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音系
閩南語音系(Southern Min phonology)是基於閩南語音韻之變化所形成之音系。閩南語腔調凡多樣化。一般閩南語腔調大抵以泉漳片的泉州腔、廈門腔、臺灣腔為普遍,本文以描述這些腔調為主。闽南语分支之下,除泉漳片外,尚还有潮汕片、浙南片、大田片、龙岩片、中山片等方言。閩南語各式腔調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陸豐地區、惠州市的部分地區(包括惠東、博羅、惠城)、廣東舊香山縣的部份地區(包括隆都、得能都、四大都、三鄉、淇澳島)、广东西部(包括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包括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以及臺灣平原地區、東南亞的華人社群。闽东宁德市的福鼎沿海一带以及江西上饒市的東部地區亦存在眾多閩南語的方言島。本文使用國際音標記載語音,並以上標數字標示聲調,底下分幾個語音要點說明。
音節結構
閩南語音節結構區分為五個音位成分:聲母、韻頭(介音)、韻腹、韻尾、聲調。〔韻頭、韻腹、韻尾〕三者又合稱為韻母。常見的閩南語的拼音方案多採用附加符號、字母、數字之一來標示聲調,稱為調號或調符。閩南語存有變調,而閩南語的各種拼音方案中,有標示本調者,也有標示變調者。本文以上標數字標示聲調,其中括弧外的為本調,而括弧內的為變調。
〈音節〉 | |||
(聲母) (前置輔音) |
聲調 | ||
韻母 + 鼻化 | |||
介音(元音) | 後置音(元音 + 後置輔音) | ||
韻頭 | 韻腹 | 韻尾 |
如上表所示、音節組成之成份如下所分析:
聲母
雙唇音 | 齒齦音 | 齦顎音 | 軟顎音 | 聲門音 | ||||||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濁音 | 清音 | ||
鼻音 | [m] 毛 mɔ̃1 | [n] 耐 nãĩ7 | [ŋ] 雅 ŋã2 | |||||||
流音 | [l]~[ɾ]~[d] 柳 liu2 | |||||||||
塞音 | 不送氣 | [p] 邊 pĩ1 | [b] 文 bun5 | [t] 地 te7 | [k] 求 kiu5 | [ɡ] 語 ɡi3 | ([ʔ]) 英 ɪŋ1 | |||
送氣 | [pʰ] 波 pʰə1 | [tʰ] 他 tʰã1 | [kʰ] 去 kʰi3 | |||||||
擦音 | [s] 衫 sã1 | [dz]~[z] 熱 dzuaʔ8 |
[ɕ] 時 ɕi5 | [dʑ]~[ʑ] 入 dʑip̚8 |
[h] 喜 hi2 | |||||
塞擦音 | 不送氣 | [ts] 曾 tsan1 | [tɕ] 貞 tɕɪŋ1 | |||||||
送氣 | [tsʰ] 出 tsʰut̚4 | [tɕʰ] 手 tɕʰiu2 |
上表中以語音作區別,實際上若以音位來區別,[m], [n], [ŋ], [tɕ], [tɕʰ], [ɕ], [dʑ]都只是[b], [l], [g], [ts], [tsʰ], [s], [dz]的同位異音(條件變異),不是實際上的音位。[m], [n], [ŋ]為[b], [l], [g]後接鼻化韻母時的音變,[tɕ], [tɕʰ], [ɕ], [dʑ]為[ts], [tsʰ], [s], [dz]後接[i]介音時的音變。
濁塞音[b], [d], [g]來自古時同位鼻音[m], [n], [ŋ]去鼻塞音化而分化出來,因而[b], [d], [g]只能接非鼻音韻母,其中[d]後跟來母[l]合流為同音位。在1800年出版的閩南語音韻書籍《彙音妙悟》即視去鼻、鼻音這兩組為同音位,使用同字母[1],現今中國大陸的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仍是將兩組以同符號標示,以後接是否鼻音韻母來區別發音。這組濁塞音阻塞接近其同位鼻音,阻塞感有時不明顯,有時可能有些許前鼻音,此時嚴式的國際音標可寫成[mb], [ŋg], [nl][lower-alpha 1][2][3][4],有時則毫無前鼻音,是純濁音[5]。
/l/聲母的發音有很多說法,有學者認為是濁齒齦塞音(d)[6][7][4];或阻塞感極接近濁齒齦塞音(d)的齒齦邊音(l)[8][9];或老派發齒齦塞音(d),新派發齒齦邊音(l)[10];或音韻地位是d,實際在前、高元音也唸濁齒齦塞音(d),只有在低、後元音之前唸成齒齦邊音(l)[11];或是齒齦閃音(ɾ)[12]。
入、熱在泉腔中發為[dʑ]、[dz],在漳腔中發為[ʑ]、[z]。但在年輕一代,泉腔已多改發為[l][13];而漳腔則在臺灣部分福佬客聚集地區將[ʑ]改發為[g],但[z]則保持原音。[14][15]
韻母
元音與成音節輔音
閩南語中的廈門話與臺灣話在大多數的地區具有6種基本元音與4或5種鼻化元音,以下以括號表示非優勢腔使用的元音。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基本 | 鼻化 | 基本 | 鼻化 | 基本 | 鼻化 | |
閉元音 | [i] 衣 i1 | [ĩ] 圓 ĩ5 | ([ɨ]) 魚 hɨ5 | ([ɨ̃]) 閒 ɨ̃ĩ5 | [u] 污 u1 | [ũ] 張 tĩũ1 |
半閉元音 | [e] 禮 le2 | [ẽ̞] 生 sẽ1 | ([ɘ]) 火 hə2 | ([o]) 歌 ko1 | [ɔ̝̃] 惡 ɔ̃3 | |
中元音 | [ə] 歌 kə1 | [ɔ] 烏 ɔ1 | ||||
半開元音 | ([ɛ]) 家 kɛ1 | |||||
開元音 | [ä] 查 tsa1 | [ä̃] 衫 sã1 |
歌韻/o/在臺灣話中原本只有[o]的讀法;但在二十世紀後以台南為中心開始逐漸變為[ə][lower-alpha 2][18],後逐漸擴展到整個南台灣[19][20]。而北台灣除了/o/繼續發為[o]外,亦有學者認為部分腔調/o/已經併入/ɔ/[21]。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臺羅拼音以高雄音為第一優勢腔,歌韻採用了[ə]的說法。但要明確區分南北腔調時,歌韻[ə]會被標為,把留給北部腔。[22]
特有之地方腔調
閩南語普通腔之使用普偏上混合了漳州腔及泉州腔,謂之「漳泉濫」。在台灣仍有一些地方的閩南語呈現出「偏泉」或則「偏漳」的特有腔調,此些閩南語特有的音位在臺羅拼音中以如下語音字母標示。[23]
ir /ɨ/ | er /ə/ | ee /ɛ/ | ere /əe/ |
泉腔央元音/ɨ/(魚韻)和/ə/[lower-alpha 3](火韻[lower-alpha 4])僅存在泉腔較濃厚的地區。此兩音在臺灣已大量流失,在老年人有此兩音的地區,其兒童發這類字用此兩音的比率已是老年人的四分之一以下。[25]
/ɛ/(家韻)僅存在漳腔較濃厚的地區,然今在臺灣已殘存不多,僅彰化永靖一帶老一輩有存留[26]。當地老輩將/ɪŋ/讀作[ɛŋ]。「家」在優勢腔文讀音[ka],白讀音[ke],在該地文白均讀為[kɛ]。
/ɪŋ/、/ɪk̚/,偏漳腔的[ɪ]有明顯複元音化為[ɪe]或[ɪə]的傾向[10],[ə]或[e]是過渡音。現今主流臺灣話也常出現 [ɪəŋ]、[ɪək̚]。
/iɛn/、/iɛt̚/在臺灣口語中有一部份人將介音i省略而讀為[en]與[et̚],但此音節的簡化形式並未全面普及,還有許多人保留介音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編輯說明->編輯凡例->音檔說明)
泉腔無[ẽ]的音,發為[ĩ]。部分漳腔(主要是台南腔)無[(ĩ)ũ]的音,發為[(ĩ)ɔ̃],分布於臺南附近。[27]
鼻化元音特性與功能
鼻化元音在發音時以鼻腔共振起音。閩南語有5個鼻化元音(半鼻音),發音類如法語的鼻音。元音可以鼻化,比如 e5(鞋)鼻化後變成 ẽ5(楹)。元音中之 ə 無法鼻化發音。而 u 僅用單音亦無法鼻化、須在複元音(如iu)中才能鼻化發音,比如:ĩũ。[28] 鼻化元音的附加符號為 (◌̃)。
前元音 | 央元音 | 後元音 | |
---|---|---|---|
高元音 | /ĩ/ | /(ĩ)ũ/ | |
中元音 | /ẽ/ | /ɔ̃/ | |
低元音 | /ã/ |
聲調
閩南語中古音有八個聲調,即「平上去入各分陰陽」。今天的閩南語大多能够完整或不完整地保留中古閩南語音的某些聲調特性。經長久語音上的演化,在漳州音造成獨缺“陽上”調(漳腔陽上併入陽去);而泉州音則形成去聲的本調不分陰陽(即陰去和陽去合併,但各自變調後仍可區分開來)。常說閩南語有七聲八調(「聲」指調值、「調」指調類)、八音七調(「音」指調類、「調」指調值)、八聲七調(「聲」指調類、「調」指調值),皆指這些演化到今天的聲調特性。[30][31]
聲調 | 平 | 上 | 去 | 入 | ||||||
---|---|---|---|---|---|---|---|---|---|---|
陰平 | 陽平 | 陰上 | 陽上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
調號 |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
例字 | 東 taŋ1 | 銅 taŋ5 | 董 taŋ2 | 動 taŋ6 | 凍 taŋ3 | 洞 taŋ7 | 觸 tak̚4 | 逐 tak̚8 | ||
IPA | ˦˦ | ˨˦ | ˥˧ | ˨˩ | ˧˧ | ˧˨ | ˦ | |||
