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語言
筆順 | |||
---|---|---|---|
-{
日本新字體 | 闘 |
---|---|
簡體中文 | 斗 |
繁體中文 | 鬥/鬭
}- |
漢字
(部+0畫,共10畫,倉頡碼:,四角號碼:77114,部件組合:)
- 康熙部首 第191個
衍生字
來源
- 康熙字典:第1457页第29字
- 大漢和辭典:第45632字
- 大字源:第1989页第16字
- 漢語大字典:第7卷第4515页第1字
- 辭海:第1519頁第6行第5字
- 宋本廣韻:第438页第40字
- 萬國碼:U+9B25
說文解字 | |
---|---|
——《說文解字》 |
漢語
正體/繁體 | ||
---|---|---|
簡體 | ||
異體 |
字源
古代字體() | ||
---|---|---|
商 | 《說文解字》 (漢·許慎) |
《六書通》 (明·閔齊伋) |
甲骨文 | 小篆 | 傳抄古文字 |
同聲符字((鄭張尚芳 (2003)) )
上古漢語 | |
---|---|
*toːɡs | |
*toːɡs |
甲骨文「鬥」象兩人相搏之形[1];小篆「」隸變「𨷖(𨷵)」(睡虎地秦簡)。儘管《說文》列「」、「」二字,但實際上在宋朝以前隸楷皆沿襲秦隸「𨷖」,部首「」類化同「」;如南朝《玉篇》「」唐朝《干祿字書》「𨶜闘𨷖,上俗中通下正。」《九經字樣》「」北宋《廣韻》「」及至《集韻》依《說文》為據辨正,原從者悉數恢復。
即使如此,後世仍通行「」、「𨷖」而非「」,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謂廢矣;1930年中央研究院《宋元以來俗字譜》也以「𨷖」作正楷校對從「」之俗字。現行簡化字除將「」對應「」外(蓋音從斗聲,如俗字「」),其部首又歸同「」簡化「」[2];傳統則是將「」扶正,部首「」與「」有別。
出處
發音
釋義
(dòu,ㄉㄡˋ;粵 dau3;滬 teuH;閩南 tàu (白), tò͘ (文);都豆切)
翻譯
组词
- 見:附录:漢語詞彙索引/鬥
日語
讀音
朝鮮語
讀音
越南語
- 鬥
讀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tionary.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