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
溫哥華[註 1][2](英語:)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低陸平原地區一沿岸城市,與最大城市多倫多約有4,200公里之遙,西南與卑詩省省會維多利亞隔100公里的乔治亚海峡相望,北距卑詩省北部最大城市喬治王子城約700公里,東距亞伯達省省會埃德蒙顿約900公里,南距美國西北大城西雅圖約250公里。根据2021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温哥华市人口有66.2万人[3],而大溫哥華地區的人口为264萬[4],是卑詩省以至加拿大西部最大的都會區,以及全國第三大的都會區;市內人口則在全國排行第八[5][6]。
溫哥華 | ||
---|---|---|
城市 | ||
溫哥華景象(從上方依序為): 從福溪南岸觀望溫哥華市中心、大學保留地、獅門橋、從固蘭湖街橋觀望耶魯鎮、布勒橋、溫哥華華埠、史丹利公園內的圖騰柱 | ||
| ||
格言: (憑海、陸、空我們得以繁榮。) | ||
溫哥華在大溫哥華地區的位置 | ||
溫哥華 溫哥華在卑詩省的位置 | ||
坐标:49°15′39″N 123°06′50″W | ||
國家 | 加拿大 | |
省 | ||
區域 | 大溫哥華區域局 | |
政府 | ||
• 市長 | 沈观健 | |
海拔 | 0–152 公尺(0–501 英尺) | |
人口(2021) | ||
• 城市 | 662,248人 | |
• 密度 | 5,749.9人/平方公里(14,892人/平方英里) | |
• 市区 | 2,426,160 | |
• 市区密度 | 2,661.3人/平方公里(6,893人/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2,642,825 | |
• 都會區密度 | 918.0人/平方公里(2,378人/平方英里) | |
[1] | ||
时区 | 太平洋標準時間(UTC-8) | |
• 夏时制 | 太平洋日光節約時間(UTC-7) | |
郵編前三位 | V5K至V6Z | |
電話區號 | 604、778和236 | |
網站 | 溫哥華市官方網頁 |
溫哥華以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命名,歐洲人抵達溫哥華一帶後,區內經濟早期主要依賴於林木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於1887年延至溫哥華後,溫哥華成為北美西岸水陸路交通的主要樞紐之一,更構成遠東地區、加拿大東部和英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重要一環[7][8]。溫哥華港現時是加拿大最大和最繁忙的港口,以貨物總噸數計也是北美第四大港口[9]。此外,溫哥華的自然環境深受遊客歡迎,令旅遊業成為市內第二大經濟支柱[10]。溫哥華也是北美第三大製片中心,有「北方好萊塢」之稱[11][12]。也是20世紀後,與美國舊金山同為亞洲人在北美最集中的地區。
溫哥華近年經常在各項世界最佳居住城市的調查中名列前茅[13][14]。溫哥華亦曾於2010年與125公里以外的威士拿聯手舉辦冬季奧運會和冬季殘奧會[15]。此外溫哥華還曾舉辦2015年女子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場地即設在卑詩體育館[16]。
歷史
原住民族與歐洲人探索活動
據考古學界的發現,原住民族在8000至10000年前已於溫哥華一帶出沒[17][18],並於現史丹利公園、福溪、基斯蘭奴、灰角和菲沙河口等地設有村落[18]。
西班牙海軍長官納爾維斯於1791年航行至現西灰角區和布勒內灣,是首位探索該帶水域的歐洲人;然而,亦有説英國的德雷克早於1579年已航行至此[19]。1792年英國航海家喬治·溫哥華航行至此並展開开辟[20]。西北公司的皮毛交易員西蒙·弗雷泽和他的船隊於1808年沿菲沙河抵達現卑詩大學一帶,是記錄中第一批登陸現溫哥華市的歐洲人[21]。
早期發展
1858年菲沙河谷淘金潮的消息傳出後,超過25,000名淘金人士抵達低陸平原補給並準備前往卑詩内陸,卻沒有進入現溫哥華市的範圍[22][23][24]。 現市界以内首個歐洲人聚落待1862年才於現馬寶區一帶出現。布勒内灣對岸的穆迪圍(今北溫哥華市)於1863年出現一個鋸木工場,標誌著溫哥華一帶伐木業的開始。後來現布洛頓角一帶出現了另一個鋸木場,但因該帶急湍的水流不利運作而於1867年遷至現歌雅街的盡頭,改稱喜士定木廠,並成為日後溫哥華發展的核心地點[25]。傑克·戴頓於1867年在喜士定木廠附近建立一間酒吧,現稱煤氣鎮的聚落亦圍繞著酒吧逐漸成型[26]。
卑詩殖民地政府於1870年在煤氣鎮進行勘查並劃出一個名為「固蘭湖」(Granville)的鎮址;名稱來自時任英國殖民地大臣固蘭湖伯爵。憑著其深水海港的地理優勢,固蘭湖鎮址從多個地點(如滿地寶、二埠和维多利亚)中脫穎而出,被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選為其鐵路總站所在[28]。溫哥華於1886年4月6日正式設市,名稱來自喬治·溫哥華,當時的南界僅及現16街。(16街以南的地帶於1892年設為南溫哥華自治區。)[29]同年6月13日發生溫哥華大火,整座城市被摧毀。溫哥華消防局其後正式成立,重建工作亦迅即展開[25]。溫哥華於1881年約有1000名居民,到1900年上升至2萬人,到1911年再上升至10萬人[30]。
隨著CPR開通至溫哥華,有份興建鐵路的華工亦頓時失業。被遣散的華工滯留溫市討生活,並形成華人聚落。到1887年華埠人口約有90人,「China Town」一詞更出現於本地主流報章中[31]。由於溫哥華位處菲沙河河口,河水鹽度自然較菲沙河上游為高,早期華人亦因此將此處稱為「鹹水埠」[32]。其後開始出現「Vancouver」的音譯,但初期沒有統一音譯,「灣高花」和「溫哥巴」等皆為人所用[33]。到了清末民初,音譯逐漸統一為「雲高華」或「雲哥華」,並衍生出「雲埠」和「雲城」的簡稱。
溫哥華市於1929年1月1日與南溫哥華自治區和灰角自治區合併,市界綫維持至今。合併後溫市人口達228,193人[34]。
地理
溫哥華地理位置位於卑詩省西南沿海地區,坐落布勒半島西部,南面瀕臨菲莎河北支流,北面則瀕臨布勒內灣和英吉利灣,是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向西面向喬治亞海峽,但由溫哥華島一天然屏障所遮擋。溫哥華使用太平洋時區(UTC−8),並處於加拿大陸地生態區域(Pacific Maritime Ecozone)[37]。雖然位於緯度較高的北國加拿大,但因有阿拉斯加暖流經過,所以冬季氣候仍可達到0度左右,一般沿海地區不常降雪,港口不結冰。
溫哥華市的城區座落布勒內灣和福溪之間的半島,並包括市中心、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福溪以南和以東的地區則可依安大略街分成溫西和溫東。此外,市政府亦將市內範圍劃分成23個社區。
溫市隸屬卑詩省轄下的大溫哥華區域局;區域局轄下除溫市外另設20個市鎮,包括列治文、本拿比市、素里市等。溫市西鄰大學保留地,北面隔著布勒內灣與西溫區、北溫區和北溫市相望,東臨本拿比,南面隔著菲沙河北支流與列治文為鄰。
溫哥華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市內草地常綠、繁花似錦,有許多城市公園,其中史丹利公園(面積404.9公頃1.001英畝)為北美中最大城市公園之一[38]。 溫哥華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在2009年7月30日,於機場測得的極高溫度為34.4 °C (93.9 °F)[39]。在溫哥華市區測得的首次極高溫度是在1965年7月31日,為35°C (95.0 °F)[40]。再一次測得是在1981年8月8日[41],而最後一次是在1983年的5月29日[42]。夏季氣溫一般在攝氏20度左右,冬季氣溫一般在攝氏0度以上。11月份溫哥華的氣溫在一般保持在3℃-9℃之間,溫潤而舒適,是加拿大城市中最溫暖的城市[43]。按平均值來看,每年下雪天數為11天,三天後積雪深度達6釐米或者更深。平均每年的積雪深度為38.1釐米,但通常情況下,積雪很快就會融化[44]。冬季年平均降水充沛,為溫哥華帶來「加拿大雨都」之稱。
