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

台湾经济高度发达自由市场经济。台灣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亚洲排名第八,在全球排名第二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入发达经济体[20]世界银行也将台湾纳入高收入经济体。[21]

台湾经济
臺北市西門町
货币新台币(NTD)
财政年度公历
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國際商會
国家分组
统计数据
人口 23,548,633 (2021 年 1 月)[3]
GDP
GDP增长率
  • 6.571%(2021年)[4]
  • 3.310%(2022年预估)[4]
人均GDP
  • 3.287万美元(2022年)[4]
  • $69,500.026(2022年购买力评价,预估)[4]
各产业GDP
1.33% (2021年预估)[6]
1.5%(2012年)[5]
33.6% (2014年)[5]
0.916 极高 (2019)[lower-alpha 2]
劳动力
1149.8萬(2020年)[5]
各产业劳动力
  • 农业: 4.9%
  • 工业: 35.9%
  • 服务业: 59.2%
  • (2016年)[5]
失业率 3.68%(2020年)[6]
主要产业
15名(非常容易,2020年)[12]
对外贸易
出口 4324.8 億美元(2023年)[13]
出口商品
半導體、石化、汽車/汽車零部件、船舶、無線通信設備、平板顯示器、鋼鐵、電子、塑料、計算機
主要出口伙伴
进口 3519.2 億美元(2023年)[13]
进口商品
石油/石化、半導體、天然氣、煤炭、鋼鐵、計算機、無線通訊設備、汽車、精細化工、紡織
主要进口伙伴
  • 783 億美元(2017 年 12 月 31 日預計)[5]
  • 海外:3,324億美元(2017年12月31日預計)[5]
986億美元(2021年預計)[6]
外债总额
1819亿美元(2017年12月3日預計)[5]
公共财政
国内生产总值的35.5%(2020年)[5][lower-alpha 3]
−0.1% (of GDP)(2017年预计)[5]
收入910.62億美元(2017年預估)[5]
支出920.03億美元(2017年預估)[5]
5414.8 億美元 (2021 年 1 月)[19]
主要数据来源: CIA世界概况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数据单位均为美元

经济发展史

台灣人均GDP成長

台灣在1950-1960年代初为美援接受国,后转变为援助输出国及全球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主要集中在亚洲投资。据估算,台湾在中国大陆的私人投资總额超过1500亿美元,[22]官方数据显示台湾在东南亚的投资额与在中国大陸的相当。

美援对稳定台湾战后经济很重要,美援在1951-1962年间占台灣国内投资总额的30%以上。以上这些因素加上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教育的普及,使工农业和人民生活水準有了巨大进步。台湾的经济从以农业为主(1952年农业占台灣GDP的32%)转变为以工业为主(1986年工业占台灣GDP的47%)。[23]1952-1961年间台湾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21%。[23]

台湾的经济转型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虽然美援在1970年代减少,但美援在台湾工业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也使台湾与美国保持着国家安全及经济方面的交流。因为美援的不確定性,所以台湾經濟加速从1950年代的进口替代模式转向了出口导向型模式。外贸和出口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下降而造成的过剩劳动力。[24]1970年代台湾经济从製造廉价商品(如纺织品和玩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以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點的模式,1980年代又转向了先进的电子工业。台湾经济从1980年代开始日益變得自由开放,政府逐步将国营事业私有化。[24]因应全球科技的发展,台湾在1981年成立了新竹科学园区[24]1981-1995年间台湾经济平均每年增长7.52%,服务业增长了51.67%,服務業超越工业成为最大經濟部门,也變爲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來源。

台湾的国际贸易主要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协助。[25]台灣因中央銀行的金融政策和创业优势,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與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受到的损失很小。

台湾债券 无收益率曲线倒挂
  30年
  20年
  10年
  5年
  2年

經濟指標

下表列出1980-2019年间台湾主要的经济指标。若通货膨胀率低于2%则用绿色箭头表示。[26]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以購買力平價計,Billion美元爲單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以購買力平價計,美元爲單位)

GDP增長(實際数据) 通貨膨脹率

(%)

失業率

(%)

政府債務

(佔GDP的百分比)

