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責

刑法中,罪責(德語:Schuld,法律術語)或有罪(英語:Guilt,法律術語)等,是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狀態。[1] 法律定義上的「有罪」,全由國家外部定義,或者更一般地說是“法庭”。對刑事犯罪“有罪”意味著一個人違反了刑法,或履行了刑事法規規定的犯罪的所有要素。[2] 一個人是否犯下違法行為是由外部機構(如法院)做出判定的,因此與該機構的記錄保存一樣確定。所以最基本的定義基本上是循環的:如果法院這樣說,一個人就犯了違反法律的罪。

大陸法系刑法
三階層論
構成要件該當性

行为作为 · 不作为
結果
主觀要件(故意 · 過失 · 意圖
構成要件錯誤 · 不能犯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继续犯 · 狀態犯

違法性

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 緊急避難 · 自救行為

罪責(有責性)-

心神喪失 · 精神耗弱
原因自由行為 · 責任能力
期待可能性
假想防卫
法律認識錯誤 · 許可認識錯誤

參與論
正犯間接正犯 · 共同正犯 ·
共謀共同正犯
共犯教唆犯 · 幫助犯
罪數論
想像競合

吸收原則

實質競合

数罪并罚 · 连续犯
加重原則 · 累加原則

-法條競合-

特別法原則 · 輔助性原則 · 吸收犯
牵连犯

刑罰論
法定刑

死刑

無期徒刑 · 死刑缓期执行
有期徒刑 · 拘役
沒收 · 從刑
罰金 · 科料(小额刑罚)

褫奪公權 · 剥夺政治权利

處斷刑

自首 · 累犯

宣告刑

自由裁量權

-執行刑-

数罪并罚
易科罰金 · 缓刑
假釋 · 减刑

保安處分
保護管束 · 驅逐出境 · 终身禁业
法律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 · 罪責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 ·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 平等原則
刑事訴訟 · 刑事政策
其他學說
四要件論
犯罪主體

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年齡 · 精神障碍

犯罪客體

法益
阻卻違法事由
正當防衛 · 緊急避難

犯罪的主觀方面

故意 · 過失
目的

犯罪的客觀方面

危害行為作为 · 不作为
危害結果
未遂 · 既遂 · 中止 · 预备

二階層論

哲學上講,刑法中的有罪是社會運作及其譴責個人行為的能力的反映。它從根本上依賴於自由意志的推定,即個人選擇行動,因此要接受外部對這些行動的正確與否的判斷。United States v. Lyons 一案判決書中如此陳述:

「有罪判決不僅僅是對被告扣動扳機、騎自行車或出售海洛因的事實認定。個人應受譴責是一種道德判斷。我們的集體良知不允許在不能責怪的地方進行懲罰。我們的可指責性(英語:blameworthiness)概念建立在比共和國更古老的假設之上:人天生具有這兩種偉大的才能,理解力和意志自由。從歷史上看,我們的實體刑法是基於懲罰惡毒[原文如此] 意志的理論。它假設一個自由的能動者(英語:agent)面臨在做對與錯之間的選擇,以及自由選擇做錯的事情」。[3]

作為德國刑法三分法教條的一部分,有罪是除了具有刑事犯罪違法性的主客觀特徵外,是考察行為人行為刑事責任的第三個前提。在有罪的規範概念的框架內,檢查肇事者的罪責,並在此基礎上,對針對他的行為進行個人譴責。 如果肇事者有罪並受到個人指控,他將受到懲罰。 在這方面,刑法的有罪概念與大陸法的罪責不同,特別是違法行為法的罪責概念,因為沒有規定懲罰。

法理

廣義的罪責

廣義的罪責,指的是罪責原則(德語:),包括了三個內涵:個人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德語:)、罪刑相當原則。

狹義的罪責

狹義的罪責,指的是犯罪階層體系裡在構成要件階層(若是三階層理論,則還有違法性階層)之後的一個判斷階層,中文除了泛稱罪責之外,也有人稱為有責性,在日本稱為答責性。這個階層就是判斷:在法律上是否可以期待行為人不去做已經被評價為不法的行為(即廣義的期待可能性),因此罪責的概念包含了不法意識責任能力期待可能性等。主要是判斷行為人個人的人格,以及規範違反性法敵對意志以及刑罰發動的必要性。但因為現代刑法對於人格的尊重,因此即使是共同犯罪,多數行為人所擔負的罪責是依照個別行為人而給予評價,例如:倘刑法規定殺直系血親尊親屬者加重刑責,甲與乙聯手殺甲之父,甲因符合該特殊身分而加重罪責,乙雖與甲有共同殺害之行為而構成一般殺人罪,但因乙並未符合該特定身分故不會構成殺直系血親尊親屬之罪,乙所負罪責與甲因而有普通、特殊之別,本例中的「直系血親尊親屬」的身分關係即為一項罪責要素。

參見

参考资料

  1. , The Free Dictionary, [202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5)
  2. See generally United States v. Rivera-Gomez, 67 F.3d 993, 997 (1st Cir. 199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UNITED STATES v. LYONS, 739 F.2d 994, 995 (5th Cir. 1984) (Rubin, J. dissenting) (internal citations omitted).

外部連接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罪責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 [2006-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7, 2006). by Gary Gilley
  • . [2007-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by Gerd Altendorff translation by Jochen Reiss
  • Learnt or innate
  • GuiltIn Our Time (BBC Radio 4)的《In Our Time》節目。(現在聆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