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
末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一級行政區行政首長列表列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轄下12個直轄市(市)、33個省和1個特別行政區的末任行政首長;臺灣省、福建省於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之行政首長;以及西藏地方、蒙古地方(時已獨立為蒙古人民共和国並獲得國府承認[1])於1950年底之最高領導人(包含時已撤離之中央派駐職官)。
1947年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底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通稱國府)在與中国共产党(通稱中共)進行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漸居劣勢,不僅於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中全數落敗,使國民革命軍(後改組為中華民國國軍,通稱國軍)損失數百萬兵力,旗下將領更頻傳叛變、投誠,全國各地陸續失守[2]:281[3]:496。1948年11月2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後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並改組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攻陷國府在東北的最大據點瀋陽,東北全境被解放军占领[4]:8713[5]:162;1949年1月底,時任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义向中共投降,长江以北除重慶、四川和漢口(今武漢)一隅外完全易幟[6]:318。此後戰局每況愈下:4月2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被解放军占领[7];5月20日,國軍胡宗南部撤離西安,隴東各地盡為解放軍所有[5]:174;5月27日,華東最大都市上海失守,渡江战役結束[5]:172;6月,國軍放棄陷於中共包圍網中的青島,解放軍遂據華北[5]:164;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原北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
10月13日,國軍放棄廣州,至10月底廣東大部為解放軍所占領[5]:173;11月30日,解放軍攻占重慶及南寧,白崇禧遂移其部至海口,黃杰則率其部退入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5]:175;12月7日,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疏遷政府至臺北[5]:176[9][10]:226;12月26日,國軍撤出成都,隔日解放軍攻克成都,西南戰役結束[11]:62。1950年3月27日,解放軍進入西昌[5]:177;5月攻占海南島,島上國軍轉往臺灣[11]:64;10月19日,占領藏東政治、經濟中心昌都[5]:177;1951年2月,西藏當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展開談判,後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同年12月1日解放軍張國華、范明等部會師拉薩,至翌年2月進駐江孜、日喀則等城市[5]:154。至1955年大陈岛撤退,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徹底瓦解,各級行政機關消亡殆盡,第二次國共內戰以中共在中國大陸取得全面勝利告終。
直轄市
直轄市原稱特別市、院轄市,1947年底《中華民國憲法》正式施行後改為現名[註 1];根據1947年6月修訂版本的《市組織法》規定,直轄市政府應置市長一人綜理全市事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關及職員。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遷臺前,共在全國設置了12個直轄市,其中廣州、西安及瀋陽等三個城市兼具直轄市與省会之地位[註 2]。儘管中國大陸各直轄市政府已經隨著國府遷臺而陸續縮編、裁撤,但直到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公告停止適用後,其建制才正式撤銷[19]。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南京市 | 南京市市長 | 滕傑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12月24日 | 南京於1949年4月23日被占领,南京市政府消亡。後滕傑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國民大會代表、國防研究院講座、中央信託局理事會主席、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光復會)委員及政治作戰幹部學校教授等職。2004年7月4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 | |||
上海市 | 上海市市長 | 赵祖康代[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5月24日 | 上海於1949年5月27日被占领,渡江戰役結束;5月28日,上海市政府停止履行職權,並交接業務予上海市人民政府。趙祖康向中共投降,此後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民革中央)副主席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等職。1995年1月19日,逝世於上海。 | [組 2] | |||
北平市 | 北平市市長 | 刘瑶章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6月22日 | 北平於1949年1月31日被占领,平津戰役結束,北平市政府消亡。劉瑤章隨時任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向中共投降,並於1954年加入民革,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辦公廳主任、水利部部長助理、水利部顧問、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93年5月28日,逝世於北京。 | [組 3] | |||
青島市 | 青島市市長 | 孫繼丁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5月14日 | 青島於1949年6月3日被占领,青島市政府消亡。後孫繼丁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曾於1975年創辦《山東文獻》季刊,並任社長。1978年9月1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 | |||
天津市 | 天津市市長 | 杜建时 | 中國國民黨 | 1946年10月23日 | 天津於1949年1月15日被占领,天津市政府消亡。杜建時被中共俘虜,至1963年方獲得特赦,此後歷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委員及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職。1989年11月7日,逝世於北京。 | [組 5] | |||
重慶市 | 重慶市市長 | 楊森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4月5日 | 重慶於1949年11月30日被占领,重慶市政府消亡。後楊森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及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等職。1977年5月15日,逝世於臺北。 | [組 6] | |||
大連市 | 大連市市長 | 趙惜夢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7月22日 | 大連自二戰結束後便持續由中共與蘇聯共管,使國府人員一直無法接收;大連市政府終未能赴市境辦公,並在東北被占领後消亡。後趙惜夢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國民大會代表;曾於1950年創辦《自由亞洲》雜誌,但出版僅三年餘即因資金匱乏而停刊。1956年12月14日,逝世於臺中。 | [組 7] | |||
哈爾濱市 | 哈爾濱市市長 | 畢澤宇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8月26日 | 哈爾濱於1946年4月28日被占领,哈爾濱市政府遂移往瀋陽辦公,並在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後畢澤宇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國民大會代表。1968年1月8日,逝世於臺北。 | [組 8] | |||