1898年至今溫哥華國際機場 1981年–2010年正常与极端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湿热指数 | 17.2 | 18.0 | 20.3 | 23.9 | 33.7 | 33.9 | 38.3 | 35.9 | 33.0 | 27.2 | 21.1 | 16.1 | 38.3 |
历史最高温 °C(°F) | 15.3 (59.5) |
18.4 (65.1) |
19.4 (66.9) |
25.0 (77.0) |
30.4 (86.7) |
30.6 (87.1) |
34.4 (93.9) |
33.3 (91.9) |
29.3 (84.7) |
23.7 (74.7) |
18.4 (65.1) |
14.9 (58.8) |
34.4 (93.9) |
平均高温 °C(°F) | 6.9 (44.4) |
8.2 (46.8) |
10.3 (50.5) |
13.2 (55.8) |
16.7 (62.1) |
19.6 (67.3) |
22.2 (72.0) |
22.2 (72.0) |
18.9 (66.0) |
13.5 (56.3) |
9.2 (48.6) |
6.3 (43.3) |
13.9 (57.0) |
日均气温 °C(°F) | 4.1 (39.4) |
4.9 (40.8) |
6.9 (44.4) |
9.4 (48.9) |
12.8 (55.0) |
15.7 (60.3) |
18.0 (64.4) |
18.0 (64.4) |
14.9 (58.8) |
10.3 (50.5) |
6.3 (43.3) |
3.6 (38.5) |
10.4 (50.7) |
平均低温 °C(°F) | 1.4 (34.5) |
1.6 (34.9) |
3.4 (38.1) |
5.6 (42.1) |
8.8 (47.8) |
11.7 (53.1) |
13.7 (56.7) |
13.8 (56.8) |
10.8 (51.4) |
7.0 (44.6) |
3.5 (38.3) |
0.8 (33.4) |
6.8 (44.2) |
历史最低温 °C(°F) | −17.8 (0.0) |
−16.1 (3.0) |
−9.4 (15.1) |
−3.3 (26.1) |
0.6 (33.1) |
3.9 (39.0) |
6.7 (44.1) |
6.1 (43.0) |
0.0 (32.0) |
−5.9 (21.4) |
−14.3 (6.3) |
−17.8 (0.0) |
−17.8 (0.0) |
历史最低風寒指數 | −22.6 | −21.2 | −14.5 | −5.4 | 0.0 | 0.0 | 0.0 | 0.0 | 0.0 | −11.4 | −21.3 | −27.8 | −27.8 |
平均降水量 mm() | 168.4 (6.63) |
104.6 (4.12) |
113.9 (4.48) |
88.5 (3.48) |
65.0 (2.56) |
53.8 (2.12) |
35.6 (1.40) |
36.7 (1.44) |
50.9 (2.00) |
120.8 (4.76) |
188.9 (7.44) |
161.9 (6.37) |
1,189 (46.81) |
平均降雨量 mm() | 157.5 (6.20) |
98.9 (3.89) |
111.8 (4.40) |
88.1 (3.47) |
65.0 (2.56) |
53.8 (2.12) |
35.6 (1.40) |
36.7 (1.44) |
50.9 (2.00) |
120.7 (4.75) |
185.8 (7.31) |
148.3 (5.84) |
1,152.8 (45.39) |
平均降雪量 cm() | 11.1 (4.4) |
6.3 (2.5) |
2.3 (0.9) |
0.3 (0.1)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1 (0.0) |
3.2 (1.3) |
14.8 (5.8) |
38.1 (15.0) |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 19.5 | 15.4 | 17.8 | 14.8 | 13.2 | 11.5 | 6.3 | 6.7 | 8.3 | 15.4 | 20.4 | 19.7 | 168.9 |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 18.4 | 14.7 | 17.5 | 14.8 | 13.2 | 11.5 | 6.3 | 6.7 | 8.3 | 15.4 | 19.9 | 18.4 | 165.1 |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 2.6 | 1.4 | 0.9 | 0.2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8 | 2.8 | 8.7 |
平均相對濕度(%) | 81.2 | 74.5 | 70.1 | 65.4 | 63.5 | 62.2 | 61.4 | 61.8 | 67.2 | 75.6 | 79.5 | 80.9 | 70.3 |
月均日照時數 | 60.1 | 91.0 | 134.8 | 185.0 | 222.5 | 226.9 | 289.8 | 277.1 | 212.8 | 120.7 | 60.4 | 56.5 | 1,937.5 |
可照百分比 | 22.3 | 31.8 | 36.6 | 45.0 | 46.9 | 46.8 | 59.3 | 62.1 | 56.1 | 36.0 | 21.9 | 22.0 | 40.6 |
来源:[45] |
人口統計
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的城市規劃故意鼓勵發展商在溫哥華的西端區興建多層住宅大廈,從而構成一個緊湊的城市核心,亦有利於鼓勵市民乘搭公共交通,騎自行車和步行。據2001年人口普查所示,溫哥華市中心半島的人口密度達每公頃121人(即每平方公里12,100人)。溫市政府亦繼續推動政策鼓勵高密度發展。溫哥華被稱為“街坊城市”,而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性格和種族結構[46]。
開埠初期,英格蘭裔、蘇格蘭裔和愛爾蘭裔的居民曾經佔市内人口的多數[47],而英裔社群的文化和特徵於某些地區仍然非常明顯,尤以南固蘭湖和克里斯戴爾為甚。然而,隨著溫哥華逐漸發展成太平洋沿岸的貿易中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也相繼移居此地,令溫哥華的族裔結構漸趨多樣化。
溫哥華是華人重鎮,通用廣東話(粵語)、官話。《中英聯合聲明》於1984年簽署後觸發了從香港前往加拿大的移民潮,而作為加拿大亞太門戶的溫哥華亦接收了大批香港移民,為該市的種族結構帶來重大變化。連同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移民,溫哥華成為華裔人口最集中的北美城市之一[48],而溫哥華華埠也是北美除舊金山以外最大的唐人街。亞裔移民的抵步亦延續了溫哥華作為移民熱門目的地的角色。市内其他主要亞裔族群包括南亞裔(主要是旁遮普裔)、越南裔、菲律賓裔、印尼裔、韓國裔、柬埔寨、蒙古裔和日本裔。此外,市内的拉丁美裔人口亦不斷增長,當中主要來自秘魯、厄瓜多爾、薩爾瓦多和墨西哥。
溫哥華的同性戀社群頗具規模[49],而卑詩省是加拿大繼安大略省後第二個允許同性婚姻的省份。市内大多數同性戀夜店和酒吧都集中於市中心戴維街(Davie Street)一帶,而該處亦構成溫哥華的同志村——戴維村(Davie Village)。溫哥華每年一度的驕傲遊行是全國最大規模之一[50]。
溫哥華歷年人口[51][52] | |||||||||||||||||
---|---|---|---|---|---|---|---|---|---|---|---|---|---|---|---|---|---|
年份 | 1891年 | 1901年 | 1911年 | 1921年 | 1931年 | 1941年 | 1951年 | 1961年 | 1971年 | 1981年 | 1991年 | 2001年 | 2006年 | 2011年 | 2021年 | ||
溫哥華市 | 13,709 | 26,133 | 100,401 | 117,217 | 246,593 | 275,353 | 344,833 | 384,522 | 426,256 | 414,281 | 471,644 | 545,671 | 578,041 | 603,502 | 662,248 | ||
