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中倉
大運中倉是永樂間設在通州舊城的一座糧倉。遗址西起新建街,东至南大街及周仓庵胡同,北起西大街,南至悟仙观胡同,周长412丈4尺(合12372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中倉在东、南、北三个方向设门,南门为收纳运河上转运的漕粮,东门收纳陆路运送的粮食,北门是支放漕粮的通道[1]。明杨宏著《漕運通志》記載,中倉有糧倉一百三十座,計六百九十七間,南北東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2]。中仓供应守卫北京与长城部队的粮食[3]。
![](../I/%E9%80%9A%E5%B7%9E%E5%8D%97%E5%A4%A7%E8%A1%97.jpg.webp)
1936年冬季雪后通州南大街的照片,左側围墙是中倉的倉墻。
![](../I/%E4%B8%AD%E4%BB%93%E9%81%97%E5%9D%80%E5%A2%99%E4%B8%8A%E7%9A%84%E5%BC%B9%E7%97%95.jpg.webp)
1937年7月28日,通州起義在中倉倉墻遺址留下的彈痕。
1900年8月9日凌晨,八国联军中的日军到达了通州南门。凌晨3点20分,日军工兵第三中队使用黄色火药二十千克将紧闭的古城门炸倒[4],开始抢劫通州城中财物。日军占领了中倉和西倉,抢走了全部仓粮,抢走了藏在仓场衙门地下室的185万两白银,烧毁仓场衙门、通粮厅、大运西仓等漕运官署和设施[5]。日军抢完后,俄军8时才到达通州,继续抢夺日军没抢完的价值较低的财务。通州城中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只剩一成老弱病残[6]。
1935年12月,日本军的特务机关驻此地[3]。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军队使用[3]。
中仓仓墙目前还剩150米,仓场遗址内现存一些建筑构件,北墙外存一株古槐、一块仓神庙碑身[3]。
参考文献
![]() 新城南門
敵樓
舊敵樓
南溪閘
減水閘
馬家胡同
熊家胡同
四眼井胡同
史家胡同
白將胡同
大条胡同
二条
三条胡同
半截胡同 大燒酒胡同 中倉胡同 倉溝 史家胡同 石板胡同 如意胡同 蔡家胡同
教子胡同
東塔胡同
前剪子巷
后剪子巷
豆腐巷
八里橋
通利橋
哈叭橋
善人橋
臥虎橋
吾党橋
東水關
南水關
北運河 通州衛
理事廳
刑錢府
江蘇局
浙江局
後營
東營房
定邊衛
黃亭
聖教寺
慈航寺
觀昌寺
文廟
武聖廟
龍王觀
三官廟
碧霞宫
射園
魚市
糧食市
東柵欄口
西柵欄口
| |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