漢口市 | 漢口市市長 | 晏勳甫派[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月31日 | 漢口(今武漢)於1949年5月16日被占领,漢口市政府消亡。晏勳甫向中共投降,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民革武漢市分部籌備委員會委員、民革武漢市委員會主委及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61年8月,逝世於武漢。 | [組 9] | |||
廣州市 | 廣州市市長 | 李揚敬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0月3日 | 廣州於1949年10月14日被占领,廣州市政府消亡。後李揚敬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撤抵海口,後轉往臺灣,歷任國防部參議、國民大會代表、光復會委員及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1988年7月20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0] | |||
西安市 | 西安市市長 | 王友直 | 中國國民黨 | 1947年6月25日 | 西安於1949年5月20日被占领,西安市政府消亡。王友直隨胡宗南部南下,經漢中輾轉至香港,至1949年12月返回西安被關押入獄;1960年11月獲特赦,後歷任陝西省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監察委員及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職。1992年3月9日,逝世於西安。 | [組 11] | |||
瀋陽市 | 瀋陽市市長 | 董文琦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瀋陽於1948年11月2日被占领,遼瀋會戰結束,瀋陽市政府消亡。董文琦隨國府人員撤離瀋陽,後應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邀請前往臺灣,此後歷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1988年7月2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2] |
省
根據1944年4月修訂版本的《省政府組織法》規定,省政府置委員七人至十一人組織省政府委員會,其中應選主席一人。省主席之職權包括召集省政府委員會處理省務、執行省政府委員會之議決案及監督所屬行政機關職務之執行等。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遷臺前,共在全國設置了35個省;但在1949年底撤退至臺灣時,僅有臺灣省全境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雲南及西康等省份之部分區域尚在其控制之下;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的實際所轄省份僅餘臺灣、福建二省,其中福建省僅轄金門群島、烏坵嶼與馬祖列島。儘管中國大陸各省政府已經隨著國府遷臺而陸續縮編、裁撤,但直到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公告停止適用後,其建制才正式撤銷[19]。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江蘇省 | 江蘇省政府主席 | 丁治磐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9月2日 | 原江蘇省會鎮江於1949年4月被占领,江蘇省政府東撤崇明,6月又遷至嵊泗,並在國軍於1950年5月撤離嵊泗後消亡。丁治磐隨國軍撤往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88年3月8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3] | |||
浙江省 | 浙江省政府主席 | 胡宗南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8月 | 原浙江省會杭州於1949年5月3日被占领,浙江省政府遂遷至定海轄下之舟山群島辦公。1950年5月,省府人員隨國軍撤離舟山群島,浙江省政府因而一度撤銷;1951年初因應作戰需要,於溫嶺轄下的大陳島重新設置。1955年,因一江山島被占领,大陳難以固守,國軍遂在美國幫助下自大陳島撤退,浙江省全境易手,浙江省政府再度裁撤。胡宗南回臺後退役,旋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2年2月14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4] | |||
安徽省 | 安徽省政府主席 | 張義純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3月24日 | 原安徽省會合肥於1949年1月21日被占领,安徽省政府被迫撤往懷寧,1949年2月遷蕪湖,3月再遷休寧,並在解放軍進入皖南後消亡。張義純在敗退中於浙江開化被俘,獲釋後任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參事及民革中央團結委員等職。1982年9月10日,逝世於上海。 | [組 15] | |||
江西省 | 江西省政府主席 | 方天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月20日 | 原江西省會南昌於1949年5月22日被占领,江西省政府先是遷至贛縣辦公,贛縣被占领後東移會昌,隨後又撤往廣東梅縣、汕頭,並於9月渡海轉進臺灣臺中。10月21日,江西省政府第2101次省務會議於臺中召開,會中決議結束省政府行政業務,最終江西省政府於11月30日正式裁撤。時方天隨省府人員一併撤往臺灣,後歷任國家安全會議國防計畫局副局長、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大會代表及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91年,逝世於臺北。 | [組 16] | |||
湖北省 | 湖北省政府主席 | 朱鼎卿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2月21日 | 原湖北省會武昌(今武漢)於1949年5月16日被占领,湖北省政府遂轉進恩施。10月,解放軍進入湖北,省政府西撤四川萬縣,後裁撤。朱鼎卿於12月在四川金堂通電投共,此後歷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及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82年5月24日,逝世於武漢。 | [組 17] | |||
湖南省 | 湖南省政府主席 | 黃杰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8月9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陳明仁率領湖南省政府部分成員投共,原湖南省會長沙於1949年8月4日被占领。湖南省政府先是於邵陽重新建立,旋即轉往廣西桂林;1950年3月,黃杰應時任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指示,率部退入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北部。然法國殖民當局懾於解放軍恫嚇,以執行國際法為藉口將黃杰部眾困於越北,後南移置富國島,至1953年7月在政府與法國協調下方得撤退回臺。黃杰回臺後歷任臺北衛戍司令部司令、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95年1月14日,逝世於臺北。 | [組 18] | |||
四川省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唐式遵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2月 | 原四川省會成都於1949年12月27日被占领,西南戰役結束,四川省政府消亡;後於西昌重新建立,並在西昌於1950年3月20日被占领後再度消亡。時唐式遵率部逃離西昌,至禮州棄車改為步行;後經瀘沽入越嶲境內,欲由此返川南,然於3月27日行經越嶲山區時遭到彝民與解放軍合作圍攻,最終唐式遵部遭到全殲,唐式遵本人亦在交火中陣亡。 | [組 19] | |||
西康省 | 西康省政府主席 | 賀國光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16日 | 1949年12月初,時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等人向中共投誠,西康省政府分崩離析;後雖於西昌恢復省政府建置,然解放軍時已完成對成都、西昌一帶之包圍網,預備圍殲國軍部隊;賀國光見敗局已定,遂隨胡宗南搭機撤往海口,旋轉進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69年4月2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0] | |||
廣東省 | 廣東省政府主席 | 薛岳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月21日 | 原廣東省會廣州於1949年10月14日被占领,薛岳率部與廣東省政府人員撤往海口,並任海南特區副行政長官兼海南防衛總司令官,負責海南周圍防務;1950年4月海南島戰役失敗後廣東省政府消亡,薛岳轉進臺灣,此後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及光復會主任委員等職。1998年5月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1] | |||