調值 | 廈門[32] | 本調 | 44 | 24 | 53 | 11 | 33 | 32 | 5 | |
變調 | 33 | 33 | 55 | 51 | 11 | 4k̚/53 | 11 | |||
臺北[33] | 本調 | 44 | 24 | 53 | 21 | 33 | 32 | 4 | ||
變調 | 33 | 11 | 55 | 53 | 11 | 4k̚/53 | 11 | |||
臺南[33] | 本調 | 44 | 24 | 53 | 21 | 33 | 32 | 4 | ||
變調 | 33 | 33 | 55 | 53 | 11 | 4k̚/53 | 11 | |||
漳州[34] | 本調 | 44 | 13 | 53 | 21 | 22 | 32 | 121 | ||
變調 | 22 | 22 | 44 | 53 | 21 | 5k̚/53 | 21 | |||
泉州[35] | 本調 | 33 | 24 | 55 | 22 | 41 | 5 | 24 | ||
變調 | 33 | 22 | 24 | 22 | 55 | 22 | 24k̚/5 | 22 |
變調
兩個音節連讀時,前面的音節要變調,後面的音節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音節連讀時,則只有最後的音節不變調。一般連讀變調遵循規律性,但也有一些特殊現象。
閩南語變調規則 | ||||||||
---|---|---|---|---|---|---|---|---|
漢語聲調標示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p̚t̚k̚/ʔ)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p̚t̚k̚/ʔ) |
變前聲調數字 | 1 | 2 | 3 | 4 | 5 | - | 7 | 8 |
變後聲調數字 | 7 | 1 | 2 | 8/2 | 7 | - | 3 | 7/3 |
歸納可見,變調的規律為:
- 本調第1、5聲調(陰平、陽平),變後第7聲調。本調第7聲調(陽去),變後低平調。本調第3聲調(陰去),變後第2聲調。本調第2聲調(陰上),變後第1聲調。
- 本調第4聲調(陰入),入聲尾帶「-p̚/-t̚/-k̚」的,變後高短調。本調第4聲調(陰入),喉塞音韵尾帶「-ʔ」的,變後第2聲調(陰上)。
- 本調第8聲調(陽入),入聲尾帶「-p̚/-t̚/-k̚」的,變後低短調。本調第8聲調(陽入),喉塞音韵尾帶「-ʔ」的,變後低平調。[36]
合音節(合詞)變調形式
閩南語為聲調語言,連讀變調為其基本特性,而變調在語言學上暫歸表層結構之運作顯現。變調發生在兩音節或三音節以上的字詞結構裡,但均以兩音節變調為基礎。閩南語的變調在「兩音節合詞變調法則」之3大類型中(1.前變型、2.後變型、3.全變型)屬於前變型,即兩音節合詞時前音節受到後音節的影響會產生變調,不過後音節會維持原調不變。一般變調無論在兩音節或三音節以上時會遵循一定的規律進行變調過程,但也有一些特殊規則。[28]
兩音節基本變調形式(x+x)
- 本調第5聲調,變為第7聲調。本調第7聲調,變為第3聲調。本調第3聲調,變為第2聲調。本調第2聲調,變為第1聲調。本調第1聲調,變為第7聲調,如此循環遞進變調。如屬於泉州口音,則本調第5聲調,變為第3聲調。(7—>3—>2—>1—>7;5—>7/3)
- 本調第8聲調其入聲尾帶“-p̚/-t̚/-k̚”時,變後"不除阻"(不去掉p̚/t̚/k̚)成為低短調。入聲尾帶“-ʔ”時,變後成為第3聲調。
- 本調第4聲調其入聲尾帶“-p̚/-t̚/-k̚”時,變後"不除阻"(不去掉p̚/t̚/k̚)成為高短調。入聲尾帶“-ʔ”時,變後成為第2聲調。
尾音[a]化變調形式(x+a)
- 前音節為(5,7,3,2,1)其中任一聲調時,如尾音[a]緊接在此音節之後,尾音[a]設為第2聲調,而前音節照一般變調規則進行如:本調本調第5聲調,變為第7聲調。本調第7聲調,變為第3聲調。本調第3聲調,變為第2聲調。本調第2聲調,變為第1聲調。本調第1聲調,變為第7聲調,如此循環遞進變調。如屬於泉州口音,則本調第5聲調,變為第3聲調。(7—>3—>2—>1—>7……;5—>7(3))
- 前音節為入聲第8聲調時,如尾音[a]緊接在此音節之後,尾音[a]設為第2聲調,前音節如為陽入聲尾“-p̚/-t̚/-k̚”時,變後"不除阻"(不去掉p̚/t̚/k̚)成為第4聲調;如為陽入聲尾“-ʔ”時,變後"除阻"(去掉ʔ)成為第7聲調。
- 前音節為入聲第4聲調時,如尾音[a]緊接在此音節之後,尾音[a]設為第2聲調,前音節如為陽入聲尾“-p̚/-t̚/-k̚”時,變後"不除阻"(不去掉p̚/t̚/k̚)成為高短調;如為陰入聲尾“-ʔ”時,變後"除阻"(去掉ʔ)成為第1聲調。
- 尾音[a]表示為輕音時,[a]變為輕聲調(第0聲調),前音節無論任一聲調仍然維持原調不變。(x+a0)。[37]
中音[a]化變調形式(x+a+x)
尾音[e]化變調形式(x+e)
中音[e]化變調形式(x+e+x)
- 中音[e]表示[e]夾在前後兩個音節中間,中音[e]變為第7聲調,最後音節仍然維持原調不變,此時前音節無論任一聲調只要按照兩音節基本變調規則來變調即可。(x+e5(7)+x)。
形容詞三重疊變調形式(x+x+x)
形容詞三重疊形容詞變調,第1音節變為第9聲調、第2音節同兩音節基本變調規則一樣、第3音節維持原調。比如:烏烏烏 (ɔ1(9)-ɔ1(7)-ɔ1)、冷冷冷 (lɪŋ2(9)-lɪŋ2(1)-lɪŋ2)等。
名詞三重疊變調形式(x+x+x)
名詞三重疊形容詞變調,主要為了語音強調之用。第1音節、第2音、第3音節均維持原調。比如:錢錢錢 (tɕĩ5-tɕĩ5-tɕĩ5)、人人人 (laŋ5-laŋ5-laŋ5)等。
動詞三重疊變調形式(x+x+x)
動詞三重疊形容詞變調,主要為了語音動態強調之用。第1音節、第2音、第3音節均維持原調。比如:行行行 (kĩã5-kĩã5-kĩã5)、衝衝衝 (tɕʰiɔŋ1-tɕʰiɔŋ1-tɕʰiɔŋ1)等。
多音節詞組變調形式(x+x+x; x+x+x+x; ...)
於多音節詞組變調規則之變調上,視用為形容詞、名詞、動詞而作不同之變調。
特殊變調形式
除上述形式外,亦有部份"合字詞"的變調會因經久的慣用法而有所不同的音變。關於此點字詞典上也會個別的加以註明解說。
聲調語音特性功能之變遷
閩南語含高聲調、輕聲調,共有10聲調,為聲調語言。[38][39] 對於聲調語言,如聲調不同其意思將大異其趣,故於聲調間的響度差異須慎於辨義。比如下例兩句的聲調變異:[40]
- lan2(1) pʰak̚4 kue3(0)-lai5(0). (咱覆過來;請你翻轉過來趴著。lan2(1) 讀為第1調。pʰak̚4、第4調,於此為動詞「趴」之意。)
- lan7(3)-pʰa1 kue3-lai5(0). (LP過來。lan7(3) 讀為第3聲調。pʰa1、第1調,於此為名詞 LP 中的後綴單稱量詞,「單串」之意。)
二句會因字組的聲調與合調的不同,以致完全是兩種意思。故須抓緊聲調與字詞間合調等之區別、避免混淆誤用以免語義誤會致文義無法辯義。
第1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1聲調為高平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44,發音時提高聲階。一般作為閩南語8聲7調的基本調。
第2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2聲調為高降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53,發音時急降聲階。
第3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3聲調為低降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21,發音於低降聲階。
第4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4聲調為中入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32,發音時低短而促。[41]
中入調與低入調語音特性比較
中入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32,發音時低短而促。低入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2(類如潮州話的第4調(陰入聲)[41]),發音時又更低短促。[41] 在臺語應用上中入調與低入調之語音差別不大,普遍上可視為同一聲調群組。[42]
第5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5聲調為低緩昇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24,發音時低緩而漸升。
第6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第7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7聲調為中平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33,發音時輕緩而平。在GBP、SMLT等拼寫方案作為基本調。
第8聲調語音特性功能