大溫哥華地區 | 21,887 | 42,926 | 164,020 | 232,597 | 347,709 | 393,898 | 562,462 | 790,741 | 1,028,334 | 1,169,831 | 1,602,590 | 1,986,965 | 2,116,581 | 2,313,328 | 2,642,825 |
區名 | 英語 | 面積 (km²) | 人口數 | 人口 消長 | 人口密度 (人/km²) |
---|---|---|---|---|---|
阿標特斯嶺 | Arbutus Ridge | 3.27 | 33,620 | +2,180 | 10,281[53] |
市中心(含東端) | Downtown | 3.70 | 62,030 | +7,340 | 16,765[54] |
登巴-南區 | Dunbar-Southlands | 8.56 | 21,425 | -320 | 2,503[55] |
錦繡區 | Fairview | 3.27 | 33,620 | +2,180 | 10,281[56] |
加蘭圍-活蘭 | Grandview-Woodland | 4.45 | 29,175 | +1,870 | 6,556[57] |
喜士定-日升區 | Hastings-Sunrise | 7.93 | 34,575 | +585 | 4,360[58] |
堅盛頓-松柏屋區 | Kensington-Cedar Cottage | 7.24 | 49,325 | +1,855 | 6,813[59] |
Kerrisdale | 6.31 | 13,975 | -760 | 2,215[60] | |
基拉尼 | Killarney | 6.64 | 29,325 | +870 | 4,416[61] |
基斯蘭奴 | Kitsilano | 5.46 | 43,045 | +1,670 | 7,884[62] |
馬寶 | Marpole | 5.59 | 24,460 | +625 | 4,376[63] |
快樂山 | Mount Pleasant | 3.66 | 32,955 | +6,555 | 9,004[64] |
渥列治 | Oakridge | 4.01 | 13,030 | +590 | 3,249[65] |
倫弗魯-科林伍德 | Renfrew-Collingwood | 8.05 | 51,530 | +1,030 | 6,401[66] |
萊利公園 | Riley Park | 4.91 | 22,555 | +760 | 4,594[67] |
桑拿斯 | Shaughnessy | 4.46 | 8,430 | -380 | 1,890[68] |
南甘比 | South Cambie | 2.17 | 7,970 | +290 | 3,641[69] |
士達孔拿 | Strathcona | 3.88 | 12,585 | +420 | 3,244[70] |
日落區 | Sunset | 6.26 | 36,500 | +210 | 5,831[71] |
域多利-菲沙圍 | Victoria-Fraserview | 5.31 | 31,065 | +355 | 5,850[72] |
西端區 | West End | 1.98 | 47,200 | +2,660 | 23,838[73] |
西灰角區 | West Point Grey | 4.45 | 13,065 | +270 | 2,936[74] |
經濟
溫哥華位處太平洋沿岸,而且是橫貫全國的公路和鐵路的西端終點,令本市成為國内工業重鎮之一。溫哥華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每年與全球90個國家的貿易額高達430億加元。溫哥華地區亦是多家林木業和採礦業公司的總部所在,而近年軟件開發、生物科技和電影業等行業的發展也相當蓬勃。溫哥華更是北美繼洛杉磯及紐約市後的第三大製片中心,為本市帶來「北好萊塢」(Hollywood North)的稱號[75][76][77][78][79]。
溫哥華四周風景宜人,是一個主要旅遊點。市内的多個公園(如史丹利公園和女皇公園),加上環繞溫市的高山、海洋和森林,以及區内的種族多樣化,皆是吸引遊客的賣點。大溫地區内的其他景點包括:獅門橋、加拿大廣場著名的「五帆」建筑、葛勞士山(Grouse Mountain)、卡皮拉諾吊橋、固蘭湖島、煤氣鎮和華埠等。北美著名滑雪勝地威士拿與溫哥華距離約兩小時車程,並與溫哥華聯手舉辦2010年冬季奧運會。溫哥華也有一個大型郵輪碼頭,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次在溫哥華展開他們的郵輪假期(通常是前往阿拉斯加)[80]。
交通
溫哥華的有轨电车系統建立於1890年6月28日,連接當時的加蘭護街橋及西敏道(現緬街)。不足一年後,二埠-溫哥華電車公司(Westminster and Vancouver Tramway Company)開辦了加拿大第一條市際電車路線,加速了社區之間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市中心的發展[81]。 卑詩電力鐵路公司(British Columbia Electric Railway)後來成爲市區及市際電車系統的營運商,直至電車系統於1958年完全被柴油公共汽车和無軌電車取代為止[82]。
在1980年代,市政府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後決定禁止在溫哥華市區興建高速公路[83]。唯一的例外就是橫加公路,但它也只是位於市區東部的邊緣而已。
溫哥華與水為鄰,橋樑在對外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溫市在北面以獅門橋和鋼鐵工人紀念第二海峽橋與西溫和北溫連接,南面則有亞瑟·萊恩橋、渥街橋和乃街橋通向列治文,而布勒橋、加蘭護街橋和甘比橋則跨越福溪。
運輸聯線負責為大溫地區管理道路網及提供公共交通服務,包括:普通巴士和B-Line快速巴士綫;連接溫市中心及北岸的海上巴士;架空列車捷運系統;還有提供市郊通勤服務的西岸快車[84]。架空列車系統現時共有三條路綫,分別為博覽綫、千禧綫、加拿大綫,以及長青線[85]。
太平洋中央車站是城際鐵路服務的樞紐,前往國内其他地區的鐵路服務和通往美國西雅圖的卡斯卡德號列車皆自此出發,分別由維亞鐵路和美鐵營運。
溫哥華國際機場(YVR)位於溫市以南列治文市的海島,是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機場[86],也是北美西岸第二最多國際旅客抵步的機場[87]。然而溫哥華機場聯外鐵路遲至2009年才完工,主要是配合2010年冬奧。另外,溫哥華海港亦有提供水上飛機服務。大溫地區亦有兩座卑詩渡輪碼頭,分別位於西溫馬蹄灣及三角洲措瓦森,提供前往溫哥華島等地的渡輪服務。
教育
溫哥華教育局為溫市和大學保留地提供公立教育,轄下包括74所小學、18所中學和7所成人教育中心[88],學生人數達11萬人(當中包括31,000名小學生、25,000名中學生和48,000名持續進修學生)[88][89]。
大溫地區内有五所公立大學,當中最大的兩所分別為卑詩大學(UBC)和西門菲莎大學(SFU),兩校學生總數超過8萬人[90][91]。2006年UBC在《新聞周刊》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名列第27位,而SFU則於2009年獲《麥其連雜誌》評為全加拿大最佳綜合大學[92][93]。大溫另外三所公立大學則為卡皮拉諾大學、艾蜜莉卡藝術及設計大學和昆特侖理工大學。此外,大溫其他大專院校還包括溫哥華社區學院(VCC)、蘭加拉學院(曾为VCC第三分校,1994年4月獨立)和卑詩理工學院(BCIT)。
海外學生和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生在上列各教育機構的學生人口中佔相當可觀的比例。溫哥華教育局在2008至2009年學年的學生人口中,有53%在家裏並非說英語[89]。
政治
市政
溫哥華與其他卑詩省的市區不同,是由一條特別的省例《溫哥華法章》(Vancouver Charter)所轄[98]。 這條省例於1953年通過,取替了《溫哥華管轄法, 1921》(Vancouver Incorporation Act),賦予市政府更大及更多的權力,有別於其他由卑詩省《市鎮法》(Municipalities Act)給予的權力。
市政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大部分時間由偏右翼的無黨派聯盟(,或NPA)主導,雖然其間也有偏左派控制的時間[99]。 無黨派聯盟的蘇利文在2005年11月獲選成為市長,顯示從上屆敗於社會民主派後捲土重來。無黨派聯盟於2002年因毒品政策而決裂,從而令進步選民聯盟大勝。之後,北美第一個安全注射中心啟用,為市內注射海洛英人士提供服務。