廣西省 | 廣西省政府主席 | 李品仙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1月28日 | 原廣西省會桂林於1949年11月22日被占领,廣西省政府遂南遷邕寧,後移往龍津(今龍州),並在解放軍攻入龍津後消亡,殘餘人員多隨國軍黃杰部遷往越南。李品仙於1949年12月隻身飛往臺灣,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87年3月2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2] | |||
雲南省 | 雲南省政府主席 | 李弥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21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盧漢率部投共,原雲南省會昆明於1949年12月9日被占领,雲南省政府消亡;後於滇南開遠及蒙自一帶短暫重新建立,不久再度裁撤。李彌於1950年1月14日搭機飛往臺灣商討軍事;後返西南地區,並以緬甸北部的猛撒為基地建立雲南反共救國軍,繼續與解放軍對抗;後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提出控訴國軍侵占國土,中華民國政府與美、泰、緬等國會商後,決議撤回在緬軍隊。1953年底,李彌率部撤往臺灣,轄下段希文等則接獲密令留下,成為後來的泰緬孤軍。李彌返臺後居於臺北縣(今新北市),復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73年12月8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3] | |||
貴州省 | 貴州省政府主席 | 谷正伦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4月5日 | 原貴州省會貴陽於1949年11月14日被占领,貴州省政府遂撤離貴陽,經晴隆、盤縣退入雲南,並在解放軍攻陷雲南全境後消亡。谷正倫於1949年11月隻身經昆明飛香港,旋轉往臺灣,復任總統府國策顧問。1953年11月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4] | |||
河北省 | 河北省政府主席 | 楚溪春 | 中國國民黨 | 1947年12月17日 | 國民政府雖將河北省會設於清苑(今保定),但河北省政府實際上設治於北平辦公;1949年1月,因北平和平解放而消亡。楚溪春隨傅作義向中共投降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兼秘書長及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委員等職。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鬥,1966年9月12日,逝世於北京。 | [組 25] | |||
山東省 | 山東省政府主席 | 秦德純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12月30日 | 原山東省會濟南於1948年9月24日被占领,山東省政府遂寄治於青島辦公,並於國軍撤離青島後消亡。後秦德純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9月7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6] | |||
河南省 | 河南省政府主席 | 赵子立兼任[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1月19日 | 原河南省會開封於1948年10月24日被占领,河南省政府撤往信陽,信陽陷落後移治漢口,並在漢口被占领後消亡。後趙子立率部撤往重慶,同年12月在四川巴中通電投共,此後歷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及民革中央監察常務委員等職。1992年2月1日,逝世於北京。 | [組 27] | |||
山西省 | 山西省政府主席 | 梁化之代[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3月 | 1949年4月起,解放軍開始向山西省會太原發動攻勢,最終於4月24日攻陷太原,太原戰役結束。梁敦厚、閻錫山堂妹閻慧卿等人為不被中共俘虜,於4月23日在山西省政府大樓內集體自殺,是為「太原五百完人」。梁敦厚死後,山西省政府隨之消亡。 | [組 28] | |||
陝西省 | 陝西省政府主席 | 董釗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7月8日 | 陝西省會西安於於1949年5月20日被占领,陝西省政府消亡。後董釗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復任光復會委員。1977年9月30日,逝世於臺北。 | [組 29] | |||
甘肅省 | 甘肅省政府主席 | 王治岐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2日 | 原甘肅省會蘭州於1949年8月26日被占领,甘肅省政府遂遷往武都,並於武都被占领後消亡。1949年12月9日,王治岐與蔣雲台等人通電投共,此後歷任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85年8月11日,逝世於蘭州。 | [組 30] | |||
寧夏省 | 寧夏省政府主席 | 馬鴻逵 | 中國國民黨 | 1931年6月13日 | 寧夏省會銀川於1949年9月23日被占领,寧夏省政府消亡。後馬鴻逵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並於1950年10月搭機飛往美國舊金山,旋又轉往洛杉磯定居。1970年1月14日,逝世於洛杉磯。 | [組 31] | |||
青海省 | 青海省政府主席 | 马步芳兼任[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38年3月5日 | 青海省會西寧於1949年9月5日被占领,青海省政府消亡。馬步芳於1949年8月乘飛機逃離西寧到達重慶,徐即飛銀川,後又經廣州、香港,1950年初抵達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後轉至埃及開羅郊區居住;1957年,因埃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遂返沙烏地阿拉伯定居,並被中華民國政府任命為駐沙國全權大使,至1961年6月卸任。1975年7月31日,逝世於吉達。 | [組 32] | |||
綏遠省 | 綏遠省政府主席 | 董其武 | 中國國民黨 | 1946年10月15日 | 綏遠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於1949年9月19日被占领,綏遠省政府消亡。董其武在傅作義勸誘下向中共投降,此後歷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解放軍第69軍軍長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89年3月3日,逝世於北京。 | [組 33] | |||
察哈爾省 | 察哈爾省政府主席 | 傅作义 | 中國國民黨 | 1946年10月15日 | 察哈爾省會張垣(今張家口)於1948年12月24日被占领,察哈爾省政府消亡。傅作義於1947年12月被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負責指揮國軍華北戰事;在平津會戰情勢漸趨不利下,傅作義於1949年1月向中共投降,並宣告北平和平解放,此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水利部部長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1974年4月19日,逝世於北京。 | [組 34] | |||
熱河省 | 熱河省政府主席 | 孫渡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6月22日 | 熱河省會承德於1948年11月12日被占领,熱河省政府消亡。後孫渡被任命為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遂赴雲南就任;翌年12月9日,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通電投共,孫渡遂被迫逃往昆明郊外隱居。1952年,孫渡被中共逮捕,至1963年獲得特赦釋放,復任雲南省政協委員。1967年4月,逝世於昆明。 | [組 35] | |||
遼寧省 | 遼寧省政府主席 | 王铁汉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遼寧省會瀋陽於1948年11月2日被占领,遼寧省政府消亡。後王鐵漢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95年12月15日,逝世於臺灣。 | [組 36] | |||
安東省 | 安東省政府主席 | 董彥平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安東省會通化於1947年6月10日被占领,安東省政府遂寄治瀋陽,並於瀋陽被占领後消亡。董彥平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此後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中華學術院東北研究所所長、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及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等職。1976年11月5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7] | |||