普通腔第8聲調為高入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4,發音時高短而促。
高升調(第9聲調)語音特性與功能
高升調(第9聲調)以五度標音法標示之調值為45,發音時高揚聲階。形成的原因分為幾類別:(1) 定語三連音、(2) 一般合音詞、(3) 情緒性或意外語音表達。[44]
- 定語三連音:在"形容詞三重疊變調規則"中之第1音節即發第九聲調。比如:ŋ5(9)-ŋ5(7)-ŋ5(黃黃黃)等。
- 一般合音詞:ɕia7(9)-a2(0)(社仔)、tiɔŋ1(7)-ŋ1→tiɔŋ9(中央)、tsa1(7)-hŋ1→tsaŋ9(昨昏;昨天)、iɛn9-dʑin2(引擎)等。
- 情緒性或意外語音表達:bə5(9)-ai3(無愛;不愛)、比如: i1(7) bə5(9)-ai3(2) li2!(伊無愛你!),ɡua7(9) ɡau5(偌𠢕;好棒)、比如: laŋ5(7) i1(7) ɡua7(9) ɡau5!(人伊偌𠢕;人家好棒!)等。
輕聲語音特性與功能
輕聲語在五度標音法之調值為2,發音時輕收尾、如中文之輕聲。輕聲亦屬於一種變調方式。輕聲與否會造成語意的變更,其示意有加重、強調、肯定、威示,或是調和、委婉、讓步等之意。閩南語輕聲字通常出現在一個音節的最後位置。輕聲大體分兩類:(1).固定輕聲、(2).隨前輕聲。[45][46] 通常固定輕聲之輕聲字的前一音節維持本調,再前之音節須進行連讀變調。而隨前輕聲之輕聲字須隨前一音節變調。拼寫上,因為固定輕聲之前音節維持原調、所以音節合分寫對句型結構的辨認影響不大,可視語句需要來調配音節合分寫。[47] 音節合字以不超過3個音節為參考原則,一般建議以2個音節為音節合字準繩。[48]
固定輕聲
不管原來的聲調為何,一律變為固定的、低降的聲調,故響度低而短近似第三調。會因語氣表現、或隨前音而有音高之呈現,使之音程拉長。[45][49] 固定輕聲調號記為 a0。分為八個類型如下所示。
- 表示行為動作的方向性、如:(動詞+趨向動詞),比如:ɡip̚8 kʰi3(0)(入·去;進去)等。
- 程度上的補充說明使用輕聲表示,比如:tɕia(ʔ)8 tɕit̚8(0)-kua2(0) a2(0)(食·一寡仔;吃一些)、lim1 tam7(0)-pə(ʔ)8(0) a2(0)(啉·淡簿仔;喝一點)等。
- 代名詞沒有語意重點時使用輕聲,比如:kʰŋ3 tua3(0)-tɕia1(0)(囥·蹛遮;放在這)等。
- 動詞之後的代名詞、數量詞、補語等使用輕聲,比如:tɕia(ʔ)8 tɕit̚8(0)-tsʰui3(0)(食·一喙;吃一口)等。
- 人名姓氏、地名、時間等之詞尾使用輕聲,比如:tsʰua3 ɕiɛn1(0)-ɕĩ1(0)(蔡·先生)等。
- 句末語助詞,如置於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補語、或子句詞組等之尾端,比如:kin2(1) tsau2 la(ʔ)4(0)(緊走·啦)等。
- 虛詞、常用的閩南語虛詞性詞尾發輕聲,如語氣助詞、句尾助詞,或疑問句尾的否定詞,比如:be7(3) kʰi3 bə5(0)(袂去·無;要去嗎)等。
隨前輕聲
即是後尾之輕聲調須隨著前面音節之本調而轉變。分為三個類型如下所示。[28][45]
- 高平調階隨前:前字為第1聲調、輕聲字轉為近似第1聲調,比如:tɕʰiu2 tsʰun1 lai5(0)(手伸·來)等。
- 中平調階隨前:前字為第5,7聲調、輕聲字轉為近似第7聲調,比如:aŋ5 e5(0)(紅·的)、tua7 e5(0)(大·的(人))等。
- 低降調階隨前:前字為第2,3,4,8聲調、輕聲字轉為近似第3聲調,同前述固定輕聲,比如:bue2 a(ʔ)0(買·啊)、kia3 tsʰut̚4(0) kʰi3(0)(寄·出去)等。
音節省略脫落之音變特性與功能
經過長久的演化、部分閩南語音節會產生音節省略脫落的音變現象,導因於相互語音牽扯、且音節辨義上不致含糊故可省略。[50] 省略脫落的音節結構,大部分會出現在常用之短詞組語音連接時中間的音節上、極少部分出現在後面的音節。此種音節上的變異類如隨前輕聲的特性,亦將之歸為音變的現象。音變後、前面音節與中間音節會結合成為一個連讀音節,後面音節還是維持原來之獨立音節不變。此種音節省略(音變現象)大致歸為三類:元音省略(或則:元音移位),輔音省略,及元輔音省略。
- ɡun2(1) a1(7)-bu2 bat̚4(8) kɔŋ2 kue3(0)(阮阿母捌講過;我母親曾說過) 音變為 ɡun2(1) bu2-a2(0) bat̚4(8) kɔŋ2 kue3(0)。 (元音省略;a1(7)-bu2(阿母) 省略前元音 a、造成前元音 a 後移,形成 bu2-a2(0))
- lak̚8(4) pa(ʔ)4(2) peʔ4(六百八(十)) 音變為 lak̚8(4)-a(ʔ)4(2) peʔ4。 (輔音省略;pa(ʔ)4(2)(百) 省略輔音 p,只剩前開元音 a2)
- hɔ7(3) laŋ5(7) hiam5(予人嫌;被人抱怨) 音變為 hɔŋ7(3) hiam5。 (元輔音省略;laŋ5(7)(人) 省略輔音 l、元音 a,只剩軟顎濁鼻音 ŋ)
- tɕit̚1(7)-mã2 te(ʔ)4(1) ɕiaʔ4.(這馬咧削;現在正在削(水果)) 音變為 tɕĩ7 te(ʔ)4(1) ɕiaʔ4. (tɕit̚1(7)-mã2(這馬;現在)音變為 tɕĩ1(7);就元音 i 再加之逆行同化的鼻音化(◌̃),省略原來之後綴詞(mã2))
文白異讀
閩南語的讀音中有豐富的文白歧讀(或稱文白异读)現象。語言學家罗常培曾於《厦門方言研究》中粗略统计《方言调查字表》所舉 3,758 個漢字當中,有 1,529 個有歧讀現象,比例約佔 40.6% 強。歧讀漢字中,絕大多數文讀白讀各一,在上述四成之中又約 90% 屬之。其餘則有多種讀法。
舉例數字(1~10)讀音如後:(註:白讀「一」若干學者認為「蜀」為正字;[51]「八」為泉漳腔;文讀「二」在部分地區失落 dz- 聲母而讀li7)
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漢字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文讀 | it̚4 | dʑi7 | sam1 | su3 | ŋɔ̃2 | liɔk̚8 | tɕʰit̚4 | pat̚4 | kiu2 | ɕip̚8 |
白讀 | tɕit̚8 | nŋ7 | sã1 | ɕi3 | ɡɔ7 | lak̚8 | pueʔ4 | kau2 | tsap̚8 |
一之語讀為 tɕit̚8(蜀)(獨),而二之語讀指 nŋ7(兩),而十之語讀為 tsap̚8(雜)(如:tsap̚8-ɔ1-kĩ1(雜ɔ1羹))
同樣的漢字,讀輕聲與否可能代表意義相異,或語氣強調重點的不同。比如 kĩã1(7)-ɕi2(驚死;害怕死亡、膽小)、kĩã1-ɕi2(0)(怕死、害怕得要命)。au7(3)-dʑit̚8(後日;以後、將來)、au7-dʑit̚8(0)(後天)。使用文讀或白讀以場合、及語音構詞而定。比如數字白讀大多數用在計數,而序數、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不需進制時使用文讀。又如「成」字有多個文白歧讀:sɪŋ5-kɔŋ1(成功)、sɪŋ5-ka1(成家),kui2ɕĩã5(幾成),tɕĩã5-tsə3(成做;成為之意),不能相混淆。再如「駛」,ka3-su2 tɕip̚4-tɕiau3(駕駛執照)多念文音,和 sai2-tɕʰia1("駛"車)卻念語音多。
有些詞語以文讀和白讀區別不同意思。例如 tai7-dʑin5(大人)為文讀音是對別人的敬稱,tua7-lang5(大人)為白讀音是指成年人。對於母語非臺語人士而言,閩南語中的文白異讀現象極易造成困擾。學習時應以詞彙發音為主再旁以習慣用法,而個別漢字發音用之為參考基準。
一般人稱呼格
一般人稱呼格法,使用/a/當前綴詞:<a1(7) + 人名(或人稱名詞)>,可為獨立詞句。屬於正式稱呼法,如稱呼一般人或熟人均可用此法:a1-pa5(阿爸)、a1-bu2(阿母)、a1-hiɔŋ5(阿雄)、a1-bi2(阿美) 等。
直接人稱呼格
直接人稱呼格法,使用/a/當後綴詞:<人名(或人稱名詞) + a2>,可為獨立詞句。屬於非正式稱呼法,如一般稱呼熟人可用此法:ɕiɔŋ5-a2(松仔)、tsui2-ɔŋ7-a2(水旺仔) 等。而父母親亦可用此法稱呼 bu2-a2(母-仔)、pa5-a2(爸-仔)。在直接人稱呼格中法,也使用/a/當前綴詞、另加/a/當後綴詞一起用:<a1(7) + 人名 + a2(0)>,一般用為前附獨立稱名句。重複使用詞綴/a/在語氣上顯得較親切,亦屬於非正式稱呼法。如一般稱呼熟人可用此法:a1-kã1-a2(0), be7 kʰi3 taʔ4?(阿憨-仔,欲去佗(要去哪兒)?)、a1-hɔŋ7-a2(0), ai3 ke3-laŋ5 aʔ0!(阿鳳-仔,愛嫁人矣(要嫁人啦)!) 等。
尾音附加之特性
閩南語的尾音(語尾助詞)一般等同於中文的:嗎、呢等語助詞。往往從語尾助詞的使用可以判斷說話者的原住地。附加的尾音會依各地說話、語音表達等特性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台灣中南部地區使用的一些語句、會用一些語尾助詞獨立後綴 tɕiʔ0、liɔʔ0… 等來表示〈強調〉、〈驚嘆〉或〈嬌嗔〉等之意。範例如下:[53]
- kam2 be7 sai2 tɕiʔ0? (敢袂使"得"(tɕiʔ0);難道不行嗎?);
- laŋ5 a1-kuan1-a2(0) tɕĩã5 sui2 liɔʔ0! (人"阿娟仔"誠媠"囉"(liɔʔ0);人家"阿娟-仔"很漂亮呢!)
