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是國際著名的文學獎之一,由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及其所屬期刊《今日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設立,[1]每兩年頒發給一位作家,被稱為「美國的諾貝爾獎」。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 | |
---|---|
象徵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銀鷹羽 | |
国家/地区 | 美國 |
主办单位 | 奧克拉荷馬大學《今日世界文學》 |
奖励 | 50,000美元 |
首次颁发 | 1970年 |
官方网站 | www.neustadtprize.org |
歷史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於1969年由《海外圖書》(Books Abroad)雜誌(即《今日世界文學》前身)的編輯Ivar Ivask所創立,初名「海外圖書國際文學獎」(Books Abroad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隨後改名為「海外圖書/紐斯塔特獎」(Books Abroad/Neustadt Prize),1976年改為今名。它是少數由美國人創辦的國際文學獎以及授獎對象涵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等不同文類的文學獎。
獎項
本獎得主可獲得一只銀鷹羽、一份獎狀和50,000美元獎金。獎項基金來自瓦爾特·紐斯塔特和多麗絲·紐斯塔特夫婦的捐款。[2][3]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章程規定:本獎目的為表彰詩歌、小說、戲劇的傑出成就,包含得主的終生成就或目前已達到的成就,並只考慮文學價值。使用任何語言的在世作者都可獲獎,只要其主要作品能被翻成英文供評審閱讀。本獎不開放提名。[4]
得主列表
年份 | 得主 | 國家 | 語言 | 出處 |
---|---|---|---|---|
1970 | 朱塞培·翁加雷蒂 | 義大利 | 義大利語 | |
1972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哥伦比亚 | 西班牙語 | |
1974 | 弗朗西斯·庞格 | 法國 | 法語 | |
1976 | 伊丽莎白·毕晓普 | 美國 | 英語 | |
1978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波蘭 | 波蘭語 | |
1980 | 约瑟夫·史克沃莱茨基 | 捷克斯洛伐克/ 加拿大 | 捷克語 | |
1982 | 奥克塔维奥·帕斯 | 墨西哥 | 西班牙語 | |
1984 | 帕沃·哈维科 | 芬兰 | 芬蘭語 | |
1986 | 馬克斯·弗里施 | 瑞士 | 德語 | |
1988 | 拉贾·拉奧 | 印度/ 美國 | 英語 | |
1990 |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 瑞典 | 瑞典語 | |
1992 | 若昂·卡布拉尔·德梅洛·内托 | 巴西 | 葡萄牙語 | |
1994 | 爱德华·卡莫·布拉斯维特 | 巴巴多斯 | 英語 | |
1996 | 阿西亚·德耶巴 | 阿尔及利亚 | 法語 | |
1998 | 努鲁丁·法拉赫 | 英語 | ||
2000 | 大卫·马洛夫 | 英語 | ||
2002 | 阿尔瓦罗·穆蒂斯 | 哥伦比亚 | 西班牙語 | [5] |
2004 |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 波蘭 | 波蘭語 | [6][7] |
2006 | 克拉丽贝尔·阿莱格里亚 | 尼加拉瓜/ 薩爾瓦多 | 西班牙語 | [8][9][10] |
2008 | 帕特里夏·格蕾丝 | 新西蘭 | 英語 | [11][12][13] |
2010 | 多多 | 中国 | 漢語 | [14][15] |
2012 | 羅希頓·密斯奇 | 印度/ 加拿大 | 英語 | |
2014 | 米亚·科托 | 莫桑比克 | 葡萄牙語 | [16][17] |
2016 | 杜布拉芙卡·乌格雷希奇 | / 荷蘭 | 克羅埃西亞語 | |
2018 | 埃德維奇·丹蒂卡特 | 海地/ 美國 | 英語 | |
2020 | 伊斯梅尔·卡达莱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语 | [18] |
外部連結
-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fficial website
-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 winners listed by year (1970 - pres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aniel Kalder. . Publishing Perspectives. August 12, 2013 [August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7).
- Walter Neustadt Jr. Obituary,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about Walter Neustadt
- . [2015-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8).
- . The Oklahoma Daily. October 18, 2002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4日).
- .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5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3月3日).
- . The Oklahoma Daily. October 27, 2003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4日).
- Bunmi Ishola. . The Norman Transcript. September 30, 2006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4日).
- Staff writer. . World Literature Today. May 1, 2007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 . The Missouri Review. November 16, 2006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 . World Literature Today. May 2009 (Vol. 83)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30).
- . The Norman Transcript. September 18, 2008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4日).
- Staff writer. . The New Zealand Herald. October 8, 2007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Staff writer. . Norman Transcript. October 29, 2009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4日).
- . World Literature Today. March 2011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 Hector Tobar. . LA Times. November 1, 2013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7).
- . The Neustadt Prize. November 1, 2013 [November 2,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 . Literary Hub. October 17, 2019 [October 17,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美国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