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市

直轄市是許多单一制国家一级行政区之一[註 1],多設置於大城市地區。此名稱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越南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採用。其字面上的意義为:直接由中央政府所管轄、建制的都市

歷史

升格为直辖市往往需要居住的人口较多,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概念首先源自於1930年中華民國的《市组织法》,称为院辖市,取代此1921年《市自治制》所规定的特别市,特别市的地方自治属性也在此法中被大量削弱,市长此後至開放直選前皆改由行政院直接派任(官派简任)。就如同直辖市字面上的含义一样,这種行政區劃的概念具有中央集权的色彩。

法律正式採用直轄市,始於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百一十八條 (直轄市之自治)
  直轄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

1990年代,大韩民国进入全面地方自治时代之後,这一名称被认为不适当而率先更改行政區劃之用語。韓國於1994年12月修改韩国《地方自治法》並改为广域市[1];同年,中華民國政府制定《直轄市自治法》(現由《地方制度法》取代),將直轄市長改由公民直接选举產生,但直辖市的名称並未更改,而且直辖市在經費及资源的分配上均较其餘省轄縣市而有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曾在1950年將直轄市市长改採間接選舉(后有间断)。另外,在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那些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大型都市也常常被翻译做「直辖市」,以独联体国家最為普遍。

汉字文化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管轄的次級行政區劃有市辖区等;重慶直轄市還有自治县的設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中國大陸共設有12個直轄市,分別為:南京上海武汉(今武汉市一部分)、鞍山撫順瀋陽本溪西安北京天津重慶廣州。到1950年初,除北京及天津外,皆為大行政区代管。

1950年10月5日,旅大行署区改為东北大行政区代管的旅大直轄市。1952年11月15日,南京直轄市降為江蘇省省轄市。1953年7月8日吉林省長春市松江省哈尔滨市升格為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長春、哈爾濱、西安、武漢、廣州、重慶直轄市皆降格為省轄市。1958年,天津直轄市降格為河北省轄市,至1967年恢復。

1997年3月14日重慶市重新恢復直轄市建制。

当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有四個直轄市:

直轄市 簡稱 人口數(百萬人) 面積(平方公里) 密度(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建立日期
1 北京市 21.7200[2] 16,410.00[3] 1,069.47 16區 1949年-
2天津市15.4611[4]11,760.26[5]1,044.3316區 1949年-1958年
1967年-
3上海市24.1932[6]6,340.5[7]3,030.2316區 1949年-
4重庆市32.3532[8]82,402.00[9]392.6226區8縣4自治縣 1949年-1954年
1997年-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直轄市
中華民國直轄市-臺北市的天際線

中華民國在民國三十八年以前,以人口達100萬人為基準,先後建制了12個院轄市: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建制的直轄市中,廣州西安瀋陽等三個城市兼具院轄市與首府的雙重地位。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來臺灣,至2014年止直轄市有:臺北市(1967年升格)、高雄市(1979年升格、2010年和高雄縣合併)、新北市(2010年升格)、臺中市(2010年合併升格)、臺南市(2010年合併升格)、桃園市(2014年升格)。

No.直轄市(由北而南) 人口數(2019年8月) 面積(km²) 密度(人/km²) 區劃
1新北市4,010,6572,052.56671,931.2329區
2臺北市2,650,154271.79979,934.1212區
3桃園市2,240,3281,220.95401,684.1513區
4臺中市2,811,7292,214.89681,226.4729區
5臺南市1,881,7302,191.6531859.5537區
6高雄市2,773,7862,946.2671942.5138區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的直轄市()产生自1963年,是年釜山升格为直辖市。1995年前,直轄市長由中央政府委任。1991年,因应地方自治的精神,消除直辖市这一名称所含有的中央控制的成分,改称为廣域市),並於1995年全面實行地方選舉,知事及市長皆由選舉產生。但广域市并不代表地域广大,在韩国亦有許多面积比廣域市大的市。現有仁川光州大邱釜山大田蔚山六個廣域市。首都首爾於大韓民國成立初期命名為特別自由市(),現則稱為特別市()。另2012年啟用的新行政首都世宗,則為唯一的特別自治市)。

