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
沙林(Sarin)是一種神經毒劑,透過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來破壞神經系統的功能。沙林在人體中的降解速度很慢,具有累積毒性。
沙林 | |
---|---|
IUPAC名 (RS)-2-(fluoro-methyl-phosphoryl)oxypropane | |
别名 | 甲氟膦酸異丙酯 |
识别 | |
CAS号 | 107-44-8 |
PubChem | 7871 |
ChemSpider | 7583 |
SMILES |
|
InChI |
|
ChEBI | 75701 |
性质 | |
化学式 | C4H10FO2P |
140.09 g·mol⁻¹ | |
外观 | 無色水狀液體 |
密度 | 1.0887 g/cm³(25°C) 1.102 g/cm³(20°C) |
熔点 | −56 °C |
沸点 | 158 °C |
溶解性(水) | 易溶于水 |
蒸氣壓 | 197 Pa(20°C) |
危险性 | |
欧盟危险性符号 剧毒 T+ | |
警示术语 | R:R26/27/28 |
安全术语 | S:S13-S45 |
NFPA 704 |
1
4
0
|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
药学 |
藥學科學 |
药理学 - 药物化学 |
生药学 - 天然藥物化學 |
药剂学 - 药物分析 |
临床药学 - 药事管理学 |
相關職業 |
藥劑師 |
列表 |
合成药物列表 |
其他 |
維基藥學專題 |
1938年,沙林由德國法本公司的研究者格哈德·施拉德()、奧托·安布羅斯()、G.李特尔()、范·德尔·林德()首次發現[1],為研製新型殺蟲劑的副產物,這種毒劑就是以上述4個人的姓中的5個字母命名為“Sarin”。德國人很快發現這種毒氣的軍事價值,並投入生產,但是二戰期間並未使用。二戰後,這種毒劑才開始在世界範圍內生產。美軍代號GB,蘇軍代號P-35。
合成
沙林有多種合成路線,從DC(甲膦酰二氯)出發合成沙林的反應如下[2]:
- CH3POCl2 + KHF2 → CH3POF2 + KCl + HCl
- CH3POCl2 + (CH3)2CHOH (異丙醇) → (CH3)2CHOOPClCH3 + HCl
- CH3POF2 + (CH3)2CHOH → (CH3)2CH2OOPFCH3 + HF
- (CH3)2CH2OOPClCH3 + HF → (CH3)2CHOOPFCH3 + HCl
化學性質
- 易與鹼作用,其水解產物:CH3-(i-PrO)-P=O-OH並無毒性,且其水解速率隨鹼性度而改變。其分解產物及前體甲膦酸二異丙酯(DIMP)在政府測試中被用作沙林的模擬劑,並且能於存在氟離子的酸性條件下再次生成沙林。
- 對金屬或鋼鐵微起腐蝕作用。
生理毒性
沙林可經由皮膚、眼睛接觸、呼吸道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徑危害身體,抑制乙醯膽鹼酯酶活性,使乙醯膽鹼堆積,損害神经系统功能,其半数致死量(LCt50,大鼠,吸入)为26.2ppm(150 mg/m³)/10min,其立即威胁生命健康浓度(IDLH,大鼠,吸入)为0.0175 ppm(0.1 mg/m³)[3]。沙林毒气的致死机理和其他神经类毒气类似,通过妨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作用麻痹肌肉,包括呼吸系统所必需的肌肉,从而造成窒息。即使非致死劑量的沙林侵入人體,也會造成瞳孔縮小、視力困難、胸部緊塞、頭痛、噁心以及嘔吐等症狀,更大濃度時亦會使人暈眩、焦慮、心智損傷、肌肉痙攣、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 對自律神經系統的影響:呼吸困難、視力減退、瞳孔縮小、流涎、出汗、腹瀉、噁心、腹痛和嘔吐。
解毒劑
沙林的吸入半致死数为35mg-min/m³(3ppm暴露2min)。可為病患注射阿托品以減輕繼發症狀,提高其存活率。应優先救治仍有心跳和脈搏明顯的患者。
可能的解藥:
- 解磷定
- 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