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郡
沿革
魏晉
漢獻帝建安後期[1],分沛國置譙郡,屬豫州,治譙縣(今亳州市譙城區)。辖境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萧县、五河、鹿邑、永城等县市间地。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譙縣公曹林為譙王,改譙郡為譙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譙王為縣王,復為譙郡[2]。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沛國宋縣、陳郡苦縣改属譙郡[3]。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遜為譙王,復改為譙國。至此,譙國領七縣:譙、城父、酇、山桑、龍亢、蘄、銍[4]。
十六國時期,譙郡(或譙國)先後為後趙(325年-350年)、冉魏(350年-351年)、東晉(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所有。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分兗州、豫州置南兗州,譙郡改屬南兗州。建元二十年(384年),譙郡入東晉,改屬徐州,復稱譙國[5]。
東晉後期,省併譙、城父、酇、山桑、龍亢、銍六縣(豫州譙國、歷陽郡境內則置有其同名僑縣),梁國寧陵縣、陳留國襄邑縣改屬譙國,新置蒙、魏二僑縣,移治蒙縣(今安徽省蒙城縣西北)。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陳留郡入後秦,後遂在譙國境內僑置陳留郡。義熙七年(411年),分徐州淮北為北徐州[6],譙國改屬北徐州,稱北譙國。義熙十一年(415年),國除為北譙郡。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至二年(420年),北譙郡屬劉裕宋國二十郡之一[7]。
人口
長官
國主
註釋及徵引文獻
- 譙郡的設置年份眾說紛紜,有東漢建安年間及三國黃初元年(220年)兩種之說,清代學者楊晨《三國會要》考証「《水經注》陰溝水注云:『魏立譙郡,沇州治。』又淮水注云:『黃初中,文帝以酇、城父、山桑、銍置譙郡。』《元和志》、《寰宇記》並云:黃初元年立。考《宋志》引王粲詩(從軍詩五首):『朝入譙郡界』粲亡在建安中(217年),則以為黃初時立非矣。」從以上論點可知,其置郡應於東漢建安年間。
-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宋書·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 《宋書州郡志彙釋》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 《三晉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 《資治通鑒·卷八十八·晉紀十》
- 《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 《資治通鑒·卷九十·晉紀十二》
- 《資治通鑒·卷九十五·晉紀十七》
- 《晉書·卷七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
- 《宋書·卷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 《宋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张盛及妻王氏墓誌
- 《魏書·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
- 《魏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 《唐刺史考全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