溫哥華由一個10人組成的市議會、一個9人組成的學校局和一個7人組成的公園局管轄,任期3年。溫哥華並未如北美其他城市般劃分成市選區(ward),市議員也因此由溫市的全體選民選出。一直以來在三級議會中,較富有的溫西區選民會傾向支持保守派或自由派,而市東區則傾向支持左派[100], 從2005年省選和2006年聯邦大選中可見一斑。
雖然市內民意存在很大分歧,民眾在保護公園、發展捷運系統(而非公路系統)、在非法使用毒品上採取減少傷害(harm reduction)的方法和一般社區發展中均存在共識。
溫哥華市中心東端是全加拿大最貧困的社區之一,毒品泛濫,亦有不少妓女在該區賣淫。愛滋病和丙型肝炎在該區的傳播從而成為市内的一大棘手問題。2002年李健寳()當選市長後,市政府開始「四管齊下」,以減少傷害(如設立毒品注射站)、治療、執法和預防四方面應付市内的毒品問題[101]。 其他社區和專業組織亦積極鼓勵多方面對話,以尋求現行毒品政策以外的其他策略[102][103]。
李健寳決定不尋求連任,其後亦被委任為上議院議員。經過一屆由左翼進步選民聯盟領導的市議會後,無黨派聯盟捲土重來,在2005年的市選取得5個議席。另外4席由偉景溫哥華()勝出,而進步選民聯盟則只取得一席。無黨派聯盟的候選人蘇利文()亦險勝詹健,當選市長。此外,無黨派聯盟亦取得9個學校局議席中的6席,和7個公園局議席中的5席;其餘的議席則由進步選民聯盟包辦[104]。
2008年11月溫哥華舉行市長和市議會選舉,偉景溫哥華候選人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擊敗無黨派聯盟候選人利德(Peter Ladner)當選新一任溫哥華市長。同時,偉景溫哥華在市議會選舉中包攬10個市議會席位當中的9個,無黨派聯盟只剩下一個席位。
2022年10月,ABC温哥华候选人沈观健在选举中击败肯尼迪·史都华,成为温哥华首位华裔市长。[105]
省議會代表
在卑詩省議會中,一共有11個省議員代表溫哥華市。於2013年省選中,卑詩自由黨贏得4個席位,而卑詩新民主黨則贏得7個席位。
省議會選區 | 省議員中文姓名/譯名 | 英文姓名 | 黨籍 | 備註 |
---|---|---|---|---|
溫哥華麗景選區 () |
賀佐治 | George Heyman | 卑詩新民主黨 | |
溫哥華福溪選區 () |
蘇利文 | Sam Sullivan | 卑詩自由黨 | |
溫哥華菲沙圍選區 () |
蘇安彤 | Suzanne Anton | 卑詩自由黨 | |
溫哥華喜士定選區 () |
冼崇山 | 冼崇山 | 卑詩新民主黨 | |
溫哥華堅盛頓選區(Vancouver-Kensington) | 艾美寶 | 艾美寶 | 卑詩新民主黨 | |
溫哥華京士威選區 () |
狄德安 | Adrian Dix | 卑詩新民主黨 | 現任卑詩新民主黨黨魁 |
溫哥華蘭加拉選區 () |
梅麗思 | 梅麗思 | 卑詩自由黨 | 前任卑詩省專上教育及勞工市場發展廳長 |
溫哥華快樂山選區 () |
關慧貞 | 關慧貞 | 卑詩新民主黨 | |
溫哥華灰角選區 () |
尹大衛 | David Eby | 卑詩新民主黨 | |
溫哥華貴秦拿選區 () |
韋勤信 | Andrew Wilkinson | 卑詩自由黨 | |
溫哥華西端選區 () |
賀柏特 | Spencer Herbert | 卑詩新民主黨 |
警力
低陸平原内大部分城鎮的警務工作主要由加拿大皇家騎警E分隊負責,但是溫哥華市和二埠、西溫哥華、三角洲和滿地寶一樣,擁有自己的警隊-溫哥華警察局()。現任溫哥華警察局長是Adam Palmer。
溫哥華警察局現有1,174名警員,營運預算差不多高達1億5千萬加元(2005年數據)[107][108][109]。 在2005年市政府預算案中,超過16%用於警部[110]。
溫哥華警察局分為數個行動小組,包括單車警察、水警和警犬隊。另外亦設一支騎警隊,主要於史丹利公園巡邏,有時也會在市中心東端和西端(West End)執勤,偶然亦會於大型場合中參與人群控制工作[111]。 溫哥華警察也和平民及義工合作,設立管理社區警察中心[112]。
在2006年,溫哥華警察局成立自己的反恐小組,令外界猜疑該局與負責國家安全的加拿大皇家騎警發生嫌隙[113][114]。
2005年,新的公共運輸警察──大溫地區公共運輸警察(現已更名為卑詩省南岸公共運輸警察)──成立,負責於運輸聯線旗下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執勤,並擁有所有警方的權力。
雖然擁有大麻正式屬不合法行為,但是温哥華警察不會拘捕一些藏有小量大麻的人[115]。 2000年溫哥華警察局成立一個反毒小組「Growbusters」,嚴厲打擊市內估計4000個位於民居的水栽大麻場[116]。 和其他掃蕩大麻種植行動一樣,此舉受外界猛烈批評[117]。
在2005年加拿大調查的27個城市中,溫哥華的犯罪率為第四高[118]。 不過,和其他加拿大城市一樣,整體犯罪率大幅下跌[119][118]。 溫哥華的財產罪行犯罪率特別高,於北美主要城市中居首[120]。 可是根據溫哥華警方數字,於2004年到2005年間,連財物罪案數目也下跌10.5%[119]。
溫哥華曾主持許多國際盛事,其中包括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克林頓──葉利欽高峯會和國際煙花展,這些場合都需要大量警力維持秩序。1994年士丹利盃騷亂令警力不勝負荷,造成超過200人受傷。
體育
職業球隊
球隊 | 英文名稱 | 運動 | 所屬聯賽 | 主場 |
---|---|---|---|---|
溫哥華加人隊 | 溫哥華加人 | 冰球 | 國家冰球聯盟(NHL) | 羅渣士體育館 |
溫哥華巨人 | Vancouver Giants | 冰球 | 西部冰球聯盟(WHL) | 太平洋體育館 |
卑詩雄獅 | British Columbia Lions | 加拿大式足球 | 加拿大足球聯賽(CFL) | 卑詩體育館 (翻新期間使用臨時場館帝國球場) |
溫哥華加人隊(棒球) | Vancouver Canadians | 棒球 | 西北聯盟(Northwest League) | 納特·卑利體育館 |
溫哥華白浪 | 溫哥華白浪足球會 | 足球 |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 卑詩體育館 (翻新期間使用臨時場館帝國球場) |
溫哥華白浪女子隊 | Vancouver Whitecaps Women | 足球 | W-League | 斯旺格體育館 |
媒體
溫哥華是卑詩省的媒體中心,多數的全國性媒體都在溫市設有辦公室。溫哥華的兩份主要英文報章-《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以大報形式發行)和《溫哥華省報》(,以小報形式發行)-皆由郵報傳媒網絡公司旗下的太平洋報業集團發行。總部設於多倫多的全國性報章《環球郵報》近年亦增設了大溫版,以求增加在大溫地區内的銷量。市内也有數份免費報章,包括《24小時》和《都市日報》。加拿大國營頻道、CTV電視網、環球電視和城市電視網都在溫哥華設有分台。
溫哥華的種族多樣化,亦造就市内多元文化媒體的蓬勃。《明報》、《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均有發行加西版,而多元文化電視台的卑詩省分台(OMNI British Columbia)亦有製作粵語、國語和旁遮普語的新聞報道。此外,新時代傳媒集團旗下的兩條收費電視頻道(以粵語為主的新時代電視和以國語為主的城市電視)均可在大溫地區内接收。另外,溫市共有三條電台頻道服務華裔社群,分別是加拿大中文電台旗下的AM1470和FM96.1,以及匯聲廣播公司旗下的AM1320華僑之聲。
相關條目
- 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121]是美國(英語縮寫:U.S.A)華盛頓州(英語:State of Washington)的一個城市,也是被探險家喬治·溫哥華(英語:George Vancouver)發現所以命名為「溫哥華」。
