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流閘
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1292年开工,至1293年完工[1]。1293年修建木制的通州闸上闸(位于今通州五里店)、下闸(位于今通州城南孙王场南)。1295年,更名为通流闸[2]。1527年,巡仓御史吴仲重修通惠河,取消普济闸至张家湾河口的河道,这两座通流闸同时废除[1]。
另一座通流闸位于通州旧城中心曾经的通惠河支脉万寿宫水渠上[3]。元延祐年修建,1432年重修[4]。1528年,吴仲在桥东建立长10余丈、宽2丈多[4]的木桥[1]。1846年,废除通流闸改建石桥,號稱「虹腰橫跨、雁齒層聯」[4]。1936年,冀東防共自治政府重修了闸桥,桥面拓宽为水泥结构,改为铁栏杆,安装了电灯[3]。当时咒骂这个傀儡政府的民谣就提到了闸桥:“殷汝耕,坐冀东。不下雨,净刮风。修马路,垫大坑。闸桥又把洋灰承。[5]”由于接近通州府衙,南方船只经常在这里转运货物,闸桥南北大街有繁荣的商业气息[6]。1953年,通流闸、闸桥拆除,修建新华东街[1]。拆除后,依然有人习惯地称呼此地为“闸桥”[3]。1999年,内燃气管道掘挖工程中,发现了约长18米的通流闸桥的遗址[6]。
新城南門
敵樓
舊敵樓
南溪閘
減水閘
馬家胡同
熊家胡同
四眼井胡同
史家胡同
白將胡同
大条胡同
二条
三条胡同
半截胡同 大燒酒胡同 中倉胡同 倉溝 史家胡同 石板胡同 如意胡同 蔡家胡同
教子胡同
東塔胡同
前剪子巷
后剪子巷
豆腐巷
八里橋
通利橋
哈叭橋
善人橋
臥虎橋
吾党橋
東水關
南水關
北運河 通州衛
理事廳
刑錢府
江蘇局
浙江局
後營
東營房
定邊衛
黃亭
聖教寺
慈航寺
觀昌寺
文廟
武聖廟
龍王觀
三官廟
碧霞宫
射園
魚市
糧食市
東柵欄口
西柵欄口
| |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 |
明代吳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圖”(中国古代地图的方位习惯与现在相反,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
参考资料
- 《北京百科全书 通州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百科全书 通州卷,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06,第266页
- 《元史·通惠河》
- 程行利主编,检粹新华,团结出版社,2016.12,第101页
-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594页
-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北京出版社,1995.07,第192页
- 梁欣立著,北京古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01,第290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