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形態類
鴨嘴龍形態類(Hadrosauromorpha)是禽龍類底下的一個演化支,於2014年由大衛·諾曼所提出,來將鴨嘴龍超科的基礎物種與進階物種切割開來,前者具有收縮的掌骨和一根拇指,而後者缺乏此特徵。此演化支的定義為,所有離帝王埃德蒙頓龍較近、離戈壁原巴克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因此在不同分析研究中所包含的物種數有所差異。
鴨嘴龍形態類 化石时期:晚白堊世, | |
---|---|
巴克龍骨架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总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態類 Hadrosauromorpha Norman, 2015 vide Norman, 2014 |
演化支[1][2][3] | |
|
分類
鴨嘴龍形態類最早在2014年大衛·諾曼的高刺龍系統發生學討論文獻中被使用到。文中他使用他自己的另一篇專著《鴨嘴龍》的一個章節作為鴨嘴龍形態類的著作來源。[1]然而此書實際上是在後來的2015年才發表。[4]根據親緣命名規約第19.4條規定,此演化支的著作來源為Norman(2015),定義來源為Norman(2014)。[5]
定義
鴨嘴龍形態的定義為:包含所有與帝王埃德蒙頓龍較近,而離戈壁原巴克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在內組成的最大演化支。[1][4]這個定義受到米奇·莫提默(Mickey Mortimer)的質疑,他表示根據親緣命名規約鴨嘴龍屬必須包含在此演化支中,並作為鴨嘴龍形態類演化支的模式屬。[6]根據這個定義,Norman(2015)認為鴨嘴龍形態類同時涵蓋鴨嘴龍科以及特提斯鴨嘴龍和巴克龍等。[4]諾曼在2014年將更多物種包含進鴨嘴龍形態類,如列弗尼斯氏龍、計氏龍、沼澤龍,其中最後者諾曼在2015年認為屬於鴨嘴龍科裡面。[1]另一個邢立達等人2014年的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原賴氏龍和始鴨嘴龍(諾曼先前認為位於鴨嘴龍型態類之外)以及其他更多物種將落在其定義範圍之內。[2]
支序圖
數個不同版本的鴨嘴龍形態類支序圖已被提出。[2]Norman(2014)製作了他自己的分析,其中涵蓋105個形態特徵差異與27個選定物種,其定義的演化樹如下所示:[1]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高吻龍+埃德蒙頓龍) |
| ||||||||||||||||||||||||||||||||||||||||||||||||||||||
諾曼的定義受到米奇·莫提默的批評,他表示前者進行了不必要的更動,造成分類上更加混淆。[6]其他系統發生學分析如刑等人(2014)使用傳統演化支定義(鴨嘴龍形態類被添加作為定義的一部分[1])得出了不一樣的結果[2],如下所示。古鴨龍被發現是最進階的鴨嘴龍形態類,演化位置界於計氏龍和鴨嘴龍科之間。[3]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 |||||||||||||||||||||||||||||||||||||||||||||||||||||||||||||||||||||||||||||||||||||||||||||||||||
2021年亞伯特·皮耶妥-馬奎茲(Albert Prieto-Márquez)和米蓋爾·安赫爾·卡列拉·法力雅(Miguel Ángel Carrera Farias)在敘述戍衛龍的時候將其加入鴨嘴龍形態類,並與特提斯鴨嘴龍構成姊妹群。他們同時也發現沼澤龍反而離冠長鼻龍和鴨頜龍更近,而不是與特提斯鴨嘴龍近緣。演化樹如下所示:[7]
鴨嘴龍形態類 Hadrosauromorpha |
| ||||||||||||||||||||||||||||||||||||||||||||||||||||||||||||||||||||||||||||||||||||
敘述
因為Norman(2014)認為原巴克龍有數個顯著差異,而被選定為鴨嘴龍形態類的外類群代表:齒骨齒冠不對稱並有數道縱嵴;上隅骨有個孔洞;方骨的顴骨關節有更多明顯的凹陷;前上頜骨接觸前額骨;顴骨接觸腭外翼骨(ectopterygoid)處縮減。以上所有特徵都在更進階的鴨嘴龍形態類中找不到。[1]
肢骨部分,鴨嘴龍形態類的肩胛骨不是J字形,反而有個伸出的突起。前肢下部在鴨嘴龍形態類和原巴克龍中都較纖細,不像牠們原始的祖先那樣健壯。但原巴克龍具有一個原始的狀況,即有一個小的圓錐形拇指,如同較早期的鳥腳類如禽龍和高刺龍。這根拇指的消失也跟腕骨的萎縮以及活動程度變差的手掌有關。原巴克龍的髂骨比缺乏短肌架(brevis shelf)的鴨嘴龍形態類顯得更有稜有角。還鑑定出鴨嘴龍形態類的股骨更直,而腳骨縮短。[1]
參考來源
- Norman, D.B.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4, 2014: 1–98. doi:10.1111/zoj.12193 .
- Xing, H.; Wang, D.; Han, F.; Sullivan, C.; Ma, Q.; He, Y.; Hone, D.W.E.; Yan, R.; Du, F.; Xu, X. . PLOS ONE. 2014, 9 (6): e98821. PMC 4047018 . PMID 24901454. doi:10.1371/journal.pone.0098821.
- Ramírez-Velasco, A.A.; Benammi, M.; Prieto-Márquez, A.; Ortega, J.A.; Hernández-Rivera, R. .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2, 49 (2): 379–395. doi:10.1139/e11-062.
- Norman, D.B. . Evans, D.C.; Eberth, D.A. (编).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43. ISBN 978-0-253-01385-9.
- . The PhyloCode.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1-19).
- Mortimer, M. . The Theropod Database Blog. 2014 [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2).
- Prieto-Márquez, Albert; Carrera Farias, Miguel. .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2021, 66 [2021-06-03]. doi:10.4202/app.00821.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