- 溫哥華市政廳(英語:Vancouver City Hall):美國也有溫哥華市政廳,美國溫哥華市政廳[122]位於美國(英語縮寫:U.S.A)華盛頓州(英語:State of Washington)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美國溫哥華市政廳地址是415 W 6th St Vancouver, WA 98660 美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廈鄰近公園的「Esther Short P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廈鄰近之車站步行前往約15分(0.8 英里)至約19分(1.0 英里)到「Vancouver Station.W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溫哥華堡位於哥倫比亞河,是19世紀毛皮貿易的前哨基地,並擔當了哈德遜灣公司在哥倫比亞區的總部。以喬治·溫哥華船长之名來命名,該堡壘位於現今華盛頓州温哥华哥倫比亞河的北岸,鄰近俄勒岡州波特蘭。今天,堡壘連內部建築的真實比例的仿製品被重新修建和對公眾開放。
- 溫哥華公共圖書館(英語:Fort Vancouver Regional Library):美國也有溫哥華公共圖書館,美國溫哥華公共圖書館是美國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之公共圖書館[123],美國(英語縮寫:U.S.A)溫哥華公共圖書館位於美國(英語縮寫:U.S.A)華盛頓州(英語:State of Washington)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
- 西溫市(英語:West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內的一個地方自治體。
- 北溫區(英語:District of North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一個區域市鎮。
- 北溫市(英語:City of North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內的一個城市。
- 溫哥華市政廳(英語:Vancouver City Hall)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的快樂山區,是溫哥華市議會(英語:Vancouver City Council)的所在建築物。市政廳[124]以及市議會位於西12街453號,樓高12層,屬裝飾藝術風格。大廈鄰近溫哥華架空列車加拿大綫的百老匯-市政廳站(英語:Broadway–City Hall Station)。
- 溫哥華公共圖書館(英語:Vancouver Public Library,簡稱VPL)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的公共圖書館系統,經費由溫哥華市政府提供。總館位於溫哥華市中心(英語:Downtown Vancouver)的圖書館廣場,市内還有另外21間分館。系統收納資料包括書籍、視聽資料、報章、期刊、唯讀光碟數據庫及縮微資料等,總藏量超過267萬項,當中約一半藏於總館。持有溫哥華公共圖書館圖書證的用戶超過37萬3千人,而系統旗下的物資每年被用戶借閱逾900萬次。
- 大溫哥華地區(英語:Metro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西南面低陸平原的一個區域,包括了溫哥華市[125]以及分布在其四週的各個衛星城市。
- 溫哥華島(英語:Vancouver Island;法語:Île de Vancouver)是加拿大卑詩省西南面的一個外島。維多利亞(英語:Victoria)是溫哥華島的最大城市,也是卑詩省省會。溫哥華市並不在溫哥華島上,它們名稱上的雷同是因為兩地皆被探險家喬治·溫哥華(英語:George Vancouver)發現所以命名為「溫哥華」。
- 維多利亞(英語:Victoria)當地漢語人士過往一直稱呼作域多利,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個城市,為該省首府以及首府地區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位於溫哥華島最南端,面積19.47平方公里,南面瀕臨胡安·德·富卡海峽,西接埃斯奎莫爾特,北臨薩尼奇,東鄰橡樹灣。據2011年人口普查所示,維多利亞市人口有80,032人,而都會區人口則有344,615人。維多利亞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旅遊熱點,每年都會吸引很多旅客到訪。在溫哥華建埠以前,維多利亞是加西的重要港口。在當時,前往加拿大淘金及修建鐵路的漢人移工,都在當地定居及生活。及至溫哥華開埠,維多利亞的地位盡失,為溫哥華所取代。但直至現在,當地還保有不少漢人移工生活的痕跡和前往維多利亞大學留學的漢語人士。
- 史丹利公園(英語:Stanley Park)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的市區公園。公園面積有404.9公頃(1000英畝),是加拿大最大與北美第三大市立公園。公園每年吸引大概800萬人次遊覽,包括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一條8.8公里(5.5英里)長的路徑環繞整個公園,以供遊人緩步、騎腳踏車或玩滾軸溜冰;每年有大概250萬人次使用此路徑。園內大部分地帶保留為樹林,估計有大概50萬棵樹,部分更有76米(250英尺)高或已生長了數百年。史丹利公園與溫哥華市中心近在咫尺,亦是溫市地標之一獅門橋的南端落腳點所在,而溫哥華水族館亦座落園內。公園三面環水,而洛斯特湖則座落公園的南端。
- 女皇公園(英語:Queen Elizabeth Park,簡稱QE Park)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的市區公園。公園座落甘比街夾33街一帶,離海平面152米,是溫市的地理最高點。公園佔地52.78公頃,每年遊人數目達600萬人次,為溫哥華繼史丹利公園(英語:Stanley Park)後年度遊人數目第二多的公園。
- 固蘭湖島(英語:Granville Island)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內一個半島。它位於福溪南岸,隔水與溫哥華市中心相望,固蘭湖街橋則橫跨其上空。固蘭湖島過去曾經是一個工業區,但於1970年代轉型為一個多功能社區。現時該處有多項設施,包括公眾市場、酒店、社區中心和劇院等,廣受居民和遊客歡迎,而艾蜜莉卡藝術及設計大學也是位於該處。島上留有一座混凝土工廠和一座機械工廠,為過往的工業活動留下見證。鄰近溫哥華架空列車博覽線以及千禧線的固蘭湖站(英語:Granville Station)。
- 中山公園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華埠一個主要景點。公園分為免費和收費兩個部分:免費公園(Dr. Sun Yat-Sen Park)採中式設計,但用料主要來自北美,並由溫哥華公園局直接管理;收費公園(Dr. Sun Yat-Sen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則仿效明朝蘇州古典花園設計,用料從中國入口,為中國境外首創,並由溫哥華公園局以每年1加元的象徵式租金交予非牟利機構中山公園協會營運。公園每年吸引約10萬人遊覽,並不時舉辦音樂會、藝術及園藝展覽、演講和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等。公園北邊毗鄰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其餘三面則由哥倫比亞街、奇化街和卡路街包圍。該片土地過去為片打街和奇化街連接路(Pender-Keefer Diversion)所在,於1970年代末獲溫哥華市政府改為發展中華文化中心和公園之用。中山公園協會遂於1981年成立,並於往後年間從加拿大三級政府、中國政府以及其他社會人士(包括後來出任卑詩省省督的林思齊)籌得600萬元興建公園。公園於1983年2月13日(即當年農曆元旦)舉行動土禮,而工程則於1985年展開,期間52名工匠更特地從中國抵溫,以傳統手工藝塑造公園。公園於1986年4月24日開幕。
- 加蘭護街橋(英語:Granville Street Bridge)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內一條懸臂桁架橋,橫越福溪並掠過固蘭湖島(Granville Island)的上空,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福溪南岸。大橋共有8條行車綫,隸屬卑詩省99號公路。除了貫通加蘭護街(Granville Street)外,大橋亦於福溪兩岸的其他道路設有匝道,包括北岸的詩磨街、太平洋街和豪街,和南岸的西四街、杉樹街和謙樂街。鄰近溫哥華架空列車博覽線以及千禧線的加蘭護站(Granville Station)。
