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
U+4E86, 了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4E86

[U+4E85]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4E87]
U+F9BA, 了
中日韓相容表意文字-F9BA

[U+F9B9]
中日韓相容表意文字
[U+F9BB]

跨語言

筆順
2 strokes
筆順

漢字

+1畫,共2畫,倉頡碼四角號碼17207部件組合

  1. 說文解字部首 第526個

衍生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漢語

正體/繁體
簡體
瞭 – “清晰,清楚”

字源

古代字體(
說文解字
(漢·許慎
小篆



參考:

主要來自理查德·西爾斯漢字字源網允許使用說明),
收集來自不同形式的古文字的繪圖資料,包括:

  • 《說文解字》(小篆)
  • 《金文編》(金文)
  • 《六書通》(傳抄古文字)
  • 《殷墟甲骨文編》(甲骨文)

象形漢字 – 包在毯子裡的嬰兒,只露出頭。對比露出雙手的

詞源1

動詞「了」。派生出完成時助詞「了」、形容詞「了」及其他義項。

讀音1


註解:liu4、laa1:異讀。

韻圖
讀音 # 1/1
(37)
(93)
調 上 (X)
開合
反切
白一平方案 lewX
擬音
鄭張尚芳 /leuX/
潘悟雲 /leuX/
邵榮芬 /leuX/
蒲立本 /lɛwX/
李榮 /leuX/
王力 /lieuX/
高本漢 /lieuX/
推斷官話讀音 liǎo
推斷粵語讀音 liu5
鄭張系統 (2003)
讀音 # 1/1
序號 8067
聲符
韻部
小分部 2
對應中古韻
構擬上古音 /*reːwʔ/

釋義

  1. 結束了結
  2. 決斷決定
  3. 清楚明晰
  4. 聰敏明瞭瞭解
  5. 明亮光亮
  6. (副詞,用於否定句) 完全
  7. 用於動詞和 ()與 ()後,表示可能性。
  8. (泉漳話) 浪費

近義詞

方言用詞 — 浪費[地圖]
語言 地區
文言文
書面語 (白話文)
官話 北京
臺灣
哈爾濱
濟南
西安
武漢
成都
揚州
合肥
新加坡
粵語 廣州
香港
台山
開平(赤坎)
東莞
陽江
贛語 南昌
客家語 梅縣
苗栗(北四縣)
屏東(內埔,南四縣腔)
新竹縣(竹東,海陸)
臺中(東勢,大埔)
新竹縣(芎林,饒平腔)
雲林(崙背,詔安腔)
晉語 太原
閩北語 建甌
閩東語 福州
閩南語 廈門
泉州
漳州
臺南
檳城(泉漳)
新加坡(泉漳)
馬尼拉(泉漳)
新加坡(潮汕)
吳語 蘇州
溫州
湘語 長沙
雙峰

組詞

讀音2


註解:liǎo - 詩歌、歌曲中。

釋義

  1. 助詞,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
    [現代標準漢語簡體]
    Wǒ chī le yī ge píngguǒ. [漢語拼音]

詞源2

語氣詞,可能同源於相同義項的「矣」,並且可能是其的滯古表現形式。

讀音

讀音同詞源1的讀音2。

釋義

  1. 語氣助詞,表示肯定语气。
    [現代標準漢語繁體簡體]
    Míngtiān yòushì xīngqīliù le. [漢語拼音]
  2. 語氣助詞,表示促进或劝止。
       Wǒ zǒu le.  
  3. 語氣助詞,表示感叹语气。
       Hǎole, bié nào le.  

詞源3

關於「」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二簡字。)

詞源4

關於「」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二簡字。)

詞源5

關於「」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簡體字和異體字。)

日語

漢字

常用漢字

讀法

  • 吳音: (, 常用) (, 歷史)
  • 漢音: (, 常用) (, 歷史)
  • 訓讀: (, ) (, , 歷史); (, ) (, , 歷史); (, ) (, , 歷史); (, ) (, , 歷史)

組詞

  • ()
  • ()
  • ()
  • ()
  • ()

名詞

• () 

  1. 結束結尾

專有名詞

• () 

  1. 男性人名

朝鮮語

漢字

(ryo>yo) (韓字 >)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越南語

漢字

漢越音;讀法: (()(điểu)(thiết))[1][2][3], [3]
字喃;讀法:[1][2][4][5], [1][2][3], [1][2][5], [1][2], [1][4], [1][4], [3][4], [1], [1], [2]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來源

  1. 1 2 3 4 5 6 7 8 9 Nguyễn (2014).
  2. 1 2 3 4 5 6 Nguyễn et al. (2009).
  3. 1 2 3 4 Trần (2004).
  4. 1 2 3 4 Hồ (1976).
  5. 1 2 Taberd & Pigneau de Béhaine (183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