1980 61.9 3,463 8.0% 19.0% 1.2% n/a
1981 72.5 3,983 7.1% 16.3% 1.4% n/a
1982 80.6 4,356 4.8% 3.0% 2.1% n/a
1983 91.4 4,864 9.0% 1.4% 2.7% n/a
1984 104.2 5,463 10.0% 0.0% 2.5% n/a
1985 112.7 5,834 4.8% −0.2% 2.9% n/a
1986 128.2 6,570 11.5% 0.7% 2.7% n/a
1987 148.1 7,511 12.7% 0.5% 2.0% n/a
1988 165.6 8,300 8.0% 1.3% 1.7% n/a
1989 187.1 9,283 8.7% 4.4% 1.6% n/a
1990 205.0 10,048 5.6% 4.1% 1.7% n/a
1991 229.5 11,139 8.4% 3.6% 1.5% n/a
1992 254.2 12,221 8.3% 4.5% 1.5% n/a
1993 278.0 13,240 6.8% 2.9% 1.5% n/a
1994 305.2 14,410 7.5% 4.1% 1.6% n/a
1995 331.8 15,535 6.5% 3.7% 1.8% n/a
1996 358.7 16,664 6.2% 3.1% 2.6% n/a
1997 387.2 17,806 6.1% 0.9% 2.7% 24.9%
1998 407.5 18,598 4.2% 1.7% 2.7% 23.6%
1999 441.9 20,002 6.7% 0.2% 2.9% 23.7%
2000 481.0 21,590 6.4% 1.2% 3.0% 26.2%
2001 485.7 21,679 −1.3% 0.0% 4.6% 30.0%
2002 520.7 23,119 5.6% −0.2% 5.2% 29.6%
2003 552.9 24,462 4.1% −0.3% 5.0% 32.0%
2004 605.1 26,670 6.5% 1.6% 4.4% 33.3%
2005 658.4 28,915 5.4% 2.3% 4.1% 33.9%
2006 716.8 31,333 5.6% 0.6% 3.9% 33.1%
2007 783.8 34,141 6.5% 1.8% 3.9% 32.1%
2008 804.8 34,936 0.7% 3.5% 4.1% 33.3%
2009 798.2 34,526 −1.6% −0.3% 5.9% 36.6%
2010 893.9 38,593 10.6% 1.0% 5.2% 36.7%
2011 947.1 40,777 3.8% 1.4% 4.4% 38.2%
2012 984.4 42,220 2.1% 1.9% 4.2% 39.2%
2013 1,022.3 43,739 2.2% 0.8% 4.2% 39.0%
2014 1,082.5 46,195 4.0% 1.2% 4.0% 37.8%
2015 1,103.1 46,956 0.8% −0.3% 3.8% 36.6%
2016 1,132.9 48,128 1.4% 1.4% 3.9% 36.2%
2017 1,192.5 50,593 3.1% 1.1% 3.8% 35.5%
2018 1,251.5 53,023 2.6% 1.5% 3.7% 35.0%
2019(预估) 1,300.2 55,078 2.0% 0.8% 3.8% 33.6%

名義指標

台灣經濟逐年表現[27][28]
年份 經濟增長(%) --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美元) 增长(%)
1951 - -- 154 -
1952 12.00 -- 208 35.06
1953 9.49 -- 178 -14.42
1954 9.64 -- 188 5.62
1955 7.72 -- 216 14.89
1956 6.17 -- 151 -30.09
1957 7.81 -- 170 12.58
1958 7.68 -- 185 8.82
1959 8.81 -- 140 -24.32
1960 7.20 -- 163 16.43
1961 7.05 -- 161 -1.23
1962 8.93 -- 172 6.83
1963 10.74 -- 189 9.88
1964 12.63 -- 214 13.23
1965 11.89 -- 229 7.01
1966 9.63 -- 249 8.73
1967 11.15 -- 281 12.85
1968 9.71 -- 319 13.52
1969 9.59 -- 357 11.91
1970 11.51 -- 397 11.20
1971 13.43 -- 451 13.60
1972 13.87 -- 530 17.52
1973 12.83 -- 706 33.21
1974 2.67 -- 934 32.29
1975 6.19 -- 985 5.46
1976 14.28 -- 1,158 17.56
1977 11.41 -- 1,330 14.85
1978 13.56 -- 1,606 20.75
1979 8.83 -- 1,950 21.42
1980 8.04 -- 2,389 22.51
1981 7.10 -- 2,720 13.86
1982 4.81 -- 2,699 -0.77
1983 9.02 -- 2,903 7.56
1984 10.05 -- 3,224 11.06
1985 4.81 -- 3,314 2.79
1986 11.51 -- 4,036 21.79
1987 12.75 -- 5,350 32.56
1988 8.02 -- 6,370 19.07
1989 8.72 -- 7,613 19.51
1990 5.54 -- 8,205 7.78
1991 8.37 -- 9,125 11.21
1992 8.31 -- 10,768 18.01
1993 6.81 -- 11,242 4.40
1994 7.50 -- 12,150 8.08
1995 6.50 -- 13,119 7.98
1996 6.18 -- 13,641 3.98
1997 6.05 -- 14,020 2.78
1998 4.20 -- 12,820 -8.56
1999 6.73 -- 13,804 7.68
2000 6.31 -- 14,908 8.00
2001 -1.40 -- 13,397 -10.14
2002 5.48 -- 13,686 2.16
2003 4.22 -- 14,066 2.78
2004 6.95 -- 15,317 8.89
2005 5.38 -- 16,456 7.44
2006 5.77 -- 16,934 2.90
2007 6.85 -- 17,757 4.86
2008 0.80 -- 18,081 1.82
2009 -1.61 -- 16,933 -6.35
2010 10.25 -- 19,197 13.37
2011 3.67 -- 20,866 8.69
2012 2.22 -- 21,295 2.06
2013 2.48 -- 21,973 3.18
2014 4.72 -- 22,874 4.10
2015 1.47 -- 22,780 -0.41
2016 2.17 -- 23,091 1.37
2017 3.31 -- 25,080 8.61
2018 2.75 -- 25,792 2.84
2019 2.71 -- 25,909 0.45
2020 3.11 -- 28,383 9.5

台湾各地经济

2016年台灣各鄉鎮、區、市家庭年收入中位數
2016年台灣各縣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名[29]
排名 市县 新台币 美元 购买力平价(美元)
1 台北市 990,292 30,699 65,539
2 新竹市 853,089 26,446 56,459
- 臺北基隆大都會區 830,788 25,754 54,982
- 臺北基隆桃园大都會區 807,860 25,044 53,465
4 新北市 733,776 22,747 48,562
5 桃园市 731,518 22,677 48,413
- 台湾 727,098 22,540 48,120
6 台中市 724,905 22,472 47,975
7 新竹县 724,840 22,470 47,971
8 澎湖县 709,066 21,981 46,927
9 嘉義市 709,033 21,980 46,925
10 基隆市 706,808 21,911 46,777
11 宜兰县 700,034 21,701 46,329
12 花莲县 693,292 21,492 45,883
13 高雄市 684,260 21,212 45,285
14 金门县 668,582 20,726 44,248
15 苗栗县 657,292 20,376 43,500
16 台南市 643,743 19,956 42,604
17 台东县 623,485 19,328 41,263
18 彰化县 618,969 19,188 40,964
19 云林县 607,776 18,841 40,223
20 屏东县 592,066 18,354 39,184
21 南投县 569,453 17,653 37,687
22 嘉义县 562,743 17,445 37,243