遼北省 | 遼北省政府主席 | 徐梁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2月18日 | 國民政府雖將遼北省會定於遼源,但遼北省政府因解放軍長期控制遼北省境,實際上設治於四平辦公;1948年3月13日,解放軍攻入四平,四平街會戰結束,遼北省政府消亡。徐梁於1948年10月搭機逃往臺灣,復任敵後工作委員會委員。1977年6月20日,逝世於臺北。 | [組 38] | |||
吉林省 | 吉林省政府主席 | 鄭洞國兼代[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3月24日 | 原吉林省會吉林於1948年3月被占领,吉林省政府遂遷往長春辦公;1948年10月21日,解放軍攻陷長春,吉林省政府消亡,長春圍困戰結束。鄭洞國向中共投降,後歷任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及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1991年1月27日,逝世於北京。 | [組 39] | |||
松江省 | 松江省政府主席 | 周福成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4月24日 | 松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松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周福成被中共俘虜並關押於哈爾濱,至1953年3月方獲得釋放,並於數月後逝世。 | [組 40] | |||
合江省 | 合江省政府主席 | 吳瀚濤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合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合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吳瀚濤偕部分省府人員逃往北平,隨後轉往臺灣,此後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光復會委員、總統府參事及中華文化復興推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88年12月22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1] | |||
黑龍江省 |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 韓駿傑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黑龍江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黑龍江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後韓駿傑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歷任行政院設計委員、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法規研究委員會顧問及光復會委員等職。1976年2月9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2] | |||
嫩江省 | 嫩江省政府主席 | 彭濟群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原嫩江省會齊齊哈爾於1946年4月24日被占领,嫩江省政府撤往瀋陽,並於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彭濟群在齊齊哈爾陷落後曾任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秘書長及東北行轅委員等職。1948年沈阳被占领前试图乘飞机逃走,但由于混乱未能乘机,最终被俘。后被送入北安监狱、兴凯湖劳改农场、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1950年受周恩来委托设计松花江大桥。1956年大桥完工后被正式释放。任水利部参事室参事。1992年12月于北京去世。 | [組 43] | |||
興安省 | 興安省政府主席 | 吳煥章 | 中國國民黨 | 1945年9月4日 | 興安自二戰結束後便一直置於中共控制下,興安省政府雖於瀋陽成立辦事處,然終未能赴省境辦公,並在瀋陽被占领後消亡。吳煥章隨中華民國政府撤往臺灣,此後歷任國民大會代表及行政院設計委員等職。1988年1月11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4] | |||
新疆省 | 新疆省政府主席 | 尧乐博士 | 中國國民黨 | 1950年4月11日 | 由於前任省主席包爾漢·沙希迪率部投共,原新疆省會迪化於1949年9月25日被占领,新疆省政府消亡;後於臺北重新建立省政府辦公處,至1971年堯樂博士病逝後縮編為辦事處,1992年裁撤。堯樂博士於1951年復任新疆省政府主席,並續任至1971年7月27日逝世於臺北為止。 | [組 45] | |||
現存
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仍持續對其實際統治地區發起進攻,陸續攻陷海南島、萬山群島、舟山群島等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島嶼。1950年,中華民國國軍撤離嵊泗列島,江蘇省政府消亡;1955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成功攻占一江山島,並迫使國軍從大陳島撤退,浙江省政府消亡。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浙東一帶全部島嶼,中國大陸沿海僅餘金門群島(全境屬福建省金門縣)、馬祖列島(原分屬福建省長樂縣、羅源縣、連江縣,1956年後全境劃歸連江縣管轄[220])及烏坵嶼(原屬福建省莆田縣,1954年後交由金門縣代管[12]:30-31[221])等島嶼仍由中華民國政府所實控[9][222][223]。
今日的中華民國僅實際管轄福建省及臺灣省兩個省份。福建省政府由於轄區自1956年後長期施行戰地政務,省政府組織早已虛級化[224];臺灣省政府早期實際負責地方自治工作、綜理全省事務,省主席具有實權,後更於1994年選出首任民選省長[225]。然而,由於臺灣省與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長期高度重疊,中華民國政府為精簡事務運作,於1998年實施省虛級化政策,使臺灣省政府組織大幅精簡[224][226];原由其負責之政務,也盡數轉由行政院及各區域聯合服務中心承擔。根據目前的《地方自治法》規定,省政府仍具有公法人身分,但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政策制定與人事任命權均由中央掌握;省議會則改制為省諮議會,成為諮詢機關,失去原有立法機關的功能[224][227]。至於原屬省政府管轄的縣、市等地方各級政府則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並以內政部為主要監理機關,各縣、市僅在行政區劃上仍隸屬於省[224][227]。2018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進一步決議省級機關去任務化、預算歸零,所存省級行政組織及業務完全移交中央政府[224][228][229]。2018年7月1日,臺灣省政府及省諮議會之行政組織及業務移交予國家發展委員會[230];2018年12月31日,福建省政府之行政組織及業務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接收[231][232]。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所轄省級機關實質上解散,僅保留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諮議會及福建省政府頭銜及臺灣省政府主席、臺灣省諮議會諮議長及福建省政府主席之無給職職位[233]。
由於福建省及臺灣省存續至今,本處列出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時兩省之實際領導人(即省主席)[5]:176。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福建省 | 福建省政府主席 | 胡璉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12月4日 | 原福建省會福州於1949年8月17日被占领,福建省政府移治金門;後因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遂東遷臺北新店(今新北新店)辦公;戰地政務終止後,遷返金門。胡璉擔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至1955年,此後歷任國民黨中央委員、陸軍副總司令、駐越全權大使及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曾於1958年領銜指揮八二三砲戰,成功阻止解放軍攻入金門。1977年6月22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6] | |||
