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
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又稱為小逆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1]或Yog Sothoth[2][3],是一種星形均勻多面體,由100個正三角形和12個正五角星組成[4],索引為U72,對偶多面體為小六角星六十面體[5],具有二十面體群對稱性。[6][4][7],且與完全扭稜二十面體拓樸同構[2]。
類別 | 均勻星形多面體 | |||
---|---|---|---|---|
對偶多面體 | 小六角星六十面體 | |||
識別 | ||||
名稱 | 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 small retrosnub icosicosidodecahedron retrosnub disicosidodecahedron small inverted retrosnub icosicosidodecahedron retroholosnub icosahedron Yog Sothoth | |||
參考索引 | U72, C91, W118 | |||
鮑爾斯縮寫 | sirsid | |||
數學表示法 | ||||
考克斯特符號 | ||||
施萊夫利符號 | ß{3⁄2,5} | |||
威佐夫符號 | | 3/2 3/2 5/2 | |||
性質 | ||||
面 | 112 | |||
邊 | 180 | |||
頂點 | 60 | |||
歐拉特徵數 | F=112, E=180, V=60 (χ=-8) | |||
組成與佈局 | ||||
面的種類 | (40+60)個正三角形 12個正五角星 | |||
頂點圖 | (35.5/3)/2 | |||
對稱性 | ||||
對稱群 | Ih, [5,3], *532 | |||
圖像 | ||||
| ||||
性質
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共由112個面、180條邊和60個頂點組成[6],歐拉示性數為-8。[10]在其112個面中,有100個正三角形面和12個正五角星面[11]。在其100個正三角形中,有40個是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施萊夫利符號:{3/2})[11],這40個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兩兩一組互相共面[12],這些兩兩一組的三角形每組皆形成了一個正六角星,也就是二複合正三角形[2];而另外60個三角形則來自扭稜變換[12]。若將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作為一個簡單多面體,也就是將自相交的部分分離開來,則這個立體會有3060個外部面[3]。
頂角的組成
在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的60個頂點中,每個頂點都是5個正三角形面和1個正五角星面的公共頂點,並且這些面在構成頂角的多面角時,以正五角星、正三角形、正三角形、正三角形、正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順序排列,在頂點圖中可以用(5/3,3,3,3,3,3)/2[13](若強調小逆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則為 (5/2.3.3.3.3.3)/2[14])或[5/3,35][2] 來表示,並以「/2」來表示整個頂角的周邊面繞了頂點兩圈。 另一種表示方式則是將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也考慮進來,此時三角形在頂點周圍的分布方式則為三角形與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交錯出現,即面在頂點周圍排列的順序是依照:正三角形、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三角形、反向相接的正三角形、三角形和五角星來排列,這種頂角的結構在頂點圖中可以用(3.3/2.3.3/2.3.5/2)[11][6][3]或[(3/2,3)2,5/2,3][15]來表示。
將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的頂角視覺化的圖形 |
表示法
小反屈扭稜二十面截半二十面體在考克斯特—迪肯符号中可以表示為[16]或[15](s3/2s3/2s5/2*a)[16],在施萊夫利符號中可以表示為ß{3⁄2,5},在威佐夫記號中可以表示為| 3/2 3/2 5/2[11][17][6]。
參見
- 均勻多面體列表
- 完全扭稜二十面體
參考文獻
- Eric W. Weisstein. . archive.lib.msu.edu. 1999-05-26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 Richard Klitzing. . bendwavy.org.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Robert Webb. . software3d.com.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 David I. McCooey. .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4).
- Weisstein, Eric W. (编). .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英语).
- Maeder, Roman. . MathConsult.
- Paul Bourke. . Math Consult AG. October 2004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2).
- Birrell, Robert J. (学位论文).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May 1992.
- Bowers, Jonathan. (PDF). Reza Sarhagi (编). . Bridges Conference: 239–246. 2000 [2023-01-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21).
- Zvi Har'El and Roman E Mäder. . gratrix.net.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 Zvi Har'El. . harel.org.il. 2006-11-14 [2022-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3).
- Jonathan Bowers. . polytope.ne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 Jim McNeill. . orchidpalms.com.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0).
- Kovič, J. (PDF). Int. J. Open Problems Compt. Math. 2012, 5 (4)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14).
- Klitzing, Richard. (PDF). tic. 2002, 2 (4): 3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14).
- Richard Klitzing. . bendwavy.org.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7).
- Eric W. Weisstein. . archive.lib.msu.edu. 1999-05-26 [2022-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9).
- Robert J Birrell. (M.Sc.论文).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