经济展望

截至2021年,台湾收入最高的行业分別為电信金融資訊高科技制造[30]在2015年的全球创业指数(GEI)中,台湾排名亚洲第一。[31] 台湾在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技术官僚进行经济规划[32]。自二战结束以来台湾出口一直保持增长,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四。台湾的经济指标主要由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計總處[33]经济部[34]发布。

現今台灣和很多發達經濟體一樣有著相同的經濟問題,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后將继续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如中国大陆、菲律宾越南)转移,未來台灣經濟將不得不进一步向高科技及服务型经济转型。[35]近年來台湾成功地实现了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对美出口份额从1984年的49%降至2002年的20%。随着台灣对东南亚及中国的出口增长及开发欧洲市场的努力取得成果,台湾对美贸易依赖度将继续下降。[36]因台湾加入了世贸组织并希望成为“亚太区域运营中心”,所以这将进一步推动台湾经济的自由化。台湾经济在低工资及世界经济去国际化的背景下正面临经济边缘化的问题。[37]这导致了人才前往其他国家寻找职业机会。[38]

台湾的间接税包括总收入税和增值税[39] 根据万事达在2014年发布的世界旅行目的地指数,台湾的国际过夜旅客数(2014数据)在全球20大旅游目的地中排第15位。[40]

全球金融危机

台湾经济从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中迅速复苏,此后经济一直稳步增长。2009年台灣经济发展低迷,但由于严重依赖出口,使台湾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41]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下滑了8.36% ,失业率来到了2003年以来最高水平。[42]作为对策政府推出了56亿美元(占GDP的3%)经济刺激计划,并为企业提供财政激励以及实行税收减免。[43]刺激计划的重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资助,以及对中小企业、新投资实行税收减免。[44]該计划的主要目标还包括提高对俄罗斯巴西中东等新市场的出口。[45]此后台湾经济缓慢复苏,到了2010年11月台湾失业率降至4.73%,为两年新低,2011年底失业率继续降至4.18%,为40个月新低。[46][47] 2010年每月平均工资也在稳步上涨,较2009年同期增长了1.92%。[48]2010年11月工业产出再创新高,较上年同期增长19.37%,这表明出口强劲且本地经济不断增长。[49]私人消费也在增长,零售额比2009年增长了6.4%。[50]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了10.5%,世界银行預測台湾经济將在2011年继续增长,增長幅度為5%。[51]

根據国家发展委员会發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因受到进行中的中美贸易战影响,经济在2019年5月出现下滑。[52]

外貿经济

台北国际电脑展是全球第二大的科技展,[53]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者。[54]

对外贸易在过去40年一直是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如今台湾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因而它依赖于一个开放的世界贸易体制,所以台湾经济容易受到世界经济衰退所影响。1960年代贸易总额增长了5倍以上,70年代增长了近10倍,80年代又增长了一倍。[55]1990年代的增长更为温和,略低于两倍。出口结构从以农产品爲主转变为以工业品为主(现占98%)。电子产业是台湾工业部门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也是美国投资最多的产业。

台湾已加入衆多贸易协定,2010年台湾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欧盟香港[56][57] 。台湾的生育率為世界最低,房价也很高。由於台湾的人口下降速度快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所引发的劳动力短缺、内需下降和税收下降问题引起人们担忧。[58][59]

台灣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以及国内总需求相对较低的岛国经济体,其高学历的人力资源[60]将大大有助于[61]产品附加价值的创新管理[62][63][64][65],因而扩大台湾的国际贸易。

2002年1月中華民國加入世贸组织,由於「一中原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因此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加入。2011年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BERI)将台湾的投资环境排在全球第三位。[66]

台灣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晶片代工生产国,也是先进的LCD面板制造、[67]DRAM计算机内存、网络设备以及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国。[68]主要的硬件公司包括宏碁华硕HTC富士康台积电以及和硕。另一个主要的出口工业部门为纺织品产业,但由于劳动力短缺、间接成本增加、土地价格以及环境保护等原因,其重要性正在下降。[69]

台湾主要进口原材料资本货物,占进口总量的90%以上。台湾的大部分能源需求依赖进口。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為美国,美国占台湾出口额的11.4%,进口额的10.0%。[70][71]。2010年中国大陆占台湾出口额的28.0%,进口额的13.2% 。[70][71]。台湾主要从中国大陆进口农业及工业原材料,主要向美国出口电子产品和消费品。随着台湾人均收入的提高,对进口高品質消费品的需求也在增加。2002年台湾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87亿美元。

台湾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缺乏正式外交关系,但并未嚴重阻碍其迅速扩大对外贸易。台湾在60多个没有邦交的国家设有文化或经贸办事处,用以代表台湾的利益。除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华民国还以“中华台北”(这个名称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某些组织施加的影响)的名义加入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发展反映了台湾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希望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願望。

台湾是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会员。台湾(简称中华台北[72])也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73]国际能源署[74]的观察员,国际商会的会员。2015年台湾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75]