- 獅門橋(Lions' Gate Bridge)[126][127]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內一條懸索吊橋,橫越布勒內灣的第一海峽,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北岸市鎮(北溫市、北溫區和西溫區)。大橋隸屬英屬哥倫比亞省1A及99號公路,是大溫地區內的一條重要交通動脈,亦是溫市的主要地標之一。大橋名稱來自北岸山脈(North Shore Mountains)中的雙獅峰(The Lions)。獅門橋全長1517.3米(4978英尺),連同北岸引道則長1823米(5890英尺)。主橋跨為472米(1550英尺),橋塔高度為111米(364英尺),離海面高度則為61米(200英尺)。大橋有三條行車綫,中央行車綫為調撥車道(香港稱潮水式行車,中國大陸地區稱潮汐車道或可變車道,英語:reversible lane或tidal flow),可轉換方向以迎合交通流量。平日早上繁忙時間有兩條行車綫前往溫市中心,下午繁忙時間則有兩條行車綫前往北岸。
- 布勒橋(英語:Burrard Bridge)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內一條桁架橋,橫越福溪的西端,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基斯蘭奴區。大橋現時有5條行車綫,貫通兩岸的布勒街,並設於行車綫兩旁設有行人及單車通道。大橋的裝飾風藝術風格令其成為溫市的主要地標之一。
- 曼港橋(英語:Port Mann Bridge)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一條斜拉橋,橫跨菲沙河連接南岸的素里和北岸的高貴林,載有不列顛哥倫比亞省1號公路(橫加公路)來回方向合共十條行車線,於2012年開通並取代原址另一條同名的系桿拱橋。大橋全長2,020公尺(6,630英尺),主橋跨則為470公尺(1,540英尺),橋面濶度達65米,開通時取代雪梨港灣大橋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中全球最寬闊的長跨距橋樑,直到2013年9月被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的新建東段取代為止。
- 耶魯鎮(英語:Yaletown)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心一個社區,大致被福溪、洛遜街和荷馬街所包圍。該區前身為布滿貨倉和鐵路車廠的工業區,但1986年世界博覽會過後則轉型為高密度住宅區,而藝廊、零售商戶、餐廳和辦公室等設施亦陸續進駐該區。
- 渥街(英語:Oak Street)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一條主要南北向街道,北起福溪南岸西6街,南至馬寶區並駁上渥街橋通往列治文魯魯島。渥街位於西70街以南的一小段隸屬卑詩省99號公路。
- 八佰伴中心(英語:Yaohan Center)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市的購物商場。商場坐落列治文3號路黃金村地段,主要客源是大溫哥華地區內的亞裔社區,尤以華裔和日裔顧客為甚。八佰伴中心於1994年6月開幕,當時的東主是日本大型連鎖零售商八佰伴。八佰伴集團於1997年申請破產後,其大溫地區業務也隨即結束。商場被台商統一集團(亦即附近統一廣場的東主)收購後繼續以「八佰伴中心」之名營運至今;而當年由八佰伴營辦的超級市場則被當地華人超市集團大統華接管,並易名為大阪超級市場營運至今。運輸聯線有數條巴士綫途經八佰伴中心,而溫哥華架空列車旗下的加拿大線則於商場附近設有時代坊站。管理以及持有是統一集團。
- 大統華超級市場(英語:T&T Supermarket)是一間位於加拿大的主要售賣大中華地區及亞洲食品的連鎖超級市場,在全加拿大僱用的員工達4000人。大統華成立於1993年,目前在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亞伯達省的卡加利和愛民頓以及安大略省多倫多共有20家分店。大統華擁有四處物流中心,其中3處在大溫哥華地區,1處在多倫多。
- 溫哥華華埠(又稱溫哥華唐人街)是北美洲繼舊金山唐人街後面積最大的華埠。該區西接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的中央商業區,北鄰市中心東端,東臨士達孔拿區;而市中心東端的廣義覆蓋範圍也包括了華埠。根據溫哥華市政府的官方定義,華埠是大致以喜士定街和片打街之間的後巷(即前孖結街)、裕仁街、歌雅街和泰萊街為界。區內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緬街、片打街和奇化街上。溫哥華架空列車的體育館-華埠站(英語:Stadium–Chinatown Station)則設於華埠的西端邊緣處,是整個架空列車系統中唯一擁有官方中文名的車站。
- 溫哥華國際機場(英語: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法語:Aéroport international de Vancouver,IATA代碼:YVR,ICAO代碼:CYVR)是一座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列治文海島的國際機場,距離溫哥華市中心約12公里。以2011年的起降架次(296,511架次)和旅客量(1703萬人次)計算,溫哥華國際機場是全加拿大第二繁忙的機場,僅次於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機場提供不停站航班往返亞洲、歐洲、大洋洲、美國、墨西哥、加勒比地區和加拿大國內其它地點。機場曾獲Skytrax評為2007年和2010年全北美洲最佳機場。加拿大航空、爵士航空和加拿大越洋航空以此為樞紐機場,而西捷航空則以此為重點機場。這機場也是全加拿大八個設有美國境外入境審查設施的機場之一。溫哥華國際機場是由加拿大交通部擁有,營運單位則是溫哥華國際機場管理局。
- 亞博斯福國際機場(英語:Abbotsford Airport) 位於加拿大卑詩省亞博斯福。擁有3條跑道,提供前往維多利亞、卡加里、愛民頓和納奈莫的定期航班。季節性航點還包括多倫多、坎昆和巴亞爾塔港。在2007年,亞博斯福國際機場航機升降量達175,405架次,以升降量計算,為加拿大國內第7大機場。除了一般機場服務外,亞博斯福國際機場還會於每年8月舉行航展,是加拿大境內最大規模的航展之一。
- 加拿大航空(英語、法語:Air Canada,简称加航)是加拿大的國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在魁北克省。加拿大航空提供客運及貨運定期及包機服務,到超過240個目的地、90個渡假目的地。亦為其他航空公司提供維修、地勤及訓練服務。加拿大航空的主要航空樞紐在多倫多國際機場,在蒙特利爾特鲁多國際機場及溫哥華國際機場亦設有樞紐。
- 溫哥華高架列車(英語:Vancouver Skytrain)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的捷運系統,隸屬大溫運輸聯線(TransLink)的公共運輸網絡。此系統於通車初期的大部分路段採用高架橋運行,因而得名。系統目前共有三條路線,分別為博覽線(Expo Line)、千禧線(Millennium Line)[128]和加拿大線(Canada Line)。系統目前共有47個車站,全長68.7公里,是全球最長的無人駕駛捷運系統之一。三條路線於2011年第2季的平均工作日載客量達406,300人次。博覽線和千禧線由承包商英屬哥倫比亞捷運公司(British Columbia Rapid Transit Company)營運,而加拿大線則由Protrans BC營運。
- 海上巴士(英語:SeaBus)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內一項渡輪服務,連接布勒內灣兩岸的溫哥華市中心濱海站(英語:Waterfront Station)和北溫哥華市朗斯代爾碼頭。海上巴士由岸山巴士公司營運,為運輸聯線旗下大溫地區公共運輸服務的一部分。
- 西岸快車(英語:West Coast Express)是加拿大卑詩省低陸平原地區的一條通勤鐵路綫,連接溫哥華市中心及位於菲沙河谷地區的米遜,並沿途於滿地寶、高貴林市、高貴林港、匹特草原和楓樹嶺設站。西岸快車於1995年啓用,現時由大溫哥華地區的公共運輸機構運輸聯線營運,並於溫市中心的濱海站與同屬運輸聯線旗下的溫哥華架空列車和海上巴士,以及其他公共運輸工具交匯。