粗話語音特徵
閩南語粗話的演變迄今已有長久之歷史。通常粗話為連字組的講、且多為動詞起頭,也有以複數人稱代詞起頭。表達词组有單詞、雙詞組、及多詞組等之表現法。用動詞表達、在單詞其音調一般為第3聲調,而在雙詞組或多詞組、則第一字詞音變為第2聲調。因用第2聲調音位落差大,音調顯得鏗鏘有力、粗獷。如用複數人稱代詞起頭的合成詞組,其第一字詞音調則用第1聲調較多。常用的閩南語粗話為 kan3(2) lin2(1)-nĩã5(姦恁娘、幹你娘;合詞時 kan3(2) 為第2聲調)一詞、一般用法亦可省稱為 kan3(姦;只用單詞時 kan3 為第3聲調)。詞用上的延伸詞組有 sai2(1) lin2(1)-nĩã5(駛恁娘)、kan3(2) ka(ʔ)4(1) e7(3) kʰan1(7)-ɕi1(姦甲會牽絲),lin2(1) tsɔ2(1)-mã2 be7(3) ɡiɛn3(恁祖媽袂癮)、lin2(1) pe7 be7(3) sɔŋ2(恁爸袂爽)、kiɛn7(3) tʰau5(腱頭)、LP、lan7(3)-tɕiau2(卵鳥)、kʰiam3(2) kan3(欠姦)等。[54][55]
音節表
(1)聲母及基本韻母音節表
聲母及基本韻母音節表。星號(*)表示閩南語沒有此音字詞;前有星號(*)的音節表示僅見於其它有字詞的音節的語音組合。
聲母 韻母 | p | pʰ | b | m | t | tʰ | l | n | k | kʰ | ɡ | ŋ | ts | tsʰ | s | dz | h | 零聲母 |
---|---|---|---|---|---|---|---|---|---|---|---|---|---|---|---|---|---|---|
a | pa | pʰa | ba | mã | ta | tʰa | la | nã | ka | kʰa | ɡa | ŋã | tsa | tsʰa | sa | * | ha | a |
e | pe | pʰe | be | mẽ | te | tʰe | le | nẽ | ke | kʰe | ɡe | ŋẽ | tse | tsʰe | se | * | he | e |
i | pi | pʰi | bi | mĩ | ti | tʰi | li | nĩ | ki | kʰi | ɡi | ŋĩ | tɕi | tɕʰi | ɕi | dʑi | hi | i |
ɔ | pɔ | pʰɔ | bɔ | mɔ̃ | tɔ | tʰɔ | lɔ | nɔ̃ | kɔ | kʰɔ | ɡɔ | ŋɔ̃ | tsɔ | tsʰɔ | sɔ | * | hɔ | ɔ |
u | pu | pʰu | bu | *mũ | tu | tʰu | lu | *nũ | ku | kʰu | ɡu | *ŋũ | tsu | tsʰu | su | dzu | hu | u |
ə | pə | pʰə | bə | * | tə | tʰə | lə | nə̃ | kə | kʰə | ɡə | * | tsə | tsʰə | sə | * | hə | ə |
(2)單純與鼻聲尾韻母音節表
單純與鼻聲尾韻母音節表。星號(*)表示沒有閩南語此音字詞。請將表內漢字發為閩南語音,部份漢字發音可能須使用閩南語文白異讀的方法來朗讀。
聲母 韻母 | p | pʰ | b | m | t | tʰ | l | n | k | kʰ | ɡ | ŋ | ts | tsʰ | s | dz | h | 零聲母 |
---|---|---|---|---|---|---|---|---|---|---|---|---|---|---|---|---|---|---|
a | pa5 爸 | pʰa3 帕 | ba5 麻 | mã2 媽 | ta1 焦 | tʰa3 挓 | la5 蜊 | nã2 那 | ka1 家 | kʰa1 跤 | ɡa5 牙 | ŋã2 雅 | tsa2 早 | tsʰa2 炒 | sa1 柵 | * | ha7 下 | a1 阿 |
e | pe7 爸/"父" | pʰe5 皮 | be7 未 | mẽ7 罵 | te7 地 | tʰe2 體 | le2 禮 | nẽ5 晾 | ke1 加 | kʰe1 詼 | ɡe7 藝 | ŋẽ7 硬 | tse7 坐 | tsʰe1 吹 | se2 洗 | * | he7 系 | e5 个 |
i | pi2 比 | pʰi1 披 | bi2 美 | mĩ5 棉 | ti7 弟 | tʰi2 恥 | li2 你/汝 | nĩ5 年 | ki1 機 | kʰi1 欺 | ɡi7 義 | ŋĩã5 迎 | tɕi1 芝 | tɕʰi7 市 | ɕi7 是 | dʑi7 字 | hi2 喜 | i1 伊 |
ɔ | pɔ7 部 | pʰɔ2 普 | bɔ7 貿 | mɔ̃5 毛 | tɔ7 度 | tʰɔ2 土 | lɔ7 路 | nɔ̃2 老 | kɔ1 姑 | kʰɔ2 苦 | ɡɔ7 五 | ŋɔ̃5 吳 | tsɔ1 組 | tsʰɔ1 初 | sɔ1 蔬 | * | hɔ7 雨 | ɔ1 烏 |
u | pu7 孵 | pʰu5 浮 | bu2 舞 | * | tu5 廚 | tʰu5 儲 | lu2 旅 | * | ku1 龜 | kʰu1 區 | ɡu5 牛 | * | tsu1 書 | tsʰu2 取 | su1 輸 | dzu5 如 | hu2 府 | u1 污 |
ai | pai3 拜 | pʰai3 派 | bai5 眉 | mãĩ3 莫/"勿" | tai5 臺 | tʰai1 颱 | lai5 來 | nãĩ7 荔 | kai1 該 | kʰai1 開 | ɡai5 涯 | ŋãĩ7 礙 | tsai5 財 | tsʰai1 猜 | sai1 獅 | * | hai2 海 | ai1 哀 |
au | pau1 包 | pʰau2 跑 | bau2 卯 | mãũ7 貌 | tau5 投 | tʰau5 頭 | lau7 老 | nãũ2 腦 | kau1 溝 | kʰau2 口 | ɡau5 𠢕 | ŋãũ7 藕 | tsau2 走 | tsʰau1 操 | sau3 掃 | * | hau7 效 | au1 歐 |
ə | pə2 保 | pʰə7 抱 | bə7 帽 | * | tə7 道 | tʰə2 討 | lə5 勞 | nə̃7 娜 | kə1 高 | kʰə1 科 | ɡə5 鵝 | * | tsə2 棗 | tsʰə2 草 | sə2 嫂 | * | hə2 好 | ə1 呵 |
ia | * | * | * | mĩã5 名 | tia1 爹 | * | lia2 惹 | nĩã5 娘 | kia3 寄 | kʰia5 騎 | ɡia5 夯 | ŋĩã5 迎 | tɕia2 者 | tɕʰia1 車 | ɕia1 賒 | dʑia2 惹 | hia7 瓦 | ia2 野 |
iə | piə2 錶 | pʰiə3 票 | biə2 秒 | * | tiə3 釣 | tʰiə3 糶 | liə5 撩 | * | kiə5 橋 | kʰiə2 口 | ɡiə5 蟯 | * | tɕiə2 少 | tɕʰiə3 笑 | ɕiə1 燒 | dʑiə7 尿 | hiə7 后 | iə1 腰 |
i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u | piu1 彪 | * | biu7 謬 | * | tiu5 綢 | tʰiu1 抽 | liu5 流 | nĩũ5 娘 | kiu5 球 | kʰiu1 鳩 | ɡiu2 搝 | ŋĩũ2 扭 | tɕiu2 酒 | tɕʰiu1 秋 | ɕiu1 修 | dʑiu5 柔 | hiu1 休 | iu5 油 |
ua | pua3 簸 | pʰua3 破 | bua5 磨 | mũã2 滿 | tua7 大 | tʰua1 拖 | lua7 賴 | nũã7 爛 | kua1 歌 | kʰua1 誇 | ɡua2 我 | ŋũã1 | tsua2 紙 | tsʰua3 蔡 | sua1 沙 | dzua7 偌 | hua1 花 | ua1 娃 |
uai | * | * | * | mũãĩ7 妹 | * | * | * | * | kuai1 乖 | kʰuai3 快 | * | * | tsuai7 跩 | tsʰuai1 | suai1 | * | huai5 懷 | uai1 歪 |
ue | pue1 杯 | pʰue1 批 | bue2 買 | * | tue7 地 | tʰue3 替 | lue7 內 | * | kue1 瓜 | kʰue1 鷄 | ɡue7 外 | * | tsue7 罪 | tsʰue1 初 | sue1 衰 | dzue7 睿 | hue1 花 | ue1 挨 |
ui | pui5 肥 | pʰui3 屁 | bui5 瞇 | mũĩ2 每 | tui7 隊 | tʰui2 腿 | lui7 類 | nũĩ7 x | kui1 規 | kʰui1 虧 | ɡui7 偽 | * | tsui1 錐 | tsʰui1 推 | sui5 隨 | dzui1 | hui1 輝 | ui1 威 |
am | * | * | * | * | tam5 談 | tʰam1 貪 | lam5 南 | * | kam1 甘 | kʰam1 堪 | ɡam5 岩 | * | tsam7 站 | tsʰam1 參 | sam1 杉 | * | ham7 陷 | am1 庵 |
iam | * | * | * | * | tiam3 店 | tʰiam1 添 | liam7 唸 | * | kiam1 兼 | kʰiam1 謙 | ɡiam5 嚴 | * | tɕiam1 針 | tɕʰiam1 簽 | ɕiam2 閃 | dʑiam2 染 | hiam2 險 | iam1 閹 |
im | * | * | * | * | tim5 沉 | tʰim1 鴆 | lim5 林 | * | kim1 金 | kʰim5 琴 | ɡim5 吟 | * | tɕim2 嬸 | tɕʰim1 深 | ɕim1 心 | dʑim2 忍 | him5 熊 | im1 音 |
ɔm | * | * | * | * | tɔm5 丼 | * | * | * | * | * | * | * | * | * | sɔm1 參 | * | * | ɔm1 掩 |
an | pan1 班 | pʰan2 板 | ban7 萬 | * | tan1 單 | tʰan3 趁 | lan2 咱 | * | kan1 奸 | kʰan1 刊 | ɡan7 諺 | * | tsan1 曾 | tsʰan1 餐 | san1 山 | * | han7 限 | an1 安 |
iɛn | piɛn1 編 | pʰiɛn1 偏 | biɛn2 免 | * | tiɛn7 電 | tʰiɛn1 天 | liɛn5 連 | * | kiɛn1 堅 | kʰiɛn1 牽 | ɡiɛn2 研 | * | tɕiɛn1 煎 | tɕʰiɛn2 淺 | ɕiɛn1 仙 | dʑiɛn5 然 | hiɛn7 現 | iɛn1 煙 |
in | pin1 賓 | pʰin2 品 | bin5 民 | * | tin7 陣 | tʰin7 媵 | lin2 恁 | * | kin1 斤 | kʰin1 輕 | ɡin5 銀 | * | tɕin1 真 | tɕʰin1 親 | ɕin1 新 | dʑin5 人 | hin7 恨 | in1 因 |
uan | puan1 般 | pʰuan5 磐 | buan2 滿 | * | tuan1 端 | tʰuan5 團 | luan5 戀 | * | kuan1 關 | kʰuan2 款 | ɡuan5 源 | * | tsuan1 專 | tsʰuan1 川 | suan2 選 | dzuan1 蝡 | huan1 番 | uan1 灣 |
un | pun2 本 | pʰun5 盆 | bun5 文 | * | tun5 唇 | tʰun1 吞 | lun7 論 | * | kun1 軍 | kʰun1 鯤 | ɡun2 阮 | * | tsun1 尊 | tsʰun1 春 | sun1 孫 | dzun7 閏 | hun1 婚 | un1 恩 |
aŋ | paŋ5 房 | pʰaŋ1 蜂 | baŋ7 望 | * | taŋ1 東 | tʰaŋ1 窗 | laŋ5 人 | * | kaŋ1 江 | kʰaŋ1 空 | ɡaŋ7 愣 | * | tsaŋ5 叢 | tsʰaŋ1 蔥 | saŋ1 鬆 | * | haŋ1 烘 | aŋ1 翁 |