2010年6月29日,中華民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重庆签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76][77]这可能会扩大台湾的出口市场。然而ECFA给台湾整体经济带来的真正利益与影响仍存在争议。[78]此协议将允许台湾制造的500多种产品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中国大陆市場。[79]台湾还与新加坡新西兰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80][81]中华民国政府还寻求与美国建立贸易协定。[82]

2023年6月1日,台灣與美國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倡议框架包含贸易便捷化、法规制定、农业反贪污中小企业数位贸易、劳工环保、标准、国营企业、非市场经济等11项。[83]

2020年代因中美貿易戰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原因,台灣對中貿易額已逐年下滑,對美貿易額提高且出口夥伴多元化,[84][85]台商在中建構的供應鏈也逐步移往東南亞及歐美。[86]

产业經濟

臺北市信义计划区摩天大楼所构成的天际线
高雄市天际线

1986年工业产值占台湾GDP的一半以上,到了2002年已逐漸下降到31%。[87]台湾工业已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其中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的35% 。[87]台湾的工业部门主要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大企业较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海外转移,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88]台湾的制造业依赖代工ODM模式而發展起来,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早熟”阶段。[89][90]資訊工業策進會[91][92]负责台湾资讯及通讯产业[93]的发展。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台湾先进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心。[94]台湾的藝術產業也很重要,2019年台灣艺术品销售额达2.254亿美元,台湾的收藏家艺术家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受到瞩目。[95]

政府斥资18.3亿美元发起“e-Taiwan”计划,打算改善台湾的资讯及通讯基础设施,主要涵盖政府部门、民众生活、商业交通宽频五个领域。[96][97]该计划旨在提高行业竞争力及政府效率,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并將台湾的宽频用户数量增长到600万。[97]2010年软体行业增长了7.1%,产值達40亿美元,占亚太地区总产值的3.3%。2009年数位内容产业增长了15%,产值达140.3亿美元。[96]2010年光电工程产业(包括平板显示器太阳能光伏)总产值为2.2万亿新台币,比2009年增长了40%,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 。[98]台湾参与了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99]台湾IT产业中的电子元件个人电脑行業有着国际级实力。[100]

台湾的初创企业也在不断成长。[101][102]

消费品产业

台湾是全球运动用品的主要生产国,2020年总产值为新台币598亿元,其中产量的40-50%為室内健身器材。[103]台湾也是全球高尔夫器材的主要生产国,占全球产量的80%。[104]全球四大高尔夫器材代工商都为台湾企业,但这些公司正越来越多地以自己的品牌销售产品。[105]

半导体产业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包含積體電路制造、设计封装[106]台湾擁有技術先進的晶圆代工能力及完整的产业供应链。[106][107]2009年产值390亿美元,在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领域產值居全球首位,设计方面为第二位。[108]台积电联华电子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制造商,联发科技是全球第四大無廠半導體公司。[109][110]1987年台积电首創無廠半導體代工模式,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108][111]1977年工業技術研究院建立台湾首座3英寸晶圆厂,接着1980年联华电子成立,到2002年台湾半导体产业拥有40座晶圆厂。[108][112][106]2007年台湾半导体产业產值超過美国,次于日本。[113]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使产业的出口和销售受到影響,不過到2010年已恢复。[114][115]半导体制造业与美国同行进行着激烈竞争。[116][117]

资讯科技产业

南部科學園區的台积电工厂

过去20年台湾的资讯科技业在全球IT市場中有着重要角色。[118]1960年台湾基本沒有电子工业。[119]後來台灣政府为了建立资讯科技产业,開始专注于发展高科技專業技術、市场营销和經營知识。[120]台湾以其产业资源和产品管理经验成为亚太地區的资讯科技产業研发中心,全球主要供应商与之密切合作。[118]中小企业占有產業產值的85%,也有少數大企業。[118]一些中小企业通常以OEM(代工)或ODM(贴牌)模式制造产品,從而減少了用于研发的资源。[118] 因一些中小企業主要是OEM/ODM模式,所以通常不对新产品的研發、生产和营销进行深入研究,而是依赖美国及日本的先进技術與关键零組件。[118]全球20家顶尖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公司在台湾设有采购办事处。[121]台灣為《資訊科技協定》的簽署國,[122]從2002年1月1日起逐步取消IT產業關稅。[121]

台湾是全球電腦運算、通訊和資料管理中心,有很多大型伺服器集群在台湾运作。Google在彰化設有亞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全球海底光缆网络与台湾相连,台湾為重要的通訊枢纽。[123]

農業

花莲瑞穗的茶园

台灣的經濟奇跡奠基于農業。[124]1945年台湾被移交给中华民国后,政府颁布了“以农业发展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长期战略。[125]农业在早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工商业增長的支柱。1951年农业占台湾GDP的35.8%[125],到了2013年已降為GDP的1.69%,总产值為新台币4759亿元。2013年台湾农业由種植業(47.88%)、畜牧业(31.16%)、渔业(20.87%)和林业(0.09%)所构成。[126]台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國際贸易自由化,政府實施新的农业政策,計劃将农业发展为更具竞争力及现代化的绿色产业。[127]