臺灣省 | 臺灣省政府主席 | 陳誠 | 中國國民黨 | 1948年12月30日 | 原臺灣省會臺北自1949年12月後成為中央政府駐地,中央政府為避免行政機構過度集中及考量臺灣整體防空軍事戰略,命臺灣省政府於1956年疏遷臺中,旋遷南投中興新村。陳誠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至1949年12月底,此後歷任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光復會主任委員及國民黨副總裁等職。1965年3月5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7] | |||
特別行政區
根據1949年5月修訂版本的《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規定,海南特區應置行政長官一人,綜理轄區政務,並指揮、監督所屬機關及職員。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遷臺前,僅於海南島上設置了海南特別行政區一個特別行政區,轄區範圍為海南島全境及南海諸島[註 4]。儘管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已於國軍撤離海南島後消亡,《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也於1972年公告停止適用,2003年廢止[247][248];但直到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公告停止適用後,其建制才正式撤銷[19]。另外,原由海南特別行政區管轄之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等南海諸島嶼(目前中華民國僅有效控制東沙群島全境與南沙之太平島及中洲礁)則於1990年後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代管至今[9][249][250][251]。
轄區 | 地圖 | 職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海南特別行政區 | 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 陳濟棠 | 中國國民黨 | 1949年3月1日 | 海南特區首府海口於1950年4月23日被占领,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公署消亡;5月1日,海南島全境由解放軍佔領,陳濟棠率部撤往臺灣,復任總統府資政兼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逝世於臺北。 | [組 48] | |||
地方
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遷臺前,共設置了西藏地方及蒙古地方兩個地方。除西藏外,雖然在1946年前亦名義上(或宣稱)領有蒙古(即外蒙古),但中華民國自建國後從未完全控制兩地:西藏一直由噶廈實際統治,中央政府僅能有限施行主權,以行政院轄下之蒙藏委員會為對口部會,並在西藏首府拉薩設置駐藏辦事處,以處長為駐藏最高長官;1949年7月底,在噶廈壓力下被迫撤離藏區[258][259]。外蒙古則受蘇聯扶植,於1924年自行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今蒙古國),事實上脫離中央政府統治[260]:482;1945年10月,在中國與蘇聯簽訂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協定下,外蒙古舉辦獨立公投並通過,中華民國亦一度正式承認其獨立結果[261]。然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向聯合國控告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聯合國大會在表決後以25票贊成、9票反對、24票棄權之結果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行為[262];中華民國並於1949年底與蘇聯斷交,1953年正式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同時撤銷對外蒙古獨立結果之承認,此後更數次阻撓其加入聯合國[263][264][265]。惟在國際社會長期普遍承認蒙古獨立地位之局勢下,中華民國政府也漸改其一貫的強硬立場:2002年,外交部宣布中華民國重新承認蒙古國為一獨立國家,後並於其首都烏蘭巴托(舊稱庫倫)設立代表處[266][267];2005年10月,行政院主計處(今行政院主計總處)主管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停止適用,西藏地方與蒙古地方之建制遂告撤銷[19];2012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今大陸委員會)發布新聞稿,再度承認蒙古身為獨立國家之地位[268]。2017年,蒙藏委員會裁撤,轄下業務由文化部、外交部與陸委會承接,其中與蒙古往來交流之工作改由外交部執行[269][270][271]。
由於西藏及蒙古情勢特殊,本處列出1950年底兩地之實際領導人(包含時已撤離之中央派駐職官)。
轄區 | 地圖 | 職稱(尊稱) | 姓名 | 肖像 | 就任時黨籍 | 任命(就任)時間 | 後續 | 資料出處 | |
---|---|---|---|---|---|---|---|---|---|
西藏地方 | 蒙藏委員會 駐藏辦事處處長 |
陳錫璋代[註 3] | 中國國民黨 | 1947年7月28日 | 因國共內戰情勢愈加嚴峻,噶廈當局決議與中華民國政府斷絕關係,蒙藏會駐藏辦事處及其附屬機構全部人員於1949年7月中旬撤離西藏首府拉薩。1950年藏軍在昌都戰役中大敗後,時任攝政達扎活佛辭職,丹增嘉措遂提前於11月17日正式親政,處理政教事務;翌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軍接管西藏全境。1959年,丹增嘉措因西藏動亂流亡印度,噶廈政府的職能被新成立的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取代。此後丹增嘉措成立藏人行政中央,並持續為藏人爭取獨立自主地位,至今仍是西藏獨立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之一。 | [組 49] | |||
(噶廈) 达赖喇嘛 |
丹增嘉措 | 無黨籍 | 1950年11月17日 | ||||||
註釋
- 《中華民國憲法》第118條:「直轄市之自治,以法律定之。」但中央政府直到1994年才制定相應法律《直轄市自治法》,在此之前多用「院轄市」代稱[12]:752. 756. 760[13][14]。即使是在正式定名後,部分民間媒體及政府機構仍常用「院轄市」作為直轄市之通稱[15][16][17][18]。
- 廣州市兼為廣東省省會,西安市兼為陝西省省會,瀋陽市則兼為遼寧省省會。
- 職務性質定義:代,臨時代理職務;派,因臨時機關或任務所需而派用;兼任,除本職外,同時擔任兩項以上之職務;兼代,除本職外,同時代理執行他人因差假或懸缺所遺之職務。職務性質以各級政府公報及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資料為準。
- 《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第一條:「海南特區包括海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他附屬島嶼。」
參考資料
- 李明峻. (PDF). 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9期. 2010-03-30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02).
- 蔣經國. . . 臺北: 正中書局. 1988. ISBN 9789570915778.
- 王成斌等. 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7506502615.
- 李新. 韓信夫. 姜克夫等.《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李守孔. . 臺北: 三民書局. 1973. ISBN 9789571406633.
- 古貫郊. . . 香港: 中原出版社. 1991. ISBN 9789576450457.
- 辭海編輯委員會. 1989年版.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32600830.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维基文库. 1949-10-01.
- . 行政院. 2011-12-01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 馬全忠. . 聯經出版. 2011. ISBN 9789570838251.
- 陳布雷等. .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78. ISBN 9780850600179.
- . 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 1980.
- .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2009-04-29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秦孝儀. 29. 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1984.「⋯⋯總統隨後說明了臺北市改為院轄市的意義和目的。他說:『現在我們是處於戰時戰地,時時刻刻,都在戰備狀態之中。臺北市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即為戰時之首都,以臺北改為院轄市的目的,即在建設其成為一個現代的都市,並以適應戰時之需要。此後一切規劃、組織、制度、行動,即皆應以此一認識,為其準據。』⋯⋯」