iaŋ | piaŋ1 砰 | pʰiaŋ7 龐 | * | * | tiaŋ7 仗 | tʰiaŋ1 | liaŋ5 涼 | * | kiaŋ1 | kʰiaŋ1 鏗 | ɡiaŋ1 婸 | * | tɕiaŋ1 漳 | tɕʰiaŋ1 | ɕiaŋ5 常 | dʑiaŋ2 嚷 | hiaŋ1 香 | iaŋ1 殃 |
ɪŋ | pɪŋ1 冰 | pʰɪŋ5 評 | bɪŋ5 明 | * | tɪŋ7 定 | tʰɪŋ5 停 | lɪŋ5 靈 | * | kɪŋ1 京 | kʰɪŋ1 框 | ɡɪŋ5 迎 | * | tɕɪŋ5 情 | tɕʰɪŋ1 清 | ɕɪŋ1 生 | dʑɪŋ5 仍 | hɪŋ1 興 | ɪŋ1 英 |
iɔŋ | * | * | * | * | tiɔŋ1 中 | tʰiɔŋ3 暢 | liɔŋ5 良 | * | kiɔŋ1 弓 | kʰiɔŋ2 恐 | ɡiɔŋ2 仰 | * | tɕiɔŋ1 將 | tɕʰiɔŋ1 衝 | ɕiɔŋ5 祥 | dʑiɔŋ5 絨 | hiɔŋ1 香 | iɔŋ1 央 |
ɔŋ | pɔŋ2 榜 | pʰɔŋ3 膨 | bɔŋ7 望 | * | tɔŋ2 黨 | tʰɔŋ2 統 | lɔŋ2 攏 | * | kɔŋ1 公 | kʰɔŋ1 空 | ɡɔŋ7 戇 | * | tsɔŋ1 宗 | tsʰɔŋ1 聰 | sɔŋ1 霜 | * | hɔŋ1 風 | ɔŋ1 汪 |
ua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uaŋ1 嚾 |
(3)鼻化韻母與促音韻母音節表
鼻化韻母(◌̃)與促音韻母音節表。星號(*)表示沒有閩南語此音字詞。請將表內漢字發為閩南語音,部份漢字發音可能須使用閩南語文白異讀的方法來朗讀。
聲母 韻母 | p | pʰ | b | m | t | tʰ | l | n | k | kʰ | ɡ | ŋ | ts | tsʰ | s | dz | h | 零聲母 |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m1 媒 | m2 姆 |
ŋ | pŋ7 飯 | * | * | mŋ5 門 | tŋ1 當 | tʰŋ1 湯 | * | nŋ7 卵 | kŋ1 光 | kʰŋ7 勸 | * | * | tsŋ1 莊 | tsʰŋ1 瘡 | sŋ1 酸 | * | hŋ1 方 | ŋ5 黃 |
ã | * | pʰã3 怕 | * | * | tã1 擔 | tʰã1 他 | * | * | kã1 監 | kʰã1 坩 | * | * | tsã2 斬 | * | sã1 三 | * | hã2 嚇 | ã7 餡 |
ẽ | pẽ7 病 | pʰẽ5 澎 | * | * | tẽ7 鄭 | tʰẽ3 牚 | * | * | kẽ1 更 | kʰẽ1 坑 | * | * | tsẽ2 井 | tsʰẽ1 青 | sẽ1 生 | * | hẽ1 | ẽ1 嬰 |
ĩ | pĩ1 邊 | pʰĩ7 鼻 | * | * | tĩ1 甜 | tʰĩ1 天 | * | * | kĩ3 見 | kʰĩ5 鉗 | * | * | tɕĩ1 爭 | tɕʰĩ1 星 | ɕĩ7 豉 | dʑĩ2 耳 | hĩ7 耳 | ĩ1 嬰 |
ɔ̃ | * | * | * | * | * | * | * | * | kɔ̃1 | kʰɔ̃1 | * | * | * | * | * | * | hɔ̃1 齁 | ɔ̃3 惡 |
ãĩ | * | pʰãĩ1 歹 | * | * | * | * | * | * | kãĩ1 喈 | kʰãĩ1 鏘 | * | * | tsãĩ2 怎 | * | * | * | hãĩ3 幌 | ãĩ7 偝 |
ã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ĩã | pĩã3 拚 | pʰĩã1 抨 | * | * | tĩã2 鼎 | tʰĩã1 聽 | * | * | kĩã1 驚 | * | * | * | tɕĩã3 正 | tɕʰĩã2 請 | ɕĩã1 聲 | * | hĩã1 兄 | ĩã2 影 |
ĩã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ĩɔ̃ | * | * | * | * | * | * | * | * | kĩɔ̃1 薑 | * | * | * | * | tɕʰĩɔ̃7 象 | ɕĩɔ̃2 賞 | * | hĩɔ̃1 香 | ĩɔ̃5 楊 |
ĩũ | * | * | * | * | tĩũ1 張 | * | * | * | kĩũ1 羌 | kʰĩũ1 腔 | * | * | tɕĩũ2 蔣 | tɕʰĩũ7 像 | ɕĩũ7 想 | * | hĩũ1 香 | ĩũ5 洋 |
ũã | pũã3 半 | pʰũã3 判 | * | * | tũã5 彈 | tʰũã3 碳 | * | * | kũã1 官 | kʰũã3 看 | * | * | tsũã1 煎 | tsʰũã3 閂 | sũã1 山 | * | hũã1 歡 | ũã2 碗 |
ũãĩ | * | * | * | * | * | * | * | * | kũãĩ1 關 | * | * | * | tsũãĩ7 跩 | * | sũãĩ7 檨 | * | hũãĩ5 橫 | ũãĩ1 |
ũ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ũĩ | * | * | * | * | * | * | * | * | kũĩ1 | kʰũĩ1 | * | * | * | * | * | * | hũĩ1 | * |
aʔ | paʔ4 百 | pʰaʔ4 拍 | baʔ4 肉 | mãʔ4 嘛 | taʔ4 貼 | tʰaʔ4 塔 | laʔ4 垃 | nãʔ4 凹 | kaʔ8 甲 | kʰaʔ4 卡 | ɡaʔ8 | * | tsaʔ8 閘/"截" | tsʰaʔ4 插 | * | * | haʔ8 合 | aʔ4 鴨 |
eʔ | peʔ8 白 | * | beʔ4 卜 | mẽʔ8 脈 | teʔ4 咧 | tʰeʔ8 宅 | leʔ8 笠 | nẽʔ4 躡 | keʔ4 隔 | kʰeʔ4 客 | ɡeʔ8 | ŋẽʔ4 夾 | tseʔ4 節 | tsʰeʔ4 冊 | seʔ4 雪 | * | heʔ4 嘿 | eʔ4 厄 |
iʔ | * | * | biʔ4 覕 | mĩʔ8 物 | tiʔ4 滴 | tʰiʔ4 鐵 | liʔ4哩 | nĩʔ4 呢 | kiʔ4 砌 | * | ɡiʔ8 | * | tɕiʔ4 摺 | tɕʰiʔ8 揤 | ɕiʔ8 蝕 | dʑiʔ8 | * | iʔ8 奕 |
ɔʔ | * | * | * | mɔ̃ʔ8 膜 | * | * | lɔʔ8 | * | * | * | * | * | * | * | * | * | * | ɔʔ4 喔 |
uʔ | puʔ4 發 | pʰuʔ8 浡 | * | * | tuʔ8 揬 | * | * | * | * | * | * | * | * | * | suʔ4 欶 | * | * | * |
ai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aiʔ4 唉 | aiʔ4 噯 |
auʔ | * | pʰauʔ8 雹 | * | mãũʔ4 卯 | tauʔ4 篤 | * | lauʔ8 落 | nãũʔ4 喃 | kauʔ4 軋 | * | * | * | * | tsʰauʔ8 嘈 | * | * | * | * |
əʔ | pəʔ8 薄 | * | * | * | təʔ4 桌 | * | ləʔ8 落 | * | kəʔ4 閣 | * | * | * | tsəʔ4 作 | * | səʔ4 索 | * | həʔ8 鶴 | əʔ8 學 |
iaʔ | piaʔ4 壁 | pʰiaʔ4 避 | * | * | * | tʰiaʔ4 拆 | liaʔ8 掠 | * | * | * | ɡiaʔ8 攑 | * | tɕiaʔ8 食 | tɕʰiaʔ4 赤 | ɕiaʔ4 削 | * | hiaʔ8 | iaʔ8 頁 |
iau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əʔ | * | * | * | * | tiəʔ8 著 | * | liəʔ8 略 | * | * | kʰiəʔ4 抾 | * | * | tɕiəʔ8 石 | tɕʰiəʔ4 尺 | ɕiəʔ4 惜 | * | hiəʔ4 歇 | iəʔ8 藥 |
iɔʔ | * | * | * | * | tiɔʔ8 | * | * | * | * | kʰiɔʔ8 | * | * | * | * | * | * | * | * |
iuʔ | * | * | * | * | tiuʔ4 搐 | * | * | * | * | * | * | * | tsiuʔ4 喌 | * | * | * | * | * |
uaʔ | puaʔ4 撥 | * | buaʔ4抹 | * | * | tʰuaʔ4 屜 | luaʔ8 捋 | * | kuaʔ4 割 | kʰuaʔ4 闊 | * | * | tsuaʔ4泏 | tsʰuaʔ8 斜 | suaʔ4 紲 | dzuaʔ8 熱 | huaʔ4 喝 | uaʔ8 活 |
ueʔ | pueʔ8 拔 | * | * | * | * | * | * | * | kueʔ4 郭 | * | ɡueʔ8 月 | * | * | * | sueʔ4 說 | * | hueʔ4 血 | * |
uiʔ | * | * | * | * | * | * | * | * | kuiʔ4 刮 | * | * | * | * | * | * | * | huiʔ4 血 | uiʔ8 劃 |
ap̚ | * | * | * | * | tap̚4 答 | tʰap̚4 塌 | lap̚8 納 | * | kap̚4 敆 | kʰap̚8 磕 | * | * | tsap̚8 十 | tsʰap̚4 插 | sap̚4 圾 | * | hap̚8 合 | ap̚4 壓 |
iap̚ | * | * | * | * | tiap̚8 諜 | tʰiap̚4 帖 | liap̚8 粒 | * | kiap̚4 峽 | kʰiap̚4 俠 | ɡiap̚8 業 | * | tɕiap̚4 接 | tɕʰiap̚8 捷 | ɕiap̚8 涉 | * | hiap̚8 協 | iap̚8 葉 |
ip̚ | * | * | * | * | * | * | lip̚8 立 | * | kip̚4 級 | kʰip̚4 吸 | ɡip̚8 入 | * | tɕip̚8 集 | tɕʰip̚8 | ɕip̚8 習 | dʑip̚8 入 | hip̚4 翕 | ip̚4 邑 |
ɔ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sʰɔp̚8 | * | * | * | * |
at̚ | pat̚4 八 | * | bat̚4 捌 | * | tat̚8 達 | tʰat̚4 踢 | lat̚8 力 | * | kat̚4 結 | * | * | * | tsat̚4 紮 | tsʰat̚8 賊 | sat̚4 殺 | * | hat̚4 喝 | at̚4 遏 |
iɛt̚ | piɛt̚8 別 | pʰiɛt̚4 撇 | biɛt̚8 滅 | * | tiɛt̚4 哲 | tʰiɛt̚4 徹 | liɛt̚8 列 | * | kiɛt̚4 結 | kʰiɛt̚4 譎 | ɡiɛt̚8 孽 | * | tɕiɛt̚4 節 | tɕʰiɛt̚4 切 | ɕiɛt̚4 設 | dʑiɛt̚8 熱 | hiɛt̚8 穴 | iɛt̚4 謁 |
it̚ | pit̚4 筆 | pʰit̚4 匹 | bit̚8 蜜 | * | tit̚8 直 | tʰit̚4 𨑨 | lit̚8 日 | * | * | kʰit̚4 乞 | ɡit̚8 日 | * | tɕit̚4 質 | tɕʰit̚4 七 | ɕit̚8 實 | dʑit̚8 日 𝼀 | hit̚4 彼 | it̚4 乙 |
uat̚ | puat̚4 撥 | pʰuat̚4 潑 | buat̚8 末 | * | tuat̚8 奪 | tʰuat̚4 脫 | * | * | kuat̚4 決 | kʰuat̚4 缺 | ɡuat̚8 月 | * | tsuat̚8 絕 | tsʰuat̚8 | suat̚4 說 | * | huat̚4 法 | uat̚8 越 |
ut̚ | put̚8 佛 | pʰut̚4怫 | but̚8 物 | * | tut̚8 突 | tʰut̚8 禿 | lut̚8 律 | * | kut̚8 滑 | kʰut̚4 屈 | * | * | tsut̚4 卒 | tsʰut̚4 出 | sut̚8 術 | * | hut̚8 佛 | ut̚4 鬱 |