台湾只有25%的土地适合耕种,但几乎所有的可耕地已被高度开发,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二耕甚至三耕。农业的发展远慢于工业。台湾缺乏提高產业利润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資及技术培训,农场规模也不大,以上這些原因造成台湾的农业邁向现代化遇到困難。[128]1974-2002年间台湾农业人口稳定减少,促使农业委员会開始引進现代化的農场管理技术,並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也提供建立更好的農業生产及资源分配體系所需的咨询服務。[128]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提高生产力;水稻和甘蔗的生产已完全机械化。[129]台湾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甘蔗、水果(很多是热带水果)及蔬菜。台湾的大米生產可以自给自足,不過需要从美国进口大量小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类的生产和消费急剧增加。台湾出口大量冷冻猪肉,但受到1997年爆发的口蹄疫影响。还出口包括鱼类、水产养殖品、海产品、罐头、冷冻蔬菜、谷物等農產品。台湾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预计农产品的进口将增加,并开放原先受到保护的农产品市场。

能源和石化產業

台中清水的风力涡轮机

台湾缺乏自然资源,所需能源多数从国外进口(目前为98%)。[130]2002年台湾能源进口总额为115.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131]传统上工业部门一直为能源使用最多的产业,但近年来其能源消耗占比已从1986年的62%下降到2002年的58%。[131]能源消费以原油及石油产品为主(48.52%) ,其次是煤炭(29.2%)、天然气(12.23%)、核电(8.33%)和水力发电(0.28%)。 [132]台湾所需石油也严重依赖进口,2002年有72%的石油来自中东。台湾本岛的电力主要由台湾电力公司供應,1994年通过一项法案后允许獨立發電廠供电,提供了本岛20%电力。[133]台湾所需的天然气多数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供應。[133]台湾目前有三座运作中的核电站。在建的第四座核电站于2014年封存。[134]台湾石化產业有李長榮集團台湾中油南亚塑胶、台灣化學纖維等公司。[135][136][137][138]

台湾人均能源消耗量与亚洲邻国相当,[139]经济部在2005年7月宣布,计划到2025年减少1.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140]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514万吨。[141] 政府还计划在2020年前将能源效率每年提高2%,以进一步减少排放。[142]也计划到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7%。[142]

台灣是全球第四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LED生产国。[143]2010年台湾安装了超过166万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密度居世界第三。[144]台湾政府已安装了155台風電渦輪機,可产生81.6兆瓦的电能,并有更多的项目正在计划或建设中。[145]截至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台湾能源使用量的6.8%。[146] 2010年,绿色能源产业产值为109.7亿美元。 [143]政府还计划投资8.38亿美元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并额外投资6.35亿美元用于研发。[146]

钢铁和重工业

截至2017年台湾是全球第13大钢铁出口国。2017年台灣出口了1200万吨钢材,2018年的鋼鐵出口量增長了1%,來到1220万吨。2017年台湾出口的钢铁约占全球钢铁出口总量的3%。2018年台湾钢铁出口量是全球最大钢铁出口国中国大陆的六分之一,第二大出口国日本的近三分之一。以貨物价值计算,钢铁出口额仅占2018年台灣出口貨物总额的3.6%。台湾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2009年到2019年台湾的钢铁出口增长了24%。2018年美国从台湾进口了钢管及管材30万吨。台湾向邻国出口了大量钢扁平材。2018年台湾不锈钢出口量约为50万吨。[147]

台湾是世界第四大机床和机床零部件出口国。 大台中地区为机床制造商的聚集地。[148]

台湾達明機器人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协作式机器人生产商。 [149]

台湾企业已加大投资在汽车电气化方面,特斯拉有75%的供应商为台湾公司。[150]

漢翔航空工業为台湾的国防承包商,製造了T-BE5A高級教練機F-CK-1經國號戰鬥機等飞行器。[151][152]

國家太空中心为台湾研擬與執行國家太空計畫的專責機構,台湾製造了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探空十號火箭、獵風者氣象衛星等太空产品。[153][154][155]

海洋产业

2017年台湾出口了162艘游艇[156] 2018年台湾是世界第四大游艇生产国,次于意大利荷兰土耳其[157] 台灣建造了玉山級船塢運輸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沱江級巡邏艦等軍事艦艇,[158][159][160]自製防禦潛艦正在建造中[161]。台湾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之一,相关的鱼类加工业也很重要。[162]

生物科技產業

台灣是生物科技產業重要的生產與研究國之一,政府為研究項目及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補貼。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總產值為5201億元新臺幣,其中健康與保健行業佔總產值的34.2%,醫療器械行佔總產值的32%,應用生物技術行業佔總產值的19%,製藥業佔總產值的14.8%。[163]

市值最高的公司

参考福布斯2019年发布的全球2000大上市企業指数,台湾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

福布斯在2019年发布的全球2000大上市企業指数(台湾企业部分)[164]
排名公司总收入
(亿美元)
利润
(亿美元)
总资产
(亿美元)
市值
(亿美元)
1鴻海科技集團175.6 4.3 110 41.2
2台湾积体电路34.2 11.6 68 222.4
3國泰世華商業銀行3.5 0.1 73.0 4.1
4富邦金融控股21.9 1.6 250.6 14.9
5中國信託金融控股16.7 1.2 187.2 12.8
6台塑石化25.5 2 13.2 35.4
7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13.5 1.6 19.2 20.6
8南亞塑膠11 1.7 18.6 19.9
9台灣塑膠公司7.6 1.6 13.2 35.4
10中國鋼鐵13.3 0.8 21.9 12.6
11中華電信7.1 1.2 15.2 27.7
12兆豐國際商業銀行3.2 0.9 115.2 12.4
13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12.3 0.8 17.4 10.2
14廣達電腦34.1 0.5 21.5 7.6
15統一企業公司14.3 0.6 13.2 13.1