-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臺中市政府勞工局. 2002-09-18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自由時報》. 2018-12-25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臺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00.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 徐友春等. .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國銘等. .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劉壽林等. .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PDF). 《中央日報》. 1948-12-24.
- . 人民網.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勞政武.〈同儔諸葛 國體之材—敬悼滕傑先生〉.《傳記文學》507.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2004: 40-52.
- . 人民網.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蔣京. . 臺北: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3. ISBN 9789575910730.
- . 人民網.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人民網.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員會. [2019-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2012-08-02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 . 《人民日報》. 1993-07-08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 陳祖華等. . 臺北: 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敎基金會. 1999. ISBN 9787770535147.
- . 人民網.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史館. [2019-01-02].
- 陶英惠. . 臺北: 秀威資訊. ISBN 986708098X.
- 山東文獻編輯部. . 《山東文獻》. 1978, 4 (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人民日報》. 1989-11-14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沈度. 應列等. . 北京: 華文出版社. ISBN 9787507503975.
- . 《今晚報》. 2009-06-21.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 孫國權. 馮祖貽.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ISBN 7208016429.
- . 國史館. [2019-01-02].
- . 人民網.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49 [2019-0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8-04-04.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人民網.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史館. [2019-01-28].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6).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 (PDF). 《中央日報》. 1949-02-04.
- .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武汉市委员会.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10-02.
- .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史館.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州市委員會.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台湾大陆同乡会.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2009-10-16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新浪新聞. 2009-05-19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徐枕. .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4. ISBN 9789570529289.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11日).
- 張玉法. 沈松僑. .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6. ISBN 9789860458817.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09].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 (PDF). 《中央日報》. 1950-05-23.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PDF). 《中央日報》. 1950-05-17.
- (PDF). 《中央日報》. 1955-02-07.
- (PDF). 《中央日報》. 1962-02-15.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62-02-20 [2019-02-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12).
- . 國史館.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林良哲. (PDF).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1-12-28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6).
- 秦孝儀. 7. 臺北: 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 1978.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黃杰. .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84.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5-01-15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7).
- (PDF). 《中央日報》. 1953-07-03.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 2. 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6.
-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7878.
- 周開慶. 1972年1月版. 臺北: 四川文獻出版社. 1972.
- . 四川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PDF). 《中央日報》. 1950-10-21.
- . 台湾大陆同乡会.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12-16.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8-05-15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12-17.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98-05-04.
- (PDF). 《中央日報》. 1949-11-24.
- . 戰略網. 2011-06-17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人民網.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柏楊. . 臺北: 躍昇文化事業. 1988. ISBN 9573242133.