ak̚ | pak̚4 北 | pʰak̚8 曝 | bak̚8 目 | * | tak̚4 觸 | tʰak̚8 讀 | lak̚8 六 | * | kak̚4 角 | kʰak̚4 殼 | ɡak̚8 岳 | * | tsak̚4 齪 | tsʰak̚8 鑿 | sak̚4 捒 | * | hak̚8 學 | ak̚4 沃 |
iak̚ | piak̚4 煏 | * | * | * | * | * | * | * | kiak̚8 | * | * | * | * | tɕʰiak̚8 | ɕiak̚4 摔 | * | * | * |
ɪk̚ | pɪk̚4 逼 | pʰɪk̚4 魄 | bɪk̚8 墨 | * | tɪk̚4 竹 | tʰɪk̚4 斥 | lɪk̚8 歷 | * | kɪk̚4 激 | kʰɪk̚4 克 | ɡɪk̚8 逆 | * | tɕɪk̚4 叔 | tɕʰɪk̚4 策 | ɕɪk̚4 色 | * | hɪk̚8 或 | ɪk̚4 億 |
iɔk̚ | * | * | * | * | tiɔk̚8 | tʰiɔk̚4 蓄 | liɔk̚8 陸 | * | kiɔk̚8 局 | kʰiɔk̚4 曲 | ɡiɔk̚8 玉 | * | tɕiɔk̚4 祝 | tɕʰiɔk̚4 促 | ɕiɔk̚8 屬 | dʑiɔk̚8 弱 | * | iɔk̚4 約 |
ɔk̚ | pɔk̚8 暴 | pʰɔk̚4 博 | bɔk̚8 木 | * | tɔk̚8 獨 | tʰɔk̚4 託 | lɔk̚8 洛 | * | kɔk̚4 國 | kʰɔk̚4 擴 | ɡɔk̚8 鱷 | * | tsɔk̚8 族 | tsʰɔk̚4 簇 | sɔk̚4 束 | * | hɔk̚8 復 | ɔk̚4 惡 |
m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mʔ4 摁 | * |
ŋʔ | * | pʰŋʔ4 嗙 | * | mŋʔ8 物 | * | * | * | * | * | kʰŋʔ4 吭 | * | * | * | * | * | * | hŋʔ4 哼 | * |
ã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ãʔ4 喢 | * | hãʔ4 熁 | * |
ẽʔ | * | * | * | * | * | * | * | * | * | kʰẽʔ8 喀 | * | * | * | * | * | * | hẽʔ8 | * |
ĩʔ | * | * | * | * | tĩʔ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ɔ̃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ɔ̃ʔ4 乎 | * |
ãũʔ | * | * | * | * | * | * | * | * | * | kʰãũʔ8 摳 | * | * | * | * | * | * | hãũʔ8 澩 | * |
ĩãʔ | pĩã3 拚 | pʰĩã1 抨 | * | * | tĩã2 鼎 | tʰĩã1 聽 | * | * | kĩã1 驚 | * | * | * | tɕĩã3 正 | tɕʰĩã2 請 | ɕĩã1 聲 | * | hĩã1 兄 | ĩã2 影 |
ũãĩ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ũãĩʔ4 𨂿 |
音韻聲調比較表
聲母比較表
閩拼方案(BP),TL,POJ,DT,TLPA,TPS,SMLT,MLT,PSDB,臺語諺文等子音對照表:[56][57][58]
IPA | p | pʰ | b | m | t | tʰ | l | n | k | kʰ | h | ɡ | tɕ | ts | tɕʰ | tsʰ | ɕ | s | dz | ŋ | ʔ |
台羅拼音(TL)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tsi | ts | tshi | tsh | si | s | j | ng | 不標 |
白話字(POJ)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chi | ch | chhi | chh | si | s | j | ng | 不標 |
閩拼方案(BP) | b | p | bb | m | d | t | l | n | g | k | h | gg | zi | z | ci | c | si | s | zz | ng | y(i)/w(u) |
台灣方音(TPS) | ㄅ | ㄆ | ㆠ | ㄇ | ㄉ | ㄊ | ㄌ | ㄋ | ㄍ | ㄎ | ㄏ | ㆣ | ㄐ | ㄗ | ㄑ | ㄘ | ㄒ | ㄙ | ㆡ | ㄫ | 不標 |
改良式TLPA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zi | z | ci | c | si | s | j | ng | 不標 |
DT | b | p | bh | m | d | t | l | n | g | k | h | gh | zi | z | ci | c | si | s | r | ng | 不標 |
許極燉式 | b | p | v | m | d | t | l | n | q | k | h | g | tsi | ts | chi | ch | si | s | r | ng | y(i)/w(u) |
123臺語 | b | p | v | m | d | t | l | n | g | k | h | q | j | z | ci | c | si | s | r | q+...N | 不標 |
SMLT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c | z | ch | zh | si | s | j | ng | y(i)/w(u) |
MLT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c | z | ch | zh | si | s | j | ng | y(i)/w(u) |
PSDB | p | ph | b | m | d | t | l | n | k | q | h | g | c | z | ch | zh | si | s | j | ng | y(i)/w(u) |
KHDB | v | p | b | m | d | t | l | n | q | k | h | g | ji | j | ci | c | si | s | z | ng | 不標 |
TLS | p | ᵽ | b | m | t | ŧ | l | n | k | h | g | zi | z | ƶi | ƶ | si | s | z̩ | ꞥ | 不標 | |
廈語拼音字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tsi | ts | tshi | tsh | si | s | dz | ng | y(i)/w(u) |
Campbell式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chi/tsi | ch/ts | chhi | chh | si | s | j | ng | 不標 |
羅常培式(新式) | b | p | bb | m | d | t | l | n | g | k | q | gg | tzi | tz | tsi | ts | si | s | dz | ng | 不標 |
周辨明式 | p | ph | b | m | t | th | l | n | k | kh | h | g | tsi | ts | tshi | tsh | si | s | dz | ng | 不標 |
河洛語 | b | p | v | m | ᴅ | t | ʟ | п | ɢ | k | н | q | zı | z | cнı | cн | sı | s | zн | ɢн | 不標 |
臺語諺文 | ᄇ | ᄑ | ᄈ | ᄆ | ᄃ | ᄐ | ᄅ | ᄂ | ᄀ | ᄏ | ᄒ | ᄁ | 집 | ᄌ | 치 | ᄎ | 시 | ㅅ | ᄍ | ㄸ | 不標 |
TKS | п | ҧ | б | м | т | ꚋ | л | н | к | ӄ | һ | г | ци | ц | ꚏи | ꚏ | си | с | ҙ | ӈ | 不標 |
十五音 | 邊 | 頗 | 門 | 門 | 地 | 他 | 柳 | 柳 | 求 | 去 | 喜 | 語 | 曾 | 曾 | 出 | 出 | 時 | 時 | 入 | 語 | 英 |
韻母比較表
閩拼方案(BP),TL,POJ,DT,TPS,SMLT,MLT,PSDB,TLPA,臺語諺文等母音、複母音、及鼻化元音對照表如下。而閩拼方案(BP),SMLT,MLT,PSDB,KHDB等拼音法採取將鼻化元音前置化(va;n(g)a;na)等之方法。[58]
IPA | a | i | u | e | m | ŋ | ə | ɔ | ua | ue | uai | iɛn | uan | ɪŋ | ɪk̚ | ã |
台羅拼音(TL)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ng | ik | ann |
白話字(POJ)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 | oa | oe | oai | ian | oan | eng | ek | an |
閩拼方案(BP)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ng | ik | na |
台灣方音(TPS) | ㄚ | − | ㄨ | ㆤ | ㄇ | ㄫ | ㄜ | ㆦ | ㄨㄚ | ㄨㆤ | ㄨㄞ | ㄧㄢ | ㄨㄢ | ㄧㄥ | ㄧㄍ | ㆩ |
改良式TLPA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ng | ik | aN/ann |
DT | a | i | u | e | m | ng | or | 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ng | ik | aⁿ |
許極燉式 | a | i | u | e | m | ng | or | 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eng | ek | aⁿ |
123臺語 | a | i | u | e | m | ng | er | 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ng | ek | aN |
SMLT | a | i | u | e | m | ng | oe | o | ua | ue | uai | en | uan | eng | ek | va |
MLT | a | i | u | e | m | ng | ә | o | oa | oe | oai | ien | oan | eng | eg | va |
PSDB | a | i | u | e | m | ng | oi | o | oa | oe | oai | ien | oan | eng | eg | va |
KHDB | a | i | u | e | m | ng | y | o | ua | ue | uai | en | uan | ing | ik | n(g)a |
TLS | a | i | u | e | m | ꞥ | ә | o | ua | ue | uai | en | uan | iꞥ | ik | añ |
廈語拼音字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 | oa | oe | oai | ian | oan | eng | ek | aⁿ |
Campbell式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 | oa | oe | oai | ian | oan | eng | ek | aⁿ |