No.漢語韓語改制年份原屬朝鮮八道人口數面積(km²)次級行政區
01首爾特別市1946年京畿道10,464,051605.2525區
02釜山廣域市1963年慶尙南道3,574,340766.1215區1郡
03大邱廣域市1981年慶尙北道2,512,604884.157區1郡
04仁川廣域市京畿道2,710,579964.538區2郡
05光州廣域市1986年全羅南道1,415,953501.365區
06大田廣域市1989年忠清南道1,442,857539.84
07蔚山廣域市慶尙南道1,126,8791,056.404區1郡
17世宗特別自治市2012年忠清南道122,263465.231洞1邑9面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現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有直轄市()及特別市)兩種一級行政區的市制,前者具有首都地位,後者為其他城市,皆直接隸屬於中央。目前共有四個城市:平壤直轄市羅先特別市南浦特別市開城特別市

漢語韓語改制年份原屬朝鮮八道人口數面積(km²)次級行政區
红色部分平壤直轄市평양직할시1946年平安南道2,870,000319418區2郡
羅先特別市라선특별시2010年咸鏡北道205,0007461區1郡
南浦特別市남포특별시平安南道366,8158295區2郡
開城特別市개성특별시2019年黃海北道京畿道308,4404422區27洞3里

 越南

直辖市在越南的位置
河內市
河內市
海防市
海防市
岘港市
岘港市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
芹苴市
芹苴市
漢語越南語喃字人口數面積(km²)
河內市Thành phố Hà Nội8,053,6633,324
海防市Thành phố Hải Phòng2,028,5141,503
峴港市Thành phố Đà Nẵng1,134,3101,256
胡志明市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8,993,0822,095
芹苴市Thành phố Cần Thơ1,235,1711,390

习惯上被译作直辖市的城市

 蒙古

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市,不隸属於任何一個省(艾马克)。

漢語蒙古語转写人口數面積(km²)
烏蘭巴托市1,444,6694,704.4

 老挝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首都永珍為該國唯一的直轄市(老撾語:ນະຄອນຫລວງ,nakhonluang)。

漢語 寮語 拉丁轉寫 人口數 面積(km²)
15 永珍市 ວຽງຈັນ Vientiane 820,940 3,920

 柬埔寨

柬埔寨原設有四個市(高棉语:,krong)直属中央,2008年时除首都金邊市外悉改制为省。

漢語 高棉語 拉丁轉寫 人口數 面積(km²)
24 白馬市(已改制) Kep 28,660 336
6 拜林市(已改制) Pailin 22,906 803
18 金邊市 PhnomPenh 2,129,371 376
22 西哈努克市(已改制) Sihanoukville 235,190 868

 泰國

泰國的首都曼谷為該國唯一的特別區(泰語:และปริมณฑล),有時中文皆譯為直轄市,不隸屬於任何一個一級行政區

漢語泰語拉丁轉寫人口數面積(km²)
53曼谷直轄市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Bangkok10,820,9211,568.7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所在位置

马来西亚設有三個联邦直辖区馬來語:,英語:),中文有時也譯為聯邦直轄市、直轄市。其直屬中央聯邦政府,不隸任何州屬。吉隆坡為法定首都及最大城市,纳闽為國際离岸金融中心,最新成立的聯邦直轄區布城則為行政首都

漢語馬來語/爪夷文拉丁轉寫改制年份人口數面積(km²)
9吉隆坡/كوالالومڤورKuala Lumpur1974年1,887,674243
10布城/ڤوتراجايPutrajaya2001年88,30046
15納閩/لابوانLabuan1984年96,80091

 

哈薩克共和國的直轄市(:город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огоподчинения,:қаласы)意為共和國直屬城市,目前設有三市

漢語哈薩克語俄語人口數面積(km²)
17阿拉木圖市АлматықаласыгородАлма-Ата1,552,349325
18奇姆肯特市ШымкентЧимкент854,550347
25阿斯塔納市АстанагородАстана1,026,181720

 

吉爾吉斯的直轄市(吉爾吉斯語俄語:)意為共和國直屬城市,目前設有兩市,分別為該國第一、二大城,也是首都和第二首都(法定)。

漢語吉爾吉斯語俄語人口數面積(km²)
2比什凱克市Бишкек шаарыБишкек1,250,000127
8奧什市Ош шаарыОш243,20015.1

 