- 張維翰. .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4).
- 胡士芳. . .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 1992.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國史館. [2019-01-03].
- . 聯合國難民署. 1953-04-23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6).(英文)
- . 聯合國難民署. 1953-12-08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英文)
- . 聯合國難民署. 1954-10-29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4).(英文)
- (PDF). 《中央日報》. 1953-07-19 [2021-12-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5).
- .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008-05-30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史館.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國史館.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PDF). 《中央日報》. 1949-05-2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53-11-04.
- . 保定市清苑區人民政府. [201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6).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80-02-11.
- (PDF). 《中央日報》. 1948-12-3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63-09-08.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50-06-15.
-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
- 〈太原五百完人〉. 《國民小學國語》1979年版 8: 9. 臺北: 國立編譯館. 1979. 「民國三十八年四月⋯⋯那時候,共匪背叛國家,到處攻擊政府的軍隊。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市,受到共匪六十萬人的圍攻。省政府代理主席梁敦厚先生,親自率領官兵守城。共匪知道城裡軍隊很少,仗著自己人多,對守軍發動猛攻。炮聲隆隆,喊聲震天。守城的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奮勇作戰,雖然傷亡很多,還是不肯退出太原市。後來,子彈沒有了,糧食吃完了,再也沒有力量守下去了。梁代主席早已決心為國犧牲。他不怕死,但是更希望以他的死來喚醒全國同胞,使大家能夠堅定意志,永遠不向邪惡的共匪屈服。他和幾百名忠貞的同志,齊集省府大樓,全體自盡。部下遵照他留下的命令,放火燒樓,不讓共匪侮辱他們的遺體⋯⋯」
- . 國史館.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 黃玉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14046253.
- . 人民網.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人民日報》. 1949-04-25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05-08.
- . 國史館. [2019-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 (PDF). 《中央日報》. 1948-07-08.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郭方忠. 張克復. 呂靖華等. . 蘭州: 甘肅文化出版社. 2000. ISBN 9787806085479.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日報》. 1949-12-25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26785.
- (PDF). 《中央日報》. 1970-01-16.
- 陳秉淵. . 西寧: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1. ISBN 9787225029986.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人民日報》. 1949-09-21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57-08-02.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金沖及. .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9730041.
- 星火燎原編輯部. 1.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ISBN 7506550555.
- .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日報》. 1949-09-20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12-3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49-01-23.
- . 《人民日報》. 1949-02-01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31).
- (PDF). 《中央日報》. 1948-06-2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48-02-18.
- 沈雲龍. 林泉. .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5. ISBN 9787510813535.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日報》. 1948-10-21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人民日報》. 1991-01-29.
- 鄭洞國. . 《文史資料選輯》 20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61. ISBN 9787503401107.
- 鄭建邦. 胡耀平. . 北京: 團結出版社. 1992. ISBN 9787800616259.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PDF). 《中央日報》. 1948-04-23.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PDF). 《中央日報》. 1948-11-2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6-01-08.
- (PDF). 《中央日報》. 1947-09-06.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5-04-11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 國史館.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堯樂博士. .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93.
- (PDF). 《中央日報》. 1971-07-28.
- . 福建省政府.
- . 金門縣政府. 2006.
- . 行政院新聞局. 2004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4).
- . 內政部.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行政院. 2011-12-0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 . 中央選舉委員會. [2019-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立法院.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 . 臺灣省政府. 2011-01-1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臺灣省政府.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經濟日報》.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 . 中央社.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福建省政府. 2018-07-07 [2019-01-01].
- . 《自由時報》.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1).
- . 金門縣政府. 2018-07-07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4日).
- (PDF). 《中央日報》. 1949-08-18.
- . 《人民日報》. 1949-08-20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王禹廷. .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87. ISBN 9786685061260.
- (PDF). 《中央日報》. 1977-06-24.
- (PDF).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77-09-23.「⋯⋯陸軍一級上將胡璉,夙嫻韜略,久歷戎行。自北伐以來,戮力安攘,迭膺勳賞。三十八年督戰古寧頭,一舉殲滅來犯匪軍;四十七年臺海金門戰役,粉碎共匪砲戰陰謀。固我海疆,厥功尤偉。嗣奉命出使越南,亦多貢獻。綜其生平,為國馳驅,敫歷中外,艱難之際,忠勇益彰。茲聞病逝,軫悼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殊勳之至意。⋯⋯」
- 陳胤宏. . 《暨南史學》. 2011, 14.
- . 臺灣電影文化公司(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典藏). 1956-11-19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57-05-13.
- 沈揮勝. . 《中國時報》. 2016-10-26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王成斌等. 3.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06509183.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72-03-28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3-05-28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行政院. 1990-02-16.
- . 內政部. 1992-04-27 [2019-01-29].
- . 高雄市旗津區公所.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PDF). 《中央日報》. 1950-05-03.
- . 《人民日報》. 1950-05-03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國史館. [2019-01-27].
- (PDF). 《中央日報》. 1954-11-04.
- . 國立政治大學. [2019-02-10].
- . 中國西藏網.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陳錫璋. . 拉薩: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
- A. P. Samest Blaustein; Jay Adrian Sigler; Benjamin R. Beede. . Brill Archive. 1977 [2019-02-11]. ISBN 978-0-379-007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英语).