羅常培式(新式) | a | i | u | e | m | ng | ȯ | o | ua | ue | uai | ian | uan | ieng | iek | añ |
周辨明式 | a | i | u | e | m | ng | o | o. | oa | oe | oai | ian | oan | eng | ek | aⁿ |
河洛語 | a | ı | u | e | m | ao | o | o | ua | ue | uaı | eп | uaп | ıoп | ek | пп |
臺語諺文 | ᅡ | ᅵ | ᅮ | ᅦ | ᄆ | ㄸ | ᅥ | ᅩ | 와 | 웨 | 왜 | 잔 | 한 | ᄋ | 익 | ㅅ |
TKS | а | и | у | е | м | ӈ | ә | о | уа | уе | уаи | ен | уан | иӈ | ик | ан̃ |
十五音 | 嘉 | 居 | 居 | 伽 | 姆 | 鋼 | 高 | 沽 | 瓜 | 檜 | 乖 | 堅 | 觀 | 輕 | 億 | 監 |
聲調符號對照表
閩拼方案(BP),TL,POJ,TPS,DT,SMLT,MLT,PSDB,TLPA,KHDB,STTB/KTTB,臺語諺文等聲調符號對照表:
拼音法 | 第1聲調 | 第2聲調 | 第3聲調 | 第4聲調 | 第5聲調 | 第6聲調 | 第7聲調 | 第8聲調 | 第9聲調 | 輕聲 |
漢語四聲5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高升 | 輕聲 |
BP調名 | 高平調 | 高降調 | 低降調 | 中(低)入調 | 低緩昇調 | 中平調 | 高入調 | 高升調 | 輕聲 | |
SMLT調名 | 高調 | 上突調 | 下突調 | 低促調 | 迴旋調 | 基調 | 高促調 | 高升調 | 輕聲 | |
英語調名 (tone) | high level | high falling | low falling | low short | low rising | low level | mid level | high short | high rising | neutral tone |
IPA調符 | ˥˥/˦˦ | ˥˧ | ˨˩ | ˨ | ˨˦ | ˨˨ | ˧˧ | ˦ | ˦˥ | |
IPA調值 | 55/44 | 53 | 21 | 2 | 24 | 22 | 33 | 4 | 45 | |
本調調值1 | 44 | 53 | 21 | 2 | 24 | 22 | 33 | 4 | 45 | 2 |
台羅方案(TL)2 | a | á | à | a(p/t/k/h) | â | ǎ | ā | a̍(p/t/k/h) | a̋ | --a |
白話字(POJ) | a | ˊ(á) | ˋ(à) | a(p/t/k/h) | ^(â) | (ā) | a̍(p/t/k/h) | --a | ||
閩拼方案(BP)3 | -(ā)① | ˇ(ǎ)③ | ˋ(à)⑤ | ā(p/t/k/h)⑦ | ˊ(á)② | ④ | ^(â)⑥ | á(p/t/k/h)⑧ | ||
TPS | ◌ | ◌ | ◌ | ◌(ㄅ,ㄉ,ㄍ,ㄏ) | ◌ | ◌ | ◌(ㄅ̇, ㄉ̇, ㄍ̇, ㄏ̇ ) | |||
TLPA | a1 | a2 | a3 | a(p/t/k/h)4 | a5 | a6 | a7 | a(p/t/k/h)8 | a9 | a0 |
DT | a | ˋ(à) | _(a̱) | ā(p/t/k/h) | ˘(ă) | ā | a(p/t/k/h) | ˊ(á) | --å | |
許極燉式13 | ◌̄ | ◌̀ | ◌̖ | ◌h | ◌̌ | ◌ | ◌̄h | ◌̣ | ||
123臺語10 | a | ˋ(à) | ^(â) | a. | ˇ(ă) | -(ā) | (4=8) | ˊ(á) | ||
SMLT | af | ar | ax | a(b/d/g/q) | aa | aar | a | a(p/t/k/h) | ~ a | |
MLT | af | ar | ax | a(b/d/g/q) | aa | aar | a | a(p/t/k/h) | ~ a | |
PSDB | af | ar | ax | a(b/d/g/q) | aa | aar | a | a(p/t/k/h) | ~ a | |
KHDB6 | ax | ar | aw | a(b/d/g/h) | aa | aar | a | a(p/t/k/c) | ||
廈語拼音字9 | a | ar | af | a(p/t/k),ao | aa | ar | al | a(b/d/g),a' | ac | |
台灣字11 | ˊ | ˋ | ^ | - | ~ | |||||
TLS16 | a | á | à | a(p/t/k/h) | â | ǎ | ā | a̽(p/t/k/h) | a̋ | å |
STTB8 | -(f,w,y) | -r | -x | -(p/t/k/h) | -v | -(d) | -(pp/tt/kk/hh) | -q | -- | |
唯信拼音12 | -v | -f | -l | -(p/t/k/q) | -r | -d | -(px/tx/kx/qx) | 不標號 | ||
羅常培式(新式)14 | a | aa | ah | aq | ar | arh | arq | .a | ||
周辨明式9 | a | á | à | a(p/t/k),ao | â | ā | a(b/d/g),a' | -ao | ||
Campbell式 | a | á | à | a(p/t/k/h) | â | ā | a̍(p/t/k/h) | --a | ||
河洛字角7 | -(1) | ˋ(4) | ^(3) | 不標號 | ˇ(5) | ~(8) | 不標(2) | - | ˊ | " |
河洛語17 | a | ʀ | ᴧ | aн | ʏ | ᴀ | aн | |||
臺語諺文15 | ㅇ | ㄹ | ㄴ | ㅇ | ㅅ | ㄹ | ㄱ | ㅂ | ||
TKS16 | ◌ | ◌(п/т/к/һ) | / | (п/т/к/һ) | ||||||
漢字臺音4 | 君 ⓘ | 滾 ⓘ | 棍 ⓘ | 骨 ⓘ | 群 ⓘ | 郡 ⓘ | 滑 ⓘ | (紅)紅紅 | 輕聲 |
- 註1:本調調值在此僅列為參考,因閩南語在不同的地區使用時于調值上會有些許的差異、在此調值採用趙元任的五度標記法。"第6調"本調調值在鹿港為(33)、于泉州為(22)。台灣洪惟仁於調值另行採用"三度標記法"。本表保留"第9調"原有古調值(45)。泉州音第7聲調(陽去)同第3聲調(陰去)調值為(41),保留第6聲調(陽上)調值變為(21)。
- 註2:TL(臺羅拼音)指《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註3:〈閩拼方案〉(BP)指的是「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里的「閩南方言拼音方案」。[59]又稱「普閩典」。①→⑧為BP所使用的"調號"(調序)。
- 註4:漢字臺閩音亦名「十五音」,其檔案(副檔名為" .ogg" 的聲音檔案)下載後,請用Ogg Vorbis的格式播放軟體收聽。而此些聲音檔是維基百科允許置放的自由软件檔案格式,無此等播放軟體者可先下載安裝 Audacity 或 Goldwa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等之Ogg播放軟體。
- 註5:閩南語"陽上調(第6聲調)"分"全濁"音與"次濁"音,"次濁"音同"陰上調"(第2聲調)常記之為(6=2);而"全濁"音同"陽去調"(第7聲調)謂之"陽上變去"。[60][61]在DT、及 TGS 之第6聲調(中緩昇調)另行獨立,而詞素于較高升調之時用"高升調(第9聲調)"來標示。
- 註6:KHDB(Henrdai qycc Kyhak ee Daigixbunn)即"科學臺文(現代又科學的臺語文)"。[62]類似SMLT拼寫法,只是使用不同的調號標示字母;並且調號標示亦使用變調後的音調調號、不採用原調標示。KHDB的特色是使用"單一字母"來表示一組的IPA輔音音素,比如:ph→p; th→t; kh→k。不過並沒有十足的走向"一字母一語音"的架構,比如軟腭鼻音還是使用二合字母/ng/。但是採取零聲母不標號;而鼻化元音亦類如SMLT、BP一樣,也是使用前置法。
- 註7:(河洛字角)即"(河洛字角--河洛話的表音文字)",[63]2005年始,為一語言實驗計畫。其拉丁字母標音以臺語通用拼音為基礎,不過採取"半鼻音"前置化的方法,如:hni7(耳)。而其入聲調分為(p/t/k/h)4組,再以其專有之聲調符標(調符)示河洛字角。而河洛字角之字型類如韓語字型。
- 註8:STTB即"閃電臺文"[64][65],是以白話字為基礎之調號改革方案,採用合音節(合詞)變調法。其第1調之調符有3個(f,w,y),第5調之調符為(v)不重複母音,而第8調之調符以a(pp/tt/kk/hh)來表示。同於"光電臺文"(KTTB)的語音規則。傾向于以第7聲調(中平調)為語音基準。
- 註9:(周辨明式)即1920年廈門大學教授周辨明(1891-1984)博士所提出之白話字調號改革方案。其第8調之調符以a(b/d/g),a'標示。調號的標示基本上是以具有字母上標示調符之方式進行、如同於白話字及臺羅之聲調標示結構。[66] 而廈語拼音字則是周辨明於1949年所再提出的(周辨明式)的調號改革方案。其法就如同壯語或MLT等拼音字般的以拉丁字母作爲聲調標示之架構。[67]
- 註10:(123臺語)為藥師王啟陽所提出以臺語通用拼音為基礎之拼音方案,聲調分為7個。促聲調之中入調(第4聲調)與高入調(第8聲調)合為一聲調後,再分裂為6種入聲調。另再增一上升調(第9聲調)。[68]
- 註11:(台灣字)為陳松溪所提出之方案,拼音體系以臺語通用拼音為基礎、聲調型態採用白話字的5個符號、字體的構造以韓語之諺文為依據。類似的字型有河洛字角、電影《星艦奇航記》中的克林貢語等系列拼音字型體系。字體型態類如三推成字法分為左右上三部分:左邊為聲母、右邊為韻母、上邊為調符,上邊聲調部分置放於右邊韻母之上。聲母字型17個、韻母字型77個,再加上5個調符組成台灣字。[69]
- 註12:唯信拼音是以臺羅為基礎之調號改革方案,採用合音節(合詞)變調法、類同於GBP,SMLT,MLT,等拼音法。其第1調之調符為(v)、第5調之調符為(r)、而第8調之調符為a(px/tx/kx/qx)之表示、輕聲調不標示調號。沒有聲調(號)作為語音基準。合詞音調採用連讀變調處理法,調符置於音節之後、而不是置於元音之後,此點同於GBP,STTB/KTTB,壮语等拼音法之語音規則。介音符號以省略符號(')表示。
- 註13:許極燉式以"臺灣話詞語典(Daiwanwe su gū diàn)"為基礎,其調號編成型態類似臺語通用拼音,並再加以整合修改。以中平調(第7聲調)為基準。合詞音調採用連讀變調處理法標示(合詞書寫須採用變調)。[70]
- 註14:羅常培於1931年4月30日於北平(北京)所發表之「廈門音系」一書。[71]
- 註15:《闽南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董忠司, , 臺灣語文學會。1988年左右,洪惟仁亦曾取部分韓國諺文字母及頗多自創字母,試製一套基於諺文字母的拼音法(洪惟仁, )。
- 註16:台語西里爾字母輸入法(TKS)是一種植基於台羅而以西里爾字母輸入之法。TKS對應之法則是台語拉丁字母輸入法(TLS),亦是植基於台羅而以拉丁字母輸入之法;均無連字符。①TKS (Tâigí kiril z̩ībiə́ suz̩ı̽p huat);ТКС (Тâиги́ кирил ҙӣбиə́ суҙи̽п хуат));②TLS (Tâigí latin z̩ībiə́ suz̩ı̽p huat));ТЛС (Тâиги́ латин ҙӣбиə́ суҙи̽п хуат);А. А. Реформатский, "Введение в Язковедение", Аспект Пресс--Москва, 1996. ISBN 5-7567-0046-3,ISBN 9785756700466. Barbara B.H. Partee, A.G. ter Meulen, R. Wall,"Mathematical Metho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Springer,1/e 1993 edition(April 30, 1990). ISBN 9027722455 ,ISBN 978-9027722454.
