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8296, 芖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8296

[U+8295]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
[U+8297]

漢字

+3畫,共9畫,倉頡碼部件組合

來源

漢語

簡體正體/繁體

讀音1


字源

1922年出土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碑已見「」()形,1931年出土的〈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辟雍碑)則採「 ()」,即「𦬫」的省文[1]

釋義

關於「」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異體字。)

讀音2


字源

清朝吳任臣《字彙補》引《太元經》釋音義同「」;然《太玄經》通行版本,則是「」(),「治」義[2][3]

釋義

關於「」的發音和釋義,請見「」。
(此字是「」的訛字。)

出處

  1. 杜忠誥 (2011-07) 漢字沿革之研究, 老古文化, ISBN 978-986-6059-00-1, 页44
  2. 《太玄經》(四部本)
  3. 《太元經》(四庫本)

日語

表外漢字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讀音

  • 音讀(未分類): (chi), (ji)
  • 訓讀: (osameru), (osamaru)
  1. 本詞語需要翻譯為漢語。請協助添加,並移除{{rfdef}}模板。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