- (PDF). 《中央日報》. 1946-01-06.「⋯⋯國府於五日發表承認外蒙獨立之公告如下:外蒙古人民於民國卅四年十月廿日舉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前往觀察,近據外蒙古投票事務人員之報告,公民投票結果,已證實外蒙古人民贊成獨立,茲照國防最高委員會之審議,法定承認外蒙古之獨立⋯⋯」
- (PDF). 聯合國: 3.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12).
- (PDF). 《中央日報》. 1949-10-04.「⋯⋯外交部長葉公超三日晚發表下列聲明:『⋯⋯中國政府鑒於蘇聯之完全蔑視國際條約之神聖性,現決定斷絕與該國政府之外交關係,並採取步驟,撤退我國在蘇聯境內之使領館人員。』⋯⋯」
- 邵毓麟.〈奉派駐韓外交代表又無疾而終〉.《傳記文學》31: 6 . 臺北: 傳記文學出版. 1977.
- 中學標準教科書地理科編輯委員會. 〈第三十章:蒙古地方(一)〉. 《初級中學地理》 3: 30. 臺北: 臺灣書店. 1954.
- . 《自由時報》. 2002-10-03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 . 《台北時報》.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 (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2-05-21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4).
- . 中央廣播電臺.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文化部. 2008-10-10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 . 《自由時報》.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 朱麗雙.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9629967116.
- 黎吉生. . 倫敦: 哈佛大學出版社. 1962. ISBN 9780877733768.
- (PDF). 《中央日報》. 1949-07-30.
- . 人民網.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12日).
-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2019-01-30].
- . 《人民日報》. 1959-03-29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違反西藏人民的意志,背叛祖國,勾結帝國主義,糾集叛匪,於三月十九日夜間在拉薩向人民解放軍駐軍發動武裝進攻。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駐西藏部隊奉命討平叛亂,已在二十二日徹底地粉碎了拉薩市區的叛匪。現在我軍正在西藏僧俗各界愛國人民的協助下,繼續向西藏一些其它地方的叛匪進行掃蕩⋯⋯」
- . 藏人行政中央. [2019-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1).
- D BAYARKHUU; 許馨(譯). (PDF). 蒙藏現況雙月報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5).
- (PDF). 《中央日報》. 1961-07-17.
- Joe McDonald. . 《洛杉磯時報》. 2001-07-08 [201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英语).
- 羅伯特·克里布. 肯尼斯·克莉斯蒂. . 倫敦: Psychology Press. 2002. ISBN 0700715991.
- . 《人民日報》. 1952-01-29 [2019-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蒙古人民共和國大呼拉爾主席團和部長會議懷著最沉痛的心情通告我黨和我國全體勞動人民:我黨和全體蒙古人民敬愛的組織者和領袖、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蒙古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我們親愛和難忘的朋友和同志喬巴山元帥,久患重病不治,於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十八時五十分在莫斯科逝世⋯⋯」
- 董樹藩. 李毓澍. 1985年5月版. 臺北: 行政院蒙藏委員會. 1985.
資料群組
- [4]:8758-8759[20]:2419[21]:2431[22][23][24][25][26][27]
- [28][29][30]
- [31][32][33][34]
- [35]:190-191. 578[36][37][38]:161[39][40]
- [11]:57[20][41][42][43]:371[44][45]
- [3][4]:8385-8386[20][22][46][47][48][49][50][51]
- [52][53][54][55]
- [20][22][56][57][58]
- [59][60][61][62][63]
- [64][65][66][67][68][69][70]
- [71][72][73][74]:422[75]
- [76][77][78][79][80]:704
- [20][21][22][81][82][83]
- [84][85][86][87][88][89]
- [20][22][90][91][92]
- [20][21][22][93][94][95]:239[96][97]
- [20][21][22][60][98][99]
- [100][101][102][103][104][105]
- [106]:148-150[107]:198[108]:451[109][110][111][112]
- [20]:2105[21]:1797[22][49][113][114][115]
- [95]:239[116][117][118][119][120]
- [7]:3319[22][121][122][123][124]
- [125][126]:22-29[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
- [22][50][137][138][139][140][141][142]
- [20]:2189[21]:2322[22][143][144][145][146]
- [4]:8762[20][22][147][148][149][150]
- [20]:1670-1671[21]:2263[22][151][152]
- [153]:292[154][155][156]:159[157][158][159]
- [20]:1959-1960[21]:2251-2252[22][160][161][162]
- [121][163][164][165][166]
- [22][167][168][169][170]
- [22][171][172][173][174][175]
- [176][177]:671[178]:143[179][180][181][182]
- [4]:8758-8759[11]:52[22][183][184][185][186][187]
- [20][188][189]
- [20]:193[21]:215[22][190][191][192]
- [20]:1967[21]:2257-2258[191][193][194]
- [20]:1198[21]:1953-1954[191][195][196]
- [4]:8713[197][198][199][200][201][202][203]
- [20]:936[21]:1626[22][204][205]
- [20]:649[21]:1071-1072[22][206][207]
- [20]:2663-2664[21]:2270[22][208][209]
- [20]:1928[21]:2222[22][210][211][212]
- [20]:215[22][213]
- [22][214][215][216][217][218][219]
- [49][74][121][234][235][236][237][238][239][240]
- [5]:176[241]:121-154[242][243][244][245][246]:176. 212-213
- [252][253][254][255][256][257]
- [258][259][272]:419-423. 458[273]:177-178[274][275][276][277][278]
- [261][280][281][282]:162[283][284]
外部連結
- 國立政治大學 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體中文)
- 國史館 中華民國重要史事檢索系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體中文)
- 中國共產黨 人民網 全國解放時刻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