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軍節度使

天平軍節度使,簡稱天平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北宋今山东省西部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沿革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唐軍平定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三月,從淄青節度所領分出曹州鄆州濮州,置鄆曹濮節度使,治鄆州(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十五年(820年)賜號天平軍

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天平軍增領齊州棣州二州。

咸通十三年(872年)齊州、棣州劃歸淄青平盧節度使

唐僖宗中和初年,朱瑄據有天平軍轄地。

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龐師古攻克鄆州,朱全忠朱友裕為天平軍節度留後,併入朱全忠勢力。

  • 田弘正(819年)
  • 马总(819年—821年)
  • 刘总(821年,未任)
  • 马总(821年—822年)
  • 乌重胤(822年—827年)
  • 崔弘礼(827年—829年)
  • 令狐楚(829年—832年)
  • 殷侑(832年—835年)
  • 庾承宣(835年)
  • 殷侑(835年)
  • 王源中(835年—838年)
  • 李彦佐(838年—841年)
  • 薛元赏(841年—843年)
  • 狄兼谟(843年—844年)
  • 刘约(844年—846年)
  • 崔蠡(846年—847年)
  • 田牟(847年—850年)
  • 马植(850年,未任)
  • 李景让(851年—852年)
  • 韦损(852年—854年)
  • 田牟(854年)
  • 孙景商(854年—856年)
  • 李业(856年—858年)
  • 杜胜(859年)
  • 裴识(860年)
  • 杨汉公(861年—862年)
  • 李穜(862年—863年)
  • 柳仲郢(864年—865年)
  • 田鐬(865年—866年)
  • 孔温裕(867年—869年)
  • 高骈(869年—874年)
  • 薛崇(875年—877年)
  • 张裼(877年—879年)
  • 杨损(879年,未任)
  • 崔君裕(879年)
  • 曹全晸(880年—881年)
  • 崔用(881年—882年)
  • 曹存实(882年)
  • 朱瑄(882年—897年)
  • 庞师古(897年)
  • 朱友裕(897年)
  • 朱全忠(899年—904年),遥领
  • 韦震(899年—904年)
  • 张全义(904年)
  • 韦震(904年)
  • 朱全忠(904年—907年),遥领

五代

後梁末帝龍德三年(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後唐李嗣源攻取鄆州。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年)後唐滅;十二月,天平軍節度使王建立歸附後晉。其後再隨政權改易入於後漢後周

北宋

北宋沿襲設置天平軍節度使,駐鄆州,郡名東平郡。但宋制以文官任知州軍事,又於各路設置安撫使轉運使提刑使提舉使,剝奪節度使對屬州的權力。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罷廢節度使統轄支郡,天平軍節度僅為鄆州之「州格」,天平軍節度使成為或武職、宗室之官階,繫鄆州州名也僅為遙領之虛銜。

至道三年(997年),以鄆州屬京東路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分京東路為東、西兩路,鄆州改隸京東西路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升鄆州為東平府。

金朝廢除。

參考文獻

    • 新唐書》卷六十五·表第五·方鎮二
    • 新五代史》卷二至十·本紀二至十
    • 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 劉禹錫《天平軍節度使廳壁記》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