- 註17:河洛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有幾個特點:①.使用變調後的字母表示.②.部分鼻音前置,如同MLT或SMLT.③.變調不使用附加調號表示,也不使用額外的附加符號;而是使用元音變調後的一組新字母表示(類如再創的元音附標文字如吉兹字母等)。形成原輔音及元音字母(21)、加上變調後的字母(24)使得字母總數高達45個字母.④.而且半開後圓唇元音/o/音、及中央元音/ə/音二個語音均使用/o/表示,實際用法需視單詞的不同而作音變。⑤.使用字母混雜,將拉丁字母及西里爾字母再加上其它的特有字母而混用、並有大小寫字母混用類如克林貢語般的使用規則。
註釋
[19] [8] [12] [6] [7] [4] [9] [10] [11]
- 董同龢.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1957, (29): 231-253.
- 洪惟仁. . 十四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 (臺灣新竹: 新竹師範學院). 1996.
- 潘荷仙. .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97, (33).
- 胡方,論廈門話[mb ηg 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2005
- 朱曉農. . 2010.
- 張裕宏,白話字基本論,2002
-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1981
- 董同龢,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語,中研院史語所,1967.06
- 羅常培,廈門音系,1930
-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1993
- 洪惟仁,音變的過程與動機,2014
- 鄭良偉,台語語音規律大綱及語例,1996
- 洪惟仁. . 新竹: 清華大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99. 2003.
- 莊雅雯、馮鐘緯、陳如意. (PDF). 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論文集. 2009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0).
- 洪惟仁. (PDF). 臺灣語文研究. 2012, 7 (2)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0).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
- 張振興. .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
- 董忠司. (43). 中華學苑: 23-46. 1993.
- 董忠司. . 台北: 文建會. 2001: 55頁.
- 陳淑娟. . 語言暨語言學. 2010, 11 (2): 425-468.
- 陳淑娟. . 台灣語文研究. 2009, (3): 151-172.
- (pdf).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12 [2016-06-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6).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pdf). 臺北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7 [2012-02-09]. ISBN 978-986-00-7755-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5-07).
- 駱嘉鵬. . 馬來西亞漢語語言學國際學術會議. 2006-03-04.
- 洪惟仁. . 中國社會語言學 (北京): 34-56.
- 陳彥君、楊秀芳.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11.
- 洪惟仁. . 語言暨語言學. 2013-02-01, 14 (2): 347.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白話字基礎教材(Peh'oe'ji Ki'chho Kau'chai)",使徒出版社,台北市,2003年9月. ISBN 957-28504-9-0
- 台灣閩南語八聲調學習,"TLPA音標介紹(聲調)",鄉土文化台灣閩南語教學,2010.
- 洪惟仁,"臺灣河佬話語聲調研究",自立晚報社,臺北市,2月,1985年.
- 周長楫,《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7, 28頁。ISBN 7-211-03896-9。
- 平山久雄/Hisao Hirayama. (PDF). 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ology, Grammar, and Philology (香港中文大學). 2016: 141–150 [2022-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6).
- 董忠司. .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 新竹師院學報,5卷: 31-64. 1991-12 [2023-11-03].
- . [2016-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 .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2).
- Nicholas C. Bodman,"Spoken Amoy Hokkien",Spoken Language Services,Dec 1980. ISBN 978-0879504502
- 潘科元台語文網誌,"相關的台語漢字(阿,仔,矣,啊,也,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Xuite日誌,2009-05-26,16:24.
-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 "Chinese-Min" . [2012-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2)..
- 生活新聞,"光師:「123,照!」阿嬤聽話立刻「走!」/醫用台語鬧笑話 馬偕開課學溝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時報,2010-6-14.
- "Teochew · Mogher - 潮州音字典". [2016-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江永進,"自在拼音教學法-臺語拼音方法精通",階梯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2006年4月,pp.50-53.
- 洪惟仁,《臺灣閩南語聲調的演變潮流:一個社會方言學的調查研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臺灣.
- 臺語白話字教學,"台語第九聲輕聲".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3).,STTB(閃電台文).
- 吳仁瑟(G² Jîn-sek),"台 語 ê 輕 聲".
- Taiwanese-tone,"台語的輕聲",鄉土文話台灣閩南語教學.
- 洪惟仁,"閩南語輕聲及其語法、語用分析".
- 陳雷,"永遠ê故鄉",旺文社公司,台北市,1994年2月,pp.187-188. ISBN 957-508-152-8
- 潘科元台語文網誌,"固定低調輕聲佮隨前變調輕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Xuite日誌.
- 唯信著,"母音拼音法之改進",復文書局,臺南,2004年10月,pp.50-51.
-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 Vocative case and commas,"What is the vocative c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Grammar Master,retrieved 2012/01/10.
- 老古閩南話與客家話研究室,"「不可以」謂之「不容得」、「由不得」 - 老古閩南話與客家話研究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Yahoo!奇摩部落格,available on June 16, 2010.
- 朱真楷/綜合報導,"北社挺扁大會 三字經成為問候語". [2010-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中國時報,2010-11-10.
- Otto Jespersen,"Mankind, Nation and Individual from a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H. Aschehoug/Oslo,Norway,1925.
- 莊勝雄,"普實臺文",前衛出版社,臺北市,3月,1995年.
- 林繼雄,"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用臺語教學法",育德文教基金會,9月,1990年.
- 林寶卿《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07年10月. ISBN 978-7-5615-2903-4
- 阿杰個人網站. . 傑驁不馴.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07).
- 林濤,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市,6月,2005年.
- 平山久雄,"語言論文集",商務印書館,北京市,7月,2005年.
- . KHDB.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 . Holojigak.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 . STTB.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3).
- . 現代台文雜誌 hiendxtaid-taivdbunv-tsapxtsix.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25).
- Chiu Bien-Ming(周辨明), Dr. Phil,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Amoy, "The Phonetic Structure and Tone Behaviour in Hagu (commonly known as the Amoy Dialect) and Their Relation to Certain Qesti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廈門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及其於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係)",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Amoy. 1934,祥生出版社,臺北市,1975年3月台一版. 內版台業字:第2164號
- 廈語入門(Halgur Lessons for Beginners; 廈語拼音字之改進(Halgur: Tonal Spelling for Amoy Romaniz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年代早期出版;修訂本,廈門大學書同文社,1949年9月。
- 王啟陽. .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 陳松溪. .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1).
- 許極燉,"臺灣話詞語典(Daiwanwe su gū diàn)",臺灣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10月. GPN : 1010601721 ISBN 978-986-05-3871-7
-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the Amoy Dialkect(及其音韻聲調之構造與性質)",祥生出版社,臺北市,1975年3月台一版. 內版台業字:第2164號
參考文獻
- 馬重奇,"閩台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9月,2008年. ISBN 978-7-5004-7230-8.2
- David Crystal,"How Language Works",Avery Trade (November 1, 2007),New York, USA. ISBN 978-1583332917 (英文)
- 劉新中,"海南閩語的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市,4月,2006年.
- 佚名 編,"渡江書十五音",廈門大學出版社,福建廈門大學,9月,2003年. ISBN 7-5615-2045-X/H177.2
- 姚正道,"台語發音入門(Tai-gu hoat-im jip-bun)",人光出版社出版/台灣教會公報社印行,台南市,1998年8月.ISBN 957-8349-26-2
- 李如龍,"閩南語語法研究",中國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7年. ISBN 978-7-211-05423-7
- 王康旼,"台音正字彙編",台灣,前衛出版社,2009/09/01. ISBN 9789578015463
- 許極燉,"臺灣話詞語典",台灣,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10. ISBN 978-986-05-3871-7 GPN 1010601721
- 張裕宏,"TJ台音白話小詞典",台灣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2009/09. ISBN 978-986-85418-1-8
- 鄭良偉等,"全民台語認證語詞分級寶典",台灣台南,亞細亞國際傳播社,2011/04. ISBN 978-986-85418-3-2
- 洪惠眾,"台語英語字典(Taiwanese-English Dictionary)",台灣t台中市,聖利諾會語言服務中心,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