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至上主義
外貌至上主義又稱外貌至上、外貌主義、外貌協會、外貌歧視或以貌取人,是一種社會現象,往往長相醜陋、顏值低下之人會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對待。外貌至上主義會严重影响這些人的恋爱、工作和其他领域的机会[1]。各种场合均會遇到此類現象,例如约会、社会环境以及工作场所。与其他形式的歧视(如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相比,外貌歧视受到的关注较少,而且通常沒有受到法律保护。此類現象還有可能打擊一些外表不太有吸引力的人自尊心,导致這些人會非常消极。[2][3]许多人會根据他人的外表对其进行判断,並影响之後人們對他人的反应,並且一个人的外貌吸引力对人們判断其能力有很大影响。对“美的就是好的”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总的来说,外表有吸引力的人會因此受益,外貌有吸引力的人被更积极地看待。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外表有吸引力的人會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社交技能以及更积极的性生活。[4][5]
系列條目 |
歧視 |
---|
法律
美國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法律還帶有外貌至上主義的痕跡。在许多司法管辖区設有丑陋法,根據法律,如果有人染上了令外表不雅观的疾病或毁容,這些人會被要求禁止前往公共场合。現今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认为极度肥胖人士要受美国残疾人法案保护,不得歧視。少数城市還出台法律保护人们免受基于外表的歧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联邦層面的法律保护人们免受基于外貌的歧视[6]。
比利时
在2007年5月10日的《反歧视法》(Antidiscriminatiewet/Loi anti-discrimination)中,有一条规定说,不允许人們因為他人的身体或其他特征而歧视[7]。
参考文献
- , The Free Dictionary, [September 30,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5)
- Grollman, Dr. Eric Anthony. . Kinsey Confidential. [26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September 2018).
- Hosoda, M.; Stone-Romero, E. F.; Coats, G. .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3, 56 (2): 431–462. doi:10.1111/j.1744-6570.2003.tb00157.x.
- Eagly, Alice; Ashmore, Richard; Makhijani, Mona G.; Longo, Laura C.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1, 110: 109–128. doi:10.1037/0033-2909.110.1.109.
- Rhodes, Gillian; Simmons, Leigh; Peters, Marianne. .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05, 26 (2): 186–201. doi:10.1016/j.evolhumbehav.2004.08.014.
- Gomez, Evangeline. . Forbes. 31 January 2012 [27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6).
- . www.ejustice.just.fgov.be. [15 Nov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