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
海珠区,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珠江南面的一片区域,古称为“江南洲”,民国以后俗稱“河南”,是广州『老八区』中的四個老城区之一。海珠區大部分原為農田,後于民末伊始工業發展迅速,工廠林立,但90年代逐漸搬遷,工廠開始拆遷或改建成住宅,海珠區南端則有大量城中村,数量之冠仅次于白云区。
广州市海珠区 | |
---|---|
区 | |
位于海珠区的广州塔 | |
广州市海珠区的地理位置 | |
坐标:23°05′56″N 113°15′58″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广东省广州市 |
設立 | 1960年8月 |
政府駐地 | 广州大道南999号 23°5′2.36″N 113°19′2.33″E |
下级行政区 | 18 |
政府 | |
• 区委书记 | 蔡澍 |
• 区长 | 毛松柏[1] |
面积 | |
• 总计 | 92.09 平方公里(35.5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常住人口) | |
• 總計 | 181.90万[2]人 |
• 密度 | 18,700人/平方公里(48,000人/平方英里) |
• 户籍人口 | 105.78万[2]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郵政編碼 | 510220 |
電話區號 | 20 |
車輛號牌 | 粤A |
行政区划代码 | 440105 |
(2018) | ¥1881.48亿[2] |
• 人均 | ¥112,103[2] |
網站 | www |
2021年8月17日,海珠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2022年7月,海珠區入選2022賽迪百強區,排名第40。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珠區常住人口為1819037人。
建置隶属
秦代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南海郡,海珠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称南武帝,属南越国番禺。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平南越国,复置南海郡,属南海郡番禺县。
三国黄武五年(226年),东吴划合浦以北为广州,辖南海等4郡,属广州南海郡番禺县。
隋代开皇十年(590年),撤番禺县为南海县,属广州总管府南海县,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番禺县(另有一说是长安三年,即公元703年),仍属广州番禺县,当时县治设在“江南洲”(今海珠地区)。
宋开宝五年(972年),番禺县并入南海县,属广州府南海县。此后,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年,海珠地区一直隶属番禺县管辖。
民国10年(1921),海珠地区的城区(市区)部分划归广州市管辖,广州市区界线至河南小港(今云桂晓港公园附近)。
民国26年7月,原属番禺县的河南乡村(今新滘地区)部分划归广州市管辖。至此,整个海珠地区已隶属广州市管辖。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乡村部分暂归番禺县代管,抗战胜利后复归广州市管辖。
中共建国后,1950年7月广州市政府将海珠地区城区部分的3个区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
1955年2月改称河南区人民委员会。
1960年5月实行城市人民公社化,河南区同时称海珠人民公社(仍由区人委行使行政职能)。
1960年8月,河南区人民委员会改称海珠区人民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成立海珠区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2月,成立海珠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撤销革命委员会,改称海珠区人民政府[5]。
交通
地鐵
在建線路及車站
有轨电车
参考文献
- . 海珠区人民政府. [2019-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 (PDF). 海珠区统计局.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2).
- .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 2022-03-1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8月: 54–55. ISBN 7-218-03416-0.