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 273

3C 273是位於室女座的一個類星體。它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辨識出的類星體。

3C 273
觀測資料(曆元 J2000)
星座室女座
赤經12h 29m 06.7s[2]
赤緯+02° 03 09[2]
紅移0.158339 ± 0.000067[2]
距離2.443 Gly(749 Mpc[3][4](光度距離)
類型耀變體;Sy1[2]
視星等 (V)12.9[2]
值得注意的特徵最亮的可見光類星體,第一個獲得光譜的類星體
其他编号
PGC 41121[2] and HIP 60936
参见:類星體類星體列表

它是在夜空中最亮的可見光類星體,從地球所見的視星等約為12.9等,也是最接近我們的類星體,紅移 z=0.158[5]。由紅移推算的光度距離D L = 749百萬秒差距(2.4吉光年[4]。它也是已知最亮的類星體,絕對星等為 -26.7[6];這意味著,如果它位於北河三(雙子座β,距離34光年)的距離上,它看起來會像太陽一樣耀眼。太陽的絕對星等僅4.83,也就是說它在可見光波長的光度是太陽的4兆倍 4×1012 L8×1038 W)。通過寬發射線的反响映射,在它中心的黑洞質量估計是8.86± 1.87億太陽質量[7]

大尺度噴流

這個類星體擁有大尺度可見的噴流,視大小為23",換算成長度有200 kly(60 kpc)[4]。在 1995年,天文學家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噴流光學影像,揭露了型態學上的結構,證明是由微弱的發射區與明亮的結重複交織而成[4]

歷史

3C 273這個名稱表示它是劍橋大學在1959年出版的第三版電波源目錄(依照赤經排序的3C星表)中的第273個天體。在西裏爾·哈澤德(Cyril Hazard)在帕克斯天文台,經由月掩3C 273的觀測獲得準確的位置後[8],這個電波源很快的與光學對應體結合在一起:一個當時無法解释的似星體。1963年,馬丁·施密特[5]Bev Oke[9]在1963年於《自然》期刊上雙雙發表了3C 273實質上有Z=0.158的紅移,將它的距離推移到數十億光年遠。

在發現3C 273之前,已經有幾個電波源有光學對應體,第一個是3C 48。 此外,當時有許多活躍星系,包括著名的蝎虎座BL后髮座W獵犬座AU都被歸類為變星。這是因為它們的光譜不同於任何已知的恆星光譜,光譜中不具有與任何已知元素對應的光譜線,以致天文學家以不了解它們是甚麼天體。3C 273是第一個被確認的類星體:在天文學的遙遠距離上極端明亮的天體。

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先進巡天照相機拍攝的3C 273。來自類星體明亮核心的光被日冕儀遮蔽,方便更容易看到周圍的宿主星系。創建者: NASA/ESA

3C 273是電波噪的類星體,也是1970年發現的第一批星系X射線源之一。 然而,即使到現在,產生X射線排放過程仍然有爭議[4]。它的光度一直在改變,從電波γ射線,幾乎每一個波長的強度,都從幾天到幾十天不停的在變化。

在大尺度噴流中的電波、紅外線可見光都觀察到一致重合方向的極化,因此這些排放幾乎可以肯定是來自於自然界中的同步加速器[4],是由以相對論速度移動的噴射帶電粒子產生的輻射。這種噴流被認為是由中央的黑洞吸積盤的交互作用創造的。使用VLBI觀察3C 273的電波揭示了一些電波發射區的自行,進一步表明存在相對論物質的噴流[10][11]

宿主星系

3C 273位於一個巨型橢圓星系的中心,視星等為16等,視大小為30弧秒[12]

觀測


3C 273位於室女座,在五月,南半球北半球在五月份都能看見它。業餘天文學使用大望遠鏡也可以看得見。它足夠明亮,使用業餘天文學家的大型望遠鏡也可以觀測。部分由於其電波亮度和是第一個被確認的類星體,3C 273的赤經基本星表(FK 5)是做為標準的23個星系電波源之一,用於定義國際天球參考系(ICRS, 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13]

有鑑於它與地球的距離和視星等,3C 273是業餘天文學家通過光學望遠鏡可以看見的最遙遠天體。

參見

類星體列表

參考資料

  1. . ESA/Hubble Picture of the Week. [20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 . Results for 3C 273. [2006-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7).
  3. . XJET: X-Ray Emission from Extragalactic Radio Jets. 2008-01-11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6).
  4. Uchiyama, Yasunobu; Urry, C. Megan; Cheung, C. C.; Jester, Sebastian; Van Duyne, Jeffrey; Coppi, Paolo;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6, 648 (2): 910–921. Bibcode:2006ApJ...648..910U. arXiv:astro-ph/0605530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505964.
  5. Schmidt, M. . Nature. 1963, 197 (4872): 1040. Bibcode:1963Natur.197.1040S. doi:10.1038/1971040a0.
  6.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5 April 2014]. Bibcode:1964ApJ...140....1G. doi:10.1086/1478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7. Peterson, B. M.; Ferrarese, L.; Gilbert, K. M.; Kaspi, S.; Malkan, M. A.; Maoz,D.; et a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4, 613 (2): 682–699. Bibcode:2004ApJ...613..682P. arXiv:astro-ph/0407299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423269.
  8. Hazard, C.; Mackey, M. B.; Shimmins, A. J. . Nature. 1963, 197 (4872): 1037. Bibcode:1963Natur.197.1037H. doi:10.1038/1971037a0.
  9. Oke, J. B. . Nature. 1963, 197 (4872): 1040. Bibcode:1963Natur.197.1040O. doi:10.1038/1971040b0.
  10. Pearson, T. J.; Unwin, S. C.; Cohen, M. H.; Linfield, R. P.; Readhead, A. C. S.; Seielstad, G. A.; Simon, R. S.; Walker, R. C. . Nature. 1981, 290 (5805): 365. Bibcode:1981Natur.290..365P. doi:10.1038/290365a0.
  11. Davis, R. J.; Unwin, S. C.; Muxlow, T. W. B. . Nature. 1991, 354 (6352): 374. Bibcode:1991Natur.354..374D. doi:10.1038/354374a0.
  12. Bahcall, John N.; Kirhakos, Sofia; Saxe, David H.; Schneider, Donald P.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97, 479: 642. Bibcode:1997ApJ...479..642B. arXiv:astro-ph/9611163可免费查阅. doi:10.1086/303926.
  13.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 [11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