劳工政策

工会政策

國民黨遷移到台灣前制定的《工会法》賦予勞工組織工會的權力。然而在台灣民主化以前,工會因受到嚴格的管制和國家社團主義的影響而使作用受限。[165]台灣民主化前的《工会法》規定,員工只能在公司組織工會,這代表不被允許組織行業層面的工會。此外,每个公司或地区只能存在一个工会。[165]不允许教师等特殊职业團体成立工会[166]罢工和集体谈判的權力也受到法律限制。[167]1930年的《集体谈判协议》规定,如果没有政府批准,集体谈判在法律上是无效的。[167]1986年台灣開始民主化,使工会政策和参与工会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1986-1992年間加入工会的勞工增加了13%。[167]台湾出现了一些自治的非官方工会,包括2000年获得法律承认的台湾总工会[167]21世纪初期對《工会法》及《集体谈判协议》進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工会法》解除了對特殊职业团体的集體代表限制。[166]2008年的《集体谈判协议法》保障了工会与雇主谈判的权力。[167]

勞動保護

随着1980年代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對勞工的勞動权益及其勞動保护水準有所提高並增加。[168]1984年8月实施的《劳动基准法》是台湾首部全面的勞動保护法。[169]在劳动基准法实施前,《工厂法》是管理劳工事务的主要法律,但由于其涵盖的企业及勞動问题範圍過小,而且没有对违規者进行惩罚,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沒有效用。[169]相比之下,《劳动基准法》涉及的企业及劳动問題範圍更廣,并对违法行为有著详细的处罚細則。此法规定解雇员工前需要有通知期,并且要求給勞工更多的遣散费。[169]其他的劳动问题也受到的《劳动基准法》规范,包括合同、薪资、加班费、工伤事故补偿等問題。[170]該法也明确规定对雇主的违法行为進行懲罰,包括罚款和刑事责任。[169]1987年8月1日勞動部成立,用來進行劳检和执行《勞動基準法》。[170]

在台湾,企業中只要有一名雇员,雇主就有義務爲其繳納勞保費。劳工保險的繳納比例分为雇主70%、雇员20%、政府10%。[171] 在繳納社会保险(國民年金)方面,企业应按员工薪資的6%以上缴纳。[172][173][174]

科學及工业园区

新竹科学园区是台湾众多IT企业的所在地
台北内湖科技园区

为了促进產业的研究和发展,台灣政府开始建立科学园区及特殊经济区,並提供租金和水电费减免、税收优惠和专门的贷款利率以吸引投资。其中第一个建立的是新竹科学园区,由国家科学及技術委员会于1980年建立[165],著重於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新竹科學園區被称为台湾的“硅谷[166][22],现已扩展至六个分区,占地1140公顷(11.4平方公里)。园区内有超过430家公司(包括许多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雇员人数超过13万人,2008年实收资本总额为361亿美元。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晶片代工制造商台积电和联华电子[175]的总部均设在园区内。自1980年以来,台灣政府已為科學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設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176]并进一步扩建更多专业园区。总部位于园区内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台湾最大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开發和研究应用工业技术,包括许多传统工业(如纺织业)技術。[176]

继第一个科學园区成功之后,最初由台南科学园区和高雄科学园区组成的南部科學園區于1996年成立,除企业之外也有多家研究机构(包括中央研究院)和大学在园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著重於集成电路光电、生物技术、精密機械,並積極發展綠能低碳醫療器材等產業。[177]中部科学园区于2003年成立[178],虽然仍处于發展阶段,但有许多企业(包括友达光电)已入驻园区并开始运营生产。[178]和其他園區一樣中部科學園區专注于發展集成電路、光电、生物技术、精密機械,2008年光电产业占其收入的78% 。仅这三个科技园区就吸引了价值超过4万亿元新台币(1370亿美元)的资本流入[179],2010年园区内的总收入达到新台币2.16万亿元(728亿美元)。[25]

临海工业园区于1960年在高雄建立,[26]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区,拥有490多家公司,主要从事贱金属、机械和维修、非金属矿产品、化学产品以及食品饮料制造等其他行业。[27]彰化沿海工业园区位于彰化县,是一个较新的产业聚落,拥有食品生产、玻璃、纺织、塑料等多种产业。[30]

台湾的工业和科学园区包括:

经济研究机构

相關

参考文献

  1. .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2. . datahelpdesk.worldbank.org. World Bank.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8).
  3. . eng.stat.gov.tw. National Statistic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4. .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3-01-18].
  5. . CIA.gov.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6. . dgbas.gov.tw.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7. . Sub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SHDI).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8. . Sub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SHDI).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9. (PDF).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2020-02-04 [2021-01-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1-05) (中文(臺灣)).
  10. (PDF).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Taiwan (ROC). 2021-01-21 [2021-01-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0) (中文(臺灣)).
  11. Smits, J., Permanyer, I. . Scientific Data (The Sub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Database). 2019-03-12, 6: 190038 [2021-03-11]. PMC 6413757可免费查阅. PMID 30860498. doi:10.1038/sdata.2019.38.
  12. . Doingbusiness.org. [2017-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9).
  13. . mof.gov.tw. 中華民國財政部. [2023-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14.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6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3).
  15. . S&P Global.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16.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 The Guardian. 2011-04-15 [201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17. . Moody's. 2021-02-24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18. .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19. . dgbas.gov.tw. Directorate-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 Executive Yuan.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20. . Imf.org.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4).
  21. . datahelpdesk.worldbank.org.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1).
  22. Taiwan Investment in China 存檔,存档日期2011-04-21.
  23.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2).
  24.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2).
  25. . Taipei.taiwantrade.com.tw. [201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8).
  26. . www.imf.org.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美国英语).
  27. . 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28. . IIS Windows Server. [202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0) (中文).
  29. According to 存檔,存档日期2017-11-09. (IMF-WEO April 2017), PPP rate is NTD 15.11 per Int'l.dollar; according to the 存檔,存档日期2017-11-23., the average exchange rate is NTD 32.258135 per US dollar (the average exchange rate of the year was 32.258135 NTD to 1 USD); GDP per capita figures in USD are retrieved from 存檔,存档日期2018-02-21. and are published by National Statistics of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存檔,存档日期2017-10-30..
  30. {{Cite web|title=https://finance.ettoday.n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news 1月總薪資平均10.8萬元金融保險業年終平均21.3萬居冠
  31. . The China Post.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3).
  32. (PDF). isites.harvard.edu. [2012-1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03).
  33. . eng.stat.gov.tw.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34. . Moea.gov.tw. 2013-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35. . QFinance.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36. Skarica, David. . 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208 [2019-02-22]. ISBN 978-0-470-624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37. . Amcham.com.tw.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6).
  38. (PDF). Michael Page. [2018-07-27].
  39. (PDF). Kpmg.de. [2018-08-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4-04).
  40. (PDF). Newsroom.mastercard.com. [2018-08-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9-16).
  41. Skarica, David. . 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208 [2019-02-22]. ISBN 978-0-470-624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42. . QFinance.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43. . QFinance.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44. . QFinance.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45. . QFinance.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46. . China Post. 2010-12-22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47. . Focus Taiwan News Channel. 2011-01-30 [201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48. . Focus Taiwan News Channel. 2010-12-22 [201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49. . Focus Taiwan News Channel. 2010-12-23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50. . Focus Taiwan News Channel. 2010-12-24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51. Judy Li. . China Economic News Service. 2011-01-19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4).
  52. . [2019-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53. Ralph Jennings. . PC World. 2011-01-10 [2011-01-19].
  54. . ZDNet. 2001-06-11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8).
  55. . 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Canada.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3).
  56.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December 2010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57.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December 2010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58.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20-02-07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Taiwan's diplomatic isolation, low birth rat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and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rom China and other Asia Pacific markets are other major long-term challenges.Taiwan's total fertility rate of just over one child per woman is among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raising the prospect of future labor shortages, falling domestic demand, and declining tax revenues. Moreover, Taiwan's population is aging quickly, with the number of people over 65 expected to account for nearly 20% of the island's total population by 2025.President TSAI’s administration has made little progress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issues that loomed large when she was elected, including concerns about stagnant wages, high housing prices, youth unemployment, job security, and financial security in retirement.
  59. (PD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7–208. 2020-04-03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60. (PDF). Un.org. [2017-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12).
  61. . Innovationpolicyplatform.org.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62. (PDF). unctad.org. [2018-0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8-29).
  63. Karimaa, Alexandra. (PDF). www.joebm.com. February 2013 [2015-09-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7).
  64. . Bloomberg.com.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1).
  65. . Focus Taiwan News Channel. 2011-09-01 [201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66. . Taiwan Today. 2010-12-23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67. Skarica, David. . John Wiley and Sons. 2010: 208 [2019-02-22]. ISBN 978-0-470-6241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68.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69.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December 2010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70.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December 2010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71. . OECD Trade and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s. 2011 [2012-10-13]. doi:10.1787/5kgcf71l188x-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72. . Aseancenter.org.tw. [201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73. .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74. . Chinadaily.com.cn.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7).
  75. . Xinhua News Agency. 2010-06-24 [201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3).
  76. Taiwan News, ECFA signing scheduled for June 29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1. 25 June 2010
  77. John Pike. . Globalsecurity.org. 2009-07-16 [2009-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5).
  78. . China Post. CNA. 2011-01-02 [201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5).
  79. Jenny W. Hsu And Aries Poon. . WSJ. 2013-11-07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80. Lucy Craymer and Fanny Liu. . WSJ. 2013-07-11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1).
  81. . China Post. 2010-12-23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82. . www.president.gov.tw.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中文(臺灣)).
  83. . Yahoo News. 2023-08-09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0) (中文(臺灣)).
  84. 自由時報電子報. . ec.ltn.com.tw. 2023-06-13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85. . Yahoo News. 2023-06-10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中文(臺灣)).
  86.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87. San, Gee. .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s. 1992-04-01 [2018-07-27]. doi:10.1787/2630300242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3).
