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托

茶托,也稱茶托子[1]盞盤盞臺茶舟茶船[2]茶襯[3],與茶盞合用,承於其下,以穩固茶盞,收集溢出的茶湯,並避免高溫茶湯燙手[3],合称托盞[4]盞托,也是蓋碗的組成部分。類似的器形在東亞傳統的酒器和食器中也有出現。

北宋越窯刻花盞托

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東亞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傳入歐洲後演變成茶杯碟[5]

起源

傳說茶托始見於唐代,唐 李匡乂資暇錄》記載,建中蜀相崔寧之女,她為了避免茶杯燙手,就用碟子盛載茶杯。但喝的時候杯子會傾側,於是以在碟子中央弄成環形固定杯子,之後再命工匠環代替蠟環。崔寧看到覺得不錯,就命名為茶托子,並流傳於世[1]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也有同樣记载[6]

而實際上茶托出現的時間早於唐代。盛載杯子的托子最遲在漢代已出現,當時尚未有專門的茶具,食具往往兼作飲具,亦不會仔細區分茶具和酒具。當時已有人以托子盛載。而專用作茶具的茶托則不會晚於南北朝[7]江西省吉安县长塘乡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墓葬就出土一件青瓷茶托,而江西南昌市郊,福建省福州南屿闽侯建瓯等地的南朝墓中也有同类茶托出土[8]。甚至有考古學家認為,晉朝時已有專門的茶托[9]

發展及傳播

中國

唐代陸羽的《茶經》雖然尚未把茶托列為茶器之一,但當時人飲茶使用茶托已很常見。到了宋代,飲茶風氣大盛,出現了不少茶托。宋代青瓷文物就有不少為盞托。

>

日本

日本在鎌倉時代僧人至中國宋朝求法,多在浙江臨安縣境的天目山內寺院修行。歸國時帶回寺院內學習到點茶法和茶器,包括黑釉茶碗和茶托。由於黑釉茶碗是從天目山帶來,故日本人稱之為天目茶碗,而盛載天目茶碗的茶托則稱為天目台。這種形制的茶托一直用於日本茶道點茶道的部份流派。到了江戶時代南明福建福清萬福寺僧人隱元隆琦受邀至長崎興福寺出任住持,並把明代流行的泡茶法帶到日本,為煎茶道的濫觴。而泡茶所用包括明式茶托在內的茶具也隨之傳到日本,成為煎茶道的茶具之一。江戶時代九州人也喜歡用配有茶托的蓋碗品茶。

朝鮮

朝鮮高麗時代從中國宋朝傳入點茶法,同時傳入包括茶托在內的宋式茶具,後來高麗自行製作茶托及茶盞,作為日常飲茶以及以宋代點茶法為基礎發展而成的茶禮末茶茶具。當時有不少以高麗青瓷製作的茶托。到朝鮮王朝,茶托又受到明式和清式茶托的影響,出現不同的形制。

越南

越南李朝時由中國宋朝傳入點茶法,為越南茶道之濫觴,亦同時傳入宋式茶具,包括茶托。此後歷代的越南茶托皆深受中國影響,後黎朝阮朝的茶托與中國明代和清代的茶托形制相似。

琉球

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時期由明代移民閩人三十六姓傳入的泡茶法,至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琉球茶道仍深受中國茶文化影響,茶托的形制亦然。後來琉球人又學習日本抹茶道,同時傳入日式天目台。此後茶托發展出琉球獨有的風格,融合了明清式茶托和日式天目臺的特點,通常為漆器

參考文獻

  1. 李匡乂資暇錄》:“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
  2. 曾楚楠,潮汕工夫茶話,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8,頁61
  3. 中國茶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頁439
  4. 徐海荣、徐吉军、常绪源、梁月荣等.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5. [英]佩蒂格魯. 茶鑑賞手冊.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1,頁64
  6. 程大昌演繁露》,“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髯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日托。遂行于世。」
  7. .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8. 古代青瓷托盏
  9. .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參見

參考資料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