初的方案到標準化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於19世紀下半葉定型。
平話字 Bàng-uâ-cê 福州话罗马字 | |
---|---|
类型 | (修订版) |
创造者 | 怀德 麦利和 摩嘉立 史荦伯 |
使用时期 | 1850至1950年代 |
语言 | 闽东语福州话 |
漢語族拼音方案 |
---|
漢字注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平話字一度興盛於福州話通行區的教會内,《聖經》、《讚美詩集》以及大量的傳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話字。一些教会学校将平话字学习列入课程当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书院。在當時,福州本地百姓會說官話會寫漢字的人很少,而相對易學的平話字便成爲了信徒書寫母語的首選。
和下南腔的白話字不同,平話字從未走出教會的圈子步入民間,而且即便是教會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平話字。隨著近一個世紀來的國語運動的發展,如今,平話字已然為人所遺忘。
歷史
随着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结束,福州作爲最早一批開放的通商口岸成爲了歐美傳教士紛至沓來之所。但在當時的福州,百姓既不會漢字,也不會官話,爲了在這裡高效地傳教,研究並掌握本地的語言便成了這些傳教士的當務之急。平話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文獻可考的最初設計者是耶魯大學的毕业生、美以美会来到东亚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的怀德牧师,他在1847年9月7日到达福州(参见:福州天安堂,另见[2])。他引入了一套被稱之爲“William Jones音標”的記音系統來記錄福州話的讀音。這套記音系統全部採用拉丁字母,特殊的元音音素通過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號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3]、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這套記音系統已經具備了羅馬文字的雛形。但由於特殊記號都被標記在字母的上方,所以這種記音方案無法標示字的聲調。後繼的傳教士和學者——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個世紀)、E. H. Parker(英國外交官)等諸人又不斷地簡化、規範並豐富瓊斯音標。爲了使這套方案能真正充當文字使用,聖公會傳教士愛爾蘭人史犖伯做了一項重要的調整:將所有的特殊符號統一成兩點並置換到元音字母下方,另根據福州話的調值為七個聲調分別設計了聲調符號,標記於每個字主元音字母的上方。這樣,平話字就完全脫離了瓊斯音標的胎盤,作爲一款正式的羅馬文字問世了。
拼寫方案
在口語中,福州話存在著豐富的語流音變,但是平話字總是根據字的原始讀音來書寫。所以嚴格上說,平話字並不忠實於語音。方案表内的例字都取自《戚林八音》。
聲母
平話字不標記聲母類化,因此對於只存在於口語中的[β]和[ʒ]兩個聲母沒有給出對應的羅馬化方案。
無韻尾的韻母
以喉塞音[-ʔ]結尾的韻母
以舌根塞音[-k̚]和鼻音[-ŋ]結尾的韻母
福州話中以[-k̚]結尾的入聲韻母和以[-ŋ]結尾的鼻音韻母的映射表是一一對應的,因此這裡只給出[-ŋ]結尾的韻母。
聲調
平話字不記錄口語中的連讀變調。福州話的七個聲調都被設計了符號,標記在主元音字母的正上方。[6]
名稱 | 調值 | 符號 | 例字 |
陰平,Ĭng-bìng | 55 | ˘ | 君 Gŭng |
上聲,Siōng-sĭng | 33 | - | 滾 Gūng |
陰去,Ĭng-ké̤ṳ | 213 | ˊ | 貢 Góng |
陰入,Ĭng-ĭk | 24 | ˊ | 谷 Gók |
陽平,Iòng-bìng | 53 | ` | 群 Gùng |
陽去,Iòng-ké̤ṳ | 242 | ^ | 郡 Gông |
陽入,Iòng-ĭk | 5 | ˘ | 掘 Gŭk |
輕聲
平話字不表記輕聲,所有讀輕聲的字,仍按該字的原始讀音來書寫。例如「iòng-kó̤」(熔去,意為熔化)、「gàng-kó̤」(寒去,意為著涼)、「găng-huō-cĕ̤ng-kó̤」(肝火棕去,意為大為光火)中,「kó̤」都讀輕聲,但全部表記為原始讀音。
拼寫舉例
《戚林八音》中的韻母歌:
春花香,秋山開,
嘉賓歡歌須金杯,
孤燈光輝燒銀釭。
之東郊,過西橋,
雞聲催初天,
奇梅歪遮溝。
用平話字可以寫做:
Chŭng huă hiŏng, chiŭ săng kăi,
Gă bĭng huăng gŏ̤ sṳ̆ gĭng buŏi.
Gŭ dĕng guŏng hŭi siĕu ngṳ̀ng gŏng.
Cĭ dĕ̤ng gău, guó să̤ giò,
Giĕ siăng chŏi chĕ̤ tiĕng,
Kiă muòi uăi ciă gĕu.
註解
- 一般福州人、寧德人稱自己講的是平話,而不叫閩東語,所寫的文字為平話字,閩東語只是學術上所用的語言歸類名詞。
- 卫理公会简史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6-03
- 本來,德語中的[ø]是用字母ö表示的,但怀德牧师卻用ë表示這個音素。這很可能是因爲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對這個音不敏感,因此把[ø]錯聽成了[ə](schwa)。這個“訛誤”一直影響到後來的平話字方案。在1929年再版的《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一書中有對平話字的詳細介紹,書裡仍然將e̤描述成“her”裡的“e”。
- 福州話中,陰去、陰入、陽去這三類調類都會發生鬆緊韻的變化。
- 指的是19世紀抑或更早期的讀音,國際音標的推考引自福建師範大學陳澤平教授的論文《十九世紀的福州音系》。
- 文獻裡的部分非正式文體中,陰平和陽入的符號“˘”常常被省略,可能是爲了簡便。
參考資料
- 陳澤平,《19世紀傳教士研究福州方言的幾種文獻資料》,2002
- 陳澤平,《十九世紀的福州音系》,2002
- 鄭輝,《館藏近代西文福州方言詞典敍錄》,2005
外部連結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
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闽东语维基百科 |
- 闽东语维基百科的平话字使用指引
- 平話字《聖經舊約》(SÉNG-GĬNG GÔ-IÓ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閩東文)
- 平話字《聖經新約》(SÉNG-GĬNG SĬNG-IÓ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閩東文)
- 泉番阮良澔網志(韓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泉番阮良澔網志(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蠻儂鳥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