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丸御池站

烏丸御池站日语: Karasuma-oike eki */?)是一個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屬於京都市營地下鐵鐵路車站。此站是地下鐵烏丸線東西線的十字交叉點,是兩條路線的轉乘站。烏丸線的車站編號是K07,東西線是T13

烏丸御池站*
烏丸御池交差點東南角的3-1號出入口周邊
烏丸御池交差點東南角的3-1號出入口周邊
日语名称
   
车站概览
位置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虎屋町
地理坐标35°0′37.44″N 135°45′35.28″E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底車站
车站色系車站顏色是「朱紅色
2面2線(烏丸線)
1面2線(東西線)
历史
启用日期1981年(昭和56年)5月29日
上下車人次
統計年度
平均每日46,194人次
2016年
邻近车站
上一站 京都市營地下鐵 下一站
丸太町
K07
0.7km
K 烏丸線
K08
距離國際會館7.6km
四條
K09
0.9km
京都市役所前
T12
0.9km
T 東西線
T13
距離六地藏13.5km
二條城前
T14
0.8km
备注
  • 原名「御池站」,1997年(平成9年)改為現稱
** 東西線站名牌只將第一個字母文字以大寫顯示,但烏丸線站名牌則是以「KARASUMA OIKE」全部以大寫顯示。

歷史

東西線開業前,此站單純是作為通過站,只有商店街,發展程度也偏低。東西線開業後,成為京都市內唯一的地下鐵交差點,是交通方便的地點,車站周邊才開始發展。

車站構造

地下1樓是閘口,其下的地下2樓是烏丸線月台,再之下的地下3樓是東西線月台。烏丸線月台是該線唯一的對向式2面2線(開業時預計了成為與東西線的轉乘站而事先設計),東西線月台是島式1面2線。設有月台閘門。東西線各站都設有車站顏色,此站的顏色是朱紅色

月台配置

月台路線方向目的地
烏丸線月台
1 ■ 烏丸線 下行 四條京都竹田近鐵奈良方向
2 上行 今出川北大路國際會館方向
東西線月台
1 T 東西線 下行 二條太秦天神川方向
2 上行 御陵山科六地藏琵琶湖濱大津方向(京津線

烏丸線在車站北北大路方向,東西線在車站東三條京阪方向都設置了上下行的渡線。

利用狀況

2016年度的1日平均上下車人次(通過閘口的人次)烏丸線、東西線合共46,194人[2]。這個數字是京都市營地下鐵所有車站中次於京都站四條站排行第3多。另外,1日平均的烏丸線⇔東西線轉乘人次為60,246人[2]。此站連同上下車和轉乘的人次合計為1日平均103,893人

年度 烏丸線 東西線 轉乘人次 來源
上下車人次上車人次上下車人次上車人次
2003年(平成15年)26,85713,2126,9373,33338,146 [3]
2004年(平成16年)26,99313,2737,2593,47838,670 [3]
2005年(平成17年)26,30013,1307,3413,52040,575 [3]
2006年(平成18年)28,32413,9117,4433,59540,947 [3]
2007年(平成19年)29,19414,2357,5383,47341,703 [3]
2008年(平成20年)28,27413,5949,1554,42147,292 [3]
2009年(平成21年)28,46314,0228,9444,32449,967 [4]
2010年(平成22年)29,14514,3469,1264,42452,348 [4]
2011年(平成23年)29,85414,6959,3404,52852,985 [4]
2012年(平成24年)30,34314,9349,2574,48753,752 [4]
2013年(平成25年)31,81015,6519,6934,69955,061 [4]
2014年(平成26年)32,89916,20010,0384,86657,096 [5]
2015年(平成27年)34,40116,92310,4855,08459,007 [5]
2016年(平成28年)35,40717,41310,7875,23060,246 [2]

相鄰車站

京都市交通局(京都市營地下鐵)
■ 烏丸線
丸太町(K07)-烏丸御池(K08)四條(K09)
T 東西線
京都市役所前(T12)-烏丸御池(T13)二條城前(T14)

參考資料

  1. 曽根悟(監修). 朝日新聞出版分冊百科編集部(編集) , 编. . 週刊朝日百科. 4号 京福電気鉄道・叡山電鉄・嵯峨野観光鉄道・京都市交通局. 朝日新聞出版. 2011-04-03: 22–23.
  2. 京都市交通事業白書 平成28年度版PDF
  3. (PDF). [2018-1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4. (PDF).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7).
  5. (PDF).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5).

參見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