  88. . Ddg.com.tw.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89. . Brookings.edu. [2018-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90. . Web.iii.org.tw. [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91. . Find.org.t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8).
  92. (PDF). Itu.int. [2018-08-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15).
  93. . Itri.org.tw. 2013-04-01 [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94. Chow, Vivienne. . www.artnews.com. Art News.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95. .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0-11-18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96. . eTaiwan Program. 2005-05-05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1).
  97. . China Post. 2011-01-06 [201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09).
  98. (PDF). unstats.un.org. 2010 [2012-11-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5-03).
  99. (PDF). file.icsead.or.jp. [2012-10-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7-03).
  100. . Beyond Times. 2015-11-13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101. Leichman, Abigail Klein. . Israel 21C. July 2016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1).
  102. Liao, George. . www.taiwannews.com.tw. Taiwan News.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103. Wu, Ching Fang. . english.cw.com.tw. Commonwealth Magazine.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4).
  104. Liu, Philip. . topics.amcham.com.tw. Taiwan Topics.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105. . Taiwan.com.au.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106. (PDF). Department of Investment Services, MOEA. [2011-0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8-27).
  107. Meg Chang. . Taiwan Today. 2010-06-18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30).
  108. . Reuters. 2011-01-07 [201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1).
  109. . IC Insights. 2010-12-21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110. Jeffrey Word. . John Wiley and Sons. 2009: 194 [2021-10-30]. ISBN 97804705283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111. John A. Matthews. (PDF).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s. 1997 [2011-0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7).
  112. . China Post. 2007-10-29 [201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113. . RNCOS. 2010-01-06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5).
  114. . Agence France-Presse. 2011-01-10 [201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6).
  115. Agam Shah. . CITEworld. 2013-05-08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1).
  116. . The Economist.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117.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118. Chang, Chun-Yen. . World Scientific. 2001: vii [2021-10-30]. ISBN 97898102477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119. Chang, Chun-Yen. . World Scientific. 2001: x [2015-11-12]. ISBN 97898102477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120. .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0-11-18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0).
  121.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3).
  122. Chan, KG. . asiatimes.com. Asia Times.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1).
  123. .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124.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OC.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4).
  125. . [2015-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26.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127. . Taiwan.com.au.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128. . Council of Agriculture, Executive Yuan.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129.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130. . Taiwan.com.au.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131.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2.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USA.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5).
  133. Lin, Sean. . Taipei Times. 2015-02-04 [2015-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134. . iThome.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中文(繁體)).
  135.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臺灣)).
  136. . 工商時報. 2023-04-18 [2023-07-11] (中文(臺灣)).
  137. 自由時報電子報. . ec.ltn.com.tw. 2023-05-26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138. (PDF).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2010-12-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18).
  139.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USA.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5).
  140. . CENS. 2010-12-23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141. Edward C. Gates. . Biofuels Watch. 2010-12-25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142. . CENS. 2010-12-23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143.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144. .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Bureau of Energy.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145. Edward C. Gates. . Biofuels Watch. 2010-12-25 [201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146. (PDF).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May 2019 [2019-1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6-28).
  147. . www.mmsonline.com. Modern Machine Shop.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148. Huang, Elaine. . english.cw.com.tw. CommonWealth.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5).
  149. Lu, Kuo-chen. . topics.amcham.com.tw. Topics. [202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5).
  150. 自由時報電子報. . news.ltn.com.tw. 2018-06-01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中文(臺灣)).
  151. 漢翔公司. . 漢翔航空工业. 2008-12-28 [202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中文(臺灣)).
  152. 中時新聞網. . 中時新聞網. 2019-06-25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中文(臺灣)).
  153. . web.archive.org. 2016-03-05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54. 自由時報電子報. . news.ltn.com.tw. 2023-07-10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中文(臺灣)).
  155. Murray, Simon. . www.powerandmotoryacht.com. Power and Motoryacht. [201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56. . www.boatinternational.com. Boat International. [201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157. . Newtalk新聞. 2022-01-03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中文(臺灣)).
  158. . web.archive.org. 2013-12-21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159. . web.archive.org. 2019-05-27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160. . www.peopo.org.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6) (中文(繁體)).
  161. Gulle, Warwick. . ro.uow.edu.au.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201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2).
  162. 新聞中心. . news.gbimonthly.com. 2023-04-17 [2023-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1) (中文(臺灣)).
  163. . Forbes.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164. Chu, Yin-wah. . Asian Survey. 1996, 36 (5): 495–510. JSTOR 2645496. doi:10.2307/2645496.
  165. Shi, Shih-Jiunn. .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2012, 5: 82–96. doi:10.1080/17516234.2012.662357.
  166. Wang, James W. Y. .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2010, 39 (3): 51–85. doi:10.1177/186810261003900303.
  167. Caraway, Teri. .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9, 9 (2): 153–186. doi:10.1017/s1598240800002976.
  168. Lin, Yen-Ling. (PDF). Asian Economic Journal. 2013, 27 (2): 145–161 [2021-11-23]. doi:10.1111/asej.120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02).
  169. Camhon, Kan. . Economic Inquiry. 2011, 49 (2): 398–433. doi:10.1111/j.1465-7295.2009.00278.x.
  170. . www.bli.gov.tw.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英语).
  171. . www.bli.gov.tw.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英语).
  172. . NNRoad. 2020-03-09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美国英语).
  173. Aspalter, Christian. . Taylor & Francis. 2017-01-12 [2021-11-23]. ISBN 978-1-317-041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3) (英语).
  174. . Reuters. 7 January 2011 [1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11).
  175. . Taiwan.com.au. [1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September 2009).
  176. . 「科技部全球資訊網」(MOST). 2010-01-21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中文).
  177. . Central Taiwan Science Park. [1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pril 2010).
  178. . Taiwan.com.au. [17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September 2009).

注释

  1. GNI per capita > $13,205
  2. In the 2018 Sub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SHDI) Database, Taiwan's HDI was given as 0.880 among China's data.[7] However, from 2019 onward, Taiwan and Hong Kong are no longer included in the SHDI Database among Chinese divisions.[8] By contrast, the HDIs which published by the Statistical Bureau of Taiwan in its 2019 & 2020 reports were displayed as 0.911 in 2018, and 0.916 in 2019 respectively.[9][10] The cause of discrepancy was due to lack of available national data in the UNDP database for Taiwan. The SHDI claimed that the data collection for Taiwan was also derived from the Taiwanes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Budget,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11] in this template the latter source is used as primary data.
  3. data for central government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