- 天空之橋(英語:Skybridge)是一座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斜拉橋,於1987年10月28日動工,1989年竣工,並於1990年3月19日啟用。它橫跨菲沙河,連接二埠市和素里市。大橋耗資2800萬加元興建,主跨長340米,連引道全長為616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捷运專用橋。大橋屬運輸聯線轄下的溫哥華架空列車專用,有兩組路軌供博覽線列車往來溫哥華市中心的濱海站和素里市的喬治王站;另外有第三組路軌以供運載維修器材。天空之橋離水面高度45米,而橋塔高度則為117米。
- [129]卑詩渡輪(英語:British Columbia Ferry Services Inc.或BC Ferries,簡稱BCF)[130][131]是加拿大卑詩省一個實際上(de facto)的公營機構,業務為經營連接省内沿岸城鎮的客運和汽車渡輪服務。卑詩渡輪公司於1960年成立,至今已發展成全世界最具規模的渡輪公司之一。現時卑詩渡輪的船隊達36艘渡輪,一共營運25條航綫,服務省内47個港口。由於卑詩渡輪提供連接加拿大本土與其外島的渡輪服務,因此亦獲得加拿大交通部提供財政資助。聯邦政府於2004-2005年度向卑詩渡輪提供的資助達2500萬加元;當局是每年跟隨通脹率而對此金額作出調整。卑詩渡輪的業務範圍並不涵蓋省内的内河和湖泊渡輪服務;這些航綫是由卑詩省運輸廳負責,並由該政府部門外判予其他營運商經營。
- 察華遜卑詩渡輪碼頭(英語:Tsawwassen Ferry Terminal)是一座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察華遜的大型碼頭,佔地0.223平方公里,通過一條大約3公里的架空道路連接卑詩省本土。目前,察華遜卑詩渡輪碼頭由卑詩渡輪擁有和運作,同時也是卑詩17號省道的路徑點之一(但不是終點)。碼頭最繁忙的路線是往返溫哥華(察華遜)和維多利亞(史華茨灣卑詩渡輪碼頭)的路線,每日最少有八个班次的渡輪由溫哥華往維多利亞。
- 溫哥華美術館(英語:Vancouver Art Gallery)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是全國第四大和加拿大西部最大的美術館。本館擁有約1萬件永久收藏品,當中包括艾密利·卡爾和七人畫派的作品。
- 溫哥華水族館(英語:Vancouver Aquarium)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史丹利公園内一座公共水族館,除了是溫哥華其中一個主要旅遊景點外,也是一所海洋生物保育及復康研究中心。現時館内有796種物種,5萬隻動物。
- 科學世界(英語:Science World)是一個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營運科學博物館的非牟利機構。其主場館是一座位於福溪東端的球型屋頂建築,鄰近架空列車緬街-科學世界站(英語:Main Street–Science World Station),於1986年世界博覽會期間作大會中心建築之用。主場館於2004年獲電訊公司研科斥資900萬加元冠名贊助,遂改稱研科科學世界(),但機構名稱則維持為「科學世界」。除了福溪主場館外,科學世界還於列治文時代坊商場設有衛星課室,並不時派遣外展團隊到省内其他城鎮推廣科學教育。科學世界的2010/11年度入場人數約為65萬人次。
- 蘭加拉學院(英語:Langara College)是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一家公立大專院校,學生數目約為23,000人,提供的課程涵蓋文科、商科、理科與科技、人文與社會科學、及醫療五大範疇。此校的前身為1965年成立的溫哥華社區學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VCC)的一部分。有見VCC轄下的愛德華王持續教育中心逐漸不敷應用,VCC決定於溫市西49街設立蘭加拉校園,並於1970年10月啓用。蘭加拉校園於1994年4月1日正式脫離VCC,成為蘭加拉學院。
-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行政區劃(regional district,又譯作區域局)
- 喬治·溫哥華(英語:George Vancouver)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也是一位探險家。發現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美國(英語縮寫:U.S.A)華盛頓州(英語:State of Washington)溫哥華市(英語:Vancouver)和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島(英語:Vancouver Island:法語:Île de Vancouver)的人。
- 偉景溫哥華是Vision Vancouver is one of three parties represented in the Vancouver City Council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Vision was formed in the months leading up to the 2005 municipal election.
- 溫哥華: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
-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 波特蘭(英語:Portland)或著波特蘭島(英語:Portland Island)可以指:美國(英語縮寫:U.S.A)奧勒岡州(英語:State of Oregon)波特蘭市(又譯作砵崙,英語:Portland, Oregon)、緬因州(英語:State of Maine)波特蘭市(英語:Portland, Maine)、紐約州學托擴縣波特蘭鎮、喬治亞州波爾克縣波特蘭、科羅拉多州波爾克縣波特蘭、澳洲維多利亞省波特蘭市、牙買加聖托馬斯薩里郡波特蘭區、紐西蘭波特蘭島以及英國多塞特郡波特蘭島。
- 惠蒂爾(英語:Whittier)可以指:美國(英語縮寫:U.S.A)阿拉斯加州(英語:State of Alaska)惠蒂爾(英語:Whittier, Alaska)、加利福尼亞州(簡稱加州,別名:金州,英語:State of California)惠蒂爾(英語:Whittier, California)南惠提爾 。
- 蘭里區(英語:Township of Langley)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地方行政區。蘭里區位於菲沙河南岸,西鄰素里,北面隔河與匹特草原和楓樹嶺對望,東臨阿伯茨福德,南接美加邊境,並從三方包圍蘭里市。蘭里市和蘭里區為各自獨立的地方行政區。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蘭里區有117,285名居民。
- 蘭里市(英語:City of Langley)是一座位於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的城市。蘭里市西臨素里市的克樂佛代爾區,其餘三邊則由蘭里區包圍;蘭里市和蘭里區為各自獨立的地方行政區。根据2016年加拿大统计局人口普查,兰里市的人口为25,888人。最先於蘭里市一帶定居的歐裔人是來自安大略省倫敦市的恩尼斯兄弟,該帶因此被稱為恩尼斯角落(Innes Corners)。1873年蘭里區成立後,恩尼斯角落成為該區的一部份,到1911年則改稱蘭里草原(Langley Prairie)。通往溫哥華的城際電車於1910年開通後,該帶的發展更為顯著,並於1955年3月15日脫離蘭里區自組行政架構,成為現時的蘭里市。
- 金穗大橋
- 佐治街
註釋
- 加拿大華人舊譯作「雲高華」,今通行「溫哥華」,仍有「雲埠」一稱。
參考資料
- . Canada 2021 Census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Canada. [2022-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9).