烏茲別克設有一個直轄市(烏茲別克語:shahri):市,為該國首都。為中亞第一大城,蘇聯時期為蘇聯第四大城。

漢語名稱烏茲別克語人口數面積(km²)
9Toshkentshahri2,424,100256

 

土庫曼設有一個直轄市(土库曼语:şäheri):阿什哈巴德市,為該國首都。

漢語土庫曼語人口數面積(km²)
1阿什哈巴德市Aşgabatşäheri1,031,992260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直轄市(俄語:),與其餘各聯邦主體俄語:羅馬化:sub"yekty)權力相同,目前設有莫斯科聖彼得堡塞瓦斯托波尔三个直辖市。其中莫斯科圣彼得堡俄羅斯聯邦前兩大城市,在蘇聯時期,亦為全蘇聯前兩大城市。而塞瓦斯托波尔在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后,宣布和克里米亞共和國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但此公投并未获得乌克兰或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漢語旗幟市徽俄語人口數面積(km²)
1莫斯科市 Москва12,506,4681,100
2聖彼得堡市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5,351,9351,439
3塞瓦斯托波尔市
事實上,國際公認為烏克蘭的一部分)
Севастополь443,211864

 烏克蘭

烏克蘭設有兩個特殊地位城市(又稱直轄市)(烏克蘭語羅馬化Mista zi spetsial'nyi status),分別是基輔以及塞瓦斯托波爾基輔為該國的首都,塞瓦斯托波尔在2014年被俄羅斯軍事吞并,目前在俄罗斯联邦的实际掌控之下。

漢語烏克蘭語人口數面積(km²)
1基輔市Київ2,907,817839
2塞瓦斯托波尔市
(目前在俄羅斯的實際掌控之下,國際上承認是烏克蘭一部分)
Севастополь443,211864

 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設有一個直轄市:明斯克市,即該國首都。

漢語白俄羅斯語俄語人口數面積(km²)
1明斯克市МiнскМинск1,838,280305.5

 摩尔多瓦

摩爾多瓦共和国設有三個直轄都會區(摩爾多瓦語:municipii),其中基希訥烏市為該國首都;而本德爾市實際上為德涅斯特河沿岸实际管理。

漢語摩爾多瓦語人口數面積(km²)
25基希訥烏市Chişinău731,700120
9伯爾茲市Bălţi148,20760
30本德爾市Bender93,75197.29

 衣索比亞

埃塞俄比亚設有兩個直轄市,阿迪斯阿貝巴市以及德雷達瓦市,其中阿迪斯阿貝巴市為該國首都。

直轄市人口面積(km²)密度(人/km²)
5阿迪斯阿貝巴市3,147,0005305,936
7德雷達瓦市398,0001,213328

对比

国家直辖市备注
 白俄羅斯明斯克白俄罗斯行政区划
 柬埔寨白马拜林金边西哈努克柬埔寨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阿拉木圖阿斯塔納拜科努爾哈萨克斯坦行政区划
 平壤南浦罗先特別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首爾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蔚山韩国行政区划
 俄羅斯莫斯科圣彼得堡塞瓦斯托波爾(有争议)俄罗斯行政区划俄罗斯联邦直辖市
 比什凯克奥什吉尔吉斯斯坦行政区划
 老挝万象老挝行政区划
 柬埔寨金边柬埔寨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基希纳乌賓傑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实际控制),蒂拉斯波尔(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首都)、伯爾茲摩尔多瓦行政区划
 蒙古乌兰巴托蒙古行政区划
 中華民國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直辖市(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阿什哈巴德土库曼斯坦行政区划
 烏克蘭基辅塞瓦斯托波尔(有争议)乌克兰行政区划特殊地位城市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行政区划
 越南河内市胡志明市海防市岘港市芹苴市越南行政区划
 苏丹喀土穆蘇丹行政區劃
 叙利亚大馬士革敘利亞行政區劃
 衣索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德雷達瓦市埃塞俄比亞行政區劃

注释

  1. 需要说明的是,直辖市是一种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但并非所有的一级行政区的都市都称直辖市。各国的直辖市、特别市、中央直辖区、自治市、省级市等,在權责、自治权限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很难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較。

参考文献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1. 自治体国際化協会,韓国の地方自治,平成15年11月28日発行,第10页
  2.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3).
  3. . [201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4.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5).
  5. . [201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1).
  6.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7.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8.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2).
  9. .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11).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