- . Sing Tao Daily 星島日報加拿大. 2018-09-18 [2023-07-17] (中文(臺灣)).
- . Statistics Canada. 2019年2月20日 [2020年3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9日).
- . Statistics Canada. 2017年2月8日 [2017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29日).
- . Statistics Canada. [2009-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
- . 2011 Census data. Statistics Canada. [9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 Morley, A. . Vancouver: Mitchell press [c9161]. 1974 [2009-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 Norris, John M. .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Centennial '71 Committee. 1971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 . Port Metro Vancouver. 2009-07-31 [200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 (PDF). Vancouver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 [2006-1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 . BC Film Commission.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 Gasher, Mike. .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ovember 2002. ISBN 077-4809-67-1.
- . BBC News. 2002-10-04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 Frary, Mark. . The Economist. 2009-06-08 [200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02).
- . Official 2010 Olympic Site. 2010 [201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 . Official FIFA Site. [30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2).
- Thom, Brian. . 1996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 Carlson, Keith Thor (ed.). . Vancouver, BC: Douglas & McIntyre. 2001: 6–18. ISBN 1-5505-4812-3.
- Bawlf, R. Samuel. . Walker & Company. 2003. ISBN 978-0802714053.
- Davis, Chuck; W. Kaye Lamb. . Surrey, BC: Linkman Press. 1997: 34–36 [2010-02-0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30).
- . Caroun.com.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 Hull, Raymond; Soules, Christine; Soules, Gordon. .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ISBN 978-0295953649.
- Donald J. Hauka. . New Star Books. 27 November 2003 [2009-12-02]. ISBN 1554200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4).
- Matthews, J.S. "Skit". . City of Vancouver. 1936.
- Davis, Chuck. . Surrey, British Columbia: Linkman Press. 1997: 39–4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8).
- . Gastown Business Improvement Society. 2008-03-28 [200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 Smedman, Lisa. . Vancouver Courier. 2006-03-03.
- Morton, James. . Vancouver: J.J. Douglas. 1973. ISBN 0888940521.
- .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2).
- Davis, Chuck; Richard von Kleist. . Surrey, BC: Linkman Press. 1997: 780. ISBN 978-1896846002.
- Nomination of Vancouver’s Chinatown as a 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溫哥華市政府文件,2009年2月27日。於2010年4月11日查閱。
- 溫市華埠誕生於歧視排擠聲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星島日報》加西版,記者馮瑞熊及崔源明,2010年11月2日。於2010年12月5日查閱。
- Society Buildings Study: Appendi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ge A3
- Francis, Daniel. . Vancouver: Arsenal Pulp Press. 2004: 135. ISBN 1-55152-156-3.
-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Anne Casselman. . 國家地理雜誌. 2010-02-12 [2010-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
- . Environment Canada. 11 April 2005 [1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6月21日).
- . World 66. [18 Octo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3).
- . CBC News. 30 July 2009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3月27日).
-
January 1956&Month=7&Year=1965&cmdB2=Go&Day=-2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
March 1966&Month=8&Year=1981&cmdB1=Go&Day=-2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
April 1982&Month=5&Year=1983&cmdB1=Go&Day=-2 请检查
|url=
值 (帮助). Environment Canada. [21 January 2013]. - . Environment Canada. [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1月25日).
- . Environment Canada. [29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1).
- . Environment Canada. [9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28日).
- Thomas R. Berger. (PDF). City of Vancouver. 2004-06-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1).
- . Statistics Canada. 2006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5).
- Cernetig, Miro. . 溫哥華太陽報. 2007-06-30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 . CBC News. 2009-09-25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9).
- Weichel, Andrew. . CTV News. 2009-08-02 [201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0).
- (PDF). Vancouver Public Library. [2009-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14).
- . BC Stats. 2006 Census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13).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2).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17).
- (PDF).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04).
- (PDF). Vancouver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 [2006-1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 . Vancouver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ssion.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3).
- . BC Film Commission.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7).
- . Vancouver.com. [2006-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7).
- Gasher, Mike. .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November 2002. ISBN 978-0-7748-0967-2.
- . Tourism Vancouver.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8).
- Davis, Chuck. .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23).
- Davis, Chuck. .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3).
- Millar, Royce. . The Age. 2006-09-11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6).
- (PDF). TransLink. December 2005 [2006-11-23]. (原始内容 (5.4 MBPDF)存档于2015-05-01).
- 長青線於2016年12月2日通車,長青線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大溫哥華地區架空列車千禧線的延長段。
- .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 [200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4).
- British Columbia: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2-04.. Government of Canada. Retrieved on: 2009-08-02.
- . Vancouver School Board.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 (PDF). British Columbia Education.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12-13).
-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30).
- .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2009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4).
- . UBC. 2006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7).
- . SFU. 2008-11-13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 . 《世界日報》. 2010-04-29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Vancouver Art Gallery receives York Wilson Endowment Award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1-08., Canadian Council for the Arts
- . 《溫哥華太陽報》. 2010-07-08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2).
- . Queen's Printer (British Columbia). [200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9).
- Davis, Chuck. . Surrey, British Columbia: Linkman Press. 1997: 39–47. ISBN 978-1-896846-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2-18).
- Andrea Barbara Smith. .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81.
- . City of Vancouver. 2001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09).
- . From Grief to Action. [200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 Maxwell, Gillian. . AIDS Vancouver. [2006-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2).
- . 溫哥華市. [2006-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6).
- . [202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0).
- Police Services Division, Ministry of Public Safety and Solicitor General,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2006) Police and Crime: Summary Statistics: 1984–20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ages 101, 106–110, 151, 154. ISSN 1198-9971
- . 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2006-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3).
- (PDF). Annual Report 2005.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5 [2006-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1-08).
- (PDF). Vancouver Police Board. April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08).
- (PDF). City of Vancouver. 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19).
- .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1).
- . City of Vancouver.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 (PDF). City of Vancouver. June 2006 [2006-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年11月8日).
- Howell, Mike. . Vancouver Courier. June 16, 2006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10月18日).
- (PDF).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6-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6-05).
- . CBC. 26 July 2000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7).
- Burrows, Mathew. . The Republic. 21 February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9日).
- . Statistics Canada.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6).
- (PDF). Annual Report 2005. Vancouver Police Department. 2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11-08).
- CBC News. . 2006-01-12 [200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4).
- 美國溫哥華旅遊景點 U.S.A Vancou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美國溫哥華市政廳(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美國溫哥華公共圖書館(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加拿大溫哥華市政廳(官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加拿大溫哥華旅遊景點 Canada Vancouv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長青延長線(英語:Evergreen Extension)於2016年12月2日通車,長青延長線(英語:Evergreen Extension)是加拿大卑詩省大溫哥華地區架空列車千禧線(Millennium Line)的延長段。
-
- 渡輪將禁煙、禁乘客入汽車甲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纪元, 2016-12-21 2:11 PM。
- 為乘客及員工健康著想 卑渡輪及碼頭全面禁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星島日報,2017-08-23。
-
- 卑詩渡輪(英語:BC Ferry)在1960年被定為省級公司,以提供乘客和車輛的渡輪服務,來往溫哥華島和低陸平原,目前經營二十五條路線。至於到華盛頓的渡輪,是由華盛頓州渡輪(Washington Ferry)和Black Ball Transport运营。內陸湖泊和河流的渡輪,則是由省政府經營。
外部連結
- 溫哥華市官方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
- 溫哥華觀光協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
- 溫哥華著名休闲养生场所 (英文)
- Vancouver Info Center (英文)
- 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
- 運輸聯線官方網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